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一世界》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1月版/68.00元 《俗世奇人(叁)》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1月版/22.00元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今年年初同时推出了两本新书《书房一世界》《俗世奇人(叁)》,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这两本书里,冯骥才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导游,或带着读者走进他的精神家园——书房,将书房内的陈设、物件背后的故事一一道来,或带着读者走入繁华热闹的津门庙会,将一个个沾染着烟火气息的坊间传说、市井奇人慢慢讲来。
书房是作家的“标配”,它既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工作场所,又与作家日常的习性、爱好、乐趣息息相关。但对多数作家来说,书房是一个隐秘场所。《书房一世界》说的就是冯骥才自家书房的那些事儿,他大方地敞开门来,让每一位相熟不相熟的读者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到他的书房“做客”。冯骥才说:“书房里是一个世界,一个一己的世界,又是一个放得下整个世界的世界。”
冯先生何以对自己的书房如此慷慨?因为他的书房的确与众不同。冯骥才不仅仅是一位伏案写作的作家,还是一位奔波于各地的民间文化保护者,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让他的书房里有各种有趣的物件。拆信刀、皮烟盒、姥姥的花瓶、花笺、笔筒……它们虽然都是小器物,但在作家的心里都有着特别的分量。比如拆信刀,对于如今早已习惯发电子邮件的年轻人而言,可能很难体会拆信刀对于收信人的特别意味。冯骥才有两把拆信刀,一把是他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乡汉尼堡买到的,它寄托了作家对少年时代偶像的敬意,另一把是冯骥才在“一战”索姆河战场遗址旅游时购得,它别致的形状吸引了冯骥才——刀柄是一颗子弹,子弹头上开出了一把刀片,宛若一束花朵。这小小的器物传递出战争阴影下人性的渴望,不禁让冯骥才感动。
“世界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地方,对于作家,最最神之所往之处,还是自己的书房。”冯骥才在书中写道。
《俗世奇人》对于许多读者来说不陌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热衷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冯骥才就对清末民国时期天津的市井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撰写,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打造了“俗世奇人”系列,新推出的这本已是第三本了。
天津这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当时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商贸中心,各路商旅在此汇聚,中西文化在此碰撞,城市多元化的性格也在慢慢育成。每一个知名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学坐标,他们的创作与这片水土密不可分。冯骥才生活在天津,天津的市井文化也就成为他创作的富矿。冯骥才说,天津的市井民间好说奇人异事,故而常常惹动他的文学神经,每有触动,就会记录在本子上,心血来潮时就会付诸笔端。
变戏法的“大裤裆”、做糖葫芦的“大关丁”、说武侠小说的“白四爷”、做爆竹的“崔家炮”……他们都是生活在市井里的平凡人物,但身上都有一样“绝活”,带出一段传奇的故事。此外,语言特色也是冯骥才写作“俗世奇人”系列的动力,他在语言中加入天津人特有的性格元素,如诙谐、机智、调侃、斗气、强梁等,有的句子你读着读着甚至都能听出声来。连冯骥才自己都说,他用这种语言写作很上瘾,经常在写作时把自己都逗乐了。
无论是屋内的书斋乾坤,还是屋外的市井百态,冯骥才的文字表露出来的都是一个作家对生活最朴素与真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