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天使》谈凤霞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版/33。00元
作家谈凤霞的儿童小说《守护天使》,语言自然晓畅、格调温情柔软、形式精巧别致,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作家对流浪动物、失忆症老人、自闭症儿童等社会性话题的关注,对成长、爱与生命的深沉思考,又赋予这部作品丰厚的情感张力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守护天使》是“成长1+1”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按照丛书主编萧萍的说法,这是一套“斑斓的、个性纷呈的成长与生命之书”。因此,《守护天使》的关键词便是“成长”。在关于成长的形形色色的叙述方式中,《守护天使》选择了对成长原生态的描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主人公安安的精神世界敏感丰富、轻盈灵动、充满爱心。她喜爱流浪狗花花,偷偷省下自己的口粮,把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和早餐鸡蛋带给花花吃;她真心诚意地帮助自闭症男孩张天一,在雪地里义愤填膺地帮他还击恶作剧的男同学,并送一只刚出生的小狗给他作伴。这是一个用心成长的女孩对广阔未知的世界发出的善意。
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还在于对爱的温柔表达。比如,安安见妈妈忧心忡忡,立刻贴心地上前拥抱,“我知道,在难过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暖暖的拥抱,就会把难过挤扁、赶跑”;见爸爸因为回忆往事陷入悲伤,马上暖心地送上安慰,“我也张开手臂,搂住了爸爸。原来,外表高大强壮的爸爸,心里也藏了许多脆弱”。这种亲子之爱的自然流动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祖孙之爱则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奶奶的疼爱在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虎头鞋里;爷爷的宠爱在卖力表演高难度踢毽子的动作里……安安记住了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几乎每一个细节。因此,她会在每天下楼时,习惯性地对着爷爷种下的枇杷树默默问候;她会不厌其烦地为奶奶念儿歌、拉小提琴,想尽各种办法挽留奶奶所剩无几的记忆。
生命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作家没有知难而退,她从容地铺展开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生命画卷,用脉脉温情书写着生与死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作品中,安安在奶奶患病之前,早已经历了爷爷离世的伤痛。随着奶奶记忆的飞速消逝,安安震惊、难过、担忧、恐惧,进而产生了寻“根”的渴望。她对生命的第一次真切感悟来自于对“家庭之树”的探秘:“我开始懂得,我的生命不是一片风中飘荡的小叶子,而是长在一颗大树上的叶子”,“我的纹路里延展着一代代的生命密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正在遗忘一切的奶奶,去了天堂的亲爱的爷爷,聪慧伶俐却不幸早逝的姑姑……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悲伤却充满温情的生命之歌。这生命的甜美与苦痛、脆弱与坚韧,温暖了安安正渐渐成长的小世界,达成了一次激荡心灵的生命教育。作家深知,孩子只有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内心也终将变得豁达、开阔、丰盈。
美国作家娜塔莉·巴比特曾在享誉世界的儿童小说《不老泉》中,借长生不老的塔克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就像轮子,温妮,一切都像轮子,不停转动,永无停歇……可死亡是轮子的一部分,就在新生旁边。你不能只挑自己喜欢的,把别的扔掉……”《不老泉》结尾,温妮长大后没有喝不老泉的泉水,而是选择了遵循自然规律,坦然接受生老病死。在《守护天使》中,安安最终同样超越了对挫折、遗忘、疾病、死亡的畏惧,坚强承担起守护奶奶的重任,并为整部小说划了一个完满的句点:“爱和怀念,是永恒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