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王农、郑庆祥、张阳、李丹: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建设一流期刊是当前科技期刊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特征以及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阐述建设一流期刊的重要意义,并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以质量为第一要务,打造期刊品牌;把好编辑关口,建设一流的编辑队伍;组建本行业领域一流的期刊编委会;把好审稿关口,打造一流的审稿专家队伍;拓展渠道,培育一支优质的作者队伍;延伸科技论文的传播价值链;构建一流的传播平台;加强主管部门的工作协同联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一流期刊的措施。
【关键词】一流期刊;建设路径;初探
科技期刊是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体现国家科技综合竞争力和科技文化软实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期刊界面临着如国际科技重大发现周期明显缩短、科技成果传播形式多元、国际一流期刊建设竞争激烈等新形势,对科技期刊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在规模总量、质量、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现阶段国家科技发展综合实力、所处的国际地位不匹配、不相适应,科技期刊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5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为我国建设一流期刊指明了方向、目标和任务,这是进入新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建设的行动指南。如何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流期刊成为科技期刊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特征
科技期刊作为人类科技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发布和记录科技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倡导学术争鸣、激发科技创新思维、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前科技期刊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路径分析来看,一流期刊具有如下特征:
1.1 注重科技创新引导力和学术前瞻性传播
从《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的发展来看,都注重原始创新性成果的展示和凝练,具明显的学科特色或亮点,都能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引领学科前沿发展,或者仅仅围绕某一领域的学科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引导广大读者科学把控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向,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引导力和学术的前瞻性,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如:2018年3月《科学》杂志介绍了一种能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超薄晶体的新技术,6月《科学》报道了蓝藻可利用近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8月《科学》发表论文介绍历经13年小麦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同年11月《自然》报道了首架离子驱动飞机研制实验情况。这些研究成果都入选当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都对当代或者今后科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相关领域科技发展提供了新引领、新方向。
1.2 注重论文传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从一流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来看,期刊本身就是科技论文的集大成者,是科技成果所附有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传播平台和传播载体。科技论文本身就是科技研究的长期积累在某一学科方向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包括重要发现、重要发明或者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受众对象既包括科技工作者、学生、科技兴趣爱好者、科技管理者,也有社会普通大众。所以,一流期刊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而产生较高的影响力。同时科学研究和探索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同一种科学现象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身的研究成果,供其他研究人员探讨、参考,从而不断丰富科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因此期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允许同一科学现象有不同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以促进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广泛传播和应用。
从一流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来看,更注重学术行为的公正性,极力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造假零容忍,对一些应用性较强技术的研究工作,注重论文研究内容在现实科研工作中的可再现性以及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1.3 具有一流的配套措施
从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的发展路径以及Springer、Elsevier等世界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支持来看,一流科技期刊都具备了一流的配套措施:如一流的专家队伍、编辑队伍,一流的运营平台等。世界一流期刊的发展实践和经验表明:越是一流的水平越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专家和学者;更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方式和阅读行为研究,开发便捷快速的浏览传播平台;更注重论文科技价值的开发利用,出版形式的多元化,包括传统纸质、新媒介传播、数据库构建等。
2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8年中国科协组织相关专家调研,提出了世界一流期刊的概念:即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面对建设一流期刊的要求任重而道远,差距明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
2.1 种类众多但特色和优势不明显
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庞大,截止2017年底,共有5000余种,但绝大部分科技期刊由科研机构或者行业学会、协会等单一或者联合主办(举办),由于长期的投入不足,绝大部分科技期刊为了生存发展,刊载内部领域不断扩大,造成期刊特色和优势不明显,同一学科领域内的科技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
2.2 一流水平的期刊数量少
仅以学界目前公认的SCI期刊来说,据2018年11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73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21种;Medlin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2种,SSCI收录中国期刊2种;Scopus收录中国期刊640种。中国进入SCI的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排名2017年进入本学科领域前1/4行列的期刊共有12种,影响因子排名进入本学科领域前1/4的期刊有46种。从我国科技期刊的总量来说,上述统计结果显示出我国期刊的占比很低,与科研大国地位、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地位不匹配。
同时由于期刊语种的原因,国家批准的英文期刊总量比较少,加之科研绩效评价的导向,众多优秀高水平论文选择在国外发表,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
2.3 期刊出版模式与科技发展不适应
我国目前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相比国际期刊界比较流行的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知识服务、优先出版、开放获取出版、数据出版、自媒体出版、可视化出版、互动出版、增强出版等模式,在规模、质量运行等方面与当前科技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国际科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科技创造、智造等不断涌现,现代社会对科技传播的速度、效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大容量、多通量、快捷、高速、高质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载体和传播方式。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期刊的出版模式还是以纸质出版的传统模式为主体,传播的滞后性、单一再现性严重影响科技成果传播的速率、深度和广度,与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不相适应。
3 建议一流期刊的意义
3.1 一流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科技文化软实力
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也是一种科技文化创新力和传播力的体现,加强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是国家在全球化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部署科技战略和打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角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从世界科技期刊发展史来看,凡是某个科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都会有相应的科技期刊作为成果表达、传播的重要平台,实现国内外交流。
3.2 一流科技期刊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明、重大发现或重大理论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期刊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受到了众多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以及实践用户等的青睐,期望从期刊论文的阅读中能及时捕捉到科研前沿动态的发展信息。
从国际期刊的发展来看,一般来说,一流的科技期刊都会在促进行业领域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对学科建设起到引航标的作用。
4 一流期刊建设路径探析
4.1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科技无国界,但科技服务于政治、经济活动,因此在新时代,办好中国自己的一流期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坚持中国科技话语权,掌握科技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传播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动向,引领科技发展前沿,使中国科技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之一。
4.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
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特点,以创新发展潜力、学术引导力、创新前瞻性、传播力等为评价构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以及体现科研工作特点、科学贡献、科学价值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促进和引导科技期刊发展,打造一流期刊航空母舰,吸引更多的国内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主导国际话语权,减少中国科研成果在海外期刊发表再由中方回购、回流的局面。
4.3 以质量为第一要务,打造期刊品牌
科技期刊传播和应用的生命力在于期刊质量,必须主动把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的重大需求、瞄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以高水平论文、研究快报简报等形式传播展示出来,对外彰显我国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
采取积极措施在期刊质量和发展潜质上下功夫,严把论文质量关,聚焦行业科技热点、难点,积极打造行业特色期刊、特色或亮点栏目,加强重大成果表达的策划,探索系统化、体系化刊发研究成果,注重前瞻性、创新性成果的传播,引导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同时也要采取积极措施扩大一流稿源渠道,吸引国际稿源。科技主管部门应出台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高水平的论文首先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促进期刊不断提升办刊质量,打造期刊品牌。
坚持百家争鸣,以质量为第一要务,围绕同一热点科技问题,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同科技维度、不同理论见解的科技文章、研究报告等来揭示科学真理。积极打造学术交流的净土,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建立不诚信档案记载数据库,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在行业内树立“不诚信”防火墙。
4.4 把好编辑关口,建设一流的编辑队伍
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专业领域的动态洞察、文字加工、对外交流以及研究探潜能力,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业务培训、对外交流合作、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拓宽编辑的专业视野、知识视野和技能视野,不断提升对期刊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和学术性的认知、分析、判断和把握。
在加强编辑个人能力建设同时,要注重编辑队伍整体性建设。通过实践锻炼、专业培训、外引内联、工作调研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技能匹配、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互补支撑、创新协同协作、任务目标认同的较强专业化、充满工作激情、勇于创新实践的编辑队伍。同时也要在单位内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编辑工作激励评价制度,促进编辑队伍健康发展。
4.5 组建本行业领域一流的期刊编委会
一流期刊的编委会在保障期刊发展方向、提升期刊社会影响力、把脉学科前沿动态以及吸引高质量稿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编委会的建设受到期刊主办、主管单位的高度重视。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开放办刊的理念,邀请行业领域的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等组成编委会并发挥好职责、功能,准确为期刊发展把脉,提升期刊影响力。当前,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也不断邀请国内著名学科专家担任期刊主编或者编委,加剧了我国部分优质稿源外流,对我国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造成了威胁。
4.6 把好审稿关口,打造一流的审稿专家队伍
一篇高质量、高水平论文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同行专家的审核把关以及编辑工作加工,所以建设一流的科技期刊,必须建造一支适应时代变化要求、能紧紧把握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熟悉领域专业工作、热衷科学研究的审稿专家队伍。可以采取同行约请、同行推荐、作者举荐、专家遴选等方式,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国内外行业领域的审稿专家队伍,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领域发展动向,同时通过专家系统大数据分析,期刊编辑部也要为审稿专家提供精准服务。
4.7 拓展渠道,培育一支优质的作者队伍
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支撑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优质的作者队伍也是高水平稿件来源的有力保障。一流期刊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优质作者队伍的建设,包括国际同行,可以采取以下积极措施:一是以期刊质量、影响力和特色或优势栏目吸引行业领域的广大作者积极投稿;二是期刊编辑部也要主动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对接,及时了解作者的科研进展和遇到的科技难题,充分发挥好期刊智库的作用,帮助、协调作者与行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请教沟通,妥善解决好遇到的问题;三是以期刊为平台,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座谈、作者群组稿等形式,及时让作者了解期刊发展的新动态、关注科技热点,互动交流学术观点和论文写作经验;四是评选表彰作者,可以以评审优秀论文的形式奖励表彰部分作者,带动其他作者把握论文质量,积极投稿。通过以上措施,积极巩固和培育一批优质作者队伍,保障期刊的优质稿源。
4.8 改革期刊人员评价体系,促进队伍发展
一流期刊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人才是核心,涉及期刊的运行管理、期刊编辑加工和期刊服务等各个环节。应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期刊人员工作评价体系,加强期刊运行管理、编辑加工、期刊服务等各队伍专业化建设,拓展职称晋升渠道,提高各项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期刊建设行列,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4.9 做好重大选题策划编辑
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来看,一般影响力高的期刊,都能把握行业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所以科技期刊应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主动围绕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大科技热点问题,组织策划、实施期刊重大选题,展示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积极回应社会的热点关切,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和科技发展。
4.10 延伸科技论文的传播价值链
以论文为平台,积极打造延伸科技论文的价值传播链,深度开发,高度融合,把论文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开发后续价值服务平台,培植产业发展,加快成果和价值传播,不断提高期刊的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
4.11 构建一流的传播平台
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平台加快构建一流的传播展示平台。采用基于互动交流的人工智能(AI)人机协同编辑等新技术、新产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培育媒体融合专业人才队伍,树立出版融合新理念,采用AR、VR等新技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出版;加快期刊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水平,搭建期刊互联网、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在线交流、在线订阅、声频视频采访、播客等多种媒体传播平台,坚持期刊媒体发展的全程化、一体化和全效化,全视角、多维度、多广度加强期刊论文宣传、传播、载现等等,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OA模式,进一步提高期刊所载论文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
对有条件的地区或者行业领域,建议组建一流期刊在线传播平台和专业化队伍,为全面提升各类期刊影响力、提升一流期刊建设质量提供技术支撑能力。一是利用国际期刊运行规则,借助国际一流的平台,借船出海,传播中国先进科学技术,争取科技国际话语权;二是建立中国的期刊运行规则,把国内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中文优秀学术期刊翻译为国际语言,以此为基础,打造国际一流传播平台,造船出海,引导科技国际话语权,最终实现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4.12 加强主管部门的工作协同联动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一和提高科技、教育、出版、财政等主管部门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认识,建立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工作协同联动机制,从创新驱动战略的角度,把科技期刊建设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序列,着眼于未来和全局发展,制定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推进期刊分类创新建设。进一步引导资金、人才和创新平台等方面投入,争取在国家一级学科和前沿科学领域,创办和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融入世界优秀科技期刊行列,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是对已经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英文刊,加大投入,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期刊。二是对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文刊,争取办成国内一流期刊,加快推进期刊英文转型发展;英文刊,争取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旨在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为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做好储备。
5 结语
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体现,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在期刊质量、品牌、队伍建设、传播价值链与传播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协同推进取得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品纯.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5):6-10.
[2]汤宏波,吕新华.从历史、国际视野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发展[J].编辑之友,2017(2):32-35.
[3]肖宏.对“一流期刊”发展要素的有关思考[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276-283.
[4]梁小建.影响力、传播力与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关话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2):14-17.
[5]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34-39.
[6]朱琳,张晓宇,刘静,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6):606-612.
[7]杨丽.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方向初探[J].传播力研究,2018,2(36):91.
[8]吴晓丽,陈广仁.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2):129-133.
[9]胡荣华,胡静,李俊姣,等.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3(1):56.
[10]王农,郑庆祥,李无双,等.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思考[J].天津科技,2018,45(11):94-96.
[11]王惠,张敬来.国际科技期刊发展模式分析[J].出版广角,2019(6):52-54,96.
[12]周志红.加快实现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途径[J].学报编辑论丛,2018:108-112.
[13]张莹,李自乐,郭宸孜,等.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探索——以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53-59.
[14]李自乐,郭宸孜,张莹,等.成为一流科技期刊的几个必要条件[J].科技与出版,2019(1):6-12.
[15]黄庆发.新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5):72-73.
[16]邱梅贞.以质量为中心创办一流期刊[J].农业机械,2008(18):106-108.
[17]张冬冬.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的几种途径[J].编辑学报,2019,31(S1):123-125.
[18]黎娅.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能力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9,5(5):125-127.
[19]李琳,姜辉.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途径探讨[J].编辑学报,2019,31(S1):84-86.
[20]钱宸,季春.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培养的路径研究[J].科技风,2019(5):239.
[21]景利,闫群.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战略与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58-1365.
[22]王晓珍.科技期刊优秀作者队伍建设[J].编辑学报,2018,30(5):538-540.
[23]黄庆发.新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5):72-73.
[24]李帛珊.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略[J].新媒体研究,2018,4(22):125-127.
[25]刘倩倩.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播力构建分析[J].科技传播,2019,11(3):81-83.
[26]陈章,杨红,黄颖,等.媒介融合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5):70-71.
[27]付洪韬,赵婧,黄萌,等.新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J].出版与印刷,2018(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