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一个有灵性的地方。
第一次去敦煌,恰遇中秋。圆盘般的月亮,在落日的晚霞里淡淡地挂在了大漠的天边;第二次到敦煌,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沙尘暴,领略到了从未见过的沙尘里看莫高窟的壮美;第三次来敦煌,是2019年刚过去的初冬,走进宕泉河谷道,听见峡谷里风在呼叫。敦煌是一个四季都有风沙为伴的地方,然而在汉唐时,它却是丝绸之路上联结欧亚非三洲的一个重要枢纽,是中国通往各国的门户,是曾经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而且,在这片茫茫的沙漠中,还沉睡着一座壮美的珈蓝盛境,那就是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莫高窟。
从敦煌回到家没过两周,我便收到了《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的彩样稿。翻着书稿,我的心像被一股神力默默地牵动着,回到了敦煌,走进了莫高窟。这一定是“念念敦煌”的魔力。
回想起七年前,当我带着小儿子第一次来到敦煌时,没有找到一本可以让孩子读懂的敦煌历史地理书。因此,我十分欣喜中国孩子们很快就有机会读到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拿着书我会这样给孩子讲故事,先从几十万年前大湖干枯说起,再到汉武帝建造玉门关和阳关,再到一千多年前乐僔和尚来到鸣沙山,开凿出敦煌的第一个修行洞窟……
当他们在看第275窟交脚菩萨时,也许看不懂什么是犍陀罗风格,数不清哪些是五胡十六国。但他们却能通过阅读,知晓朱砂、青金石、孔雀石、藤黄和墨的五彩颜料,了解石窟里的“地仗层”是什么,古人绘制壁画所采用的神奇的三个步骤。
在看第156窟时,孩子们也许理解不了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但如果我们提前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他们立马就会明白原来这是一幅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唐代历史画卷,领悟到一个国家拥有稳固的边疆,对百姓众生的重大意义。因为唯有和平,人民才能安生劳作,才能重获生机。
除了洞窟里封尘的千年历史,绘本书还讲到了一个当代的人物故事,是关于一位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年轻人决心到敦煌去”的感人经历。这位年轻学者就是创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老院长常书鸿先生。孩子们现在还不能体会七八十年前生活在塞外的辛苦与牺牲,但通过阅读他们会逐渐理解到,原来大家传颂的“莫高精神”就是,即使只剩一己之力也要守护敦煌,不弃不离才能承前启后。
在我的心里,敦煌研究院的每一位员工都是“莫高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历史的讲述者、美的诠释者和传统的传递者。
敦,大也;煌,盛也。让我们一起学习敦煌、感悟敦煌、保护敦煌,并带领我们的孩子用美好来守护美好。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 苏小芮 著·绘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