业内信息

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2020-04-05 来源:《出版科学》
  【作 者】方菲: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叶冉玲、杨冀: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融媒体时代,学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较纸媒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交媒体参与学术交流,极大地影响了研究人员、图书情报机构和传统学术出版机构等学术交流利益相关方学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为与利用方式。通过对学术型社区、学术搜索引擎、学术博客与论坛等6类学术社交媒体的调研,分析探讨当前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庞大,涵盖学科面广;学术交流利益相关方使用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情况持续向好,研究人员和图书情报机构利用的积极性较高,传统学术出版机构利用的积极性较低。

  【关键词】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科学交流;学术出版

  1 引 言

  社交媒体虽非为学术交流而生,但却为学术交流所用。在传统学术资源垄断性不断提升、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社交媒体逐步介入学术交流领域,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作用和地位还在不断强化。文献[1]认为,“社交媒体在当下的学术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献[2]则强调,“学术信息搭乘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产生了重要影响”,“亟待从不同视角对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说,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我们的文献调研结果显示,相关研究始于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社交媒体资源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当前则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平台对社交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图书馆、研究人员、出版机构等学术交流相关方对社交媒体资源的利用方面。

  本文拟通过对学术型社区、学术搜索引擎、学术博客与论坛等学术社交媒体的调研,分析探讨当前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2 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开发状况分析

  按照功能及特点,我们将学术社交媒体分为学术型社区、学术搜索引擎、专业性学科网站、开放仓储、学术博客与论坛、大众社交媒体6种类型。每一类型中,我们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平台,通过对其学术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学科分布的调研,以考察其学术资源的开发状况。平台类型及其样本平台见表1。


表1 学术社交媒体类型及样本
序号 学术社交媒体类型 代表平台
1 学术型社区 研究之门(ResearchGate)、Mendeley
2 学术搜索引擎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
3 专业性学科网站 丁香园、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Pubmed)
4 开放仓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rXiv
5 学术博客与论坛 小木虫、科学网
6 大众社交媒体 知乎、推特(Twitter)

  2.1 学术资源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学术资源,对学术交流以及科研活动的意义不尽相同。资源类型的丰富性或多元化,对学术交流以及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调查发现,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类型丰富,远远超过了传统学术媒体,它几乎涵盖了科研工作全流程所需的各类学术资源。一些有影响的社交平台,如学术型社区研究之门就涵盖了多达18个类型的学术资源。传统媒体学术资源中的专著、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技术报告、论点、研究摘要等在学术社交媒体中应有尽有。与此同时,学术社交媒体还包括了传统学术媒体中没有或少有的多种类型的学术资源。主要涉及这样四类:第一,资料类学术资源,如数据资源、原始数据、数据库链接、科研数据集、影响力度量数据、科研材料、实验发现、病例资料、负向结果、预印本等;第二,基金类学术资源,如基金信息、科研资助、科研资助与合作资源、基金申报指南等;第三,工具类学术资源,如研究方法、软件工具、论文写作指导、研究计划等;第四,新闻类学术资源,如学术新闻、学术会议、会议资讯、科研资讯、新闻通讯、海报、科研随想等。此外,一些学术社交媒体还包括大量的科研互动信息资源,如专家问答、在线问答社区、在线互动问答等。各样本平台具体的学术资源类型数据见表2。


表2 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类型
序号 学术社交媒体类型 代表平台 资源类型
1 学术型社区 研究之门 学术论文、会议论文、专著、章节、代码、封面、数据、实验发现、方法、负向结果、专利、海报、预印本、展示、原始数据、研究计划、技术报告、论点
Mendeley 科学文献、科研数据集、科研材料、科研资助与合作资源、影响力度量数据
2 学术搜索引擎 百度学术 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图书等
谷歌学术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书籍、预印本、文摘和科技报告等
3 专业性学科网站 丁香园 学术论文、学术会议、基金信息、在线课程、病例资料、专家访谈、医学课件、专家问答、知识竞赛、软件工具等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 馆文献检索系统期刊论文、报纸杂志文章、新闻通讯、数据库链接
4 开放仓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学术论文、科研资讯
arXiv 以预印本为主,收录少量学术论文
5 学术博客与论坛 小木虫 学术论文、外文文献、学位论文、专利、学术会议、软件工具、课件
科学网 学术论文、专利、专著、科研随想、论文写作指导、基金申报指南、学术新闻等
6 大众社交媒体 知乎 主要来源核心用户的分享,设置传统在线问答社区、live(在线互动问答)、圆桌、知乎书店、知乎专栏、付费咨询和百科板块
推特 学术论文和出版作品、预印本、学科资讯、研究摘要、数据资源、原创推文及评论、会议资讯

  众所周知,传统学术出版关注的仅仅只是科学研究活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而社交媒体则不同,它关注的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全流程。社交媒体的参与,为研究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学术信息资源保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源类型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是社交媒体参与学术交流并深受科研人员欢迎的主要原因。

  2.2 学术资源的数量

  学术资源数量大是社交媒体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对6类12个社交平台的调查结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首先,一些知名社交平台资源量数以亿计,远远超过大多数传统学术出版机构。如学术搜索引擎“百度学术”拥有学术文献超过4亿篇,谷歌学术则包含全球出版的绝大部分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学术型社区研究之门拥有成果数量也超过1亿篇,学术论坛“小木虫”累计发帖达1.22亿篇。然后,非论文、专著类传统学术资源,如学术新闻、学术问答、博文、推文等数量大、占比高。在全部6类12个社交平台中,此类学术资源均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在学术博客与论坛、大众社交媒体两类社交平台中,此类学术资源更是其主体,是其学术资源的主要形式,见表3。


表3 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数量
序号 学术社交媒体类型 代表平台 资源数量
1 学术型社区 研究之门 成果数量超过1亿篇、问答数量达到100万(截至2019年2月20日)。
Mendeley 3000万篇学术文献、1030万个开放数据集、17万条科研资助与合作信息(截至2019年2月9日)。
2 学术搜索引擎 百度学术 4亿篇学术文献、400万名中国学者主页链接、120万个国内外学术网站链接(截至2019年2月20日)。
谷歌学术 包含世界上绝大部分出版的学术期刊。
3 专业性学科网站 丁香园 拥有8个专业领域讨论区和1个实验技术讨论区,设置74个板块,累计发帖236万余篇(截至2019年2月23日)。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 数据库包含5600多种出版物,涵盖生物医学和健康学科方向的2600万条记录(截至2016年5月12日)。
4 开放仓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5万篇学术文献,1.2万名中国学者主页链接、850种期刊(截至2019年2月20日)。
arXiv 开放160余万份电子版文献访问权限;2018年文献下载次数共计2.28亿次,新提交的作品数量超过14万件(截至2019年)。
5 学术博客与论坛 小木虫 设置分论坛132个、涵盖470项主题、累计发帖1.22亿篇(截至2019年2月9日)。
科学网 个人原创博文6.1万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39篇(截至2018年)。
6 大众社交媒体 知乎 提问数量超过3000万、回答数量超过1亿(截至2018年), 拥有2.8万个知识服务产品(截至2019年)。
推特 拥有3.36亿活跃用户,这些用户每天发表约3.4亿条推文(截至2018年3月)。

  我们的调查发现,数量庞大的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大多均可为研究人员免费使用,一般只需进行简单的注册即可进行访问。当然,也有部分链接资源的访问权不在社交媒体平台,而是依前端平台性质而定。如学术搜索引擎百度学术和谷歌学术中的学术资源主要源于其他平台资源的链接,其访问权限受制于前端平台。但即便如此,社交媒体平台可资利用的学术资源数量仍然十分惊人,其对学术交流的支撑作用不可小觑。

  2.3 学术资源的学科分布

  总体上看,学术型社交媒体涵盖学术资源的学科门类齐全,6类社交媒体网站中除专业性学科网站丁香园和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Pubmed)外,其他样本网站几乎涵盖了各类学科专业的学术资源。但是,从各样本媒体网站所涵盖学术资源学科的绝对数量看,自然和技术科学领域学术资源的数量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

  不同类型的学术型社交媒体涵盖学术资源的学科门类有所侧重。其中,学术搜索引擎和谷歌学术、大众社交媒体涵盖学术资源的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如学术搜索引擎中的百度搜索和谷歌学术、大众社交媒体中的知乎和推特等,几乎涵盖人文、社科、自然和技术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学术型社区、开放仓储、学术博客与论坛涵盖的学术资源学科范围也比较宽泛,但主要侧重自然和技术科学,如小木虫、科学网的这种特点就比较明显。专业性学科网站,受到其学科专业定位的限制,一般仅涉及相对单一学科。丁香园和Pubmed涵盖的就是医学与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资源,很少或几乎不涉及其他学科专业,见表4。


表4 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学科分布
序号 学术社交媒体类型 代表平台 主要学科
1 学术型社区 研究之门 医学、物理学、工程学
Mendeley 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和医学等各个学科
2 学术搜索引擎 百度学术 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信息工程、理学、工业工程、医学、管理学、农学
谷歌学术 经济与管理学、化学与材料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文学、艺术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数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3 专业性学科网站 丁香园 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 医学、护理学、兽医、健康保健、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等
4 开放仓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学科
arXiv 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非线性科学、定量生物学、定量金融、统计学、电气工程、系统科学和经济学
5 学术博客与论坛 小木虫 设置化学化工、材料、计算模拟、生物医药、人文经济等专业学科板块
科学网 医学药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综合
6 大众社交媒体 知乎 业学科话题占19%,主要为计算机、自然科学、建筑、法律、经济、人文艺术等学科话题
推特 涵盖多种学科,主要为医学、综合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

  3 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学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那么,类型众多、数量庞大、学科涵盖面广的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其利用情况究竟如何呢?为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拟从图书馆、科研人员和出版机构三类科学交流相关方分别做一个简要分析。

  3.1 图书馆对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利用

  在传统科学交流体系中,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开放科学时代,图书馆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些研究者看到了社交媒体及其学术资源的兴起对图书馆带来的冲击或挑战。文献[3]指出,“移动社交媒体的应用对图书馆行业产生巨大冲击”,而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ALA)发布的《2018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2018 State of America's Libraries,SAL 2018)[4]则指出,“社交网络和数字媒体兴起为图书馆学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是目前阻碍图书馆发展最为突出的三大社会因素之一。更多的研究者看到的则是社交媒体及其学术资源对图书馆带来的积极影响。如“社交媒体的势头和特性也深刻影响着图书馆,得到了图书馆大面积应用,其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推广,带来巨大的机遇”[5],“数字图书馆与社交媒体的聚合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创新”[6]。文献[7]以研究之门为例探讨学术社交媒体在图书馆科研服务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学术社交媒体的应用为图书馆科研服务带来了“创新科研人员评估模式、丰富科研服务方式、降低科研服务成本”等新的机遇,进而提出图书馆应用学术社交媒体的服务策略。文献[8]较系统地梳理了国外图书馆社交媒体政策实践、内容及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献[9]“对WOS我国近10年图书馆社交媒体相关文献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从图书馆员认知与态度、图书馆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社交媒体发布内容主题及服务等方面,对国外图书馆社交媒体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分析”。相关研究表明,图书馆与社交媒体的融合既丰富了图书馆的学术资源形态,又创新了其服务方式。

  我们的相关调研发现:第一,高校图书馆是各类图书馆中利用社交媒体及其学术资源积极性最高的图书馆类型。在我国,几乎不同学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资源的实际开发上都进行新的尝试。我国综合排名前30位的高校图书馆都开展相应的开放学术资源利用渠道,基本形成资源收录类型全、学科范围广泛、质量水平高、揭示角度多、组织方式科学、宣传渠道多样的整体局面,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学术资源框架搭建已基本完成[10]。第二,图书馆在开放学术资源的收录、揭示、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上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11],但对开放学术资源的利用方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是在其电子资源列表中设立开放资源栏目,建立网站链接。如武汉大学特别在主页中标识出“OA期刊”栏目,以提高人们对开放获取资源的关注度,而清华大学图书馆则为了突出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性,在网页上设立“推荐学术网站”。遗憾的是,大多数图书馆在开放获取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整合方面做得还不够。鉴于这种状况,有研究者期待图书馆能够与社交媒体进行更广泛的深入合作,进而对社交媒体与图书馆合作的可行性、合作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合作模式、著作权保护方面的问题等[12]。

  3.2 科研人员对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利用

  科研人员是科学交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交媒体及其学术资源的迅猛发展,对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利用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虽然有研究表明当前“学术界对学者使用社交媒体尚缺乏足够的研究”[13],但是,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还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人员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获取和分享两个方面。

  关于科研人员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获取方面,不少研究证实,社交媒体业已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重要渠道。文献[14]认为,学术社交网络改变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帮助研究者找到相同兴趣或研究方向的同伴的同时,也为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了无障碍免费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卡罗尔·特诺皮(Carol Tenopir)等针对美国5所大学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期刊阅读模式的研究发现,各类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促使研究人员采用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搜索方式。活跃于社交媒体的研究人员,相较于其他研究人员,阅读更多的学术资料和内容[15]。一项自2015年起连续三年跟踪英国、中国、法国、以色列、西班牙、马来西亚、波兰超过100名青年研究人员的调查证实,社交媒体被广泛地运用在研究人员的学术信息获取过程中,其中最受青睐的是学术搜索引擎谷歌学术。社交媒体、学术搜索引擎和协作编辑型的百科网站等已被研究人员广泛接受和使用,它们是除期刊文献、会议论文、图书和章节等传统学术资源之外,主要的学术资源获取来源[16]。我们的调研结果较好地验证了类似观点,即各类社交媒体学术资源日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全部12个样本平台均有极其可观的用户和访问量,而且用户和访问量增长迅速。以研究之门为例,其用户数量从2009年的2.5万增至2011年的100多万[17],到2019年已超过1100万人[18]。《自然》(Nature)证实,研究之门拥有数量最庞大的活跃用户,是目前最大的学术社交网络。调研人数中超过88%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都肯定了研究之门在科学圈内较高的知名度[19]。2017年,我国学者利用谷歌调研研究之门的搜索热度,发现从2012—2017年谷歌对研究之门搜索热度呈快速上升趋势,上升率为251.3%[20]。一些平台资源的下载量十分惊人。如开放仓储arXiv2018年的文献下载次数累计高达到2.28亿次之多,这是一般非开放学术资源平台难以企及的。

  学术成果的上传与分享,是科研人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又一目的。文献[21]考察科学家利用社交媒体的动机,认为科学家利用社交媒体主要是为“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之目的。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中,除机构知识库外,大多数社交媒体和学术社区的学术资源主要是来自研究人员自愿上传或参与问题解答。在大多数学术社交平台,如研究之门、科学网等,研究人员都可上传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想法与他人分享。其中,研究之门分享的学术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经公开出版或公布的资源,如论文、专著;另一类是未公开出版或公布的资源,如原始研究材料、代码。用户上传的学术资源可设置为公开资源,即其他用户可直接获取该资源;也可设置为私人资源,即其他用户分享时需向本人提出请求。在学术论坛网站和学术社区,研究人员则是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学术资源传播和共享的。以小木虫学术论坛网站的化学化工区为例,2019年2月21日帖子主题共计819071篇,发帖量6569957条。2019年2月24日,帖子主题增至819292篇,发帖量达到7677426篇。三天时间,帖子主题增加200余篇,发帖量增加1107469篇。显然,这类资源占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比重较大。除研究人员自己上传学术内容资源外,在各类社交媒体和学术社区中,研究人员还可通过分享和转发的方式,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术资源,进行学术资源的二次或多次传播。在研究之门、科学网、推特等平台,研究人员可转发或推荐他人的学术资源成果至自己的个人动态中,让自己的好友阅读。关注者或好友是研究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和分享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传播和阅读人群[22]。

  3.3 出版机构对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利用

  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传统出版商垄断学术出版的格局,开启重构全新学术交流体系的新纪元。文献[23]指出,“社会化媒体为专业图书出版创造了新的机遇”。文献[24]认为,“社会化传媒对出版活动的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内容消费等价值链环节进行全面重构”。但遗憾的是,在开放学术媒体发展初期,传统的商业学术出版机构对包括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在内的开放学术资源是持抵制态度的。如美国专业与学术出版商协会(Professional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 at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AAP)副总裁巴巴拉·梅雷迪斯(Barbara Meredith)就曾以政府干涉出版自由市场原则之名,非议发展中的开放出版运动。传统出版商的这种消极态度引起了学界的反思和批判。文献[25]强调,“作为传统的学术出版,只有积极地与社交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应对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丰富学术出版的形式,谋求新的发展”。在图书馆、学术界、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等的大力推动下,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开放学术出版还是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传统学术出版机构也开始改变态度,甚至逐渐加入其中,成为社交媒体学术出版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出版机构在参与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和利用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在开放学术资源发展的早期,绝大多数传统学术出版物的参考文献一般都不援引社交媒体学术资源。这种局面现已得到一定改善,当前绝大多数传统学术出版物的参考文献开始引用社交媒体学术资源。为进一步了解传统学术出版物引用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图书情报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两种期刊《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和《中国图书馆学报》,对其引文做一个统计分析。2017—2018年期间,《科学计量学》和《中国图书馆学报》刊发论文总量分别为100篇和101篇,引用了社交媒体资源的论文数量分别为47篇和62篇,占各自刊发论文总数的47%和61.39%。其中,科学技量学47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总量为2302篇,社交媒体资源为127篇,社交媒体资源占参考文献总量的5.52%;《中国图书馆学报》62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总量为2980篇,社交媒体资源440篇,社交媒体资源占参考文献总量的14.77%。统计结果表明,虽然被引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传统学术资源,但作为传统学术期刊刊发论文引用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比例却已相当可观。这表明了传统出版机构对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认可。

  4 结 论

  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日益受到社交媒体平台、科研人员、图书馆和出版等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和重视。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各利益相关方也纷纷从中收益,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社交媒体学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资源规模大,增长快,但是,资源质量却参差不齐。社交媒体平台如果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学术资源质量控制机制,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恐难以持续。其二,图书情报机构在开放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新的作为,在新的媒介背景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其三,传统学术出版机构虽被裹挟进入开放学术资源服务活动之中,但其对开放学术资源建设的贡献仍然十分有限,凭借其自身优势本可更有作为。上述这些问题对促进社交媒体学术资源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应该引起业界和学界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注 释

  [1] 王若璇 . 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探究 [J]. 丝绸之路,2017(12):51-52

  [2] 王翠萍 . 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研究综述 [J]. 晋图学刊,2015(5):3-6+11

  [3] 梁士金 . 知识碎片化 :移动社交媒体与图书馆的技术融合 [J]. 现代情报,2015(11):56-60

  [4]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18 State of America’s Libraries[DB/OL].[2018-04-23].http ://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34975

  [5][8] 李金波 . 国外图书馆社交媒体政策及其启示 [J]. 图书与情报,2014 (4):1-5

  [6] 樊伟红 . 社交媒体与图书馆信息资源聚合模型研究 [J]. 图书馆学刊,2017(7):47-51

  [7] 康福婷 . 学术社交媒体在图书馆科研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以 ResearchGate 为例 [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 (4):85-89+96

  [9] 刘竟,张禄芬,崔欣卉 . 国外图书馆社交媒体研究热点分析及启示 [J]. 图书馆学研究,2019(2):14-19+84

  [10][11] 吴昊 . 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与建设策略研究 [D].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2012 :28-32,37-39

  [12] 陈伟,汪琼.社交媒体与图书馆合作发展研究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4):6-9

  [13] 郭英剑 . 学者该不该使用社交媒体 [J]. 中国科学报,2016-08-11

  [14] 周义刚 . 学术社交网络 :改变我们的科研方式 [OL].[2014-03-31]. http ://www.edu.cn/info/ji_shu_ju_le_bu/201403/t20140331_1092575_2.shtml

  [15]Carol Tenopir,Rachel Volentine,Donald W. King. Social media and scholarly reading[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3,37(2):193-216

  [16]Nicholas, David Boukacem-Zeghmouri, Cherifa Rodríguez-Bravo, Blanca Xu, Jie Watkinson, Anthony Abrizah,A.Herman, Etiwigoń, Marzena.Where and how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find scholarly information[J]. Learned Publishing,2017,30(1):19-29

  [17]Crawford, Mark. Biologists Using Social-networking Sites to Boost Collaboration[J]. BioScience,2011, 61(9) :736

  [18]Research Gate[EB/OL]. [2019-02-20]. http ://www.researchgate.net/home

  [19]Nature :学 术 社 交 网 络 前 途 未 卜 ? [EB/OL]. [2019-02-20]. http ://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e8b039243c0

  [20] 张义民,韩文,霍萌 . 基于谷歌趋势和百度指数的 ResearchGate 关注度及使用情况分析 [J]. 情报科学,2017(7):62-66

  [21] 房琳琳 . 科学家用社交媒体做什么 [N]. 科技日报,2016-10-18

  [22]To be or not to be on Twitter. [EB/OL]. [2019-02-20]. https ://www.linkedin.com/pulse/twitter-blade-runnersgerard-pietrykiewicz

  [23] 白琼 . 专业图书出版的社会化媒体新机遇 [J]. 科技与出版,2014(6):129-131

  [24] 武云 . 简论社会化媒体对出版价值链的重构 [J]. 出版参考,2016(6):24-25

  [25] 殷建芳,邓迎,王晓琰,等 . 社交媒体与学术出版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 :以中国激光杂志社社交媒体服务架构为例 [J]. 科技与出版,2014(9):19-2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