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是全球最知名的物理学期刊集群。文章介绍了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出版在期刊定位、编审制度,以及知识服务平台上的发展思路和举措。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品牌建立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借鉴。
【关键词】物理学会期刊;出版现状;期刊定位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最初由36位物理学家于189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致力于促进和传播物理学知识。1913年,APS接管了《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期刊[1]。从此,期刊出版成为学会活动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美国物理学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物理评论》杂志在篇幅和声望方面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1929年APS创办了《现代物理学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cs),1958年创办了《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Rev.Lett.)。《物理评论》杂志主要发表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方面的文章,而这两个领域显然没有包括物理学发展的全貌。随着物理学新研究领域激增,在研究成果数量增长的趋势下,1970年,《物理评论》又细分出4个独立的期刊:《物理评论A辑》(Physical Review A)主要发表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学等领域文献;《物理评论B辑》(Physical Review B)侧重于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物理学领域文献;《物理评论C辑》(Physical Review C)聚焦核物理学领域文献;《物理评论D辑》(Physical Review D)关注粒子、场、重力与宇宙学领域文献。APS作为非营利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学术推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截至目前,学会出版了13种物理评论系列期刊(表1),这些高质量期刊已经成为各专业领域备受尊重、引用次数最多的科技期刊之一[2]。
表1 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列表
期刊名称 | 研究领域 | 创刊年份 | 影响因子① | 是否0A开放访问 | |
1 |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 物理:综合 | 1929 | 38.296 | 否 |
2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物理:综合 | 1958 | 9.227 | 部分 |
3 | Physical Review A | 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 | 1970 | 2.907 | 部分 |
4 | Physical Review B | 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物理 | 1970 | 3.736 | 部分 |
5 | Physical Review C | 核物理 | 1970 | 3.132 | 部分 |
6 | Physical Review D | 粒子、场、重力与宇宙学 | 1970 | 4.368 | 部分 |
7 | Physical Review E | 统计、非线性和软体物理 | 1993 | 2.353 | 部分 |
8 | Physical Review Accelerators and Beams | 加速器和光束 | 1998 | 1.788 | 是 |
9 | Physical Review X | 物理:综合 | 2011 | 12.211 | 是 |
10 |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 物理:应用 | 2014 | 4.532 | 部分 |
11 | Physical Review Fluids | 流体物理 | 2016 | 2.442 | 部分 |
12 | 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 | 材料物理 | 2017 | 2.928 | 部分 |
13 |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 物理:综合 | 2019 | / | 是 |
1 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基本情况
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承载着科学成果,是引领和推动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物理学研究水平迅猛发展的同时,APS旗下期刊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很多诺贝尔论文都最先发表于这里[3-4]。APS通过精细定位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Phy.Rev.)期刊系列,顺应学科发展,以服务于快速增加的科研群体,在物理学各个领域都创办了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现代物理评论》是国际物理学界的顶级期刊,也是学界最权威的综述性评论杂志。《现代物理评论》每期只发表几篇综述论文,聚焦当下物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且不接受投稿,由编辑邀请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执笔撰写,素有物理学“圣经”之称[5]。
《物理评论快报》是APS的旗舰刊,也是物理学最顶级的期刊之一。《物理评论快报》重视文章的思想性和创新性,覆盖了基础物理领域的各个方向,主要发表物理学一级学科上的重要研究成果,素以严谨和理论深度见长,具有广泛的读者群[6]。
传统的Phy.Rev.系列期刊(A,B,C,D,E),发表来自整个物理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他们几乎成为代表了物理学二级学科的顶尖刊物。Phy.Rev.系列期刊都是针对某一学科类别的研究,期刊的学术水平在相关领域中都处于先进行列,影响因子的差异是由学科差异导致的。
2011年,APS旗下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期刊《物理学评论X辑》(Physical Review X,Phy.Rev.X)面世。Phy.Rev.X的论文发表范围比Phy.Rev.Lett.更广,涵盖基础物理、应用物理和物理交叉学科,每年发文量200篇左右,而且文章篇幅不受限制。创刊仅8年,影响因子已超过Phy.Rev.Lett.,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②。
2014年,APS推出应用物理方向的综合刊物——《物理评论之应用》(Physical Review Applied,Phy.Rev.Appl.),填补了APS在应用物理领域的空白,其文章的领域偏向于热门的量子信息、能源技术和生物物理。接收因为“偏应用”而不符合Phy.Rev.Lett.宗旨的顶级优秀稿件。
最近几年,APS又陆续推出了《物理评论之流体》(Physical Review Fluids),《物理评论之材料》(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和《物理评论之研究》(Physical Review Research),凭借APS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以及成熟的期刊运作模式,这些新刊的发展也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2 明确的期刊定位,严格的编辑制度,确保期刊学术质量
APS旗下共有13本物理学专业期刊,各期刊定位明确,分别刊载不同学科的内容,不仅突出了自身的特色,而且品牌效应明显。例如:Phy.Rev.Lett.和Phy.Rev.X,都聚焦于物理学的综合领域,Phy.Rev.Lett.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Phy.Rev.X则是创办不足10年的新刊;但显然Phy.Rev.Lett.会关注一些比较传统的物理领域,而Phy.Rev.X倾向于接收比较新颖的交叉领域学科领域的工作;Phy.Rev.Lett.刊载的文章篇幅严格限制在4页之内,而Phy.Rev.X则无篇幅限制;不同于Phy.Rev.其它系列期刊,Phy.Rev.X采用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但同时保留了严格的审稿制度,控制稿件数量,借助开放获取的契机,在内容和篇幅上与Phy.Rev.Lett.形成互补。由于Phy.Rev.Lett.偏向于理论物理,作为其偏向应用物理的有效互补,《物理评论之应用》因此而诞生。而《物理评论之材料》不同于其他APS期刊相对纯物理的定位,聚焦于材料科学,为了吸引跨学科领域的合作。
Phy.Rev.系列期刊编辑团队是一个多元化的、全球性的、杰出的科学家团体,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组成专业编辑团队管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学术机构和实验室具有广泛的研究经验[1,7]。期刊稿件由主编按专业负责稿件的送审与否以及审稿结论的裁决,助理编辑协助完成送审及相关辅助工作。为保证审稿质量,APS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定期对其审稿质量进行评估。他们同样非常重视同行评议的质量,他们邀约高水平的审稿人参与稿件评议工作,审稿专家遍及全球。Phy.Rev.系列期刊较高的期刊声望,又使得学者们能成为其审稿人而倍感荣幸,所以其送审效率和审稿的时效性能得以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人员塑造了Phy.Rev.期刊,Phy.Rev.期刊也服务于研究群体。这种良循环确保了期刊质量的生命线。
美国物理学会期刊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是完全分离的[1]。主编和编辑只负责把控刊物的质量以及审稿处理工作。语言加工、图片处理、排版校样、印刷等环节,由出版团队负责。编辑与出版的分工明确,有利于编辑团队严格遵循编辑审议和同行评议机制,也易于规范期刊出版服务。
3 打造服务作者与读者的知识服务平台
APS期刊设立多样的途径为展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提供支持[8,9]。
1)设置主编推荐栏目,引导读者阅读在他们自己领域以外的研究领域发表的有趣、重要的文章,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传播。
2)由数字化传媒平台推送新闻稿宣传,编辑为即将出版的文章撰写新闻宣传稿,借助期刊App或一些社交媒体,为期刊的阅读推广活动提供良好的媒介。
3)为普通读者撰写科普摘要,PRX的每一篇文章在网站主页上都配有非常具有可读性的科普摘要,旨在覆盖更广泛的阅读群体,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
4 对我国学会期刊出版的启示
我国学会期刊起步较晚,期刊编辑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营,在编辑、出版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统筹经营[1]。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物理学会旗下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动态,其以质量求发展,重视内容与平台的思路和脉络,对我国学会期刊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近些年,中国学者在学术领域逐渐展现出实力与进步。在我国科研实力屡屡取得突破的同时,中国的学会期刊要更侧重于期刊质量,关注国内科技的领先领域,发表我国科学家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才会有更多机会吸引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中国学会期刊在资源整合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APS期刊明确读者的定位,发挥学术优势,遵循严谨的科学办刊理念,在数字化及开放获取出版方向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我国学会期刊则需要积极加入集约化出版与传播平台,整合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资源,将编辑工作重心放在确保期刊学术质量上来。
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国学会期刊在学术界的宣传与推广,也应借助融媒体的传播方式,将期刊与读者、作者的需求对接,打造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内容形式,满足读者个性化的服务以及学术研究需求,提高期刊的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
注释
①数据来自第2019版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②https://jcr.clarivate.com.
參考文献
[1]王久丽,蔡建伟,翟振.从单刊到集群——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调研[J].中国科技期刊的研究,2014,25(7):867-872.
[2]https://www.aps.org/publications/index.cfm.
[3]Celebrating125yearsofThePhysicalReview[EB/OL].https://journals,aps.org/125years.2018-1-1.
[4]冯寿林,刘小干.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的特点及启示[J].2015,,26(9):997-1004.
[5]杨睿,王大明.塔特及其对《物理评论》的贡献[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1115-1119.
[6]杨睿.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和发展[D].西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2005:1-106.
[7]苗凌,赵大良.美国《物理评论快报》的编揖策略[J].编揖学报,2005,17(3):232-234.
[8]周翔,秦晴.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管理创新与国际影响力提升[J].出版广角,2018,311(3):12-15.
[9]雷崇鸽,尚智丛.开展政策咨询,提高科技社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美国物理学会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和产业,2017,17(7):3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