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外专业学科期刊差异分析与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办刊策略——以海洋学科期刊为例

2020-03-28 来源:《天津科技》
  【作 者】李雪、崔尚公、王少朋、邱文静、李晓光: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通报》《海洋信息》编辑部

  【摘 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期刊承担着以科技成果的应用传播服务于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使命,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中外海洋学科期刊在主攻特色方向、编委科研水平、作者发文分布、审稿周期等办刊要素方面的差异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专业学科期刊的发展方向和办刊理念,从加强期刊出版能力、提升社会作用、注重团队建设等3个方面分析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技期刊办刊策略。

  【关键词】科技成果应用;创新驱动;本土化;新时代期刊;办刊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中国科技期刊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期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我国专业学科期刊办刊人应为科技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1],力争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1 中外专业学科期刊差异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国际检索系统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我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以海洋学科为例,中国学者2017年在SCI期刊发文4072篇,其中仅510篇发表在我国出版的SCI期刊上,优秀论文外流率达87.48%[4],而10年前这一数字为76%[5]。将优秀论文发表在本土期刊上,把科技成果优先应用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是科技期刊新时代担负的重要而光荣的使命。

  这一使命存在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也面临着更广阔的可待开拓的空间,需要学科期刊不断提升办刊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寻找差距,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塑造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学科期刊。在本研究中通过学者调研问卷的方式选取样本,选取了10种中外海洋学科期刊进行对比,对指标数据差异进一步深入分析,如表1所示,以期从办刊角度找出内因,为提升办刊水平提供策略。


表1 中外海洋科技期刊办刊情况比较分析
刊名 分区
 
主办方
 
专业特色(主攻)
 
编委科研水平(编委在海洋学Q1刊发文占编委总发文比例,编委本刊论文发表比例)
 
发文作者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数,国别比例)
 
审稿周期/月(投稿到网络发表)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Section Q1 美国地球物理协会 地球物理,以物理海洋、海洋动力过程为主 31.25%,12.50% 61,美国37%,中国11% 5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Q1 美国气象学会 物理海洋理论、数值模拟 28.21%,23.08% 45,美国52%,中国5% 7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Q1 美国湖泊及海洋科学协会 湖沼学、海洋学,以生态研究为主 27.03%,9.19% 54,美国40%,中国3% 7.5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Q2 日本海洋学会 海洋动力学、动力过程 19.59%,8.25% 25,日本66%,中国14% 6.5
Ocean Dynamics Q3 springer Q3 springer 海洋动力过程 20.09%,16.35% 48,美国14%,中国11% 6.5
Dynamics of Atmospheres and Oceans Q3 Elsevier 大气、海洋,海-气相互动力学 13.64%,0 35,美国32%,中国18% 4.7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Q4 中国海洋学会 物理海洋、海洋地质、生物、化学等海洋学术综合 10.50%,6.00% 30,中国93% 10.5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Q4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物理海洋、环境、生物、化学等海洋学术综合 18.01%,3.87% 27,中国94% 8.5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Q4 中国海洋学会 海洋工程、水资源、工程机械等海洋工程综合 18.22%,6.98% 24,中国86% 12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4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大气、生命渔业等 13.04%,5.12% 15,中国96%(50%该校) 12
  注:1.期刊分区来自2017年JCR报告;2.编委科研水平统计各刊编委在WoS数据库2014—2018年发文情况;3.发文作者统计各刊在WoS数据库2008—2017年通讯作者发文情况;4:审稿周期分析为对各刊2017—2018年发表文章从投稿、接收至online的时间平均值。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目前仅有4种进入SCI且均位于Q4区尾端,与世界一流海洋学期刊办刊情况对比还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如下:

  1.1 主攻方向差异分析

  在专业特色方面,中国海洋期刊普遍偏好综合学术型,一般是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交叉学科等领域的学术综合型期刊,注重“全”的概念。而世界一流海洋期刊更多提倡专业知识的高精尖化,越是顶级期刊主攻特色就越鲜明,比如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强调物理海洋的理论和数值模拟方向的科学研究,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Section主打海洋动力学过程。综合型学报有其特点和用途,但我国科技期刊不必完全综合化思维,应注重对主题特色的把控和充分运用,比如《天津大学学报》近年从综合学报转型为化工、化学和材料学的专业定位,《临床医学教育》更名为《转化神经变性病》,《网友世界》更名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案例,都说明了期刊专业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1.2 编委水平差异分析

  在编委科研水平方面,中国海洋科技期刊编委发表在国际海洋学Q1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明显低于世界一流海洋期刊,说明我国海洋期刊在编委遴选上存在专家人选实力上的差距,需要从更广泛来源吸纳优秀专家作为编委。同时,编委对本刊贡献率低的差异情况更加明显,说明我国专业学科期刊编委对期刊的支持力度还存在较大差距,甚至更热衷于投稿到国外SCI刊,在编委这一职责上存在学术认知行为的差异,这一问题也值得学科办刊人深思。

  1.3 作者分布差异分析

  在作者发文国籍分布方面,中国海洋科技期刊作者来源国别明显较国际一流海洋期刊有较大差距,作者国籍多样性远远低于世界优秀海洋学期刊。不仅如此,从表1的数字还可以看出中国期刊的稿件来源85%以上录稿是中国作者的论文,3种期刊为95%左右;而世界顶级海洋期刊本国作者一般不超过半数,即使是日本期刊也仅为66%。中国专业学科期刊作者来源单一化程度高。表中还显示,中国作者在其他国外出版的SCI刊中占据的份额不容小觑,体现了我国海洋领域科技成果首创外流的情况。

  1.4 稿件周期差异分析

  在审稿周期方面,统计了各刊2017—2018年发表文章从投稿、接收至online的时间平均值。如表1显示,国外海洋期刊这一稿件运行周期为4.7-7.5个月,均值为6.2;中国海洋期刊为8.5-12个月,均值为10.75,在审稿周期上慢了4.55个月。这说明我国海洋学科期刊还需加快稿件运转速度,在审稿、定稿、加工等环节还需寻找差距,提升服务作者的能力。

  2 建设一流学科期刊的出版策略

  2.1 层台累榭:加强专业学科期刊能力建设

  科技期刊是一种汇编作品,素材来源丰富广泛,应利用好这些源源不断的崭新题材和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发挥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加强服务功能的提升。尤其是专业学科期刊,受众针对性更强,这种服务能力是直接的。

  2.1.1 用好资源,加强专业期刊主攻针对性

  专业学科期刊紧贴行业特点,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充分反映学科领域动态发展,结合作者、读者的需求,在选题策划、栏目内容设置上,及时聚焦前沿研究成果,抓重点、创特色,抢占学术研究阵地,使期刊稿件更具有针对性和学术价值。科技期刊作为第三方,要主动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产业整合及科技资讯、学术会议、行业培训、会展等相关业务能力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6]。特别是在推动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选题策划中要有所建树,以期刊为媒介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桥梁纽带,做学术界的推广者、产业界的领路人。比如,新改版的《海洋信息》2018年的选题策划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一前沿计算机理论模型引入海洋环境信息挖掘预测中,约请知名高校学科带头人撰稿,该研究在行业期刊中是首次报道,吸引了大量读者关注,一些海洋工程、海洋预报、海上无人作业、海洋智能高新技术产业人员高度重视,首次参加期刊承办的高端学术论坛咨询技术服务。专业学科期刊作为学术平台,拉动了行业领域的专业互通和合作交流。

  2.1.2 增强实力,拥有期刊学术权威话语权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的作用是解决难题,为引领人类进步做出贡献[7]。同理,专业学科期刊也是通过平等交流合作,传播前沿科技成果,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检索体系中受制于商业数据库垄断,学术资源无法快速流转为国家知识体系建设服务,更没有属于自身的话语权。因此,新时代我国专业学科期刊应有3方面举措:①尽快掌握学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出来源,吸取国内外尖端技术研究成果,开通绿色通道重点推介、优先发表,控制前沿科技成果外流。②熟稔行业内世界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的情况,组织约稿和学术出版。特别是在编委会建设方面下功夫,提供期刊学术保障能力,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期刊,运营学科知识体系传播与应用平台,为国内读者提供最先获取和利用的便利条件。③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响应政策,汲取办刊人的智慧,凝心聚力地共同策划经营我国自主的高水平期刊集群和大型出版集团,拥有自身知识创新体系和国际学术话语权。

  2.2 有的放矢:提升专业学科期刊社会作用

  专业学科期刊引导性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我国专业学科期刊办刊人应大力加强学科期刊的学术普及性和公众辐射能力,提升为社会公众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

  2.2.1 重视创新,提升期刊的科技驱动作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1]。新时代要求我国专业学科期刊在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和新举措,加强对国家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宣传报道和推介转化,为科技发展提供科技资源与服务,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专业学科期刊出版内容的选择体现着出版者的思想库内涵,决定着向科研、产业、管理层面推介何种内容,传达何种观点,引导何种趋势。比如,关于深海大洋研究目前没有专门期刊,而此研究是各国关注热点和战略资源竞争点,如果出版工作创新思维策划产品,吸纳国内外该领域原创稿件,以大量一手资源于第一时间贡献于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技战略决策,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出版活动。在我国,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科领域也可以有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8],因此学科期刊是重要的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和守望者,可以用智慧优先汲取国际前沿成果,甚至掌握他国研究资源,用出版驱动我国学科发展进程,助力国家科技建设。

  2.2.2 媒体融合,推动科技知识的优质传播

  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要适应新时代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利用好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的方式[9],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不断推进科学知识的优质传播,增强对受众的阅读吸引力。专业学科期刊拥有专业化的编辑队伍、规范的采编流程和权威的信息渠道,应发挥优势,加强对学术资源的挖掘加工,将产品延伸扩展到新媒体,提供快捷、跨屏障的服务。一方面,打造符合学科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融媒体,根据学科读者科研偏好进行专门设计,比如试验视频场景、科学考察网络直播等,使公众切身体会科研工作,弥补纸媒枯燥的弱点。另一方面,提供互动性、社交化的共享服务,增强学术研讨的参与性。比如,目前已有期刊设置了科学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和移动客户端为稿件开放主页,分享研究心得、建立关注圈,加快成果的深度传播,提供专业化、权威性、高品质学术服务。

  2.3 百年树人:加强期刊团队文化建设

  2.3.1 培育人才,建设高水平期刊编研队伍

  科技期刊做大做强归根结底需要人才。新时代专业学科期刊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抓住人才这个核心优势,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①加强对编辑人员能力的培育。优秀期刊作品出自编辑的选题和稿件处理,要重点加强对编辑人员的统筹策划能力、专业判断能力、资源挖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育[10],有效发挥其在办刊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选取适宜报道角度,创作新颖有价值的学术报道。②创造有利于期刊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大胆使用有见地、有思想的编辑人才,灵活运用人才引进、奖励等机制激发编研队伍的活力,增强事业心、归属感和忠诚度。③用心关爱期刊编辑,理解支持编辑人员的辛劳付出,要创造机会组织行业领域业务研讨和培训交流,强化在学科领域科技传播中的核心优势地位,努力增强编辑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2.3.2 坚定自信,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的强国梦

  我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各行各业民族自豪感的本源,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底蕴。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11],我国科技期刊也将迎来一个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期,这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来自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期刊应乘势而上、大有所为,探寻出一条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刊道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将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编辑应以“文化兴邦”为理念,勇于担当,爱国奉献,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当代期刊人的智慧和才能,以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3 结语

  新时代,我国科技期刊被赋予了重要的新使命。无论是在学科期刊出版方向的特色化、本土化还是国际化的综合性发展战略中,专业学科期刊都应以发挥科技效能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和首要原则,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优先应用在祖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学科期刊办刊人应加强对办刊理念的认知,优化办刊策略,出版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科技期刊,服务于科技建设和国家知识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办刊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把握科技时代脉搏勇立创新发展潮头——科技界人士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31)[2018-08-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458.htm.

  [2]周彬.以十九大精神统领推动期刊主题出版工作[J].出版广角,2018(3):49.

  [3]游苏宁.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30(4):332.

  [4]李雪,赵一方,崔尚公,等.海洋科技期刊新时代使命与办刊优化策略分析[J].编辑学报,2019,31(2):121-125.

  [5]季德春,鲍洪彤,彭垣,等.SCI收录海洋科技期刊的学科特点和计量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6):151-155.

  [6]姜华.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办好科技期刊的思考[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5):20.

  [7]刘晓力.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4(6):49.

  [8]任胜利,宁笔,程维红.2013年度中国SCI期刊引证指标评析[J].科技导报,2014(32):117.

  [9]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71,105.

  [10]李雪,邱文静.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演化与重塑[J].编辑学报,2014,26(1):89.

  [11]唐绪军,崔保国.中国报业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J].中国报业,2018(7):5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