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体书最初是作为成人知识普及的工具出现的,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强大的儿童立体书市场。本文阐述了立体书的定义,讲述了西方立体书的缘起,发展中的主流出版社与立体书工艺样式及经典代表作,随后介绍了我国立体书的出版现状,分析了其中原因,并建议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加工经验的优势,开拓国内原创的立体书市场。
【关键词】立体书;缘起;发展
一、立体书的定义
1932年,美国芝加哥的蓝带出版社(Blue Ribbon Books)注册了“pop-up”一词,直到现在,这一词汇成为全世界通用的立体书专用名词[1]。而在此之前,立体书多被称为可动书(movable book),机关书(mechanical book),或者玩具书(toy book),还有以书中采用的机关形式来命名的,如翻翻书(lift-the-flap book)、拉拉书(pull-the-tab book)。
一般图书眼看手翻即可,立体书则需要同时调动眼、手(推、拉、开、合、折、转、立等)、甚至耳(听)、鼻(闻)等多种感官才能体会书中内容的精妙。
立体书(pop-up book),兼具了平面图书的内容和形式,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功能性,泛指通过书页开合或在书页中加入机关展开形成三维立体结构或运动工艺的纸艺书籍。通俗来讲,立体书是指除了文字、插图,还将机关、道具、立体模型、特种纸张等装订、组装并正式发行的书籍。
二、西方立体书的发展与出版
(一)立体书起源阶段
立体书发展至今约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巴黎的马修”的本笃会修士、史学家马修·派瑞斯(Mathew Paris,约1200-1259年)[2],于1236年在其撰写的《编年史》中将宗教节庆日结合可转动的纸盘(volvelle)来呈现,此书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立体书。西班牙数理学家、诗人、神学家雷蒙·卢埃尔(Ramon Llull,约1232-1315年)[3]将词汇、概念等知识分类做成同心圆纸盘,通过转动形成不同组合,他也将这种纸盘作为逻辑思维工具来宣扬基督教义。
13世纪出现的可转动的纸盘机关开创了立体书的历史,随后,大量的立体机关应用于学术和教育书籍中[4]。也就是说,立体书最初是成人处理信息的工具,而并不是作为童书出现的,中世纪的欧洲将立体书广泛应用于天文、医学和生物学领域。18世纪中期,儿童立体书才真正出现,到了19世纪中期,以英国、德国为主的欧洲成为立体书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地区。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立体书产业从欧洲转移到美国,随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立体书产业的领导者[5](图1)。

图1 Medical miscellany(约1490年),Petrus Apianus's Cosmographia(1529年)(来源:paperchipmunk.com)
(二)立体书从成人向儿童发展的过渡阶段
1697年,法兰西学院院士夏尔·佩罗(Charles·Perrault,1628-1703年)编撰出版了《老故事集——鹅妈妈故事集》,这是最古老的童话故事书。1796年,德国演员、剧作家塞纳·菲尔德(Johann Alois Senefelder,1771-1834年)发明了平版印刷术[6]。随着儿童文学的兴起、平版印刷术的普及以及激增儿童带来的教育娱乐需求,这就使得立体书从成人市场转向儿童市场成为可能。
1730年,德国的安格布莱特兄弟(Martin Engelbrecht & Christian Engelbrecht)模仿传统西洋镜(peepshow)的作法,但是采用等距镂空绘画纸张纵深依次排列,读者从第一张透过镂空部分进行观看,形成具有丰富视觉层次的景深效果。19世纪20年代出现的偷窥书(peepshow book)以及40年代出现的隧道书(tunnel book)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图2)。

图2 The Thames Tunnel Peepshow(1847年)(来源:allegrobookcollection.typepad.com)
(三)儿童立体书的初创阶段
1765年,英国人罗伯特·赛尔(Robert Sayer,1725-1794年)[7]出版了一套儿童立体书(变形书,metamorphosis),确立了儿童立体书发展的里程碑。在这套变形书中还使用了翻翻(lift-the-flap)和翻边(turn-up)等立体书技巧。例如,将一本书分为上下(左右)两部分或上中下(左中右)三部分,相同页码的各部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像,读者也可以翻动不同部分使其页码不同,组成出乎意料的新图像。如变装娃娃、异首异尾的怪兽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图3)。

图3 London:Robert Sayer(来源:nandawilson.files.wordpress.com)
1810年,英国玩具商、出版商福勒(S & J.Fuller)采用可移动纸娃娃元素改编了《小范妮的历史》,这是“纸娃娃”系列立体童书中的第一部。读者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给小范妮更换搭配不同的服装服饰,即把纸娃娃的头、身体、头饰、服饰插入到每个场景的切口(slot)中,所以这种书被称为切口书(slot book)(图4)。

图4 S.J.Fuller,The History of Little Fanny(1810年)(来源:www.collectorsweekly.com)
(四)儿童立体书的繁荣阶段1765至1840年左右,仍属于立体书的发展初期,出版社和玩具公司对儿童立体书的工艺和题材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到了19世纪中期,立体书市场出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家公司有:英国伦敦的迪安父子(Dean & Son)公司、英国伦敦的拉斐尔·塔克父子(Raphael Tuck & Sons)公司、德国纽伦堡的欧内斯特·尼斯特(Ernest Nister)公司、德国慕尼黑的洛萨·梅根多佛(Lothar Meggendorfer)公司。
1856年,英国迪安公司成立了儿童立体书专业工作室,许多新颖复杂的立体机制和构件都是在这研发的。融景书(dissolving views)采用垂直或水平的窗帘机构,通过向左右或上下拉动改变图像,使得书中人物与故事场景变换。具体做法:将前景图片切出与背景图片相同数量的百叶窗切口,把背景切片一一插入前景切口,通过推拉产生两个景观交融呈现的效果;变形书(transformation)在上层页面挖出孔洞,如绘制无脸(孔洞)人的姿态着装,在最后一页绘制完整人形,读者正常翻阅图书,形成透过孔洞看到同一人脸的不同换装术;隧道书(tunnel book)采用具有透视效果的西洋镜(peepshow)技法,利用风琴折(accordion fold)进行折叠收纳,展开形成纵向景深(图5)。

图5 Dissolving Views(约1856年)(来源:www.booktryst.com)
1871年,英国塔克公司从生产圣诞卡片开始扩张产品线,包括明信片、纸娃娃、儿童立体书等。塔克公司复制了迪安公司的成功经验,也成立了儿童立体书研发工作室,出版了“塔克老爹”系列儿童立体书,题材涉及乡村生活、海滩游玩等。虽然躲过了一战却在二战期间遭受德军轰炸,导致珍贵书稿毁于一旦,战后曾创新推出全景切口书(panorama),具体作法是将四页从中间装订对折,左右两页同时展开形成全景。
德国尼斯特公司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扩展儿童立体书业务的,其在英国成立内容及插画创作工作室,在德国印刷,在美国开拓新市场。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尼斯特公司先后关闭英国分公司和德国总部。1894年出版的《尼斯特的全景图画》(NISTER'S PANORAMA PICTURES)采用多层景片,利用读者翻书产生的拉力撑起一层一层的景深效果,成为尼斯特的标志性作品(图6)。

图6 Pretty Polly.London:Ernest Nister(1890年)(来源:www.yesterdaysgallery.com)
1878年,德国漫画家梅根多佛为大儿子制作了一本机关书作为圣诞礼物,即处女作《动画》(Lebende Bilder)立体书的前身。19世纪末期,由于梅根多佛开发的立体书新颖独特,被欧美学者公认为立体书天才。美国立体书大奖“梅根多佛奖”,现今立体书创作的最高荣誉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梅根多佛发明了利用铆钉联动多个动作的机关,使角色的关联性和趣味性更强。梅根多佛的代表性作品有《国际马戏团》(Internationaler Circus)《猩猩剧场》(Lebendes Affentheater)《喜剧演员》(Lustiges Automaten-Theater)等(图7)。

图7 Lothar Meggendorfer,Gigerl's Freud und Leid(1894)(来源www.kettererkunst.com)
(五)近代立体书的发展及代表作
1858年至1920年,美国麦克卢林兄弟(McLoughlin Brothers)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大型可动(movable)图书出版商,该公司也是儿童读物彩色印刷技术的先驱。公司出版物包括:画册、亚麻布书籍、拼图、游戏、纸兵和纸娃娃等[8]。为世人所诟病的是,19世纪80年代麦克卢林的立体书产业是从仿制和抄袭开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立体书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创新,获得了场景切割式翻拼书、五角星旋转木马等结构的专利(图8)。

图8 McLoughlin Bros.The New Pretty Village(来源:www.rubylane.com)
一战结束了可移动书籍的黄金时代,随之戛然而止的还有德国立体书艺术家的创作。英国的路易斯·吉拉德(S.Louis Girad)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复兴儿童立体书产业,于1929年推出《每日快讯儿童年鉴》(Daily Express Children's Annual)[9],确立了近现代立体书的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至此,立体书向自动弹起和立体模型方向发展。随后吉拉德自创了河岸出版社(Strand Publications),在1934年至1950年期间出版了《布卡诺故事集》(Bookano Stories)系列立体书(图9)。

图9 S.Louis Giraud,The Apples of Iduna(1944)(来源:www.harringtonbooks.co.uk)
1932年,美国蓝带出版社模仿欧洲的立体书技术来改编传统童话故事,并将“pop-up”注册为商标,使得立体书(pop-up book)这一专有词汇沿用至今。蓝带出版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巨人杀手杰克》(Jack the Giant Killer)、《小红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等。蓝带出版社以迪斯尼的卡通主角如:米老鼠,闪电戈登等为文化偶像,出版了一系列经典童话故事书籍(图10)。

图10 Flash Gordon(1935),( 来源:www.hakes.com)
(六)当代立体书的美国市场
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立体书产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美国顺势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立体书产业之首。20世纪中期,德裔美国夫妇科莱恩(共用笔名:杰洛汀·科莱恩,Geraldine Clyne)发明了立体书的折扇工艺并申请了专利,即将插画中的轮廓镂刻但不切断,再通过山折和谷折形成远近不同的层次和景深效果。科莱恩夫妇以此工艺为麦克卢林兄弟公司创作了“跳跳家族”系列立体书。与科莱恩夫妇齐名的朱利安·威尔(Julian R.Wehr,1898-1970),继承发扬了梅根多佛的互动机关,1940年申请了可动插画(animated illustration)的专利,被称为“美国可动书天王”。
20世纪60年代,沃都·亨特(Waldo H.Hunt,1920-2009年)以其创办的广告公司“图形国际”(Graphic International)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立体书《班耐特·瑟夫的立体谜语》(Bennett Cerf's Pop-up Riddles)。1975年,亨特创立了“视界出版”(Intervisual Books)立体书设计制作公司,培养了大批纸艺工程师(paper engineer),出版了从《人体》到《哈利·波特与密室》等各种类型的立体书[10]。
1996年,美国立体书协会创立了以德国的洛萨·梅根多佛命名的“梅根多佛奖”,被认为是立体书界的奥斯卡,将幕后英雄——纸艺工程师请到聚光灯下。
当前的美国立体书产品非常丰富,题材涉及电影、动画片、格林童话、体育、旅游、风景、建筑、科技、机械原理、动植物、人文历史、教育、品牌宣传等。结构工艺可以非常复杂,也可能利用电路产生光、声等效果。
三、我国立体书的发展与出版现状
(一)我国立体书的现状及代表作
我国的立体书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中国古代术数著作《奇门遁甲》里的风水罗盘。虽然造纸术和印刷术属于中国的四大发明,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它们并没有借助科学技术的翅膀发展壮大起来。
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现了一些立体书,但是数量和规模不大,工艺也比较简单,代表作有《淡水古迹带着走》《林家花园》等[11]。台湾童书出版人林训民在其2004年的《立体书研究》论文中描述,当年的出版公司陆续关门或转产,台湾本地出版公司出版少量的立体书,有些或是仿冒、复制国外的立体书。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艺术家徐冰出版了一本完全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来的,被人们广泛使用、理解的标识和符号构成的小说《地书:从点到点》,按照时间顺序和文字的线性序列来读解,讲的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职员24小时的故事。《地书》超越现有知识分类和地域文化,它不仅仅对应任何已有的文本知识,而直接对位于真实的生活逻辑和事物本身,普天同文[12]。发行版是普通平版印刷装订的,2015年徐冰做了一本白本《地书》手工书,作为一个可以翻动的艺术衍生品,2016年又做了一本黑本《地书》手工书[13](图11)。

图11 徐冰,地书(2015,2016)
刘斯杰曾是香港一家杂志的首席插图师,并在动画公司担任美术及创作总监。2009年,《香港弹起》的成功更激发了刘斯杰继续立体书创作的决心,在香港三联和黄山书社的支持下,刘斯杰将视野投向了整个中国。2010年5月,国内第一本历史文化类纸雕立体书《中国弹起》在世博会上亮相,同时繁体版、英文版也在全球同步发售[14](图12)。

图12 刘斯杰,黄山书社(2010)
作为国内立体书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机构,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荣信教育”),创立“乐乐趣”品牌,开启了童书的出版之路。2010年,出版的《过年啦!》采用翻翻、拉拉、信袋、换装等多种工艺,展现了充满浓浓年味的春节习俗[15]。同样题材立体书还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欢乐中国年》(七彩王国,2017);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新年》(王伟,2018)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呦呦童,2018),都设置了很多道具和机关,工艺复杂,设计精美(图13,图14)。

图13 乐乐趣,未来出版社,2010

图14 七彩王国,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016年,“乐乐趣”根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同名经典动画电影改编,自主研发出版了构思巧妙的《大闹天宫》立体书,同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也分别出版了同一题材的另外两本立体书(图15)。

图15 乐乐趣,未来出版社(2016)
2017年,中国环境出版社发行的《中国京剧脸谱》是第一本以国粹为主题,经典曲目为例,中英文对照,多种互动设计融合而成的原创立体书。此书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立体工艺并不复杂,意图通过恰当的立体结构来系统地阐述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16](图16)。

图16 王愉,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
(二)我国立体书现状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作为立体书产业代工生产大国,印刷、加工和组装的成本相对较低,熟练程度高。欧美出版社设有立体书工作室进行创作研发,然后转到中国、印尼或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进行批量生产。国内立体书出版集中在未来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希望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一些省级儿童出版社和其他私立出版社也陆续出版一些立体书,但是仍以版权引进书居多(图17)。

图17 中国与欧美立体书出版市场现状对比,作者自绘
国内图书市场中的立体书主要有三个渠道,中国原创立体书、国外原版立体书、国外引进立体书。据当当网统计,中国原创立体书不超过国内立体书市场的5%,目前整个立体书市场仍以引进国外版权为主。中国的立体书市场发展非常快,印刷和人工成本决定了中国立体书的加工制造数量首屈一指,但是,目前由中国自主编创绘制的立体书却非常有限。
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使得国内人文、故事类的立体书创作不缺好素材,但是关于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就不如欧美国家了;近些年中国成为欧美国家立体书的代加工地,积累了丰富的后期加工制作的经验;我国不断地涌现出大量不同风格特色的插画师以及优秀的文学作者;国家人口基数以及生育政策的变化导致立体书市场需求非常大,这些都是我国立体书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一方面,由于立体书制作过程复杂,周期长,先后需经历:构思、纸艺工程、插画、排版、原型、模切线、反复打样校对、白版、印刷、手工加工等阶段,而引进的国外立体书已被市场检验,制作工艺也可以直接复制或采用原工厂,以此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我国的出版机构大多非私人所有,在选题和酬劳决策上不够灵活,导致独立的图书创作人单靠稿费是无法生存的,使得立体书创作成了作者的副业,并且我国的出版机构大都没有开设自己的立体书研发工作室,因此,目前中国市场上自主研发的立体书种类就非常少,国内出版机构通常采用购买国外版权的方式来获得更高收益。
四、结论
立体书的发展经历了长久的社会变迁及工业技术的变革,不同地域、时代的文化、历史、文学以及心理思潮、价值观和流行品味,甚至消费行为的变化等等复杂又多元因素的洗礼与影响。杜威曾说过,知识和体验式训练的互动是学习的关键[17]。立体童书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爱书的习惯,满足儿童好奇心和动手探索的需求,易于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创造力。如果说立体书对于儿童侧重在娱乐性和科普性,认知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那么立体书对于成人,则更多地表现在专业性和趣味性上。无论娱乐、教育还是审美体验,读者与立体书之间的互动,使读者的阅读经验更加难忘。
立体书不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是知识传播的有效手段。立体书可以通过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带给读者妙趣、新奇的感受,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事物,引发有目的的增长知识的探究。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发展,我们需要把更多的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输出海外,立体书的形式将更容易被国内外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5]杨清贵.立体书不可思议[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Wikipedia.Matthew Paris[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thew_Paris,2019-03-17/2019-03-31.
[3]Wikipedia.Ramon Llull[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mon_Llull,2019-02-05/2019-03-31.
[4]Gianfranco•Crupi.“Mirabili visioni”:from movable books to movable texts.Firenze:JLIS.it Vol.7,2016.
[6]Wikipedia.Alois Senefelder[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ois_Senefelder,2019-02-08/2019-03-31.
[7]Wikipedia.Robert Sayer[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Sayer,2018-12-26/2019-03-31.
[8]Wikipedia.McLoughlin Brothers[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cLoughlin_Brothers,2019-03-21/2019-04-02.
[9]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S.Louis Giraud[EB/OL].https://library.unt.edu/rarebooks/exhibits/popup2/giraud.htm,2019-04-02.
[10]Wikipedia.Waldo Hunt[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do_Hunt,2019-01-26/2019-04-02.
[11]谢克芳.立体书出版现状及发展对策[J].散文百家,2017(04).
[12]澎湃新闻.对话|徐冰:《地书》表达的是普天同文的理想[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750922118180272&wfr=spider&for=pc,2018-09-05/2019-04-06.
[13]徐冰.作品[EB/OL].http://www.xubing.com/cn/work/details/473?year=2016&type=year#473,2019-04-07.
[14]刘斯杰.中国弹起[M].合肥:黄山书社,2010.
[15]乐乐趣.大闹天宫[M].西安:未来出版社,2016.
[16]王愉.中国京剧脸谱立体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
[17]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