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0-03-26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高照:云南人民出版社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图书编辑出版中的技术手段也得到不断升级,逐渐体现现代化特征,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总是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技术手段的革新与升级自然也不例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与挑战,从而给图书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文章基于对此方面的重视,分析探讨了图书编辑出版中先进技术手段升级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图书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升级;问题与对策

  为了加强对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适应性,充分满足广大读者对图书的多元化需求,图书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目前技术手段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具备一定硬件技术的基础上,还囊括了众多“软”技术,例如思想理念、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时代认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因此,必须对技术手段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1 图书编辑出版中先进技术手段升级的意义

  1.1 为编辑出版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编辑出版现代化必须以其主体、客体、技术手段和管理4个方面共同实现现代化为基础,技术手段无疑是其内驱动力,它不仅决定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会影响其整体发展质量,因此必须做好技术手段的升级工作。在提高编辑出版现代化发展效率的过程中,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升级革新是关键节点。例如,印刷术的发明,结束了早期口耳相传和手抄的出版传播方式,工业革命让手工印刷走向了机器生产,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应用更是让编辑出版行业发生了跨越式和革命性的转变,因此,在技术手段方面的突破和升级必将为编辑出版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1]。

  1.2 为编辑出版主体和客体的现代化开拓路径

  编辑出版主体现代化就是编辑的主体意识、人格素养以及编辑手段由传统转向现代,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编辑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编辑手段更是受到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而编辑主体的开放、多元和信息意识与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创新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升级为编辑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途径,例如,套印、双色引以及彩印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编辑主体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产生的,因此这些符合时代发展的技术手段为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路径。

  编辑出版客体的现代化要求出版物内容独具新颖性,在出版载体上具有多样化,例如电子、影像、纸质等,在出版作品的设计、装帧和印刷等方面也要求精美化、国际化[2]。这一切都必须以先进的编辑出版技术手段为基础,为了适应不同出版物以及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高编辑出版客体的工作效率,必须将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与现代化作为前提。

  1.3 为编辑出版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思路

  编辑出版管理现代化,即通过最合适、最前沿的管理方式,使得编辑出版的流程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合法,从而提升编辑出版工作成果的质量水平。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是为了把工作做好,为管理而管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样的,编辑出版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也不能脱离编辑出版本质。我国编辑出版工作从20世纪之前的家族管理模式到20世纪初的西方先进出版机构的引入,再到20世纪90年代作者与编辑人员可以不见面、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工作的模式,编辑出版工作这一系列工作模式的变革与性质的飞跃都是由于图书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进步[3]o由上所述,可见技术手段的进步可以引起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模式的转变,从而会促进管理的方式方法的优化。因此,图书编辑出版中先进技术手段的升级可以直接有效地对编辑出版管理模式及效率产生影响。

  2 图书编辑出版中先进技术手段升级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缺乏先进性

  部分编辑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较为传统和陈旧,不能完全认可和接受现代多元化的编辑方式,在主观意识上未能达到与时俱进,缺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现代化思维意识,坚持使用老一套的方法和设备,在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上极为被动,不能积极主动掌握其操作方法和技能,甚至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严重影响了现代化技术手段作用的有效发挥。

  2.2 技术标准缺乏统一性

  为了满足编辑出版行业不同的业务需要,人们逐渐发明了许多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软件,使之从“铅与火”的单一过渡到“光与电”的多元,例如,排版软件FIT、PageMaker等;文字表格处理软件Word、Excel等;图像处理软件Corel DRAW、Photoshop等;视频编辑软件AE、Premiere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在促进编辑出版技术手段不断升级的同时也给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性带来挑战,例如,同一张图片的保存格式就有JPEG、PDF、TIF、PNG等20多种,视频也有WMV、AVI、ASF等近10种[4],功能类似或同一软件前后版本在编辑、传输、存储等功能上也存在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不兼容以及升级更新等问题。

  2.3 升级水平出现差异化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于地域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水平在地域上也呈现出不均衡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出版部门,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水平也由于其人才、财力、物力等要素投入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化和不均衡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整体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4 出版结果缺乏真实性

  随着各种编辑出版技术功能的不断强大,导致一些技术手段的误用、欺骗或和恶搞,曲解图文的本质内容。例如,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其在图片的编辑方面可谓是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从文字的大小、颜色到字体、形状、位置;从图形的裁剪、旋转、修复到色调、亮度、饱和度,从图像的合成、曝光到滤镜、蒙版、特效[5],都可以进行后期加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图片的视觉冲击,更富有吸引力,但是不排除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恶意利用,随意混编组合,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从而影响图书编辑出版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大众对报刊图书、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3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所采取的对策

  3.1 转变落后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编辑

  要转变编辑的主体观念和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和终身学习观,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树立竞争观念和优胜劣汰意识,不断提升自己,明确市场的供需关系,积极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理念和市场制度,转变自我意识。树立多元存异意识,客观平等的对待极具个性的新作品,不轻信所谓的名家和权威,重视新人新作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此外,要加强对编辑的培养,首先,在创造力方面,编辑主体要充分把握时代精神和发展方向,将精神文明和时代发展的“对接口”作为着手点[6],为新文化环境的创造提供思想动力;其次,在信念力方面,要积极迎接挑战,树立勇攀高峰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最后,在知识结构方面,在加强编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学习领域,例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美学、文学等,丰富其基础知识机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编辑提供有力的支撑。

  3.2 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监督与管理

  国家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建立行业内部统一的规范标准,完善编辑出版的基础理论,优化编辑出版工具书的内容以及相关软件的输出规范与标准。同时,统一编辑出版设备方面的标准,实现设备硬件、软件接口以及使用操作等全方位的标准化,应对设备的更新换代,避免资源浪费,促进技术手段的协调发展。另外,加强外部的监督和管理,根据相关技术的革新与推广[7],及时修订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强法治体系对编辑出版行业的保障与约束,保证技术手段的升级有法可依,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投资力度,均衡区域技术手段的升级水平

  根据木桶效应,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是其最短的板块,编辑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由于缺少先进的出版设备和技术,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进程也相对缓慢,与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相比较为落后[8]。因此,国家需要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缓地区的资金、技术的投入,制定具有针对性福利政策,同时,各地区也应该加强自身与其他先进地区的联动,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编辑出版技术升级路径。

  3.4 加强对编辑的思想教育,确保出版结果的真实性

  为了确保出版结果的真实性,一方面,编辑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精准的判断力,在各类作品的审核和检查工作中做到去粗取精,在各项信息的选择与甄别中做到去伪存真,提高自身的鉴别力,避免虚假信息的混淆,确保编辑出版作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编辑的职业道德意识,将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提高自律修养,避免编辑出版结果的失真和失实,要树立客观公正的编辑态度,在选稿、组稿上,做到公平公正,清正廉洁,切实以稿件质量为标准,避免“人情关系”和有偿贿赂[9]。另外,也要树立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编辑工作置身幕后,具有极大的隐形性,因此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大多时候远远不如书刊作者,所以编辑不仅要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还要具有忍受寂寞的良好心态。

  3.5 促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为了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装的转型,国家必须加强对数字工程的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数字出版基地,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机制、内容、服务理念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10],同时吸收和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健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促进强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水平。

  4 结语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升级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各种矛盾与挑战也会接踵而至,但是随着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创新和发展路径必然会越来越广,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必然会越来越高,并将会为图书编辑出版行业提供更多的便捷,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大众。

  參考文献

  [1]周小斌.新媒体数字时代下的编辑出版的转型与创新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2):106-107.

  [2]卢苇.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1).

  [3]马俊.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新闻世界,2013(6):296-298.

  [4]连斌.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分析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4):79-80.

  [5]秦琳.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6(3):71,89.

  [6]Bhattacharya M,Mach N,Moallem M.Creating and Editing an Electronic Book:Cha1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Builetin Du Cancer,2011,93(1):1-5.

  [7]Davenport T.Book Publishing's Big Data Futur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igital Articles,2014.

  [8]王蓉.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分析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7):48,50.

  [9]侯天姣.试论“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的融合创新[J].现代信息科技,2017(1):126.

  [10]苏晓军.美国数字出版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启示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4(1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