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科技期刊编辑作为一个典型群体,其工作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费斯克提出的SCM模型,采用形容词评定法(RatingScale),探究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果显示:大部分作者选择以《体育科学》为首的核心期刊作为投稿首选期刊;作者对编辑群体的能力印象主要是认真的、有责任心的和有逻辑性的,对热情维度的印象主要是真诚的、乐于交流的和有耐心的;对编辑群体的评价属于高能力,但是对热情维度的评价高低不一;助教、博士生导师、综合类院校和担任同行评审专家的作者对编辑群体的印象更积极。
【关键词】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刻板印象;SCM;
1 问题的提出
1922年,Lippmann[1]在《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他认为刻板印象是指由人们对某一群体成员相对固定的观念或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或社会认知图式。虽然后续对刻板印象的定义与李普曼的定义略有差异,但其核心始终是“一想到某个群体,人们就会自发地联想到一些特质”[2]。
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经历了“刻板印象的内容是什么”——“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内容”3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理论,其中由Fiske等[3]于2002年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在刻板印象内容的研究历程中造成了巨大的学术反响,该理论假设刻板印象的维度包括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热情(warmth)反映的是目标群体的意图: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友善的还是敌意的,对我们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能力(competence)反映的是目标群体是否能实现其意图,或者实现其意图的可能性。目标群体的竞争性和社会地位分别可以预测其热情和能力。2007年,Cuddy等[4]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与完善,加入了群际情绪与行为倾向,形成了群际情绪—刻板印象—行为趋向系统模型(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 map,BIAS map),并对其跨文化、跨群体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在我国,管健等[5]就SCM模型在大陆群体中关于刻板印象内容的研究进行了验证与测量,认为热情和能力可以作为考察中国人刻板印象内容的2个基本维度。然而,通过中国知网,以“科技期刊编辑”为篇名进行检索发现(3601条),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刻板印象的研究几乎没有。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编辑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编辑在创新发展中的使命与任务;如何利用辅助工具提高编辑质量;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编辑版权意识的研究;新媒体时代编辑如何转型;编辑在稿件处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等。涉及到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延迟满足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等。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一个群体,其工作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对科技期刊质量的影响,主要是从编辑的专业学术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两方面对期刊的质量产生影响。稿件的初审、对审稿专家意见的理解、对录用稿件的审读和编校等,均对编辑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②编辑是作者与审稿专家的沟通桥梁。在稿件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作者不理解审稿意见、不同意审稿意见、修改有困难等问题,审稿专家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原始图片等情况,都需要编辑作为“桥梁”达成有效沟通。③培养和发现优秀作者与优秀审稿专家。科技期刊编辑在科技知识传播的一线工作,要有发现优秀作者和审稿专家的敏锐力,并与之建立相互认可、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保证期刊质量奠定基础。
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作者对于编辑,或者编辑部工作存在这样的顾虑和印象,如:不是博士能否投稿;催审以后,编辑部会不会直接退稿;查询稿件,却不提供任何信息,担心被直接退稿;稿件刊发以后,不敢给编辑部打电话要样刊;编辑态度强硬,说话语气差;编辑部得罪不起;经常托关系查稿件;编辑都很会写文章;编辑肯定博览群书等。可见,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作者对于编辑的印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高能力—低热情(SCM模型)。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编辑作为一个典型群体,对其刻板印象内容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缓解与作者的关系、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期刊知名度、吸纳优质稿源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采用形容词评定法(Rating Scale),探究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刻板印象的内容,目的在于揭示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具体持何种印象,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体育科研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实验员、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博/硕士研究生等)进行调查(表1)。选择这些人群作为被试的主要原因是,鉴于考核、评职称和毕业等要求,他们是体育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且与各个编辑部之间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对编辑群体的印象更为客观和真实,故在文章中以“作者”表示本文的被试。
表1 被试具体情况
变量 | 人数/人 | 比例/% | |
性别 | 男 | 111 | 67.27 |
女 | 54 | 32.73 | |
职称 | 教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 | 32 | 19.39 |
副教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 | 55 | 33.33 | |
讲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 | 59 | 35.67 | |
助教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 | 9 | 5.45 | |
其他 | 10 | 6.06 | |
学历 | 博士 | 90 | 54.55 |
硕士 | 37 | 22.42 | |
学士 | 2 | 1.21 | |
在读博士研究生 | 32 | 19.39 |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4 | 2.42 | |
培养学生情况 | 博士生导师 | 14 | 8.48 |
硕士生导师 | 58 | 35.15 | |
其他 | 93 | 56.36 | |
单位 | 体育类院校 | 67 | 40.61 |
综合类院校体育学院(系、部) | 98 | 59.39 | |
是否担任同行评审专家 | 是 | 58 | 35.15 |
否 | 107 | 64.85 |
2.2 测量工具
通过查阅有关描写编辑的文章,从中筛选出相关形容词,能力维度25个,热情维度20个,经随机排序组成形容词评定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1-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43>0.9[6],说明量表信度较高。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评定,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有效性。被试需要对每个词是否符合其头脑中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的印象进行评分。问卷发放日期为2019年5月30日—2019年6月15日,回收有效问卷165份。
3 结果
3.1 投稿首选期刊的分布情况
图1显示,作者投稿首选期刊被选次数最多的为《体育科学》(56次),其次是《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9次),排第三的是《体育学刊》(12次)。排名前3的期刊在被选次数上差距较大,《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体育科学》的1/2左右,《体育学刊》是《体育科学》的1/5左右。后面的期刊依次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被选次数均为8次。也有部分被试没有给出具体的期刊名称,而是填写了“核心”“CSSCI”“没有”等答案,还有作者选择“国外”和“SCI”作为投稿的首选期刊。

图1 被试投稿首选期刊分布图(a)

图1 被试投稿首选期刊分布图(b)
3.2 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的刻板印象
3.2.1 对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刻板印象
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的能力印象,包括积极的(19项)和消极的(6项)2个方面。积极印象的平均分为3.85,排名前3的依次为认真的(M=4.04)、有责任心的(M=4.03)和有逻辑性的(M=4.02),排名后3位依次是有远见的(M=3.73)、精明的(M=3.66)和高效的(M=3.63)。消极印象的平均分为2.33,排名前3的依次为固执的(M=2.73)、封闭的(M=2.46)和迟钝的(M=2.28)(图2)。

图2 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能力维度印象的判断
数据显示,作者认为体育科技期刊中编辑能力较为突出的排名前5的期刊依次为《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体育学刊》。表现的特点是:《体育科学》的被选次数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也大幅度领先于其后的其他期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作为第三集团,相互间的差异较小;在给出的43本备选期刊中,有10本期刊未被选择。可见,作者对编辑能力方面的印象选项较为集中,对能力较为优秀的期刊存在共识(图3)。

图3 作者对能力优秀期刊的选择
3.2.2 对编辑群体热情维度的刻板印象
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的热情维度的印象,包括积极的(15项)和消极的(5项)2个方面。积极印象的平均分为3.59,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真诚的(M=3.72)、乐于交流的(M=3.7)和有耐心的(M=3.69),排名后3位依次是有同情心的(M=3.35)、心地好的(M=3.52)、宽容的(M=3.53)和热情的(M=3.53)。消极印象的平均分为2.78,排名前3的依次为优越的(M=3.41)、强势的(M=3.07)和傲慢的(M=2.68)(图4)。

图4 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热情维度印象的判断
数据显示,作者认为体育科技期刊中编辑热情较为突出的排名前5的期刊依次为《体育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表现的特点是:前5位期刊作为第一集团,相互间差异较小;从排名第6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开始,数据有明显下降,其后下降较为平缓;在给出的43本备选期刊中,有5本期刊未被选择。可见,作者对编辑热情方面的印象选项较为分散(图5)。

图5 作者对热情优秀期刊的选择
3.3 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职业刻板印象的比较分析
3.3.1 关于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比较分析
针对能力维度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表明:被试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不同性别对编辑群体能力各方面的印象不存在差异;不同职称在有竞争力的(P=0.003)、有探索性的(P=0.005)和创新的(P=0.005)3项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自信的(P=0.036)、有远见的(P=0.027)、认真的(P=0.048)、高效的(P=0.033)、专业的(P=0.046)、积极的(P=0.016)、多技能的(P=0.046)和有创造力的(P=0.014)8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学历在自信的(P=0.042)1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能力方面均无差异;被试培养学生的情况在有探索性的(P=0.041)、创新的(P=0.039)和积极的(P=0.042)3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被试所在单位性质在有创造力的(P=0.043)和懒惰的(P=0.023)2项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被试是否担任同行评审专家在有竞争力的(P=0.004)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自信的(P=0.038)、有远见的(P=0.041)和认真的(P=0.012)3项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表6)。
表2 不同职称对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方差分析(M±S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选项 | 教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32) | 副教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55) | 讲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59) | 助教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9) | 其他(N=10) | P |
有竞争力的 | 4.03±0.69 | 3.89±0.76 | 3.37±1.17 | 4.22±0.67 | 3.70±0.67 | 0.003** |
自信的 | 4.13±0.66 | 3.98±0.78 | 3.63±1.05 | 4.22±0.67 | 3.70±0.48 | 0.036* |
有远见的 | 3.75±0.80 | 3.95±0.76 | 3.47±1.10 | 4.22±0.67 | 3.50±0.71 | 0.027* |
有探索性的 | 3.88±0.94 | 4.04±0.74 | 3.51±1.10 | 4.44±0.53 | 3.50±0.71 | 0.005** |
创新的 | 3.78±0.91 | 4.00±0.79 | 3.51±1.14 | 4.44±0.53 | 3.20±1.14 | 0.005** |
认真的 | 4.16±0.68 | 4.13±0.79 | 3.85±1.11 | 4.67±0.50 | 3.70±0.67 | 0.048* |
高效的 | 3.47±0.98 | 3.89±0.98 | 3.42±1.26 | 4.33±0.71 | 3.30±1.06 | 0.033* |
专业的 | 4.19±0.82 | 4.05±0.73 | 3.78±0.95 | 4.22±0.44 | 3.50±0.85 | 0.046* |
积极的 | 4.16±0.88 | 3.98±0.85 | 3.69±1.04 | 4.56±0.53 | 3.50±0.71 | 0.016* |
多技能的 | 3.81±0.90 | 3.87±0.77 | 3.64±1.01 | 4.56±0.53 | 3.50±0.85 | 0.046* |
有创造力的 | 3.81±0.86 | 3.80±0.78 | 3.68±0.94 | 4.56±0.53 | 3.20±0.92 | 0.014* |
表3 不同学历对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方差分析(M±SD)
选项 | 博士(N=90) | 硕士(N=37) | 本科(N=2) | 在读博士研究生(N=32) | 在读硕士研究生(N=4) | P |
自信的 | 4.06±0.75 | 3.78±1.00 | 3.50±0.71 | 3.53±0.92 | 3.75±0.96 | 0.042* |
表4 被试培养学生情况对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方差分析(M±SD)
选项 | 博士生导师(N=14) | 硕士生导师(N=58) | 其他(N=93) | P |
有探索性的 | 4.29±0.91 | 3.91±0.82 | 3.67±1.00 | 0.041* |
创新的 | 4.14±0.95 | 3.93±0.79 | 3.59±1.09 | 0.039* |
积极的 | 4.50±0.65 | 3.81±0.96 | 3.89±0.93 | 0.042* |
表5 被试所在院校性质对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T检验(M±SD)
选项 | 体育类院校(N=67) | 综合类院校体育学院(系、部)(N=98) | P |
有创造力的 | 3.60±0.91 | 3.88±0.84 | 0.043* |
懒惰的 | 2.51±1.24 | 2.09±0.99 | 0.023* |
表6 被试是否担任同行评审专家对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T检验(M±SD)
选项 | 是(N=58) | 否(N=107) | P |
有竞争力的 | 4.00±0.73 | 3.60±1.03 | 0.004** |
自信的 | 4.07±0.77 | 3.78±0.90 | 0.038* |
有远见的 | 3.91±0.78 | 3.63±0.98 | 0.041* |
认真的 | 4.28±0.70 | 3.91±0.98 | 0.012* |
3.3.2 关于编辑群体热情维度的比较分析
针对热情维度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表明:被试性别、学历和所在单位性质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不同性别、学历和所在单位性质对编辑群体热情方面的印象不存在差异;不同职称在亲切的(P=0.001)1项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热情方面均无差异;被试培养学生的情况在热情的(P=0.009)1项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宽容的(P=0.020)、有同情心的(P=0.041)、亲切的(P=0.018)、和蔼的(P=0.022)、乐于合作的(P=0.038)和有激情的(P=0.014)6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被试是否担任同行评审专家在亲切的(P=0.050)1项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热情方面均无差异(表7—表9)。
表7 不同职称对编辑群体热情维度的方差分析(M±SD)
选项 | 教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32) | 副教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55) | 讲师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59) | 助教及其他系列同等职称(N=9) | 其他(N=10) | P |
亲切的 | 3.66±0.97 | 3.82±0.86 | 3.24±0.93 | 4.11±0.78 | 3.00±0.82 | 0.001** |
表8 培养学生情况对编辑群体热情维度的方差分析(M±SD)
选项 | 博士生导师(N=14) | 硕士生导师(N=58) | 其他(N=93) | P |
宽容的 | 4.21±0.89 | 3.57±0.99 | 3.41±1.01 | 0.020* |
热情的 | 4.36±0.84 | 3.48±1.10 | 3.43±1.05 | 0.009** |
有同情心的 | 3.93±1.00 | 3.26±0.97 | 3.31±0.85 | 0.041* |
亲切的 | 4.14±0.86 | 3.62±0.91 | 3.41±0.95 | 0.018* |
和蔼的 | 4.21±0.70 | 3.64±0.95 | 3.48±0.93 | 0.022* |
乐于合作的 | 4.21±0.70 | 3.71±0.90 | 3.55±0.95 | 0.038* |
有激情的 | 4.29±0.91 | 3.67±0.87 | 3.51±0.97 | 0.014* |
表9 是否担任同行评审专家对编辑群体热情维度的T检验(M±SD)
选项 | 是(N= 58) | 否(N= 107) | P |
亲切的 | 3.74±0.87 | 3.44±0.97 | 0.050* |
4 讨论
4.1 作者对期刊的选择
《体育科学》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刊,公认的国内唯一一本体育类权威期刊,是作者在投稿过程中的首要选择。能够在《体育科学》发表研究成果,是大部分体育科研人员的目标和理想,是反映作者科研能力的有效证据。因此,投稿首选《体育科学》的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其后,排名较为靠前的均为“核心期刊”(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刊)。因为,在“核心期刊”发文是高校或科研机构选拔、评估科研人员的主要依据,也是在读博/硕士生毕业和求职的基本条件。这也是部分作者直接选择“核心”和“CSSCI”作为投稿首选期刊的原因。但是,根据柱状图的实际走向可以发现,不论是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还是普通期刊,都会有作者将其作为首选的期刊,这一趋势符合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7]。
4.2 刻板印象的具体内容
在本研究中,从描写编辑的文章中筛选出形容编辑能力维度的选项25个,形容热情维度的选项20个,作为作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群体刻板印象的内容。数据显示,作者对于编辑群体能力维度各积极选项的平均分介于4.04-3.63,对热情维度各积极选项的平均分介于3.72-3.53。按照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对群体丛的划分规律,以及中国社会群体框架结构[5],该评价属于高认可情形,表现出高能力—高热情的外群体评价。然而,编辑群体的高热情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尽管热情维度各积极选项的平均分整体小于能力维度。作者认为,被试在填写问卷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定的“晕轮效应”,在认可编辑高能力的过程中,忽略了编辑在热情维度方面的不足。
消极选项方面,能力维度的消极选项平均分介于2.13-2.73,热情维度的消极选项平均分介于2.35-3.41,其中优越的(M=3.41)和强势的(M=3.07)平均分高于3分。这表明作者对于编辑群体热情维度的评价处于劣势,表现为低热情的外群体评价,也与上文提到的“高热情”相矛盾。因此,后续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基于前文提出的45项形容词,作者选择出自己认为在能力维度和热情维度上较为优秀的期刊。结果显示,2个维度上,《体育科学》均领先于其他期刊,其次是各个核心期刊、普通期刊;能力优秀期刊的选择集中在各个核心期刊,作者还是普遍认为核心期刊的编辑能力更强;与能力相比,对热情优秀期刊的选择曲线则更为平缓,表现出“各花入各眼”的现象,虽然核心期刊依旧领先,但是对普通期刊的选择频数明显高于能力维度。数据显示,被试2018年投稿次数介于0-26次,发文篇数介于0-14篇,且最高投稿次数和发文篇数源于同一被试,大部分被试的投稿次数和发文篇数都介于2-6篇。可见,作者与编辑部的接触并不频繁,主要通过电话、邮件进行沟通,与编辑的交流十分有限,而且表现在与个别编辑的交流,导致作者并不能对编辑群体的整体印象进行很好地判断。通过访谈发现,作者对第一次接触到的编辑印象非常深刻,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作者容易对编辑群体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印象;亦或作者对近期接触的编辑产生的印象更为深刻,这就是所谓的“近因效应”。因此,对于能力优秀期刊的选择,即使作者本人没有与编辑进行过接触和交流,也会根据他人的评价和各个评价机构的排名等来进行判断,这就导致对能力优秀期刊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对于热情优秀期刊的选择,作者主要根据自身与编辑交流的感受进行判断,之所以对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的选择更多,也许是因为被调查者中与这些期刊编辑交流的作者人数更多。
4.3 不同类型作者的差异表现
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培养学生的情况、所在单位性质和是否担任同行评审专家,在能力维度和热情维度各选项上的差异不尽相同。
结果显示,作者性别对于编辑群体刻板印象2个维度的判断不产生影响;作者其他描述性特征对编辑群体能力维度的部分选项产生影响;作者学历和所在单位性质对热情维度不产生影响,其他特征对热情维度的部分选项产生影响。
具体数据显示:在能力维度方面,助教对编辑群体多数能力选项的平均分高于其他职称,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具有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综合类院校和担任同行评审专家的作者在编辑群体多数能力选项上表现得更积极;在热情维度方面,职称为助教、博士生导师、综合类院校和担任同行评审专家的作者在编辑群体多数热情选项上表现得更积极。综上所述,助教、博士生导师、综合类院校和担任同行评审专家的作者对编辑群体的印象更为积极。
5 结论
大部分作者选择以《体育科学》为首的核心期刊作为投稿首选期刊,整体选择曲线符合“长尾理论”的特征。
作者对编辑群体的能力印象主要是认真的、有责任心的和有逻辑性的,对热情维度的印象主要是真诚的、乐于交流的和有耐心的。对能力优秀期刊的选择较为集中,对能力优秀期刊存在共识;热情优秀期刊的选择较为分散,曲线较为平缓。
对编辑群体的评价属于高能力,但是对热情维度的评价高低不一。
助教、博士生导师、综合类院校和担任同行评审专家的作者对编辑群体的印象更积极。
参考文献
[1]Lippmann W.Public Opinion[M].New York:Harcourt,1922.
[2]Stangor C.The study of stereotyping,prejudice,and discrimination within socia lpsychology[M].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2009.
[3]Fiske S T,CUDDY A J C,GLICK P,et al.A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6):878-902.
[4]Cuddy A J C,FISKE S T,GLICK P.The BIAS map: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4):631-648.
[5]管健,程婕婷.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确认,测量及卷入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184-188.
[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7]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8]郑健,刘力.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J].青年研究,2012(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