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坚守与转型

2020-03-26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王建卫:西安石油大学期刊中心

  【摘 要】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面临信息处理能力、智能化技术能力、新型大众传媒传播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嬗变的挑战,在大数据浪潮面前学术期刊编辑应坚守初心,坚持学术期刊专业性和学术性为主导的传统,坚守工匠精神,同时要顺应时代发展,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引领和推动学术发展,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关键词】大数据;学术本位;转型;编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数字化时代。安德鲁•芬伯格曾在《在理性与经验之间》中指出,每一次技术形态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调整或重塑着现实世界的结构、秩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1]。编辑工作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是期刊运营的主要力量,编辑人员的观念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学术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编辑工作传统“六艺”的操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编辑人员的素质也必须随着这种变化不断更新和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对编辑原有能力的否定和抛弃,而是在编辑原有工作基础上的转型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

  1.1 信息处理能力的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学术期刊编辑是对信息进行分析、调整、组合的智化行为,本质上是灵活地完成信息搜集、发掘、整合和创新的过程,是对目标或任务开展信息重新组合、高效管理甚至再创造的流程[2]。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选题策划、组稿、三审三校和出版发行等环节,选题策划的优良程度是决定刊物学术质量的主要因素。巨量的信息给编辑工作带来了挑战,由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部分前沿学科之间的疆界变得模糊,知识日益向全面化、整体化的趋势发展,编辑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搜集相关信息、要具备对海量数据获取以及分析、甄别和评判的能力,要对稿件的学术水平、思想内容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做到完善、准确、科学。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综合考虑期刊的学术定位、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期刊进行整体设计,开发选题,制定栏目。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2 智能化技术能力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智能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编辑工作的所有环节中。期刊网络采编平台目前已经普及,利用互联网对稿件进行编校管理已成为编辑的日常工作方式,传统编辑方式下占用编辑人员大量时间的繁杂性工作可依托智能技术快速完成,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进行学术不端的深度识别和检测,借助校对软件进行勘误核红的智能校对,将文章格式进行一键智能生成等。智能技术简化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摆脱了以往的重复性和机械性操作,使编辑的工作重心可以更好地聚焦于内容生产,如策划期刊内容选题、创建特色栏目以及组织优质稿源等主要的工作上。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具备熟练运用智能化技术的能力,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适应时代进步的步伐。

  1.3 新型大众传媒传播方式的挑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大众传媒层出不穷,使用微信、微博、客户端和融媒体等新型传媒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阅读已成为读者的一种阅读习惯。科技工作者已习惯并依赖网络的数据资源,在网络上不仅可以阅读科研论文,甚至还可以根据论文信息通过互动平台与作者及时讨论,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发现多元、深刻、全面的事物规律,从而可以解决疑难问题。期刊平台集约化与期刊全媒体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新型大众传媒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纸质版期刊受到多媒体传播方式的巨大冲击,从2003年开始,全国期刊的期印数和总印数就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借助新型传媒方式的优势,扩大期刊影响力,融入时代发展潮流,是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历史使命。

  1.4 思维方式嫗变的挑战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出版业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变化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是根据数据进行创新思维的模式。编辑人员利用数据来深度挖掘和了解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那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课题,用创新思维做好期刊的选题策划,引领学术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可利用人工智能计算分析工具、网络大数据的深挖掘工具,来完成期刊数据中有效检索、主题发现、语义和情感分析等操作[3]。

  2 学术期刊编辑的坚守

  学术期刊担负着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成果、传承学术创新、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担负着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的使命。无论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传播生态如何发展,编辑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一份职业坚守,在大数据浪潮面前应坚守初心、保持本色,坚持学术期刊专业性和学术性为主导的传统,积极引领和推动学术发展,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1 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引领学术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编辑是信息和舆论导向的建设者和引导者。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政治敏锐性,对学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把好政治关,保证刊物的政治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

  2.2  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

  学术期刊存在的社会价值,是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思维需要,传播学术信息和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的上、下游之间起到联接的中介作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虽然信息数字化使出版业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优质的内容仍然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价值,专业优质的内容生产始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核心,“内容为王”是保持期刊竞争力不变的法则。“出版人肩负着传播优质文化的使命,出版最初的原点应从学术开始。”[4]编辑人必须坚持学术本位,服务学术创新,做好学术文章质量的把关人。

  2.3 坚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其目标是打造最优质的产品。学术期刊编辑要从思想观念上认同编辑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选题策划、审编校、出版印刷等工作的全流程中,坚持原创优先、内容为本、问题为基、良知为念的原则。精品学术论文的产生,取决于编辑对稿件的精心打磨,期刊编辑应致力于追求出版物更低的差错与更高的出版质量,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结合最终凝聚为高质量的出版物[5]。

  3 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

  3.1 向策划型编辑转型

  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信息搜集、选题策划、组织稿件、审编校等,选题策划是对期刊某时期学术定位的设计,具有引导学术研究方向的作用,一个高质量的选题策划,不仅可以让编辑明确自己的工作思路,还能给作者有益的启示,成功的选题策划是保证刊物质量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的关键因素。但在传统工作方式下,编辑校对等事务型工作占用了编辑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选题策划环节的精力往往不足。在大数据背景下,一方面,各种智能软件的出现减轻了编辑事务型工作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国家级新闻出版大数据的建立,各个细分领域选题数据库将能够实现选题查重[6]。编辑人员可以根据期刊的学术特色,结合学科专业知识,追踪当前学术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向专家定向约稿或公开征稿,减少选题策划时的盲目性,提高策划工作的含金量,精心策划组织优质稿件,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2 向多能型编辑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编辑出版工作流程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要抓住数据化时代带来的机遇,积极提升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具备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学术期刊的内容,最终可能需要以纸媒、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读者,编辑除了要具备传统的审编校等技能外,还要熟悉和掌握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的制作技术,要了解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网站的更新与维护等,实现资源的多元重构,多维度构建学术期刊传播平台。

  3.3 向用户型编辑转型

  用户是出版业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大数据背景下,出版业对于用户的认识也由传统的“二八定律”转为“长尾定律”,表现在对用户的关注方面,除继续保持关注少数起主导作用的忠诚用户外,对其他用户的共同作用更为重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各种新的社交媒体不断出现,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编辑需要转换角色,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选择与期刊功能匹配的传播方式,积极构建读者、编辑、作者生态圈,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融媒体等新媒体方式,增加三者之间沟通互动的渠道。关注读者体验,重视个性化服务,提高期刊用户黏度,以增加作者、读者对期刊的认同感。

  4 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与信息、人与媒体的关系正在被重塑,学术期刊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学术期刊编辑要坚定“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理念,在保持职业坚守的同时,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进行角色转型,更新出版理念,使学术期刊更快、更好、更精准地推向读者,促进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參考文献

  [1]姚建华,郑春风.云技术神话:现实起源、人类生存境况与不确定性的未来[J].新闻界,2017(12):91-104.

  [2]孔九莉.从大数据时代看现代期刊编辑意识形态的转变[J].出版广角,2016(7):48-49.

  [3]张阳.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735-738.

  [4]刘茜.出版界呼吁“精品出版”:少些应景书多点学术味[N].中国文化报,2012-08-23.

  [5]王小娟.社科学报编辑加工特点及原则浅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6):108-112.

  [6]刘华东,马维娜,张新新.“出版+人工智能”:智能出版流程再造[J].出版广角,2018(1):14-1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