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周静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12月版/28.00元
在《蝴蝶》这部儿童成长小说中,作家周静用轻盈的笔触,向我们娓娓道来一场可大可小的童年风波,也让我们透过风雨看到那股韧性十足的生命力。从故事的发生地、人物的性格塑造,到情节的铺设,再到其中穿插的生态环境和各种人文细节的描述,这部作品呈现了周静心中向往的美好童年。
“我跟故事里的小女孩一样,在乡村长大。小河、田野、树林、村庄就是我所熟知的世界。小河流过我们的村庄,经过一片小树林之后汇入了洞庭湖。我以为那里就是世界的尽头。”我仿佛看见,故事里那个叫东哥的女孩跟童年时期的周静重叠为一人,瘦小的身影正安静地望着远方。在她们清亮的眸子中,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个安静恬淡的小村庄。那是一方多么安静的水土。然而越是安静的地方,只需要一丁点事情,就能弄出大动静。尤其是在孩子眼里,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的世界崩塌。东哥无意中捡到了班上新同学蝴蝶的蝴蝶结,一个惹得班上女生人人羡慕的漂亮蝴蝶结。东哥原本打算第二天上学时还给蝴蝶,可还没来得及还给她,蝴蝶结被偷的消息就在班上传开了。东哥莫名地成了“贼”。后来哪怕东哥把蝴蝶结还给了蝴蝶,也被看成是做贼心虚。于是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邻居的“好言相劝”中,误会像雪球般越滚越大。担心、难过、气愤、委屈,一股脑儿在东哥的肚子里翻滚着……小小的她无处辩解,也无力辩解。
幸好最终那个滚向东哥、压得她喘不过气的雪球被“阳光”一照,须臾,就化了。在种种质疑声中,有一股绳探进了深渊,将东哥从黑暗中拉了出来。或许是蒋老师的善解人意,或许是东哥母亲的善良坚韧、舅舅的路见不平、外婆的温暖臂弯,又或许是二狗子和麻雀等小伙伴的坚决维护。究竟是哪一股力量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着实分不清,但东哥听到了她最想听的那一句—— “不用问,不可能!”仅这一句笃信,就扭转了一切,让东哥这个内心敏感的孩子穿上了盔甲,也让故事的基调又走向了明亮。
同样是书写困境,与更侧重于书写苦难美学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蝴蝶》的故事走向似乎是建立在某种理想化的期待视野之上的。周静并不着墨于去强调一种由外向内的“重击”感,反而采用了更柔和的、由内向外的打开方式,更多地考虑到了困境经历者的真实心理诉求。借由故事中的小女孩东哥的经历,周静想告诉读者,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难关,最终都会像雪球一样悄然化去。
“儿童文学是关乎人类童年的文学。它向善、向美、向光。所有的题材,在儿童文学的表达里,总是有着特别的光与暖,有着无限生长的希望。……我喜欢儿童文学那种独特、温暖的单纯。这种单纯欢快而明亮,即使面对复杂、沉寂甚至黑暗时,依然能熠熠发光。”也正是带着这份笃定,周静开启了童年困境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叙事风格与个性。在困境面前,她选择了对童年的守护,而不是过早地将它与孩子剥离开来,让童年独自承受巨大的现实之重。
童年是光亮的,它拥有属于它自己的味道和美好记忆。我相信,《蝴蝶》中自然有周静自己的童年记忆,但也不完全是她自身童年经历的重现。主人公东哥身上有周静的影子,但也有无数人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