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的守望:论耻》唐海燕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版/66.00元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这璀璨文化宝库中,耻德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海燕教授撰写的《传统美德的守望:论耻》一书,以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耻德为出发点,从耻德的学术梳理与历史演进、耻德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联接、耻德的现实运用三大维度,立足于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凝练、传承、发展,对耻德进行学理内蕴、德性诠释、实现路径的伦理研究。该书展现了根植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主旨追求和学术意境。
对耻德的学理探析,有些学者往往只局囿于单纯的词性分析,而在该书中,作者对“耻”的词性释义,突破字义表面单一理解的词语分析,将“耻”与羞耻、耻辱等关联词进行多角度深入对比辨析,使“耻”的伦理内涵得以更全面的提炼,凸显了“耻”作为个体内在特殊的主体感悟要转化为社会道德约束力,并厘清何为耻、耻与耻德、耻与耻感的内涵本质。
对中西方耻德观的分析,该书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中华传统儒、道、墨、法家中,儒家推崇先利后义、失去诚信为耻,以及以品行优劣为耻德评价标准;道家强调重义轻利可耻、循礼法之制为耻、不争利䘵可免于耻;墨家秉持以利己害同、以攻及不赖其力、欺诈不诚为耻;法家倡扬耻之核心为“不从枉”,知耻远耻则“邪事不生”,并强调以激发“民恶羞辱”之心及人的耻德自律性来有效执行法治。
中华传统美德德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衔接。该书将耻德与传统核心德目仁、义、礼、廉进行联系论证,并对二者融合的现代运用及积极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耻德是其他传统美德的基础,探讨了耻与仁、耻与义、耻与礼、耻与廉的辩证关系。
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道德规范和伦理规定,仁的价值指向在于锻造“内圣外王”君子人格。该书强调仁德涵括了各种以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人伦关系、社会秩序,对中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耻德是实现仁德的保证,仁德作为高层次的伦理精神,它的实现须立足于耻德之生成。可以说,耻是仁的道德根基,仁是耻的终极价值,从耻德到仁德,是个体由低到高的道德升华过程,耻与仁二者为本源与目的之关系。
义涵盖了正义、仁爱、诚信、责任、和谐等,义的特征首先表现为恪守道义,传统理想主义将道与义结合,构建道义至上的美德价值论;责任自觉是义所展现的又一特征,知义守道是个体必须遵守的道德自觉。信义也是义所展现的重要内涵,合乎于道义才具有兑现可能性。该书将耻与义辩证融合,指出传统文化中背信弃义、言而无信同属于可耻之行。耻育是达义的前提条件,知耻才能趋义,义的规范作用以耻德形成为基础,培育耻德才能做到行义向善。由耻达义是个体从内到外的强化。
礼蕴含着礼仪、礼节、礼让等内涵,是传统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它既包含着国家制度、道德法规、社会秩序等上层建筑之大礼,也包括了典仪规则、个人规范、行为举止等小礼。耻是礼的内在动力,耻德的内在力量在于促使人们遵循礼之规制而后至德;守礼是知耻的外在表现,耻是礼的重要规范,耻德通过自觉守礼展现出来。
廉是儒家传统“古八德”的组成部分。廉德乃做人之本、从政之德、德政之基。该书指出,耻与廉具有内涵同一性,耻为廉之先决条件,不廉其因在于无耻,因无耻之人无法做到守廉。由耻到廉,是内在知耻到外在廉洁的结果,而廉德的养成有益于耻德的强化及筑牢耻德意识、信念。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家庭归属感,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始场域。因此,该书强调要大力弘扬家庭教育中家教、家风、家训、家规所孕育的耻德思想。首先,要严格家教管理,树立正确的家庭耻德观、注重言教与身教相结合、重视家庭耻德培养。其次,要营造良好家风,提炼中华民族传统优良家风所蕴含的耻德思想,融入家庭教育图谱,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不断加以熏陶。再有,要强调家训制约,把礼义廉耻嵌入家族教育、制定耻德训言、完善耻德规则并加以践行。最后,要重视家规建设,家规制定要符合各自家庭特质;结合社会的实际要求,与时俱进;做到民主、平等、人性化、科学化。
社会的耻德培养在于合力实施。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在全社会加强耻德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培养耻德的意义和要求是该书的重要切入点。书中还提出,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注入耻德培育,古为今用,营造良好耻德培育社会环境。培养人们的知耻意识,形成以耻为辱的共同观念,将耻德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