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祁寒:徐州医科大学《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辑部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各产业渗透度不断增加,对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颠覆。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逐渐式微,科技期刊的编辑作为过去数百年中传播科技成果信息的一线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在科技期刊当前处于向新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阶段,编辑人才肩负着科技期刊重登媒体舞台的职责与使命,其职业能力与素质对于能否成功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讨论科技期刊编辑当前所面临的职业发展瓶颈,并结合新媒体发展特征,提出这一背景下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期刊;编辑
科技期刊是学者之间展开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从事技术工作科研人员了解科技信息、掌握科研动态的权威渠道。科技期刊在我国过去的科学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相关科研成果的发表对于启发科研人员技术开发和创新、帮助科研人员实现线下学术探讨交流、帮助青年科研学者少走弯路、提升科研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获取渠道快速增加,以往单纯依靠成果发表的科技期刊在非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难以为继,需要迫切进行转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具备新媒体思维、熟悉新媒体运作模式且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编辑人才。但现实中,我国科技期刊的大多数编辑尚不完全具备熟悉新媒体信息传播和推广的素质。这就需要编辑在转型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努力培养自身的新媒体知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不断适应科技期刊的转型工作需要。
1 传统科技期刊人才的发展瓶颈与危机
传统科技期刊在长达3个世纪的发展周期中,始终承载着学者之间通信交流的主要职能,它依托的是传播内容而非载体形式,但以技术自身角度出发再度审视科技期刊在市场中的转型和变化时可以发现,技术除了改变了科技期刊中的内容信息以外,就连其载体形式也在呈现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来说,尽管能够保持对媒体内容高度的专业和敏感,但对于市场因素变化的反应则远不及前者,这一现状使得多数科技期刊编辑在传统纸媒日渐式微的境地中被迫在市场和内容之间进行选择与取舍,以寻求自我能力与职业发展危机的突破。
1.1 从内容提供者到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
传统媒体环境下的科技期刊以内容的价值、信息的交流为己任,编辑工作也始终围绕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科学准确的文字表述,以确保将投稿人的成果清晰无误的表达出来,从而便于读者深入完整地理解。但随着传统媒体在市场环境下的资源不断流失,科技期刊编辑岗位以往稳定固化的工作环境也被打破,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岗位无论是在工作逻辑和业务范畴方面均同传统模式差异迥异。市场和传播力的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科技期刊的核心运作理念,编辑工作也需要从这两点出发,以适应新的媒体生存规则。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迎合读者偏好,将严肃谨慎的文字转换成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等等,对于科技期刊的编辑来说,都是现阶段需要应付的巨大挑战。
1.2 发展空间的压缩与价值的淡化
第五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定式生活思维,对于知识和咨询的需求较以往大大增加,相比之下,传统科技编辑以分发为核心的作业模式的效率低下而逐渐被读者所摒弃。当前以社交型传播框架下的公共传播逻辑决定了只有读者感兴趣、具有商业潜力的内容才具有直接价值,传统科技编辑在内容上安排和组织话语权以全面让渡与互联网算法规则和科技信息普及者,他们不仅传播科技内容,而且深入了解读者的习惯和口味,虽然不合理的市场竞争易造成信息传播的失真和泛滥,但由此可见,留给传统编辑空间已经不多了,社会资本从传统媒体全面倒向新媒体也证明,传统编辑的价值也在这一趋势下逐渐淡化。
1.3 学术普及权利的让渡
透过互联网技术高速传播和便捷体验的本质,其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目的在于以流量优势让读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中,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孜孜追求反而成为束缚个人思考和行动的潜在力量。新式阅读体验与大数据的整合,让读者逐渐丧失主动选择信息的权利,以愈发精准的推荐将信息完美地嵌入读者的空余时间。同信息技术相比,传统科技期刊编辑在信息供给量和文字处理能力上全面落于下风,专业公信力与学术责任在互联网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也不得不妥协,这些都说明传统科技期刊编辑迫切需要新的思维和能力,以跟上时代需求的步伐。
2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对于编辑人才提出的要求
媒体形式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传播技术的革新,也记载了人类知识与信息发展的进步史。与传统科技期刊对编辑的素质要求相比,传播技术已经超过了专业知识,成为科技期刊编辑最核心的素质,在海量信息的覆盖下,内容质量之间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传播速率、传播技术和对内容的快速读取解析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始呈现出更强的适应力,这是新媒体对于包括科技期刊以内所有编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策划能力
传统的科技期刊由于分属不同领域而存在一定的知识传播垄断地位,编辑工作只要能够保障本职的稿件质量就能够在垄断的“温室”中生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人类信息收集、处理、分析习惯的全面改造,这一垄断局面也被随着打破,资本的入驻使得科技期刊的竞争压力陡然剧增,长期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读者意识的编辑的工作环境也开始不断恶化。因此,编辑需要重新学习和了解如何与同行业期刊展开竞争。其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策划能力是所有编辑都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这一能力除了包含市场运作意识、读者需求开发意识、品牌竞争意识以外,还要融入一般传媒行业最注重的预见性和超前性的信息抢占意识。编辑在应对科技产业市场化变革时,不仅要做内容的编辑者,还要成为抢占信息出版的潮头兵,在保障稿件基本质量之前,就需要进行传播的规划,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进行传播策划,争当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从而帮助科技期刊快速抢占市场。
2.2 信息的二次编辑、创新能力
科技期刊内容的发布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媒体,其内容的专业度、权威度为读者带来的价值是前者无法提供的,但相对的,普通新闻媒体在内容形式上和传播普及度上也是科技期刊所远不及的。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在传播形式上能够采取向一般媒体的融合方式,而一般媒体则无法融合科技期刊的内容。科技期刊的编辑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能够将科技成果的一手信息进行加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将信息消化、分解、创新为可读性更强、内容更丰富、表达更趣味的多种形式稿件,使文章中既能体现编辑对科技成果的理解,还能避免科学技术过于严谨和枯燥的文字表述,将创新与创意合理的融入原有内容,在满足专业读者的同时,也将知识向大众进行普及,引领科技理论出版的方向,扩大科技期刊的受众面。
2.3 数字化处理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数字化出版是当前科技期刊主流的出版方式,即便传统的科技期刊也已经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但目前的编辑人员对于数字化的理解大多仅停留于表面,对于数字化的实质认知、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知之甚少,无法帮助科技期刊在传播力和传播效率方面的提升。有研究显示,在我国科技期刊的传播效率调研结果目前仍处于不及格水平(满分10分,平均得分5.7分),其发行量虽然巨大,但针对性的发行和发行与收入之间的联系上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仅有少数科技期刊能够在发行中实现经营发行子项目的预期盈利,大多数期刊在发行传播的经济效果方面并没有同发行量形成勾稽关系①。这一点来看虽然也一定程度反映出科技期刊编辑在市场化运作水平的欠缺,但更为突出的是反映出编辑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的低下。对数字化发行量和发行效率的统计和分析,以及运用大数据总结和定位市场的工作未能有效开展,是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之一。相反,如果编辑能够熟练掌握这一能力,能够更好的将发行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后续的收稿、审稿工作效率的提升将有极大的帮助,使发行围绕市场展开,而非两者相互孤立。
2.4 运用新媒体推广和营销的能力
在传播渠道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使用移动终端来获取科研信息、了解科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以学术微信公众号为例,2018年我国科研微信公众号Top10排名发布,其年文章的评价阅读量均超过2000万,转发、评论总量过亿,相比于传统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其无论是阅读量还是发行量方面都无法与新媒体相比,除了传播量方面的优势外,随着微信公众号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开发,上述公众号基本都能够实现为关注者提供科技前沿的信息提供、文献与资料下载、项目申报、投稿发稿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为青年科研从业人员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目前我国仅有少数科研期刊在自媒体平台中建立了学术公众号,但由于缺乏新媒体推广经验和互联网营销能力而收效甚微。实际上,上述公众号大多都是对科研资源的整合,真正的科研成果发布来源还是要依靠科技期刊,其快速发展且顺利商业化运营的真正原因在于公众号编辑熟练运用新媒体营销和造势的能力,再加之编辑自身在信息整理上的能力,使得专业性极强科研类信息也能获得广泛而大量的社会关注。
2.5 与投稿人、读者的交互能力
新媒体下的编辑素质要求同传统编辑工作的环境下相比,更加注重编者与读者和投稿人的交互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关注量最大的社交平台的核心优势之一就在于投稿人、编辑和读者之间的实时交流,对于一篇发表的稿件,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渠道使得三者的沟通十分困难,但随着单一交流方向模式的打破,读者对于一篇发布的文章能够直接在评论区就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对于一些见解独到、专业性强的留言,编辑可以在其评论下方进行回复,以便解释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或就其意见进行探讨。这就要求编辑除了能够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外,还需要能就稿件本身或投稿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这在稿件发布前需要与投稿人沟通,或花时间弄清和理解稿件内容,这十分考验着编辑的学术功底。只有在编辑自身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够顺利实现投稿人、编辑和读者的三方互动,提升科技期刊新媒体在大众中的人气。
3 结语
作为科技期刊来说,本身就是技术传递的载体,其传播模式也同样受技术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科技期刊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传播结构,也彻底颠覆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我国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在我国已经开始试水,在5G的万物互联中,新媒体的发展将迎来又一波高潮,对于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来说,亟需尽快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相关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知识,提高自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成为能够灵活运用和掌握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以读者需求为核心,提升自我学术水平、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充分融入新媒体环境,从而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也能发挥科技期刊核心价值,帮助其实现快速转型。
注释
①张洁,司明媾.江苏省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与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8):1-4,14.
參考文献
[1]周百义.构建出版社编辑人才队伍成长机制——以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例[J].出版参考,2018(11):8-11.
[2]周国清,陈暖.论编辑理想与理想编辑——基于新时期编揖人才素养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9(6):33-37.
[3]刘博.精品力作与优秀编辑人才成长探索——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9(3):75-77.
[4]孙苏.略论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内容呈现与编辑策略[J].新闻世界,2019(6):16-19.
[5]张翼.新时代优秀编辑人才的个人知识管理[J].出版参考,2019(5):65-67.
[6]刘思思.PDCA循环理论在编辑“师带徒”培养机制中的应用[J],出版参考,2019(5):68-69.
[7]刘晓艳,高建群,张志琴,等.科技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有效沟通的策略[J].编辑学报,2019,31(3):250-253.
[8]郭萌,李敬文,薛爱华.“编辑走出去”对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中国防癆杂志》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9(4):59-62.
[9]刘畅.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J].传播力研究,2019,3(15):149-150.
[10]尹娜.论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传媒论坛,2019,2(15):32-33.
[11]商月怀.构建“小而美”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从供给侧看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创新[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6(00):34-38.
[12]Bernhard Altaner.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basic concepts and relaxing dynamics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specialissue:Emerging Talents,which features invited work from the best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working within the scope of J.Phys.A.This project is part of the Journal of Physics series'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in 2017.Bernhard Altaner was selected by the Editorial Board of J.Phys.A as an Emerging Talent.[J].Journal of Physics A: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2017,50(45).
[13]陈旭.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角色转型路径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7):88-90.
[14]唐慧.科技期刊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4):445-448.
[15]于红艳.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如何撰写和发表编辑学论文[J].编辑学报,2019,31(4):45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