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发行下的按需印刷前景

2020-03-31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张晶
  近年来,印刷厂因为环保压力停产,知识付费热度持续升高……很多与出版业有关的事都在发生变化,而且都对出版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没有变化的是出版业多年持续增加的库存。数字发行的POD模式,核心解决了图书的库存问题,还因为数字化的制作发行流程,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按需印刷的概念不是简单技术升级,更是一种产品形态与服务模式的升级。这个概念最早提出于上个世纪,英文是Print on demand (POD)。在英文的解释中,按需印刷不仅是一种印刷技术,它更是一种“订单先行”的商业模式,即以订单来驱动生产。使用按需印刷,并不会使印刷一本书的直接成本降低。它的优点是:通过数字渠道获取用户端的订单后,可以实施精准生产,从而间接降低出版成本。

  传统出版很难事先掌握精准印数,只能靠估算,然后盲目印刷,销售不畅就会造成大量库存。看上去,传统出版的印刷成本比较低,但如果用库存来平均成本,最终的实际成本并不低。按需印刷却可以以用户需求定产,乍一看似乎成本很高,但如果把“零库存”的因素考虑进去,最终的实际成本并不高。

  所以按需印刷虽不适合畅销书的首次印刷,但适合常销书的加印、小众书、专业书的首印以及重印。

  按需印刷应用场景

  目前,在北美和欧洲的出版业市场,采用按需印刷来印制的图书数量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持续增长。一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小批量出版物数据库和直销网络,可以在数字出版平台上进行自己的按需印刷生产。出版服务商可以为读者提供从1册到10万册图书全方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曾有专业机构对国内滞销书进行了数据统计,显示年销量小于5册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量小于10册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不难看出,滞销书为出版业的千亿码洋库存“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传统出版的生产模式下,图书主要采用先印刷、再销售的模式。在首印或加印时,印数必须达到传统印刷要求的首印量才能使成本相对较低。首印量大概两三千册不等。但与上面提到的滞销数据相比,会发现其中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有些书印刷了两三千册,只能销售5——10册。

  那么,能否舍弃长尾品种,只做头部品种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传统商业中,长尾品种对头部品种能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长尾品种通过精准生产,能够使总体利润保持良好态势;第三方数据显示,2019年99%品种类的图书,占总体市场销售码洋的42.07%。如何既做好长尾品种,又有效地控制长尾品种的库存,是我们探讨的方向。

  关于在线上和线下渠道销售,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优势,解决小批量图书发行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向。

  第一,数字发行模式下已出版图书的按需出版印刷。传统的线上销售场景中,读者首先挑选有意向购买的书目,然后下单。下单信息到达仓库后,仓储人员根据订单进行配送。在数字发行时代,利用按需印刷技术,读者下单后,订单可以直接从后台调取图书元数据内容,进行实时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书目库取代了传统仓储,可以直达读者。使用按需印刷技术,只需要建立完整的书目数据库,然后使书目数据库与图书元数据库相关联,就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完整协同生产。

  目前,当当、京东每年的断版图书品种数量超数十万种,缺货品种占总销售码洋的10%以上。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使断版图书的内容重新上架,既提高了出版社的销售机会,也满足了读者对断版图书中有价值的图书内容的需求。

  第二,新零售时代下知识库的按需出版印刷。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或称用户)获取知识的需求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变化在于,他们获取内容不再仅以完整的种、册为单位,更多时候,用户需要垂直的知识库服务,即从不同的图书、报刊,乃至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中集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材料。数字出版时代的知识库,主要呈现在PC端、移动端等电子设备上,而按需印刷,却能使知识库呈现在纸张上。比如龙源期刊网和中国知网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的内容知识库,龙源注重人文大众,知网注重学术科技。这些内容经过再编辑后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通过POD终端向用户提供印刷服务。

  长久以来,图书生产端和图书销售端被多个中间环节割裂,出版者和读者的信息无法对接。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数字技术为新的市场应用提供了信息对称的可能性,按需印刷的“一书一码”就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在“书店+”的新型模式下,在实体书店中建立图书书目销售数据库,使图书销售书目和购买图书的读者用户信息相关联,读者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扩展阅读,从线下体验到线上按需定制图书、按需定制文化衍生产品,可以以内容为纽带,最大化地增加用户粘度。

  按需印刷的实施难点

  一、在按需印刷中,数字印刷连接着内容和读者。数字印刷企业不仅承担着传统出版中的印制工作,还承担着仓储物流等角色,需要直接面对读者。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内容资源商与数码印刷中盘之间缺乏信任关系,导致数码印刷商手中没有内容,最终按需印刷的图书重新回到传统出版的价值链中,数字印刷企业在供应链中还仅仅是印刷服务的提供商。

  二、在传统出版中,行业主管部门对出版物的定价、版次、印次等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这使得按需印刷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与其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规模化的按需印刷“中盘”企业。

  三、出版行业的元数据文件不规范,无法实现规模化且可持续进行“一本起印”订单驱动生产的运营模式。

  四、非自营线上平台的每一个图书品种产生动销后,出版社和生产端都不能及时掌握销售数据,这导致了订单数据不准确,不能进行精准化的生产。

  五、线下书店需要陈列展示所有消费者购买的潜在产品,在这样的消费模式下,中盘商仍需要储备一部分的副本用来补货。而我国传统发行业一直在沿用赊销制,中盘商无需占压资金,且不用承担销售风险,只需要管理货物。在这一条件下,终端通常会放大实际需求。使用POD印刷后仍然会造成一定的库存。

  六、由于出版机构和作者对图书电子版权的认知差异,导致了很多出版社并不拥有所出版图书的电子版权,电子版权往往在作者或其代理人手中。这给按需印刷带来了很多麻烦。

  POD国内应用状况及发展机遇

  国内的数字印刷生产企业到目前为止,加工单位有近100条生产线,年生产量可达上亿册图书,北京地区超过30条生产线。

  从书刊数字印刷企业的商业模式看,90%以上的企业是以图书的短版印刷为主,生产图书的单品种数量100——2000册之间,企业定价策略参考传统印刷的定价方式,即单品种数量越多,单价越低。

  从图书产业供应链看,传统印刷图书的供应链,出版-印刷-发行,短版图书印刷的供应链仍然是出版-印刷-发行,书刊印刷厂从出版社拿文件、传文件,做样书、申报,完成装订塑封后,将图书送到出版社仓库,没有改变原有的发行流程。

  从书刊数字印刷企业的生产设备装备和生产流程看。随着国内品牌圣德科技和其他品牌开发了卷筒黑白喷墨设备,数字印刷设备的投资成本从上千万元降低到几百万,同时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流程上,由于印刷生产企业普遍是短版印刷的加工模式,所以数字印刷生产流程基本沿用传统印刷的拼版、发送文件的方式。

  从投资设备的生产效率看,目前喷墨设备生产效率普遍在50%之内,以下几个因素困扰着数字印刷书刊企业:第一,图书的规格,用纸品种、克重由市场需求决定,所以生产企业采用单条生产线生产方式,需要频繁地切换纸张生产,生产效率低,单位产能低。未来的生产企业将更关注多产品线生产多规格产品和单产品线效率如何提高的问题。第二,喷墨设备的印刷速度会受印刷精度的影响,印刷精度越高,印刷速度越慢。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投资书刊的数码印刷,印刷企业往往把生产品质作为竞争力之一,所以一般采用牺牲效率保证品质的做法。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无论如何,在未来,数字印刷技术都会趋向于成本更加工业化、设备更加智能化。按需印刷除了满足数字发行时代的精准投放,还可以为图书的定制化、个性化提供良好的深耕服务。按需印刷必将成为数字发行的重要模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