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印发《关于表彰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获奖代表队、获奖人员的决定》,对获奖人员和获奖作品予以表彰。在此次比赛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贺振雷、科学出版社王运获得了编辑个人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徐德霞、北京出版集团冯姝玲获得校对个人一等奖。本期人物专版将镜头对准这4位获奖者,且听他们说说获奖的心得感悟,听他们娓娓道来与文字打交道的那些事……
编辑个人一等奖贺振雷:甘用心血成就他人事业
□本报记者 孙海悦
不论是否获奖,我们为大赛准备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有益的。通过比赛提升技能,才是最大的收获。
——贺振雷
“这次有幸获得编辑个人一等奖,离不开集团对出版质量一以贯之的高标准、严要求,离不开公司领导和同事的热心帮助。”谈及作为理工科编辑折桂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项目运作中心编辑贺振雷谦逊地说。
视编辑精良读物为最大责任
2007年大学毕业后,贺振雷进入出版行业,在民营公司做教辅编辑。2013年8月,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下属子公司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目前主要负责助学读物的编辑工作。
在从事编辑工作已有10多年的贺振雷看来,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一本精良的助学读物,可以帮助青少年快乐成长。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
贺振雷认为,作为一本书的“产品经理”,应该在策划选题、组建作者团队、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各个环节推敲打磨,以读者为本,精益求精。
近几年,贺振雷始终坚持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统计测量评价等相关课程,阅读教育教学论文。同时,他还注重与教研员、一线教师、学生进行多渠道交流沟通,以提升教育教学方面专业技能。
视优秀文化传播为最大成功
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贺振雷对编辑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就像许多业界前辈说的那样,一个合格的编辑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比如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贺振雷看来,敬业精神就是要有“对文字负责”的信念,认定“保持汉语规范性是编辑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书稿中发现的每一个差错“一盯到底”,对每一处疑问“刨根问底”。奉献精神,就是甘愿用自己的汗水心血成就他人事业。贺振雷说:“能用辛勤付出换来优秀文化的传播,就是编辑的最大成功。”
同时,贺振雷认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广博的知识。
贺振雷说,编辑要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和大量的审稿实践,培养职业敏感性,辨别并消除书稿中存在的各种政治性错误。编辑要掌握充足的词汇量,掌握语法规则,熟悉修辞规范,具备分辨语言文字正误的能力。编辑要在日常工作之外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从容面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书稿。
视提升技能为比赛最大收获
大赛中,优异的临场发挥来源于坚实的积累储备。贺振雷向编辑同行分享了3条备考经验。
一是补齐语文短板。对字词的考查贯穿整个编校大赛,语法与逻辑差错是大赛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贺振雷建议编辑逐条阅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二是扩大知识储备。要大量阅读,注意详读与泛读相结合,锻炼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贺振雷建议,可以选一些经典图书,如各学科教材进行精读。这些教材能够增长学科知识且经过多次打磨,是培养编校能力的范本。“进行泛读时,一个窍门就是看目录。”通过研读目录可以理清目录内部的逻辑关联,从而了解全书的结构方式、作者的思维过程。此次编校大赛最后一题,就对审读书稿目录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三是增强实务能力。贺振雷强调,在日常工作中,稿件送审读返回后,要仔细研读审读意见,逐条分析错误原因,分类记录在案。商务印书馆《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上海文艺出版社《咬文嚼字》合订本,都是编辑业务学习、复习备考的好帮手。
“不论是否获奖,我们为大赛准备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有益的。通过比赛提升技能,才是最大的收获。”贺振雷对准备参赛的编辑同行说。
编辑个人一等奖王运:向学者型编辑的目标努力
□本报记者 章红雨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古文,是我的座右铭。
——王运
得知自己获奖,王运在她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带有坏笑表情的留言:“终于公布了,幸好一等奖有两个。”看得出,她一直在期待结果。
王运生于1986年,2011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硕毕业后,入职科学出版社地质分社负责地球科学专著出版。对于这份工作,用王运的话说,既与专业有关,又晒不着太阳,挺合她心意的。
因为合心意,王运工作起来挺拼:2016至2019年,除连续4年荣获科学出版社“优秀员工”称号外,2017年和2019年又被社里评为“突出贡献个人”。如今,王运的职称是副编审。这些似乎证明了学地质专业的女孩子,即使不去野外工作,同样可以做出成绩。
聊起全国图书编校大赛,王运笑称自己是“老运动员”,2015年获得大赛编辑个人三等奖,2017年获得大赛个人优秀奖。此次获得编辑个人一等奖,完全得益于社里对大赛的重视,“社领导批准我们上班时每天复习一个小时”。
谈及获奖体会,王运说自己是理科编辑,平时很少关注文科内容,大赛让她对文科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此外她注意到,图书编辑需要熟练掌握与出版有关的国标和规范,因为在历届编校大赛中都有这些内容的考题,说明这些知识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功。“像这次大赛前,我就仔细看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等,结果考试时基本都考到了。”王运说。
会考试还得会编书,做一名学者型编辑是王运的目标。作为地球科学专著编辑,王运要求自己既要专业也要博学。为此,科学出版社年年举办的名家讲座成了王运的最爱。王运说,来社里讲座的人中有出版大家,还有著名科学家、人文学者,他们每次讲座都能让自己学到宝贵的知识。不仅如此,王运还特别喜欢社里的学术氛围。由于学科齐全,稿件中遇到其他学科的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编辑请教。
那么在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中最敬佩谁?王运,这位直爽的重庆妹子立刻说,是她所在部门的编审胡晓春。“胡老师做的书很漂亮,因为她会把排版设计细节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每张图的大小怎样调整、标题用什么字体字号、页眉页脚怎么设计等。我平时很少在版式设计上下功夫,往往都是依靠排版人员,我做的书跟胡老师做的书相比就不那么美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古文,是王运的座右铭。在王运看来,实现“取乎其上”,就是向学者型编辑目标努力,而胡晓春就是自己身边的榜样。
当然,成为学者型编辑需要积土为山、积水为海。目前,王运让自己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及时将加工稿子时遇到的典型差错记录下来,便于时常翻看保持敏感性。同时,关注编校知识公众平台信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编校知识积累。2019年,王运在科学出版社第五届编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工作中有进步的快乐,也有稿子带来的烦恼。为化解烦恼,王运的诀窍是,把一些烦恼发至朋友圈分享。比如,有稿子里写到“大陆一流玄武岩”(应为大陆溢流玄武岩),“我就拍照发朋友圈:‘没想到玄武岩还分一流二流。’”有人写“大科学家廖若星辰”(应为寥若晨星),“我就发星辰就是天上的星星,这可不少啊”。“这样的发送,可以说‘集赞不费吹灰之力’。”王运笑道。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已过,科学出版社以到岗和居家办公相结合的形式复工。王运说,她特别怀念疫情前在单位“饭来伸手”(吃食堂)的日子,策划选题、加工组稿、编辑出版……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校对个人一等奖徐德霞:通过比赛进行系统总结和提升
□本报见习记者 李美霖
我一直坚信,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
——徐德霞
在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校对徐德霞获得校对个人一等奖。谈及参加编校大赛的原因,徐德霞表示,“通过参加比赛,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提升,有助于以后更好、更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对校对身份的认知
“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谈及对校对工作的认知,徐德霞表示,校对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对于书稿质量,校对和编辑承担同样重要的责任,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书稿质量。
在工作中,徐德霞是一个较真的人,对书稿中有疑问的地方,不弄清楚绝不罢休。徐德霞说:“凡是跟出版工作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我都会认真学习,不囿于编校书稿方面的内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会认真反思,总结错误类型,下次绝不再犯。”
“我觉得全国图书编校大赛考察的是个人工作能力,它是对平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反映,只要平时工作做好了,成绩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徐德霞抱着提升工作能力的心态,遇到平时不熟悉的内容,她会格外留心学习。
徐德霞认为一名合格的校对人员应当具备这样几个基本素养:第一,三观端正,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把握正确的导向;第二,熟练掌握校对基本规范、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校对方法;第三,熟悉计算机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减少稿件差错;第四,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发现基本的知识差错、事实差错等;第五,有统筹管理能力,能合理安排稿件,统筹时间,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第六,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掌握行业新知识、新动向。
对编校大赛的理解
在此次大赛的试题中,融入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思想、新成就等方面的知识,突出了导向把关、内容优化等方面的要求,如何看待这些创新内容?徐德霞表示,导向把关是出版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这次竞赛融入十九大以来的新思想,是为了引导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把好书稿的政治关和导向关,为社会提供健康、积极的出版物”。
据了解,此次大赛试题更注重对工作能力的考查,实践性比较强。对此,徐德霞认为,“全国图书编校大赛的主要意义在于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出版社重视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培养优秀的出版人才。”
对团体精神的认同
在工作上徐德霞是一位优秀的校对,在生活中徐德霞还有一个新的身份——准妈妈。“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和宝宝一体,为一件事情而努力,一生可能也就一次,很珍贵的。学习中还能顺便进行胎教,何乐而不为呢?”回顾整个参赛历程,徐德霞如此感慨。
在徐德霞备考的日子里,周围的同事纷纷提供零食、水果,给予情绪安抚。在集中学习期间,更是主动帮助她处理工作事务,减少了这位准妈妈的后顾之忧。
进入决赛阶段,人大出版社开展了集中培训,请优秀的导师对选手进行指导,系统学习出版方面的知识。“我一直坚信,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徐德霞坦言,此次获得编校大赛一等奖,离不开人大出版社素来重视编校业务能力培训,邀请各领域专家开展讲座,为员工提升编校能力提供机会。
此外,人大出版社还建立了导师传帮带制度,一对一帮助新人成长。徐德霞说:“我们有十分优秀的导师队伍,他们都是历届韬奋杯的获奖选手,工作能力很强。”
“我们也很注重平时工作的锻炼,注重学习和积累,永远保持学习热情。在日常工作中,社里高标准、严要求,使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能力。”徐德霞如是说。
校对个人一等奖冯姝玲:做校对工作也要有匠心
□本报见习记者 杨志成
在“得形”的基础上尽力“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校对,更有助于发现稿件中的隐性差错。
——冯姝玲
在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中,来自北京出版集团的冯姝玲获得校对个人一等奖。《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冯姝玲,探究她获奖背后的故事,感受校对工作的别样魅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个人的从业经历和参赛经历?
冯姝玲:我从事校对工作已有10年。我是理工科出身,大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毕业后半迷茫半向往地进入了出版行业。
刚入行时,我做过两年教辅图书文案编辑,主要负责化学类教辅书稿。在2009年集团内部调动中,我进入校对科,从此开始了校对工作,从一名校对“小白”慢慢成长起来。
2011年,我第一次参加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技能大赛,获得了校对个人二等奖。第一次获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让我明白我走在一条正确的校对之路上。
2015年、2017年我又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的韬奋杯大赛,分别获得校对个人优秀奖、二等奖。2019年的第七届大赛,很高兴能够获得校对个人一等奖。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校对在旁人看来可能是一个比较无聊的工作,您坚守在岗位上并获得一等奖,毫无疑问在校对工作上一定有过人之处,您有哪些经验或技巧可向业内人士分享?
冯姝玲:如您所说,校对这个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无聊的,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存在感低。不了解出版行业的人,大多“只知编辑,不知校对”,即便在出版界,对校对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如果要评一个“十大被误解工作”榜单,校对一定名列前茅。
在我看来,校对是平凡而不简单的,正如周奇先生在《现代校对学概论》中所说,校对是“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我一直从事校对工作,不算是您说的“坚守”,而仅出于对校对的热爱,投入校对工作让我有很多收获。
我不认为校对有什么技巧,就个人而言,或许有些经验可以和各位同仁分享。
慢工出细活。越是内容难度大、错误多的书稿,校对起来越慢,欲速则不达。
“得形”兼“得意”。周奇先生说,编辑的阅读重心在于“得意”,校对的阅读重心在于“得形”。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是,在“得形”的基础上尽力“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校对,更有助于发现稿件中的隐性差错。
较真。在校对时,我好像有了强迫症,喜欢和稿件中的疑点较真。核查疑点是为了探寻文字背后的真相,查阅的工具书和资料越多,校对完成时收获也越大。
整体意识。校对阅读强调“细”,要求一字不略过,但又必须通观全局,“瞻前顾后”,校对中应整体把握书稿的内容、结构体例、文体和语言特点等,关注全书的整体性要求。
形成体系。校对每一本稿件,都会有所积累,可以根据个人以往积累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校对中可对语言文字等知识进行梳理(推荐借助思维导图工具),逐步填充知识框架形成体系,并不断完善。
复盘。通过复盘,当某种熟悉的类似的疑点出现时,往往能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在脑海中会出现适用的校对方法或者可查阅的工具书、资料,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您看来,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校对?
冯姝玲:一个称职的校对,首先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对待经由自己校对的每一份稿件,牢记把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的使命。
其次,在加强语言文字功底、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对政治性差错的敏感性。
再次,要有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善疑,多思,慎改。
最后,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坚持原则,守住质量的底线。做校对工作也要有一颗匠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