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着力提高周转,从运营角度浅析出版供给侧

2020-03-30 来源:《印刷技术》
  【作 者】方航:人民邮电出版社

  党的十九大指出,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为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产业也同样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如今,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图书出版大国,但是,在图书品种屡创新高的背后,与经济领域亟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样,传统出版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库存过大、周转过慢的发展难题,印刷生产中的环保要求也日益严格。所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出版产业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等是出版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首都北京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2018年更多北京地区的出版印刷企业也积极响应政策调整,纷纷外迁。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北京地区出版印装产能出现缺口。各家出版社也在积极应对,2018年人民邮电出版社按照“增产能、调结构、扩区域”的思路和印装企业展开合作,有效克服了出版印装产能紧张的外部因素;同时积极应用数字印刷技术,大力推广图书按需生产,进一步挖掘了图书市场需求,提高了图书库存周转,减少了图书库存,降低了图书报废,体现了出版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实现了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邮电出版社践行出版供给侧改革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收获了一些经验,2018年人民邮电出版社数字印刷图书超过7000种次,达到8500万印张。笔者作为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一员,有幸参与了出版社供给侧改革的部分工作。在这里进行总结,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为出版行业提供一些案例,并为促进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一、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1.降低图书库存量,减少图书报废

  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迅猛发展,图书品种总数逐年增多,2018年,根据开卷报告“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年度报告”,实体书店动销品种194万种,其中当年新书品种20.3万种,在图书品种迭创新高的背后,是单品平均效益的下滑、单品销售数量的持续减少以及整个产业链条沉重的库存压力。上述数据清楚地表明了出版行业原有的品种规模型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所谓的大品种、大铺货、大库存、大退货、大报废的发展驱动模式带给整个行业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链崩塌。“供给决定论”“以产定销”是供不应求市场环境下的产物,在图书品种极大丰富的今天,不研究市场特点和用户需求,而仍坚持“以生产为中心,试错式出版”的经营思路必然会带来极低的库存周转率和极高的报废率。

  2.激活断版书,继续创造收益

  作为科技类出版社,科技出版选题必须紧跟技术发展,一些选题可能因为市场变化逐渐走低;或者有些冷门的专业书籍,起印量不大,一旦售完很难再次印刷,因为采用传统印刷方式受固定成本限制,少量印刷成本会很高。总之痛点就是印多了库存大;印少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很多书籍因为读者群较为小众,只能面临断版。飞速发展的数字印刷技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印刷的印数限制,在小批量生产方式上构建成本优势,这为“以需定产”提供了可能。

  3.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营策略

  我社深耕科技出版领域多年,出版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消费者购买方式的改变及商业竞争的加剧,我社产品的运营格局也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在:在库品种逐年增加、印数逐渐下降、印次频繁,最终导致库存压力逐年增大,周转率持续下降。这种格局必然要求出版社的生产经营模式向按需生产的方式转变。

  4.挖掘数据价值,支撑运营决策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效快速流通使出版社可以近乎以零成本获取到关于用户的所有信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图书的供需双方终于可以无障碍地就每一个品种沟通。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高效信息沟通、先进技术等便利,围绕“用户需求”重新构建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生产方式创新,探索专业出版的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经营之路。

  二、人民邮电出版社供给侧改革的条件

  1.具备高效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是还有一些出版单位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很多企业管理工作还没有摆脱“人治”管理、经验式管理甚至粗放化管理,企业管理还存在随意性。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能够帮助出版单位克服管理水平的不足,通过流程再造、系统规范带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出版社完成转企工作以后,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客观上要求出版社大大提升市场化经营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信息化手段作支撑。

  2.打通出版环节,保持数据通畅,支持经营决策

  出版社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应具备高度的集成程度。以前,即使使用了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环节有自己的统计方法、时间节点等,最终导致数据难以统一,从而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作用,这在客观上就需要通过管理系统统一管理、高度集成,将各环节数据以统一的标准存放在数据库中,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将分散的出版环节协同在一个集成的系统环境下工作。

  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还具备几个优势,一是实现了信息共享,图书编辑依靠系统随时掌握发行端、印制端的信息,能够更加精准地给图书市场定位;二是动态的经营信息将得到有效管理,系统管理经营信息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规避经营风险;三是使出版社得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从大量信息中建立模型,开发出决策支持系统,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以出版社发行为例,发行通过系统随时能掌握各种销售渠道、营销平台的销售、库存、在途数据,有利于对图书印数的准确判断。

  3.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图书印制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一环,和技术发展联系尤为紧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往往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以人民邮电出版社为例,出版社从2012年开始推动CTP技术在图书印装工作的应用,并于2014年全面采用。CTP技术推广有效提高了出版社图书的印制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规范了出版社数字出版资源的管理,制定了数字出版资源管理标准,建立了数字出版资源管理平台,为应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图书按需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优化出版流程,提高流转效率

  信息化给出版流程带来了改观,流程的重新设计及优化占有突出地位。为了适应数字印刷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生产特点,人民邮电出版社对传统的出版流程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1)明确考核机制,将关键指标层层分解到整个出版的各个环节;

  (2)优化图书重印生产流程,图书印制环节直接相响应图书发行的订单需求,减少中间环节,加速流转,缩短图书供货时间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供货库存;

  (3)规范开本尺寸,出版社按照主流数字印刷设备的生产特点,规范并标准化图书成品尺寸,为按需生产的大规模应用打好基础。

  三、推进过程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1.数字印刷产能尚存缺口

  目前数字印刷市场产能还存在缺口,在生产旺季时还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

  2.技术垄断,规模化程度

  不够数字印刷技术还集中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企业还只是简单的集成商,同时数字印刷市场也没有形成规模型效应,整体成本还比较高,也制约了数字印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技术应用难以落地

  国际数字印刷市场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应用及落地的程度不够,在国外应用成熟的数字印刷机型还没有引入国内市场,在出版市场应用更少。我国出版行业转型升级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众多出版单位积极地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转型升级,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承担起促进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历史责任,共同推动我国出版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