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薛璇: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文章结合相关优秀案例,以吉祥文化视觉形制在书籍中的呈现方式为切入点,探索我国传统吉祥文化在书籍中的视觉符号呈现、美学关照等。指出吉祥文化视觉符号融入书籍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为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推广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书籍;吉祥文化;视觉符号;出版
一、对吉祥文化视觉形制的追问
1.吉祥观念的承载与发展
吉祥文化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各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吉祥文化所体现的形式和内容也千差万别。
吉祥从字义角度可解释为“吉庆祥和”,《说文解字》曰:“吉”善也,“祥”福也,可见但凡美好之事均称为“吉祥”。吉祥观念是中国农耕文明以“和”为贵及信奉自然的具象表现,符合人心趋吉的特点,是人们求吉本能的体现。吉祥观念产生于文字诞生之前,作为一种生活理想渗透在语言、民俗、艺术等的发展中。
书籍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传播与记录文化的重要媒介,其内容与形态反映了某一历史阶段大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风尚,以及一个国家在哲学、美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认知。从我国古籍到现代书籍的视觉艺术表达中均可看到吉祥观念的传承与体现,如南朝沈约撰写的《宋书•符瑞志》记载了从远古太昊帝到刘宋王朝时期的诸多祥瑞现象,其中编著的“祥瑞图式”共计97幅,成为后世官方常用的吉祥图案。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印谱辑录中,以吉祥图案为样式的版框最为流行,如《五梅花印赏》版框采用“交体龙纹”为主图,“如意结”点缀装饰,饱含吉祥寓意;《锦囊印林》版框中象征生生不息的“卷草纹”和《双桐草堂印序》中的祥云纹,皆体现了这个时期书籍编辑者对吉祥文化符号的喜爱。
吉祥观念也渗透在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版面风格、内页插图及材料工艺中,书籍中的吉祥元素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万花筒,还将传统吉祥文化从观念转变成具体视觉形态的重要介质,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塑造具有中华民族典型性格的社会人,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1]。
2.吉祥视觉符号的多样性呈现
在书籍中,吉祥视觉符号主要以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色彩符号等形式呈现,其造型语言、艺术表现形式、视觉风格丰富多彩。
(1)图形符号
吉祥图形符号分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纹样和以象征功能为主的图形两大部分,其中包含与民间习俗有关的神话故事、祥花瑞草、吉祥器物、瑞兽珍禽等。如“松树”寓意长寿,“仙鹤”在民间神话中因其常伴长寿智者左右也象征长寿,因此以“松鹤”为样式的图形符号常出现在医学、健康为主题的书籍封面中,如清代手抄医书《病法书》、1979年出版的《痰饮症状分析》、1981年出版的《中医医案医话集锦》等书籍封面中,均可见“松鹤延年”的吉祥图形符号。
(2)文字符号
中国吉祥文字符号以汉字系统为主,汉字的典型造字法为“指事字”,由此可见汉字最重要的特征是文字的图案化、符号化和形象化。从汉字符号的装饰性角度分析,中国吉祥汉字受民间装饰艺术、审美观念、传统习俗的影响较大,因此书籍作为文字传播的主要载体,在传递信息之外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展现文字的视觉艺术,从而引发广泛的阅读审美共鸣。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意匠文字》系列丛书,以汉字的吉祥寓意与视觉形式为出发点,从内文信息到书籍视觉设计皆展现了吉祥汉字的艺术魅力。吉祥文字符号还能让书籍蕴含丰富的情感,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戏出年画》,将吉祥图形剪切、置入汉字结构,让读者以汉字为窗观看其中的故事。
(3)色彩符号
吉祥色彩是吉祥视觉符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色彩观“五色学说”以黄、青、赤、黑、白为主色,象征不同的吉祥寓意。获得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奖项的《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就以黄色、红色、黑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崇高的寓意。
中国吉祥视觉符号具有相似性与多样性,相似性在于遵循共同的文化传统,多样性在于不同地域、习俗、信仰、方言等对视觉形态的影响。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创作源头都与吉祥观念息息相关,可以说,“吉利祥瑞”的观念是所有吉祥视觉符号的根本创作法则。
二、书籍中吉祥文化视觉语言的美学观照
1.以视觉语言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传播
吉祥文化符号起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择吉”观念,这一观念的传播以视觉语言为基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除了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来应对自然灾害,还把“吉利祥瑞”作为沟通现实生活和幸福理想的非物质手段,鼓舞并引导人民走向乐观向上、理想圆满的生活境界[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习俗与文化不同。费孝通先生在“多元一体格”概念中曾经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3]。吉祥文化视觉符号在我国存在的范围极广,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对生活理想的共同追求,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魅力。
我国拥有丰富的吉祥图案史料宝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国传统图形视觉语言的独特风格。图形视觉语言是反映书籍内涵与艺术风格的关键部分,因此我国出版物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吉祥元素为视觉语言传播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案例。例如,“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系列丛书以蕴含吉祥寓意的民间玩偶、泥塑、脸谱、年画、剪纸等元素进行封面设计,强烈的视觉语言传递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三联书店出版的《再见传统》系列丛书将与吉祥寓意有关的剪纸、刺绣、社火等图像与汉字融合,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呼吁,而且展现了吉祥视觉语言的冲击力。
2.以视觉语言为形制的传统文化美学观照
荣获2012年“世界最美的书”银奖的《剪纸的故事》,收录了画家赵希岗的500幅剪纸作品,运用五彩丝线装订,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五行观念。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记,以五色丝缠绕粽子投入江中,为蛟龙所惮,五色对应五行,故而成为吉祥色,这一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视觉语言表达中的传统美学关照。
吉祥文字的审美情趣与美学形态还体现在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之中。一切审美的基础都源自对“形象”的探讨,唐代张怀瓘论书法形象时说“形象无常,不可典要”。从书籍中使用的吉祥图案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与设计的审美便是从“随物成形”延伸到“随物赋意”,以此来关照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达到书籍自身应有的“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气质[4]。
三、吉祥文化符号在书籍形态中的形制创新与发展
1.由装饰性到功能性的形制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书籍形态也从传统装帧向整体设计转变。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提出“书籍建筑”的观点,认为现代书籍形态应该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互动,从中得到一种整体感受和启迪,从而使书籍的视觉语言与书籍内容达到形制上的一致。
我国早期书籍中,吉祥文化符号主要用于封面装饰,甚至有些吉祥图案的寓意与书籍内容无关,设计者纯粹以吉祥图案的形式美来吸引读者的关注,以单纯的图形“择吉”为目的。然而,现代书籍形态强调设计“形神兼备”,致力于将传统书卷美与现代书籍形态相融合[5],因此吉祥文化符号在书籍中的形制创新经历了从单纯作为装饰图案到具有内容引导性和指向性的转变。例如,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记忆》将中国吉祥符号“方胜纹”用红线扎制的手法呈现在书脊上,使书籍封面结构与图形符号灵活结合,让读者立体化感受到中国吉祥文化艺术的视觉冲击。此书获得2009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项,是现代书籍形态强调功能性的典范之作。又如,介绍中国生肖文化和节日的《2006贺新春十二生肖》,通过吉祥元素的配置、民俗色调强烈对比,以及书脊传统缝缀等形式,表现书籍的内容和象征寓意,营造喜庆欢快的阅读气氛。吉祥文化符号的形制创新强调功能中体现美感,对传统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由阅读到艺术化体验的设计演变
书籍是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书籍形态的视觉效果、内涵决定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吉祥文化符号的形制创新使阅读行为从信息“接受”向“艺术化体验”转变,不仅能提升传统书籍的市场竞争力,还能维护数字化时代传统阅读模式的“亲和度”。例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红人的故事》是民艺学家吕胜中先生对我国剪纸艺术中典型吉祥图案“抓髻娃娃”的资料整理与艺术实验,该书以红、黑为主色调,封面提取“抓髻娃娃”的基本造型,通过剪切、镂空工艺以及纸张材料的选择,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从而享受到艺术化的阅读过程。
四、结语
书籍形态艺术是书籍美学的核心之一,但却不是简单的书籍外包装,吉祥文化符号在书籍形态中的形制创新,能让阅读在文本语言与视觉符号之间自然转换,构建一座书籍与读者之间的阅读桥梁。此外,阅读的艺术化体验必须服务于书籍内容,这就给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以前的书籍以传播信息为主,那么,现在的书籍则要在满足阅读的基础上增强传统视觉艺术体验。吉祥文化的传播虽然具有较为宽泛的群众基础,但与书籍形态的融合还需要考量书籍内容的定位,以及读者在文化、习俗及审美等方面的情感诉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实现书籍形态的不断完善与阅读品质的提升。
总之,吉祥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接纳度与传播度,而且其丰富的视觉符号能为书籍的艺术形态提供充足的设计元素。书籍作为文化与意识形态传播最广泛、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肩负着重要的文化艺术传播任务,吉祥文化视觉符号融入书籍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艺术化体验,也为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推广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道超.择吉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唐家璐.“福禄寿喜”吉祥观念及其图形表现[C].“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文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费孝通.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4]汤凌云.中国美学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5]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