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许志敏:改革杂志社重庆社会科学院
【摘 要】近年来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发展迅速,在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西方国家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进行简要的梳理、分类发现,虽然这些平台功能各异,但是在其快速发展和全球扩张中也存在一些共性规律。文章总结其快速发展与全球扩张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发展与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开放科学;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国际传播
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学术报刊、学术图书以外,由图书馆、创业公司等相关主体创办的各类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后起之秀,并没有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老牌出版企业历经百年积累起来的优质内容资源,也没有广泛分布的全球实体传播渠道,但却能够在短期内、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在全球学术传播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分析功能各异的国际知名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总结其快速发展与国际传播共性规律,并对我国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相关研究述评
关于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陈国明在《论全球传播能力模式》一文中提出全球传播能力模式,该模式包括全球思维方式、自我展现、文化描绘和交际校准四个方面。[1]吴立斌认为,国家国际传播力包括三大指标,即国际传播基础、信息生产能力、传媒产业实力。[2]国际传播基础包含国际传播人员、国际传播机构、国际传播工具及国际传播资源四个量化指标。信息生产能力包括新闻信息传播总量、新闻信息播出时数、新闻信息传播出版本及新闻信息传播岀语言数量四个量化指标。传媒产业实力包含传媒总产值、传媒经营收入、传媒资金投入、传媒业对外贸易额四个指标。唐润华等认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与五个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内容生产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品牌知名度、国家影响力。内容生产能力包括采集网络覆盖能力、生产加工能力和内容竞争力;市场拓展能力包括经营规模、市场渗透率、营销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包括技术先进性、技术投入力度;品牌知名度包括历史知名度和国际知名度;国家影响力包括综合国力和母语使用率。[3]
学者们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相关因素的总结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们的研究存在一个共性特点,即都是从媒介组织出发来考察的。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他们强调了媒介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媒介组织自身的规模、渠道、内容等方面的作用。在传统媒介环境下,这些因素非常重要,但是自媒体传播环境下,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媒介组织自身的因素或许对国际传播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却未必是关键和核心要素。在学术传播领域,开放性学术媒体的发展是最好的案例。RG和ORCID等学术网络平台创立时间并不长、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很强的实体国际传播渠道、没有世界知名岀版集团那样独特的高质量的内容资源,但我们谁都不能否认其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否认其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大。
那么这些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为何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壮大,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其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其国际传播中有何经验?本文试图对西方知名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国际知名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国际传播经验
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是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形态,种类较多、功能各异。笔者对西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进行简要的归类和举例之后,分析其发展运营和国际传播中的共性特点。
1.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分类及举要
关于什么是学术网络平台,学界并没有相关界定。笔者认为,学术网络平台是以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等为传播载体的专业型媒介。学术网络平台既是新媒介形态,也是学术期刊、学术图书等传统学术媒介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依据其性质划分,学术网络平台主要可以分为商业性学术网络平台和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商业性学术网络平台是指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才可以获取阅读或使用权的平台,如Scopus、CNKI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是指在开放科学背景下,致力于为科研活动和科研交流提供某种免费内容或免费服务的平台。这类平台近年来发展迅速,种类繁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开放性内容资源平台和开放性服务平台。开放性内容资源平台主要有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如DOAJ、J-STAGE等;开放获取仓储平台,如各种类型的机构知识库和预印本平台。预印本平台,如arXiv、Preprints、EngrXiv、BioRxiv、ChemRxiv、SSRN等,在国际上较为知名;开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如Figshare等。开放性科研服务平台,主要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学术评价、研究者身份识别等相关科研服务的平台,包括开放性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开放同行评议平台、开放研究者身份识别平台等。国际知名的开放性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有RG、Mendely、Academic.edu等;开放同行评议平台主要有The Winnower、Peerage of Science等;开放研究者身份识别平台ORCID;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服务平台,如Altmetric.com等。
2.国际知名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国际传播模式
这些具有非常强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后起之秀,虽然功能各异,但其发展与国际传播中存在一些共同点:以国际用户为中心的发展和传播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全球用户为目标,全球市场为发展定位。对西方学术网络平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RG这样的学术社交网络平台,还是ORCID这样的开放研究者身份识别平台,还是Figshare这样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arXiv预印本仓储平台,虽然这些平台所在的国家、功能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在建立初期便具有全球发展的定位和眼光,一方面将全球科学家作为核心目标客户群,搭建了全球学术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将英语这一全球学术界交流的主要语言作为平台运行的基本语言,扩大国际传播的用户范围,增强平台的国际传播和运营能力。除锁定研究者这一核心目标用户群体以外,他们也将图书馆员、出版商、科研机构、基金机构等相关群体纳入目标对象中。平台建立之后由于其打破了不同国家学者之间信息传播的空间壁垒,增加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国际传播的速度和效果,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加入其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2)以开放免费共享为旗帜,吸引国际用户聚集。开放、共享、免费服务是国际知名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快速吸引和聚集用户的一项重要手段。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集聚用户资源,西方学术网络平台针对个人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高质量的特色服务。这些免费的、开放的共享服务能够有效地吸引国际目标用户的聚集。如ORCID平台对研究者个人提供全球唯一且永久可靠的国际学术身份标识、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活动进行记录并实现有效管理等多项免费服务。通过这些免费服务,ORCID平台集聚了大量的研究者用户,目前该平台已经集聚了6162244名活跃用户。[4]Figshare为科研人员个人提供数据仓储、岀版等12项免费服务,他们可以自行上传包括PDF、TXT文本、视频、音频等各种文件格式的研究成果和数据,享有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决定是否公开数据等。[5]arXiv为科研人员提供开放存取服务,科研人员可以将论文预印本存储并与他人交流分享。这三个平台的服务定位虽然不同,但都是以开放共享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全球科研工作者。
(3)规模与关联效应,衍生商业服务。除了免费为研究者个体提供服务以外,不少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还为机构用户提供商业服务,这些机构都是与单个科研用户关联较为密切的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机构、出版商、项目资助机构、学会团体及相关服务企业等。如ORCID平台由于实现了用户和成果之间的关联,它能够帮助科研机构动态、便利地开展科研成果管理活动。出版商的出版活动是以研究者为基础的,这些研究者既是作者主体,也是读者主体。ORCID拥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用户资源,能为学术出版商提供了精准的、系统化的最新用户信息和资源,能够为岀版商提供同行评议的专家资源。对于项目和课题资助机构来说,ORCID可以帮助他们不断追踪被资助人的科研产出和学术成果情况,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优化资助方法和资助战略。大力资助机构在平台上的聚集,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发现资助项目的渠道。对于联盟企业,ORCID的广泛应用能为其创造巨大的商机,他们通过ORCID将其开发的数据管理系统与用户本地系统和第三方系统多方位集成,进行数据交换,同步升级原系统数据,不断研发新的交互式应用程序,惠及更多的注册者和使用者。[6]
从学术网络平台的商业服务模式可以看出,平台商业服务的供给是以研究者这一核心用户群体的大量集聚及其与机构、成果之间的关联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有研究者用户的大量集聚,才有可能为出版商提供作者、用户以及审稿专家资源。只有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成果、用户与项目等形成关联,才有可能为科研机构、资助机构的科研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服务。这些机构的需求为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可能。开放共享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谓的开放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大抵如此,女aORCID、Figshare以及众多的开放同行评议平台等。
(4)用户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收支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是西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一直以来面临的关键问题。总体来说,这些平台的资金运行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创办主体的资助和补贴;二是基金会等机构用户的捐赠;三是收取会员服务费等。如arXiv平台的资金来源于康奈尔大学的补贴,每年17万美元,占所运营成本的37%;此外有西蒙基金会、斯隆基金会、海明斯基金会、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等机构的捐赠;还有会员费。会员费的收取是基于机构及组织用户对平台服务的认可。2010-2013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着手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在全球广泛寻找相关利益者加入,在全球遴选200多家的高频用户,包括图书馆和研究实验室,邀请他们以会员形式给予其资助,每个会员给予其五年资助。根据其文章下载数量收取会员费用,标准从1000美元/年到4400美元/年不等。通过联盟协议提供支付的成员机构可以给予折扣。2016年,康奈尔大学通过与全球200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筹集会员费大约530000美元,占总资金来源的50.67%。近年来,arXiv会员持续增加,截至2018年,已经有233个机构资助arXiv,分为八个层级。这些机构所在国家分布中,美国所占比例较高,有91个,所占达到39%,其次是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我国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国家科学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清华大学等机构。
一直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收支平衡问题也是ORCID努力追求的核心目标。ORCID平台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收取会员服务费和高级联盟机构的资助。截至2019年3月,ORCID已经拥有1025个机构会员,有21个联盟资助机构。这些机构分布于全世界44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丹麦、法虱德虱希腊、英国、冰岛、印度、意大利、日本、肯尼亚、韩国、墨西哥、新西兰、波兰、土耳其、新加坡、南非、西班牙、瑞士、瑞典等。ORCID的会员制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基础会员和高级会员,两种会员模式的收费标准不同。基础会员收取5150美元,高级会员中小型组织,年收入低于200万美元的收取10300美元的会员费用,年收入高于200万美元的大型组织收取25750美元的会员费。无论是基础会员还是高级会员,非营利机构享受20%的折扣;小型和初创组织享受75%折扣,此外每次会员续签时ORCID都会根据合作情况做出评估,给出一定的折扣。联盟机构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其拥有的会员数量决定的,会员数量在5——9个之间,每个会员收取6000美元费用,会员在10——19个之间,每个会员收取5000美元费用;会员数量在20——34个之间,每个会员收取4000美元;会员数量35——60个之间,每个会员收取3500美元;会员数量在61个以上,每个会员收取3000美元。这些联盟机构是不享受非营利机构、小型及初创企业的优惠折扣的。在2018年,该平台会员数量增加了20%,超过1000个,在2019年第二季度实现了收支平衡。可以预见,随着会员和联盟机构数量的增加,ORCID的运营状况会越来越好。
3.以国际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知名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迅速发展与全球扩张的共同规律就是善于抓住国际用户。他们善于发现、吸引国际用户,以国际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优质的服务聚集、黏住用户。这种国际传播模式,可称其为国际传播用户模式,是指学术媒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以国际用户为中心,搭建国际用户平台,通过国际用户的聚集、关联、挖掘和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供给或高品质的服务供给以满足国际用户需求,实现精准传播。
相较于国际传播受众模式,用户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用户既包含现有用户也有潜在用户,既包括国内用户,也包括国际用户。在国际传播用户模式中,用户并非指读者、作者等现有的资源,而是指包括全球现有资源在内的所有可能的潜在用户资源。
二是国际用户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他们通过创建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分享和发布各种学术信息,相互进行开放式同行评议等成为生产者与传播者,积极参与到国际传播过程中。
三是服务至上。这种服务既包含传统的学术文献信息等内容供给、学术研究成果出版等传统的服务,更包含了各种细化的、新型的科研服务,如研究者身份识别、第三方同行评议、科研资助项目发现、科研影响力评价等。
四是用户规模、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成果、用户与机构等之间的关联是平台实现长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模效应和关联效益是平台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提升我国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各种类型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蓬勃发展,但与国际知名开放学术网络平台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开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研影响力评价等科研服务平台,发展尤为滞后。我国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存在规模较小、用户少、国际传播能力弱,重复建设、缺少长远发展规划、自身长期发展能力差等问题。借鉴国际知名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发展与国际传播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共建共享
(1)打破语言局限,树立全球发展的理念。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在建设和发展中普遍缺乏全球发展的理念和运行定位,将用户群体锁定于本国学者等相关群体,平台语言也主要以中文为主,因此这些平台鲜有国际学者关注和使用。学术网络平台在建设和运营中必须转变这种思路,要以全球科研工作者为核心目标对象,以全球市场为发展目标,树立全球传播的理念和运营发展思路,与西方知名学术网络平台实行差异化的国际发展策略,积极抢夺国际用户资源。
(2)探索与其他国家相关利益主体共建共享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应用到学术传播领域,我们要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期刊服务平台、用户信息共享平台等,实现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营。在平台开发等前期规划中,可以联合其他国家,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主体参与项目资助共同开发建设。这不仅能够打破现有平台建设的内源化趋势,也可以节约国家的财政资金。在开放数据平台建设中,可邀请非英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图书馆合作完成,共同构建非英语国家的国际科研共享大数据平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数据共享平台的国际化程度,也能够提高数据的价值,与西方的英语科研数据平台形成竞争。
2.以国际用户为核心,提供开放免费服务,吸引聚集用户
(1)着眼于长远利益,以免费服务为引擎,积极抢夺国际用户资源。中国学术网络平台在国际传播中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利益。要从长远发展出发,努力抓住国际用户这一核心资源。ORCID建立初期靠提供免费的服务聚集用户,平台在前期投入较大。平台在2010年创立,直到2019年才实现了收支平衡。由此可见,满足用户需求的某种免费服务是短期内聚集大量用户的一种较好手段。从短期来看,这一方式投入大、见效慢;但从长期来看,一旦平台聚集了大量的国际用户之后,将会产生聚集效应、规模效益和关联收益,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2)灵活运用内容一用户一服务与服务一用户一服务两种不同的用户聚集模式。内容一用户一服务模式以优质的内容供给为前提,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吸引用户,慢慢形成用户的集聚,搭建用户平台,通过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形成新的内容供给和服务供给。传统的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老牌出版商在国际传播中便是釆用的这种模式。而ORCID、RG等平台则不同,由于优质的内容已经被传统的出版商所垄断,他们所拥有的高质量内容资源非常有限。但开放运动带来了新的服务需求,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些平台采用了服务一用户一服务的模式实现运营和国际传播。他们围绕用户创建平台,而并非围绕内容创建平台,以提供某种免费服务为引擎,吸引和集聚了大量国际用户,由此而衍生出来新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平台提供收费服务,以维持平台的长期运营或实现盈利。ORCID虽然没有提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但是其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且这种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使得平台具有较好的用户黏性。
因此,中国学术网络平台在建设与国际传播中,必须善于灵活运用两种模式。一方面,要增强文化自信,对这些独特的高质量内容资源善加利用,形成与西方出版集团差异化的高质量内容供给。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与开放共享背景下,要善于发现用户的新需求,以提供某种具有吸引力的免费服务为引擎搭建开放性国际用户平台,聚集国际用户,通过用户聚集和关联,衍生新的商业服务。总体来说,我国以内容资源为主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近年来发展迅速,而以服务性为主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发展较为滞后。
3.加大资助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考评机制
(1)加大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资助力度。西方国家基金资助的对象大多是新兴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如学术社交网络平台RG、预印本平台arXiv、研究者身份识别平台ORCID等。只有这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平台,才会得到基金会或财团的投资。而我国国际传播资助对象主要为学术期刊和学术图书出版社等传统媒体,以用户为中心的各类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尚未成为资助的核心。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资助主要体现在建设阶段,对其后期发展与国际传播支持力度较小。必须加大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大平台前期运营与国际传播的投入与补贴。
(2)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资助中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全球性、规模性、关联性是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实现商业衍生的前提,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我国在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相关主体往往局限于自身已拥有的资源,平台规模小,存在重复建设、关联性差的弊端。如2017年新闻岀版改革项目库中,《中华医学杂志》杂志社创建的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科医库虽然学科相同,但两个平台建设均局限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在资助项目申报时,相关部门没有将这两个项目进行合理的整合引导。这些分散的内容资源,无疑降低了国际传播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了规模效应和关联效益的产生。
(3)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也需要维护自身收支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长期来看,西方国家学术媒体,即使是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运营和发展也不完全依靠主办单位的补助,而必须要想方设法维持自身的长期运营。他们在起步阶段或许要主办单位的资金支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利益相关者,以会员费、广告服务、机构服务等衍生服务,增加收入以弥补运营开支。这是利益相关者的共享发展模式。只有那些得到用户认可的发展模式才是有效的、有前途的,而验证用户认可的最好方式就是看其能否找到利益相关者,能否找到收支平衡的办法,维持其长期发展。我国学术网络平台建设主要依赖新闻岀版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的财政或项目支持,只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得到项目资金就可以万事大吉,自身缺少长期的发展规划,收支平衡能力较差。
(4)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评价体系。国际传播用户模式指明了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资金资助和效果评价时,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一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运营与平台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平台拥有的国际用户平台搭建的广度,国际用户的活跃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国际用户增长率,基于国际用户需求的媒介产品和服务创新度等。总之,国际传播用户模式下,国际用户是评价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运营与发展的核心,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公开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经费使用与管理的情况,增加平台运营的透明度。arXiv平台运行具有明确的财务报表,资助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和执行情况公开透明。杨海平等人的调查显示,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中,2015个项目中结项的有14项,未启动项目280项,正在进行的项目有1721项。且由于很多项目公开信息程度较低很难追踪项目的进展情况。新闻岀版改革项目库中被资助项目信息公开数量占比不超过50%,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约有45.18%的项目没有收集到任何信息。[7]
因此,必须增加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察,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进行考察与评估,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平台,要增强投资力度,对那些没有发展潜力的平台关停并转。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论全球传播能力模式[J].赵晶晶,译.浙江社会科学,2006(4):133-137.
[2]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其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3]唐润华,等.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147-159.
[4]ORCID Statistics.[EB/0LJ.E2019-04-20].https://orcid.org/statistics.
[5]About.[EB/OL].[2019-04-20].https://figshare.com/.
[6]聂英.基于ORCID的图书馆科研信息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7(3):42-45.
[7]杨海平,范萌,李欣.出版单位科学管理实施国家新闻出版项目的建议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7(5):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