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艺、魏源、杨颖、贺绍梅:局解手术学杂志社
【摘 要】目前我国科研科普存在严重脱节的局面,本该是科学传播链上的"第一发球人"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在科普宣传上的积极性不高。作为与一线科技工作者接触最多的学术期刊,应当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为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搭建一座有效的桥梁,切实履行好科普推广的艰巨任务。文章主要从学术期刊是否有科普的责任,在科普推广方面的优势及对其进行科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以《局解手术学杂志》为例探讨了利用学术期刊的号召力鼓励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的可行性,以期为科研与科普的结合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学术期刊;科研;科普;科普创作;桥梁作用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想要成为创新性国家,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让国民都真正享受到科技创新成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术期刊是优秀科技成果的传播者,目前业内普遍强调的是其学术性,往往忽略了科学技术普及的作用和责任[1-2]。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大都第一时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学术期刊是与科技工作者接触最多,也是其最信任的媒体。目前,由于大多数科普成果还未纳入科研工作量考评,因此科技工作者们对科普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学者认为科普是在浪费时间[3]。发表科研论文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重点,而应该成为成果转化的起点[4]。
学术期刊也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正确认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并应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如加快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强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科研工作者架起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的桥梁,切实履行好科普推广的艰巨任务,使国民都真正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利好。
1 利用学术期刊进行科普的优势
1.1 资源优势
学术期刊是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学术研究进展、科技交流的平台,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信赖[1]。学术期刊的编委、审稿专家和作者群体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校等权威机构,他们拥有都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大量最前沿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家们往往是第一时间把这些研究成果投递到学术期刊上发表,因此学术期刊拥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如果学术期刊能将这些前沿知识第一时间以有效的传播方式,传播给普通大众,对我国的科普事业将是另一个腾飞。
1.2 权威优势
科普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推广和传播科学知识,以提高普通群众的基本素质。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尤为重要[5]。学术期刊的作者群体都来自科研院所等机构,科普信息来源权威,更容易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这是其他大众媒体难以拥有的优势。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大家不仅可从期刊、也可从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接收海量信息,存在信息资源泛滥的局面,但是大多大众媒体缺乏专业知识,屡屡出现误导大众的情况[6]。因此,从学术期刊公布的信息更具有公信力。
2 学术期刊进行科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展示和传播平台,办刊人往往极其强调学术质量,将其视作刊物的生命[7]。业界强调学术期刊作为学术载体的属性,但往往忽视其新闻属性的功能及作为科普载体的功能[1]。甚至有办刊人存在增加科普内容会降低期刊的学术性的误区。
实际上,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科普性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互为促进的。学术期刊进行科普宣传,可扩大读者群体,增强影响力。《局解手术学杂志》自2017年进行了科普宣传后,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关注人数成倍数增长,杂志的影响力也得到不断提升[8]。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其本身也需要科普。科技期的作者群体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造诣很深,但是离开了他们的专业领域,其本身也是科普的受众[2]。科普工作不应仅面向普通大众,也要面向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及期刊编辑们,这样科普工作才能更全面,不留死角。
3 利用学术期刊的号召力鼓励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科学传播链上的“第一发球人”应该是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但因为目前在职称评定方面,科普作品也不算作学术成果,因此很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却常常无暇顾及科普这个并不“显眼”的领域[7]。科普对于他们来说虽然具有先天优势,却很少参与科普创作。
据调查,73%的科学家认为自身有做科普的责任,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及影响本职工作等原因,参与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却寥寥无几[9]。作为与一线科技工作者接触最多的学术期刊,可以利用其号召力,为科技工作者架起一座科研与科普结合桥梁,引导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设立论坛、增加科普栏目、设立优秀文章科普文章评选的活动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有了科普作品,对于作品的发布和推广,又是摆在学术期刊前面的一个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据统计,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媒体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手机网民7.24亿[10]。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及时,可以即时传播。并且同时兼具数据、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11]。
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不再局限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去阅读,也不再局限于阅读某一类读物,这对于学术期刊及科普期刊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2-13]。
期刊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有效利用既有资源和新的传播手段,促进期刊发展,实现期刊的大众化传播,履行期刊的科普责任,是值得学术期刊人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局解手术学杂志》在促进科研科普结合,实现学术期刊的大众化传播方面做了一些尝试[8]。
《局解手术学杂志》由重庆市解剖学会主办,是一本与医学外科手术学相关的学术期刊,其作者群体均是专业的医生群体、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等。刊发的文章均通过同行评议和长期监督,观点具有一定权威性。除了为医疗同行提供服务外,我们在大众的医学知识普及上做了一些尝试。为鼓励科技工作者科普的积极性,在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号上开辟了科普栏目,发布学者们的科普文章。
针对杂志刊发的一些特别有意义学术文章,我们会地向作者发出科普短文邀请,请他们就其研究方向,针对普通大众写一些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科普短文,内容可以是对疾病的治疗、预防,也可以是研究背后的故事等等。我们的邀请得到了学者们的积极响应,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学者们对杂志比较信赖,我们的推送对于他们的成果也是一种肯定,有助于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作者是缘于磨不开情面而攥写。对于这些科普短文经本刊编辑润色以后则会通过本刊微信公众服务号推送,这样的推送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也得到了普通大众及学者们的一致肯定。
对于杂志本身来说,通过科普文章的推送,微信公众服务号的用户访问量明显增加,且以非医疗专业人员的访问量增加尤为明显,这说明期刊的传播力在增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对于读者来说,他们也可从本刊微信服务号获得可信的医学科普知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一位患者阅读了我刊微信推送的某疑难病的科普文章,发现报道的内容与自己的病情相似,在编辑部的帮助下找到了医生作者,并得到治疗的有益建议。该医生也因此与编辑部建立了承担相关疾病的科普工作。另外,我们还在期刊官方网站建立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关注相关疾病的普通大众进行专题讨论,这样的方式互动性更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取得的效果也更为显著。
《局解手术学杂志》通过科普宣传活动,扩大了期刊的受众范围,拉近公众与科技间的距离,也培养了受众的忠实度,使他们成为杂志忠实的粉丝,也扩大了期刊和影响力和传播力。对于专家们来说通过进行科普宣传,增强了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反过来对于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更高了。
以学术期刊的号召力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仅有学术期刊的力量进行科研科普结合的促进,从整个国家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研科普脱离的局面,需要更多国家层面的政策上的支持,如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科研与科普结合提供制度保障[14];制定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等[15]。对于一些适合推广的科研项目的申请,可以对科普做一些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成果的转化[16-17]。
參考文献
[1]张海东,孙继华.学术期刊尝试传播科普内容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3,25(6):528.
[2]刘秀花.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浅析[J].科普研究,2008,3(5):14.
[3]亢宽盈.科研人员如何更好地进行科学传播[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中国出版研究所,2014159.
[4]莫扬,彭莫,甘晓.我国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的激励研究[J].科普研究,2017(3):26.
[5]欧阳菁.科普元素在增强学术期刊传播效果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研究,2014,25(2):203.
[6]王丽,詹洪春.学术期刊强化新闻报道和科普作用的意义[J].编辑学报,2013,25(2):112.
[7]莫扬,荆玉静,刘佳.科技人才科普能力建设机制研究——基于中科院科研院所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传播,2011,29(3):359-365.
[8]周小林,刘艺,魏源.医学期刊大众化传播探索——以《局解手术学杂志》为例[J].今传媒,2017(3):73-75.
[9]郭慧,詹正茂.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现状调查和分析[C]//广东省科协: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中国科普研究所,2013:182.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24].http://news,jxnews.com.cn/system/2018/01/31/016731232.shtml.
[11]王炎龙,李开灿.科普期刊数字出版困局及突破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22.
[12]张加春.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科普研究,2016,11(4):18-26.
[13]廖艳,魏秀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适宜应用形式分析[J].中国科技研究,2016,27(5):504.
[14]王大鹏.把科学传播纳入科研评价的相关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2016,31(S1):346.
[15]安宁,邓开喜,莫雷.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1.
[16]董宇晓.重大科研项目科普方案构成要素选择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6.
[17]蔡国军,李天斌,冯文凯,等.科研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