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解我国由地方农业科学院主管或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期刊的整体情况,对22种期刊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情况中,81.8%被调查期刊为月刊或者旬刊,90.9%为固定封面,《广东农业科学》《山西农业科学》《河北农业科学》结合地区和学科优势开设了特色栏目,14种期刊分别被《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21种期刊建立了独立网站,13种期刊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复合影响因子和5年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均较靠前的有《山西农业科学》《河南农业科学》《新疆农业科学》《福建农业科学》。在出版指标中,可被引文献量最高的是《安徽农业科学》,基金论文比最高的是《新疆农业科学》,平均引文数最多的是《河南农业科学》;引用期刊数和被引期刊数最高的为《安徽农业科学》,互引指数最高的为《安徽农业科学》。基于调查结果,针对刊期、新媒体融合、栏目设置、封面设计、评价指标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综合性农业期刊;基本情况;评价指标;调查;比较分析
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统计源期刊中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期刊包括综合性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农艺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9类共369种期刊,其中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期刊99种,占26.83%。我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科院均办有农业科学(科技、学报)类的综合性农业期刊,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研水平、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对来自广东、河南、新疆、贵州、山西、山东、天津、江苏、浙江、湖南、安徽、湖北、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陕西、上海、江西、福建、内蒙古和甘肃共22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主管或主办的农业科学(科技、学报)类期刊的收录情况、新媒体融合情况以及影响因子、出版指标、引证指标等数据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以期为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期刊找准定位、提高办刊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广东农业科学》(简称《广东》,依此类推)、《河南农业科学》《新疆农业科学》《贵州农业科学》《山东农业科学》《山西农业科学》《天津农业科学》《江苏农业科学》《浙江农业科学》《安徽农业科学》《湖北农业科学》《湖南农业科学》《东北农业科学》《河北农业科学》《黑龙江农业科学》《辽宁农业科学》《陕西农业科学》《上海农业学报》《江西农业学报》《福建农业学报》《北方农业学报》《甘肃农业科技》共22种由省级农科院主管或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期刊为研究对象,其被核心数据库的收录情况、新媒体融合情况和评价指标分别来自于《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1]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2]、互联网、2014—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3-7]。特别说明的是,原《吉林农业科学》在2016年改名为《东北农业科学》,原《内蒙古农业科技》在2016年改名为《北方学报》。
1.2 分析方法
用Microsoft Excel2010软件对22种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刊期
刊期指的是期刊的出版周期。从CNKI数据库搜索可知,出版周期最短的是《安徽》,为旬刊;其次是半月刊,有《江苏》和《湖北》,其中《江苏》从2017年起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出版周期最长的是双月刊,有《上海》《东北》《辽宁》和《北方》;其余15种期刊均为月刊,其中《广东》从2016年起由半月刊改为月刊。
2.1.2 封面
封面是期刊的重要部位[8],读者对于某种期刊的首要印象往往来自于封面设计。从CNKI数据库搜索可知,22种期刊的封面设计各具特色,从形式上分为固定封面和每期更换封面图片2种。据统计,2014—2018年有20种期刊为固定封面,占90.9%。每期均更换封面图片的有2种,为《辽宁》和《新疆》,其中《辽宁》的封面图片以农业领域专家为主,《新疆》的封面图片以农作物为主。需要说明的是,《湖南》和《安徽》在2015—2016年每期更换封面图片,从2017年起改为固定封面;《广东》在2015年为每期更换封面图片,2016—2018年改为固定封面。
2.1.3 栏目设置
栏目设置能够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专业范围和特色。22种期刊的报道内容广泛,覆盖了农学、农业环境学科、畜牧兽医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农业学科门类及其分支学科,以及林学、水产学;文献形式主要为试验报告、综述和研究技术。在栏目名称方面,《辽宁》和《山西》是按照文献的形式进行栏目命名,如“研究报告”“综述与论坛”“简报”“实用技术”“讨论与建议”等。其余20种期刊均按照学科设置栏目,其中《上海》从2016年第3期开始、《北方》从2017年第1期开始由按照文献形式设置栏目改为按照学科设置栏目。在这20种期刊中,具有共性的栏目名称有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贮藏加工、畜牧兽医、园艺、农业经济、农业工程、农业气象、资源环境、植物生理等。部分期刊结合本地区、本单位优势产业和优势学科开办了特色栏目,如《广东》开设“现代农业产业研究”栏目,《山西》开设“水果产业体系”栏目,《河北》开设“粟类作物专栏”。
2.1.4 核心数据库收录情况
从表1可知,被《2018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收录的期刊有14种,占被调查期刊总数的63.6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的期刊为4种,仅占被调查期刊总数的18.18%。
表1 22种期刊基本情况
注:表中调查结果截止到2018年12月。科技核心 | 中文核心 | 刊期 | 网站 | 公众号 | 封面 | |
安徽农业科学 | - | - | 旬刊 | 有 | 有 | 固定 |
北方农业学报 | - | - | 双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东北农业科学 | 是 | 是 | 双月刊 | 有 | - | 固定 |
福建农业学报 | 是 | 是 | 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甘肃农业科技 | - | - | 月刊 | - | 有 | 固定 |
广东农业科学 | 是 | - | 月刊 | 有 | - | 固定 |
贵州农业科学 | 是 | - | 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河北农业科学 | - | - | 双月刊 | 有 | - | 固定 |
河南农业科学 | 是 | 是 | 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 | - | 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湖北农业科学 | 是 | - | 半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湖南农业科学 | - | - | 月刊 | 有 | - | 固定 |
江苏农业科学 | 是 | - | 半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江西农业学报 | 是 | - | 月刊 | 有 | - | 固定 |
辽宁农业科学 | 是 | - | 双月刊 | 有 | 有 | 变换 |
山东农业科学 | 是 | - | 月刊 | 有 | - | 固定 |
山西农业科学 | 是 | - | 月刊 | 有 | - | 固定 |
陕西农业科学 | 是 | - | 月刊 | 有 | - | 固定 |
上海农业学报 | 是 | - | 双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天津农业科学 | - | - | 月刊 | 有 | - | 固定 |
新疆农业科学 | 是 | 是 | 月刊 | 有 | 有 | 变换 |
浙江农业科学 | - | - | 月刊 | 有 | 有 | 固定 |
2.1.5 新媒体融合情况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常用的新媒体技术包括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平台、RSS订阅、IPAD移动阅读平台、博客、播客等[9]。被调查的22种农业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途径主要有网站建设和公众号。其中,95.45%的期刊均建立了独立网站,实现在线投稿。由表1可知,13种期刊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占被调查期刊的59.09%。笔者关注了这13种期刊的公众号,经观察发现《黑龙江》《北方》和《安徽》的活跃度较高,定期推送农业政策、农业知识和资讯等,其余10种以定期推送每期目次为主。
2.2 评价指标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将期刊的评价指标分体系为引证指标和出版指标,其中引证指标以影响因子为代表;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的质量、影响力和变化趋势。目前期刊界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其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的讨论和争议也很多,本文不予讨论。笔者依据《2017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权重,统计了2014—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2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包括复合影响因子和5年复合影响因子)、出版指标(包括可被引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和其他引证指标(包括引用期刊数、被引期刊数、互引指数),并计算5年平均值,详见表2。
表2 22种期刊2014—2018年评价指标
期刊名称 | 复合影响因子 | 5年复合影响因子 | 可被引文献量 | 基金论文比 | 平均引文数 | 引用期刊数 | 被引期刊数 | 互引指数 |
安徽农业科学 | 0.429 | 0.559 | 4280.6 | 0.606 | 12.4 | 3644.8 | 2664.6 | 117/26 |
北方农业学报 | 0.227 | 0.264 | 300.0 | 0.550 | 9.8 | 500.8 | 378.0 | 8/26 |
东北农业科学 | 0.507 | 0.646 | 140.6 | 0.904 | 14.4 | 389.0 | 302.8 | 20/26 |
福建农业学报 | 0.705 | 0.869 | 243.6 | 0.956 | 19.2 | 723.4 | 424.0 | 31/26 |
甘肃农业科技 | 0.149 | 0.186 | 382.6 | 0.440 | 7.2 | 508.4 | 298.4 | 1/26 |
广东农业科学 | 0.596 | 0.684 | 868.0 | 0.942 | 19.2 | 1492.8 | 1155.2 | 64/26 |
贵州农业科学 | 0.613 | 0.670 | 649.0 | 0.910 | 17.6 | 1382.8 | 843.0 | 41/26 |
河北农业科学 | 0.399 | 0.527 | 166.2 | 0.708 | 18.6 | 575.6 | 562.0 | 15/26 |
河南农业科学 | 0.811 | 0.889 | 420.0 | 0.944 | 19.6 | 849.2 | 643.0 | 17/26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0.328 | 0.416 | 576.6 | 0.664 | 10.2 | 1042. | 6523.2 | 43/26 |
湖北农业科学 | 0.449 | 0.568 | 1 561.4 | 0.870 | 14.0 | 2184.2 | 1157.6 | 72/26 |
湖南农业科学 | 0.393 | 0.528 | 535.2 | 0.760 | 11.8 | 1038.2 | 672.4 | 29/26 |
江苏农业科学 | 0.465 | 0.570 | 1610.6 | 0.954 | 17.2 | 1973.6 | 1049.8 | 24/26 |
江西农业学报 | 0.662 | 0.732 | 424.6 | 0.822 | 16.8 | 1040.0 | 824.8 | 21/26 |
辽宁农业科学 | 0.300 | 0.399 | 168.0 | 0.512 | 8.8 | 396.4 | 329.8 | 15/26 |
山东农业科学 | 0.648 | 0.702 | 463.6 | 0.946 | 15.6 | 883.4 | 544.0 | 24/26 |
山西农业科学 | 0.834 | 0.831 | 424.6 | 0.804 | 19.2 | 1039.2 | 524.8 | 9/26 |
陕西农业科学 | 0.279 | 0.320 | 497.6 | 0.442 | 8.6 | 909.2 | 583.0 | 27/26 |
上海农业学报 | 0.464 | 0.632 | 184.4 | 0.902 | 15.6 | 558.4 | 416.6 | 28/26 |
天津农业科学 | 0.698 | 0.701 | 359.4 | 0.678 | 14.6 | 1019.6 | 414.6 | 11/26 |
新疆农业科学 | 0.785 | 0.941 | 323.8 | 1.000 | 18.0 | 678.4 | 509.4 | 29/26 |
浙江农业科学 | 0.451 | 0.504 | 874.2 | 0.660 | 10.2 | 1289.4 | 664.2 | 30/26 |
平均值 | 0.509 | 0.597 | 702.5 | 0.772 | 14.5 | 1096.3 | 703.9 | 31/26 |
2.2.1 影响因子
22种期刊2014—2018年的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09,高于平均值的期刊共9种,其中排名前5位的期刊依次为:《山西》《河南》《新疆》《福建》《天津》,分别高于平均值63.9%、59.3%、54.2%、38.5%、37.1%。
22种期刊2014—2018年5年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97,高于平均值的期刊共11种,其中排名前5位的期刊依次为:《新疆》《河南》《福建》《山西》《江西》,分别高于平均值57.62%、48.91%、45.56%、39.20%、22.61%。
2.2.2 出版指标
22种期刊在2014—2018年的可被引文献量平均值为702.5,其中高于平均值的期刊共5种,以《安徽》最高,为4280.6,是平均值的6.09倍,其次是《江苏》和《湖北》,分别为1610.6和1561.4,分别是平均值的2.29倍和2.22倍。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数据中《广东》《安徽》《贵州》《湖南》在2014—2018年可被引文献量呈逐年减少趋势,《浙江》从2014年的可被引文献量从1721降低到2015年的636后较为稳定;《江苏》2014年的可被引文献量仅为263,2015年以后提高到1892,并逐年增加;其他期刊的年度可被引文献量较稳定。
基金论文比最高的是《新疆》,达到了1.0,即其所刊载的文献全部由省部级、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其次为《福建》和《江苏》,分别为0.956和0.954,此外还有《山东》等9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高于平均值(补充平均值)。
平均引文数最多的是《河南》,为19.6,较平均值14.5高5.1,其次是《广东》《山西》和《福建》,均为19.2,较平均值高4.7。
2.2.3 其他引证指标
引证指标除了影响因子以外,还包括引用期刊数、被引期刊数、互引指数等指标,可以看出期刊在引用与被引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力。
2014—2018年22种期刊引用期刊数和被引期刊数最高的均为《安徽》,分别为3644.8和2644.6,较平均值1096.3和703.9分别高2548.5和1940.7,其次为《湖北》,平均值分别为2184.2和1157.6,较平均值高1087.9和453.7。互引指数平均值排前2名的是《安徽》和《湖北》,平均值分别为117/26和72/26,分别较平均值(31/26)高86/26和41/26。
3 讨论与结论
3.1 刊期
据杨晓容等[10]调查显示,2008年19种地区农业科学类期刊中有12种为双月刊,月刊仅有6种。从本调查结果可知,在22种地区农业科学类期刊中双月刊仅有4种,81.8%的期刊是月刊甚至旬刊,出版时滞进一步缩短。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使得农业科研领域飞速发展,科研成果的产出带来了丰富的稿源;二是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能够以最快速度报道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质量,发表周期短有利于得到科研人员的认可、吸引优质稿源;此外,采编系统平台的使用提高了编辑部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使得缩短刊期、加速学术知识传播成为可能。在如今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的时代,办刊人应适时调整刊期,降低出版时滞,更好更快地传播最新的学术成果。
3.2 新媒体融合
在被调查的22种期刊中,95.5%的期刊都建立了单刊网站,高于全国87.8%的水平,说明在各农科院的管理下,22种期刊均能采用现代化编辑工作模式,出版流程实现程序化、规范化。59.09%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低于全国76.88%的水平[11]。在新技术发展形势下,传统纸媒期刊的读者范围在进一步退缩。阅读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引发科技期刊的全面转型。因此地区农业综合类期刊需要顺应国际媒体发展趋势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要求,尽快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科技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
3.3 栏目设置
同质化现象在农业综合类期刊中普遍存在。在22种被调查的期刊中也有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鲜有独具地方特色或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设置。一方面是由于主编和编辑大多具有学术研究背景,为保持学术期刊整体的严肃性,缺少明显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与农业综合类期刊的学科范围广有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栏目创新。笔者建议农业综合类期刊在栏目设置上首先要体现办刊宗旨和方针,在专业范围内,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设置栏目。其次,要紧跟农业政策和研究热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栏目。另外,作为地方农业综合类期刊,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特点进行栏目设置,如特色作物、特色农业产业等。在设置栏目时既要考虑前瞻性、新颖性,还要考虑连续性。
3.4 封面设计
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考虑艺术性,更要讲究科学性。被调查的22种期刊封面均庄重、大方,各具特色。其中20种期刊为固定封面,虽然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但是对于提高读者阅读兴趣来说,难免显得传统、保守、不吸引人,同时不能体现每期的主题,特色不鲜明。国际一流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的封面设计别致、新颖,又与每期主题紧密呼应,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为我国科技期刊在进行封面设计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3.5 评价指标
随着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2种期刊的总体水平稳中有升,各评价指标均有提高,有些期刊的评价指标甚至大幅度增长,这与国家的政策导向、科研经费的支持和农业科研人员科研水平的提高分不开[12],同时离不开期刊的办刊宗旨导向以及编辑人员的严谨和敬业精神。但也要看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甘肃、内蒙等地的期刊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差距。办刊人应正视评价指标的正向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期刊水平,主动向一流期刊看齐,助力我国早日成为期刊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陈建龙,朱强,张俊娥,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中国科学文献记录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
[4]中国科学文献记录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
[5]中国科学文献记录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6.
[6]中国科学文献记录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
[7]中国科学文献记录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8.
[8]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3.
[9]吕珂,徐世艳,杜鹃,等.农业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209-211.
[10]杨晓容,聂克艳,杨林,等.地区农业科学类期刊的基本情况和部分引证指标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6):199-203.
[1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专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2]张娟,李云霞,张以民.2014年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4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