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家现代出版企业和策划编辑来说是否拥有打造畅销书的能力,成为行业内对其优劣的一项评判标准。“畅销书”(Bestseller)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读书人》登载了19个城市书店中最畅销的6本书的书名,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张畅销书单。1897年,这家杂志又发表了全美“最好销的书”的书单。图书分好多个类别,一般来说,文学、社科和生活类图书比较容易产生畅销书。
畅销书对出版社而言,不仅仅是码洋大、利润高,它的作用是能带动一整个产品线,形成规模效应。有了畅销书,就代表了这个出版企业能够得到认可,敏锐的渠道商蜂拥而至,进而带动同类书的销售。对策划编辑而言,有一本畅销书在你手上诞生,就可能成为你在行业内通行无助的名片,无论想跳槽去哪家都不是难事。
打造畅销书成了无数编辑职业生涯梦寐以求的目标。但现实往往很残酷,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案例不少,很难仅凭内容去判断一本书是否可以畅销,偶然性几率的增大,颠覆了我们固有的传统经验和判断。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畅销书成因背后,我们还是可以捕捉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姑且称它为畅销书的基因密码。
人和社会环境,畅销书需要发动机和土壤
人是畅销书基因密码中最核心的因素。这是文化产业与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的区别。在出版行业,资本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创意、一个点子,可能使几万元的成本创造出上千万的产值。策划编辑或项目经理的作用相当于发动机,因为只有他(或她)最了解产品,书名、文案、宣传营销策略、审美、编辑含量等都是个人因素在起作用。不同编辑做的书是不可能相同的,太多的编辑个人因素在影响图书的走向,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畅销书不是无根之木,需要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社会文化大环境,特别是社会转型期,每一细微变化,都是通过意识形态最先表现出来的,而后又推动作为载体的图书的畅销,我们需要对这一大环境有判断和分析。畅销书运作中,文化判断是首要的。一本书能否畅销,往往与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息息相关。在运作一部畅销书时,要把图书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去考量,判断其是否能够触及社会神经,激发大众阅读期待并满足大众阅读诉求。譬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畅销是在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望子(女)成龙和出国留学热潮的推动下成就的。草根作家大冰横空出世,在短时间内成为超级畅销书作家,令许多出版行家大跌眼镜,个中原因就是当下社会生活的变化造就了一批有这样诉求的群体。
超前意识和市场细分,畅销书未必可遇不可求
超级畅销书往往离不开超前意识。它有利于编辑在变幻莫测的信息和市场面前迅速确立产品的战略定位,在起跑线上便领先对手。抢占先机,就意味着抢占市场。在这个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里,流行总是那么的令人猝不及防。畅销书往往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这就好比只有具备前瞻意识才能喝到头口水。2015年全球最火的书非《秘密花园》莫属,一本仅有264个字的涂色书风靡全球,看似令人费解,实则有迹可循。畅销的原因之一是在于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社交媒体发展的需求。人们会把涂完的作品发表在Facebook 、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从而引发了社交媒体的讨论热潮。把涂色与治愈人心联系起来,是《秘密花园》走红的另一个原因。当时,在国内市场几乎无人看好这本书的前提下,后浪图书公司看到了它的优势,将之引进出版,可以说是超前一步,独具慧眼。
市场细分是运作畅销书的另一密码。市场细分就是对目标读者的精准定位。市场细分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提出来的,依据是在异质市场上需求一致的顾客群。图书和普通产品一样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用户的多样性需求,市场细分战略是利用产品的差异化来避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随着图书品种大幅增长,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读者成熟度的提高、差异性的扩大,要解决出版方人力、物力的有限性和读者需求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只有细分市场这条路可走。数据收集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图书细分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出版方可以从多个维度上对读者进行垂直细分,如年龄、性别、职业、个性、地域、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市场细分最成功的案例就是郭敬明的图书。郭敬明作品畅销数十年是因为他的作品更符合特定的年龄层。他的小说几乎都是青春疼痛文学,数量庞大的80后、90后在青少年时期是他的目标受众。
文案和粉丝经营,持续引爆畅销书的密码
图书的主打文案对图书能否畅销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封面、封底、腰封的文字都有讲究,尤其是封面,图书的卖点要在封面上最显眼,一句戳心的文案往往会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如超级畅销书《摆渡人》封面上的两句宣传语可谓直击人心:“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人性救赎之作。”不少读者都在社交媒体晒这句话,足以证明传播力度有多大。百万畅销书《追风筝的人》的经典文案是:“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人用这句话当微博、QQ、微信个性签名。另一百万级畅销书《偷影子的人》的封面文案是:“小心偷影子的人,他会偷走你的心”。一下让读者产生悬念,吊起读者胃口,偷影子的人是谁?他是如何偷走人心的?可见如何提炼卖点,把文案做足做透,因戳中读者的笑点、泪点、痛点而产生购买欲望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
粉丝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畅销书新增的基因密码。随着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粉丝经济大行其道。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能很好地抓住活跃用户群。粉丝经济带来的消费者黏性超乎想象,营销上完全颠覆了畅销图书传统的运作模式。传统作家的成名一般要靠作品的数量和阅历。互联网时代,影视圈的粉丝经济蔓延到作家圈,草根、年轻的作家或写手脱颖而出,一夜成名不再是神话,作家因拥有大量粉丝而偶像化,从韩寒、郭敬明,到南派三叔、大冰、刘同、张嘉佳、张皓宸……流量作家们和流量明星一样永远不缺拥趸者。依靠粉丝,书的销量动辄几十万,南派三叔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他的《盗墓笔记》是近年一个非常热的大IP,除了图书的畅销,还被改编成影视剧、舞台剧、游戏等。南派三叔深谙经营粉丝之道,强大的网络粉丝阵地,持续为盗墓IP制造话题。盗墓笔记吧有370多万粉丝,累计内容1亿条以上,可见其活跃度和影响力。南派三叔还借着《盗墓笔记》终极篇的发布,举行了一次名为“2015,长白山下,青铜门开,静候灵归”的活动,书粉趋之如骛,长白山景区差点瘫痪。
畅销书的概念诞生也有100多年了,和经典作品相比,畅销书的生命周期不算长,类似快销品,其基因密码有时代特征,每个时期差异不小。借由本文对当下畅销书的一些规律性因素作简单梳理,期望对同仁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