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大数据背景下中信出版社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2020-03-30 来源:《西部广播电视》
  【作 者】李文彤: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各个行业都在不同方面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出版业同样迎来挑战和发展,出版社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字化开发是顺势而为的发展之路。本文从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中信出版社入手,对其数字化开发历程与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内容资源数字化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信出版社;大数据时代;数字化

  1 大数据时代

  1.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首次提出是在1980年,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资料信息量巨大到无法通过人脑甚至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管理、处理、整理的数据集合[1]。但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才越来越多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时代也正式来临。

  1.2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大数据”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断发展,人们利用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增强,各类海量数据都具备了可利用性。

  数据整合趋势明显。数据整合不仅仅将已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全新的可挖掘大数据,从而帮助行业进行决策。

  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大数据目前已在电商、金融、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而在未来,大数据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其必将影响到各行各业,推动社会发展。

  1.3 大数据对出版社的影响

  大数据在传统出版的数字开发方向上具有广阔的前景,可能对出版社的多方面产生颠覆性影响[2]。

  在选题策划环节,大数据可以对出版市场和较稳定的读者群进行分析,从而大致推断出迎合当前市场的选题,打造出符合读者群喜好的产品。

  在印量确定环节,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推测一本书的大致首印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确定后期的加印数量,降低印刷成本,增加收益[3]。

  在图书营销环节,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可以帮助图书精准营销,将不同类型的选题推送给对其感兴趣的不同群体,营销环节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大数据能够有效遏制我国出版业同质化出版严重的现象。一本畅销书火热,相类似的选题就会扎堆出版,这不利于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而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缓解这一现状,最终完成我国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中信出版社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内容资源进行的数字化开发

  2.1 中信出版社简介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从经管类图书起家建立品牌到打造《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优秀畅销书占据市场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信出版社已在我国出版市场有极强的影响力[4]。互联网时代,中信出版社快速做出应变,于2010年专门组建数字传媒中心部门,积极拓展数字化道路。

  2.2 中信出版社数字化历程及分析

  2.2.1 打造纯电子书,迈出先锋式一步

  2013年,中信出版社推出了纯电子书品牌“中国故事”,同时在亚马逊等电子书平台上进行销售。中信出版社是国内首批做数字图书的出版社,将电子书和纸质书同步发售。立足于数字平台,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这一先锋式的举动对出版业具有突破式意义。

  2.2.2 多平台运营,共同承载数字化内容

  中信出版社从2011年开始,不断推出多款自有平台,有“中信飞书”“中信书院”等,同时在微信等其他平台推介内容,在亚马逊Kindle等阅读平台发布图书,多平台共同发力打造数字化内容的投送和运营平台。中信出版社打造自己的运营平台,可以获取用户的大数据,了解读者用户的喜爱与偏好,从而锁定用户需求、改善用户体验。

  2.2.3 推广二维码,建立用户数据库

  中信出版集团CEO施宏俊曾说:“现有的业务模式肯定是要改变的,至今图书销售仍叫发行,这说明,我们与终端用户、终端读者隔了好几层,按照这个的业务模式,我们不可能知道用户是谁,他有何偏好,什么才是他最想要的。”对此,中信出版社通过在纸质书封底的二维码为用户提供一个直接进入的重要入口,在其中收集用户数据,建立数据库。

  2.2.4 电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017年10月,中信出版集团与京东集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京东将为中信出版社提供领先的大数据技术。京东作为电商平台的龙头之一,2017年跃居线上图书销量第一,掌握着海量的读者需求和阅读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中信出版社有着极大的价值,与京东建立合作关系,有助于中信出版社发掘用户潜在需求和贴近市场的选题。

  2.3 经验与思考

  中信出版社CEO施宏俊说:“按照我们的发展设想,五年以后,图书出版在中信的营收比例中,不会超过30%。纸质图书出版,不再会是我们的主业。”[5]中信出版社在立足于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发力电子书业务,内容为王,多平台发布,同时重视读者的阅读需求,打造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物,也具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借用多平台的用户数据创造盈利。在数字化进程上,中信出版社已走在行业前列。

  3 中信出版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大数据获取与利用难题

  中信出版社在大数据利用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此情况,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卢俊曾说:“假如为了单个图书品种去建立数据模型,演算成本太高,做图书不像做汽车,可以花几千万去为一个新的款型做大数据调研。”出版社虽然在内容资源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但国内将自身的内容资源转化为数据的寥寥无几,出版社不拥有数据,利用并发掘其价值就更无从谈起[6]。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及应用,未来需要更多思考。

  3.2 自有平台影响力较低

  出版社的商业模式是直面销售渠道,使其不会与读者直接联系,无法获取海量的读者数据,难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中信出版社虽然投入了极大精力,力图通过自由平台与读者建立联系,但收效不尽如人意,自有APP在应用商品的排名都较低,下载量与会员数都不理想,出版社的用户数据仍掌握在电商手中。如何减少对外部依赖,建设有影响力的自有平台,是中信出版社打造自身品牌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3 缺乏分析数据的人才和资金

  中信出版社内聚集着一批行业内的人才,且有中信集团为其带来的资金优势,这些是中信出版社能在大数据时代快速应变进行数字化的重要原因。但国内出版社目前普遍缺乏能够进行专业出版数据分析的人才,更缺乏进行大数据调研的资金,这使出版社进行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开发缺失了相应的技术基础。

  4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4.1 引进技术人才,培养社内人员

  出版社探索大数据,人才至关重要。中信出版社应引进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掌握着新时代最新的技术和最前沿的理念,能够带动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建设、运营和维护,进行大数据分析,引领出版社的创新道路。但是,出版社不能仅依靠技术人才推进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而且需要出版从业人员做好“把关人”。所以,大数据下出版社开发数字化内容,需要大数据技术与专业出版从业人员共同决策。

  4.2 建立数据库,唤醒沉睡资源

  出版社往往积累了海量的内容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数处在“沉睡”中,未能发挥应用价值。若能够建立内容存储数据库,将海量数据数字化存入其中,一次制作,多次利用,充分发掘价值,就能够为出版社开展数字化提供便利。

  4.3 开发自有平台,多方面获取读者数据

  数据库为出版社收集内容资源方面的数据,而运营网络平台能够获取读者的数据。出版社可以在网页和移动客户端同时发力,立足于出版社特色,打造品牌。虽然中信通过在纸质书封底上的二维码收集用户信息,但这个群体的数量远不足以开展大数据分析,而且其他网络平台的后台数据也很难获取。所以,运营有较多且稳定用户量的自有平台至关重要。

  中信出版社可在平台上投放电子书,增加纸书版本没有的文字内容,插入相关的音频、视频、互动等,增加电子书的含量,吸引用户。同时,也可在平台上投放书评,加入有声书功能,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多方位发力,吸引用户。

  4.4 积极发起与电商平台的合作

  近年来,电商已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其掌握有大量的用户数据,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并进行个性化推送,这是出版社在大数据时代所短缺的。中信出版社与京东建立大数据建设和内容提供的合作,为出版社未来的数字化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出版社可为电商平台提供纸质图书与电子书的及时更新,而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后共享给出版社,出版社可直接获取进行大数据分析后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决大数据分析成本过高的问题。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数据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出版业而言,大数据时代是挑战,也是机遇。不可否认,我国出版业当前还存在困境,诸多问题难以解决,但出版社若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大数据意识,以数字化为基础和支撑点,加快发展升级,相信一定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大数据是什么?[EB/OL].(2015-03-13)[2019-03-15].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7180.html.

  [2]北京开卷.看出版行业如何借“大数据”之力实现产业升级[EB/OL].(2018-01-07)[2019-03-15].http://www.sohu.com/a/215209417_292883.

  [3]胡育峰.大数据在选题策划中的应用[J].出版参考,2014(20):17-18.

  [4]中信出版集团.关于“中信出版”[EB/OL].(2017-09-17)[2019-03-15].http://press.citic/html/zhongxinchuban/index.html.

  [5]施宏俊.坚守与变革:出版业的未来与中信的方向[R].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战略发布会暨知识嘉年华会议,2017.

  [6]宋勇刚.大数据时代加快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3(5):16-1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