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欧美学术期刊的诞生、发展及其启示

2020-04-03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 者】刘永红: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

  【摘 要】学术期刊诞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交流的需要,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科学交流的需求而演变。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被认为诞生于欧洲,距今350多年。从那时至今,学术期刊展现了独特的发展特点,呈现出由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性学术期刊、文摘索引类学术期刊、集群化学术期刊、数字化学术期刊到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的发展态势。欧美学术期刊的诞生与发展为我国学术期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牢记学术期刊的初心与使命,致力于人类科学信息的传播与科研成果的交流,是我国学术期刊的职责。把握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采取灵活的多重定价机制,积极探索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实行"品牌+技术"策略,建立并完善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欧美学术期刊;最早学术期刊;世界知名期刊;学术期刊出版

  在世界学术期刊发展史上,欧美学术期刊诞生得最早,其嬗变与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学术期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梳理欧美学术期刊诞生与发展的历史,以期对中国学术期刊发展提供借鉴和展示。

  一、欧美学术期刊的诞生

  (一)学术期刊诞生的背景与原因

  学术期刊的诞生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技术因素。14世纪肇始于西欧各国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创立与新哲学的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欧洲迎来了科学的复兴。一方面,自然科学技术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欧洲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团体与学会组织。17世纪中叶的欧洲已有200多个学术组织,科学交流与信息传播迫切而又频繁。但是,当时科学家之间的科学交流主要依赖书信往来,而书信往来这种传统的、低效的传播方式,很难及时、公开地确认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更无法广泛传播这种发现。用英国皇家学会首任会长莫雷的话来讲“既费时又费力”。鉴于此,1661年8月,莫雷在与荷兰惠更斯的通信中透露了自己想创办一本学术期刊的打算。在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与学术成果交流需要“两个轮子”的推动下,国际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学术期刊内容丰富、系统,信息量大;易于保存、交流与查找;出版周期稳定;传播速度快、传播空间广,真正实现了大众传播。学术期刊的种种特点,既弥补了口头汇报无法存档、查阅且交流范围狭窄的缺陷,又避免了书籍出版周期冗长、传播速度慢之不足,还规避了报纸出版零星片段、缺乏系统的缺点。英国著名编辑威廉·E.迪克曾说过,从17世纪开始,定期刊物是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工具。[1]作为记录和交流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开始在世界科学传播与学术交流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世界最早学术期刊概述

  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学界普遍认为是1665年1月5日创办于巴黎的《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也有学者认为是创办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笔者注)是第一本综合性学术期刊;1665年3月6日创办于伦敦的《哲学汇刊——总结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前的探索、研究和工作》(简称《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1776年改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刊》)是第一本纯粹的科技学术期刊。关于世界上最早的中文学术期刊,新闻传播学界通常认为是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创刊于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西部城市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但是,据医学界考证,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诞生于苏州的《吴医汇讲》才是第一本中文学术期刊。

  1.第一本综合性学术期刊:《学者杂志》

  《学者杂志》是由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律师(Denys de Sallo)创办的,创办目的在于“帮助那些认为读全部图书太麻烦、耗费时间太多的人”“不用花费多大气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满足好奇心”。[2]《学者杂志》从很多方面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办刊宗旨。

  第一,《学者杂志》是世界上第一本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丰富、庞杂,涵盖了文学和科学等诸多领域。《学者杂志》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欧洲出版的图书目录,部分书的摘要,有价值的情报;阐明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和解剖学实验,有实用意义的或者重要的发明与器械;气象资料,民事与宗教的重要判决消息和各大学的反响;人们喜闻乐见且有价值的所有事件。《学者杂志》创刊号共20页,刊登了10篇论文、几篇札记与书信。[3]《学者杂志》是一本文理兼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比较注重内容的价值性、资料性、可读性。

  第二,《学者杂志》是一本周刊,传播速度快,既满足了科学家及时公开、传播自己思想与观点的需求,又能够为广大读者获取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信息提供便利途径。据文献记载,戴·萨罗是一位不凡的人物,他与巴黎定期举行学术聚会的科学家有密切的联系……戴·萨罗雇用了两名抄写员,将他阅读中感兴趣的和有用的东西抄录下来,并由他编辑成集,方便查询。在从事这项活动中,他确信可以通过出版使公众也能获取这些资料。再加上受当时报纸的启发,他萌发了出版一种周刊的设想。[4]这种周刊就是《学者杂志》。

  第三,《学者杂志》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编委会,编委会的成员都是科学家,其作用主要是协助编辑评审稿件。可以说,《学者杂志》已具有同行评审制度的雏形。遗憾的是,《学者杂志》出版到第13期的时候,由于宣传科学、反对宗教神权势力,被当时的宗教神权势力查禁停刊。1666年1月4日《学者杂志》更换主编、更改编辑方针后复刊,复刊后的《学者杂志》变成了一份纯粹的文学期刊。法国大革命期间又遭遇休刊,1816年再次复刊,1938年终刊。

  2.第一本纯粹的科技学术期刊:《哲学汇刊》

  《哲学汇刊》是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创办的,创办初衷在于开创一种新的有效的科学传播模式——期刊——以替代书信成为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哲学汇刊》创刊号于1665年3月6日面世,共16页纸,亨利·奥尔登伯格亲自撰写了导言。在导言中,他表示《哲学汇刊》主要致力于科学发现、知识经验的交流,改善和增进自然科学的研究。300多年来,《哲学汇刊》很好地坚持了自己的编辑方针与出版宗旨。

  第一,《哲学汇刊》是世界上第一本纯粹的科技学术期刊。这可以从《哲学汇刊》创刊号目录看出来。《哲学汇刊》创刊号目录如下:

  罗马完成了光学玻璃的改进;

  英格兰观察到木星某个区域里为一个黑点;

  对最近彗星运动的预言;

  关于地球寒冷历史研究的许多新观察和新实验项目;

  一个奇怪而又巨大的冰山的一系列考察情况;

  德国的特种铅矿石;

  匈牙利的大药丸和亚美尼亚的大药丸效力相同;

  百慕大群岛的美国新式捕鲸船;

  海中测量经度的摆表制造成功;

  在图阿劳斯的康塞劳尔出版的哲学书目录集。[5]

  可见,其内容涉及物理、天文、地理、医学、航海等多个领域。“主要刊登自然科学方面的观察报告、实验结果以及学者间的通信”[6]。早在1665年2月,莫雷在写给惠更斯的信里,透露了亨利·奥尔登伯格将要创办一份学术期刊,这份刊物将避免像《学者杂志》那样因为内容的原因而引起麻烦。因此,《哲学汇刊》与《学者杂志》定位不同,内容偏重科技。

  第二,《哲学汇刊》成立了编委会,建立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同行评审制度。《哲学汇刊》是一本月刊,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出版。在亨利·奥尔登伯格的建议下,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有20人的通信委员会。1752年,英国皇家学会专门成立了负责《哲学汇刊》出版事务的论文评审委员会,同时建立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同行评审制度。

  第三,《哲学汇刊》坚持全球视野,注重国际影响力。《哲学汇刊》最初的刊名为《哲学汇刊——总结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前的探索、研究和工作》,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格局。《哲学汇刊》在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中产生了极好的反响,也十分畅销,很多科学人员给《哲学汇刊》投稿,并以能够刊登为荣。

  第四,《哲学汇刊》积极支持学者的科学研究工作,极力维护作者的各项权益。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实验狂人,其行为遭到当时很多人的非议与误解,亨利·奥尔登伯格却挺身而出高度评价了波义耳的科学实验工作。在亨利·奥尔登伯格主编的12卷《哲学汇刊》中,波义耳共发表20篇论文,其中第5卷共12期,有两期几乎成为波义耳的专刊。1672年牛顿在《哲学汇刊》发表了《光与色的理论》,赢得赞誉的同时也遭到了英国皇家学会部分会员的质疑与批评,甚至连大权威惠更斯对牛顿的光学理论都由起先的赞同转为后来的质疑,牛顿心灰意冷,意欲退会。亨利·奥尔登伯格多方施策,极力挽留住了这位“核心作者”。多年以后,牛顿还当选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如果用命运坎坷来形容《学者杂志》,那么《哲学汇刊》算是岁月静好。《哲学汇刊》具有较好的历史连续性,除了1676-1683年的短暂停刊之外,该刊一直持续出版到今天。

  二、欧美学术期刊的发展

  (一)学术期刊的嬗变与趋向

  学术期刊诞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交流的需要,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科学交流的需求而演变。学术期刊能够及时发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发布最新的科学信息动态,对于当时的科学家来说,一方面学术期刊能够让自己较好地行使科研成果的“发表权”与“署名权”以宣示科研成果的归属权,并且有效地向社会尤其是科学界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也能够让自己较早地了解到科学信息动态,有利于自己全面掌握相关科学研究动态。正如英国的科学史学家W.C.丹皮尔所说:“科学期刊与学会会议使一切研究者随时都可以得知新的成果,而科学也就再度国际化了。”[7]学术期刊通过作用于科学家以及科学传播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到1730年,欧洲7个国家已有330余种连续性期刊相继问世。[8]据《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统计,全世界期刊种数1960年约为20000种,1970年增加到50000种,1980年增加到62000种,2000年已增加到355466种。[9]目前,世界学术期刊的总量究竟有多少,难以获知。仅从作为全球领先的索引服务、期刊和研究会议信息来源提供者——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在其网站列举的世界1600家重要期刊出版商出版的SCI重要期刊来看,多达24762种。[10]

  可以说,从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诞生到今天学术期刊类群、数量的急剧增长,学术期刊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性学术期刊、文摘索引类学术期刊、集群化学术期刊、数字化学术期刊到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态势。

  1.综合性学术期刊

  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学术期刊——《学者杂志》和《哲学汇刊》,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学者杂志》属于文理综合性学术期刊,《哲学汇刊》属于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这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状况,也反映了当时学界的需要与需求。

  2.专业性学术期刊

  随着工业经济的建立与专业分工的发展,为迎合科技进步的要求与科学交流的需要,专业性学术期刊纷纷创办。世界公认的第一本专业学术期刊《化学杂志》于1778年诞生于德国。随后,《物理杂志》于1790年创办于法国;专门刊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矿物学杂志》于1807年在德国问世;机械专业期刊《机械学杂志》和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均于1823年在英国诞生;生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于1830年在英国诞生;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于1830年在法国创办;1879年美国化学会创办了《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等等。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3.文摘索引类学术期刊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学术期刊队伍的不断壮大,科技文献获得了迅猛增长。信息爆炸时代,为了方便人们只需花费最少的精力就能快速地从浩瀚的文献中撷英采华,文摘索引类学术期刊纷纷问世。文摘索引类学术期刊具有报道、检索、参考和交流等功能,是开展科学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世界上第一本文摘类期刊《化学文摘》于1830年诞生于德国。之后,美国于1884年、1907年分别创办了《工程索引》与《化学文摘》,后者于1969年收购了德国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本文摘类期刊。1898年《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诞生于英国。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分别于1964年、1973年、1978年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

  4.集群化学术期刊

  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物质因素相比,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作为知识与信息聚集地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现了集中化的趋势,纷纷走上了集群化发展路径。爱思唯尔(Elsevier)拥有2571种学术期刊,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拥有2209种学术期刊,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拥有1803种学术期刊,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拥有1604种学术期刊,[11]等等。实践证明,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学术期刊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助于降低学术期刊的成本,能够进一步延伸强化学术期刊的品牌,通过打包捆绑销售还能有效提高学术期刊及其数据库的议价能力。

  5.数字化学术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电子学术期刊、网络版学术期刊登上了历史舞台。《自然》杂志的Nature数据库由Nature.com平台提供电子期刊服务,不仅提供《自然》周刊电子全文,而且还包括研究月刊、评论月刊等众多姊妹刊物,主题涵盖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早在1996年9月,《科学》杂志开始推出网络版——《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从此踏上了网络时代的发展之道。《科学》在线包括《科学》1995年10月以来的全部文献内容,当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还是《科学》周刊电子版。每周五《科学》周刊电子版与《科学》周刊印刷版同步上网发行。

  6.开放获取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的集群化发展顺应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学术期刊获得了较高的定价话语权。自1986年以来,在平均通货膨胀率为3.1%的情况下,学术期刊的订购价格年均增长达9%。[12]日益高昂的学术期刊及其数据库订购费用,超出了许多用户的财力范围,最终影响了科学信息的传播与交流。20世纪90年代末,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开放存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s,简称OA),这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是科学研究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免费供公众自由获取,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学术交流方式和出版模式。[13]《自然》出版集团于2005年创办了第一个开放获取期刊,目前,其开放获取期刊涵盖了多学科类,如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多学科类开放获取期刊《自然-通讯》,以及更具有专业侧重的期刊,例如“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ener Journdal)系列。[14]《科学》杂志于2015年创办了一份数字化开放获取期刊——Science Advance。细胞出版社也推出了《细胞报告》《干细胞报告》等开放获取期刊。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有力地推动了学术信息的开放,使科研成果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使用与分享。

  (二)世界知名学术期刊介绍

  迄今为止,创刊于1869年的《自然》(Nature)、1880年的《科学》(Science)、1974年的《细胞》(Cell)最负盛名,被公认为是世界学术期刊的翘楚和标杆,引领着世界学术期刊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1.《自然》

  《自然》杂志于1869年创办于英国,隶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的科学出版机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其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自然》杂志是一本周刊,也是一本同行评议刊物,涵盖了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人类很多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与重大进展,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的公布、高温超导研究的新发现、艾滋病研究的新突破等,都是由《自然》杂志率先报道或者刊发的。《自然》杂志既注重有突出科学贡献的科学论文的发表与传播,也注重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新闻的报道与传播。因而,在栏目设置方面,既有主要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的论文(Articles)、来信(Letters to Nature)以及简讯(Brief Communications)栏目,也有关于科技政策、科技动态方面的新闻简报以及科幻小说、书评、评论等栏目。《自然》杂志刊发的研究论文通常要求简明扼要,篇幅不长,有些甚至非常短小精悍。无论是科学论文还是科学新闻,通常都要求能够很好地融合学术性、前瞻性、思想性、可读性以及趣味性,既能够满足科学家的研究需要,又能够兼顾到一般读者的阅读之需。

  《自然》杂志拥有较为先进、成熟的平面与网络出版平台,无论是印刷版还是在线版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科学家的首选目标源。自然出版集团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有80多种期刊,涵盖了已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的研究类期刊、对重要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评论的综述性期刊以及对医学领域重要研究进展作出权威性解释并促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临床实践的临床医学类期刊三大类型。

  《自然》杂志总部设在伦敦,在纽约、旧金山、波士顿、东京、慕尼黑、巴黎和香港等地设有办事处。《自然》杂志在全球拥有一支2000多名记者的采编队伍,是一本综合性国际科学期刊。

  2.《科学》

  《科学》杂志创办于1880年,1900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的官方刊物,其宗旨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科学》杂志是一本周刊,全年共51期,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科学》杂志是一本同行评议刊物。全年来稿1.2万篇,录用8%,有一百多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组成的论文评议团队,发表的论文有35%-40%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15]

  与《自然》杂志一样,《科学》杂志涵盖了几乎所有学科。在内容方面,与《自然》杂志一样,《科学》杂志既发表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撰写的具有广泛读者基础的顶尖的科学论文,也刊发科技新闻记者采写的前沿、前瞻的科学新闻,能够很好地兼顾到科学家与一般读者的需要。正如《科学》杂志第21任主编——美国化学家霍顿·索普(Holden Thorp)所言“科学新闻和科学研究都是国家财富”。因而,在栏目设置方面,《科学》杂志既有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的栏目,也有刊发科学新闻、书评、读者来信的其他栏目。

  《科学》杂志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在英国以及其他几个国家都设有编辑部,2007年《科学》杂志还成立了北京分社。《科学》杂志拥有120位工作人员,在全球拥有一支由800多名记者组成的采编队伍,编委会由近100名国际上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16]

  《科学》杂志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旗下拥有多种子刊以及数种合作伙伴期刊。面对一些非常重要且能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论文,Science印刷版容量有限,2015年《科学》杂志创办了一份数字化开放获取期刊——Science Advance。

  3.《细胞》

  《细胞》由美国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于1974年创办,主要聚焦生命科学领域,是生命学科专业顶尖国际科学期刊。虽然创办时间晚,但是短短40年间,《细胞》取得了光耀全球的成绩,成为比肩《自然》《科学》的国际大刊。《细胞》是一本双周刊,也是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

  在栏目设置方面,《细胞》既发表生命科学领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关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实验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和研究进展的短评与综述性文章、对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短小文章,也发表会议记录、书评等类型的文章。

  细胞出版社经过40余年的发展,目前出版发行《细胞》系列和Trends综述系列等30种期刊,包括《神经元》《免疫》《分子细胞》等著名子刊以及《细胞报告》《干细胞报告》等开放获取期刊,覆盖了从生命科学到转化医学的全球最新发现及动态。[17]

  三、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启示

  350余年来,学术期刊的发展浩浩荡荡,在人类的科学传播与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欧美学术期刊诞生与发展的宝贵经验,必将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有所滋养与裨益。

  (一)牢记学术期刊的初心与使命,致力于人类科学信息的传播与科研成果的交流

  学术期刊的诞生,就是要采用一种全新的、有效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代替落后、低效的书信交流,以更快速地发表人类的思想与洞见,更科学地确定人类成果的归属权,更广泛地传播人类的学术成果,更有效地实现人类的科学交流。这是学术期刊念兹在兹的初心与使命。

  学术期刊是一个对人类的学术成果进行确定、发表、展示、传播的公共平台,目的只为能够发现、发表人类最优秀的学术成果,并努力促进这些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在用枯燥与繁琐、清贫与奉献铺就的学术期刊之路上,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应该秉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般的精神与态度,眼睛牢牢盯着优秀的学术成果。学术期刊发表的优秀学术成果越多,学术期刊的美誉度越高,自然会成为学者心中的高地。权威的作者与优秀的学术成果永远都是学术期刊赖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学术期刊的机制与方法,加快学术期刊的出版与传播

  1.科学把握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

  关于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既要考虑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刊发出来,又不能延长论文发表时间。学术期刊应该根据自身覆盖的学科特点、编辑部人手等自身情况,科学选择合适的出版周期。若周期过短,可能导致学术期刊缺乏下锅的“好米”,会降低学术期刊的稿源质量;若周期过长,会影响学术成果的发表日期,从而影响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应用价值。对于科技类学术期刊来讲,很多研究成果里面包含有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因而,学术成果的时效性更强。实际上,纵观世界学术期刊发展史,早期的《学者杂志》与《自然》《科学》都是周刊,《细胞》是双周刊,《哲学汇刊》是月刊,这些科技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普遍较短,就是为了较好地平衡科学新闻的传播与科学成果的发表。对于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讲,一般而言,除围绕党和国家一些重大事件或者重要时间节点而撰写的学术成果以及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学术成果之外,受出版周期影响较大的不是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而是学术成果的首发权。

  2.采取灵活的多重定价机制

  对于能够依靠内容与服务提供盈利的学术期刊来讲,其价格制定既要区分用户的不同类型与需求,又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价值感受,还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支付能力,从而综合统筹用户的特点建立一套灵活多样的定价机制。

  一般而言,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专业学术期刊,其读者面比较狭窄,发行量极其有限,广告收入微乎其微,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很多学术期刊依赖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否则难以为继。对此,可以借鉴欧美学术期刊的通常做法,辩证地看待学术期刊的用户。对于国际性学术期刊来讲,用户可以是国家、地区,对于一般的学术期刊来讲,用户可以是机关团体、图书馆、公司、个人,也可以是会员、一般订户、学生,还可以是印刷版用户、网络版用户,等等。例如,《自然》杂志及其姊妹系列期刊2019年的纸本订阅就把用户分为机构和个人两种。《自然》杂志,机构订阅年费为48000元,个人订阅年费为5200元,[18]前者是后者的9.23倍。美国的《冶金学报》,主办单位的订户一年订费是10美元,协作单位是40美元,图书馆的订费则高达150美元。[19]美国医学会的杂志,对美国医学会会员为75美元;一般订户为145美元;医学学生和驻院医生(residentdoctor)为48美元;单位或机关则为245美元。[20]

  3.积极探索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

  在开放获取模式下,学术期刊不再向读者、用户收费,而是向作者、广告商收费,主要是向作者收费。开放获取模式适合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实际情况。从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形势来看,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大多徘徊在两三千册,发行量低于1000册的“大有刊在”。享受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的学术期刊日子倒不发愁,那些没有任何财力资助的学术期刊却难以为继。《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期刊出版总印数降低8.0%;总印张降低7.3%,收窄2.8个百分点。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印数降幅收窄1.5个百分点。期刊业形势逼人,总体不太乐观。从作者角度来看,现在很多研究项目都设置了成果发表费,有些高校甚至出台了相关的科研奖励规定,许多作者都有一定的财力来支付费用。学术期刊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严把学术成果质量关。正如《细胞》前任主编EmilieMarcus所说,无论采用哪种商业模式,关注的焦点必须是“质量”。识别、评估出最优秀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推荐给读者,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21]一旦发现学术期刊发表低劣的学术成果,相关部门可以给予相应的严厉惩罚。

  4.实行“品牌+技术”策略

  品牌,对于学术期刊来讲,是一种实力与能力;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是一种荣誉与信任。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发挥品牌的价值。《自然》和《科学》都是属于非营利性的周刊杂志,杂志严把文章质量关,作者发表文章从不收费,始终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品牌。同时,《自然》和《科学》杂志都创办或者合作出版了一系列子刊,包括开放获取期刊,当然,这些姊妹期刊会主动与《自然》《科学》杂志的品牌对照,依然坚持非常严格的学术成果把关标准。在学术期刊品牌的引领下,《自然》和《科学》杂志的经营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广告、会议、培训等多种经营活动开拓商业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术期刊的诞生与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推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必须积极拥抱新技术。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在出版印刷版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学术期刊在线版,让学术期刊印刷版无法容纳的优秀学术成果可以刊发在学术期刊在线版,较好地实现印刷版与在线版的良性互动。《新华文摘》杂志2016年试推出了《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年《新华文摘》网络版正式上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获得了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CN33-6000/C),已于2015年8月正式上线。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发力“两微一端”建设。就目前来看,我国学术期刊“两微一端”建设并不理想,大部分的刊物没有建立自己的微博,更不用提APP,对新技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方面,同时,网站更新往往不太及时,流量通常不太高,用户也不太活跃。微信公众号的运用通常处于维持基本需要的层面与阶段。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发挥好微信公众号的作用。目前,微信公众号主要用来更新期刊的目录,发布通知启事,推送文章,等等。推送文章最为频繁与显著。但是,推送的文章通常都是纸刊文章的原始照搬,没有考虑到当下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完全可以只推送某些文章的重要观点、重大发现、重要结论即可。同时,学术期刊发表的每篇文章,其实都可以制作一个唯一的二维码,通过扫码,用户可以听到作者对文章写作背景、内容的简单介绍;双方还可以在线交流互动;用户还可以在线阅读电子版文章;甚至还可以回溯一下本刊以往刊发过的相同主题、相似话题的文章;等等。

  5.建立并完善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首创于欧美国家,《学者杂志》具有了同行评审制度的雏形,《哲学汇刊》有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同行评审制度。当前世界学术期刊的翘楚——《自然》《科学》《细胞》都采用同行评议制度。欧美国家学术期刊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是一项应该坚持的学术期刊质量与水平的保障机制。

  我国不少学术期刊也都借鉴并实行了同行评议制度。未来,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应该切实采取同行评议制度。“术业有专攻”“同行是冤家”。随着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细分,只有学术同行才能更了解各自学术领域的现状与问题,才能以挑剔苛刻的态度严格审核同行的学术成果,通过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同行的学术成果,有益于学术进步与学术发展。当然,同行评议者的选择十分关键与重要,评议者既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与宽广的学术情怀,又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能够摒弃学术门户之见,认真履行稿件学术价值的发现与判断的责任。当然,学术期刊不能机械照搬同行评审制度,更不能完全依赖同行评审制度。同行评审意见只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学术期刊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术稿件的取舍有自己独到的专业判断。学术期刊不仅要考虑学术稿件的学术价值,还要统筹判断学术稿件的政治立场与政治倾向、学界反响与业界反应、刊物风格与读者需求,等等。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值得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中国学术期刊练好内功,越来越多地迈入世界名刊强刊之列,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注释:

  [1]А•И•米哈依诺夫等著,徐新民等译:《科学交流与情报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第64页。

  [2]刘瑞兴:《世界上第一种学术期刊及其第一任主编》,《现代情报》,1991年Z1期,第61页。

  [3]刘瑞兴:《世界上第一种学术期刊及其第一任主编》,《现代情报》,1991年Z1期。

  [4]李武:《最早的两份学术期刊》,《科技导报》,2012年第10期。

  [5]宋轶文,姚远:《<哲学汇刊>的创办及其前期出版状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年第5期。

  [6]周汝忠:《科技期刊产生的历史背景》,《编辑学报》,1990年第3期。

  [7]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

  [8]周汝忠,杨小玲:《科技期刊在西方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编辑学刊》,1988年第4期。

  [9]任真:《从<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分析期刊出版现状与趋势》,《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讨论会文集》,第107-112页。会议召开时间是2001年7月16日。

  [10]数据由笔者统计而来,https://scijournal.org/top-international-journal-publisher.shtml,2019年9月19日。

  [11]https://scijournal.org/top-international-journal-publisher.sht-ml,2019年9月19日。

  [12]初景利:《开放获取推动信息共享》,《人民日报》,2005年7月7日。

  [13]宛福成:《开放获取运动、政策与服务综述》,《情报科学》,2006年第11期。

  [14]姜天海:《<自然>执行主编NickCampbell:质量是数字化开放获取的成败关键》,《科学新闻》,2015年第22期。

  [15]石应江,齐国翠:《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年第11期。

  [16]董尔丹,徐岩英,宋玉琴,等:《自然科学领域著名期刊简介:Sci-ence周刊》,《中国基础科学》,2014年第4期。

  [17]姜天海:《细胞出版社总裁、<细胞>主编EmilieMarcus:开放获取下科技期刊机遇挑战并存》,《科学新闻》,2015年第22期。

  [18]自然中国:http://www.naturechina.com/subscribe/price,2019年9月19日。

  [19]秦铁辉:《期刊史话》,《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年第2期。

  [20]刘永红:《西方学术期刊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

  [21]姜天海:《细胞出版社总裁、<细胞>主编EmilieMarcus:开放获取下科技期刊机遇挑战并存》,《科学新闻》,2015年第22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