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国内对汉语分级阅读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研究成果甚少。文章以已出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存在较多不足,包括缺乏系统的可量化的分级标准和评价体系、读物适用对象年龄定位模糊、系列读物出版周期较长、应试类读物开发力度不够等,尝试借鉴国外分级读物的研究成果,为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之策。
【关键词】汉语;分级读物;第二语言;出版
分级阅读是源于欧美国家的少年儿童阅读模式,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阅读趋势,分级阅读致力于读者阅读能力和阅读文本难度的匹配,为不同的阅读群体提供合适的阅读文本。按照目标阅读群体语言背景的不同,汉语分级读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语作为母语的分级读物,服务对象是母语为汉语的少年儿童,尤其是低幼年龄段的孩子;另一类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服务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并非只针对少年儿童。本文研究对象是已出版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1]
一、出版现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是汉语文化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1世纪以来,汉语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出现了新态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下,更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目前,除中国外,全球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已逾一亿,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是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分级读物的出版数量间接显示了全球汉语学习者的自发学习情况,学习者自发学习汉语的热情愈高,汉语分级读物的市场需求量就愈大,岀版物发行总量也就愈大。据调查,自2005年《荣誉答案•简易汉语趣味阅读》出版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已达817种,品种增幅逐渐加大,特别是近五年来,品种数成倍增长,这与全球汉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加及图书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密切相关。据统计,截至2019年1月,已出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分级读物品种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变化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汉语作为二语的分级读物出版总量年度变化
2019年1月,图书市场能见到的817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可分为21个系列,编者大多是在对外汉语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具备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学习需求较为了解。出版单位主要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四家出版社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均有相当的影响力,出版的读物整体上能代表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的整体水平。
目前,已出版的分级读物大体上是以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或汉语词汇量作为分级依据,具体参照标准不一。现有分级读物题材选择虽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较为全面,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哲学社科、自然科技、民俗风情等方面,体裁上多以记叙文的形式展开叙述。读物内容的编写体例分为一册一篇或一册多篇,如《中国智慧故事汉语分级读物》整册书由一篇完整的故事组成,前后情节环环相扣;《汉语分级阅读》整册书由多篇故事组成,每篇故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顺应数字阅读的时代潮流,除传统纸质书外,出版社也重视有声读物(点读书)、体感游戏、应用程序(APP)等立体资源的配套开发,打破传统读物的出版形态,带给读者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此外,这些分级读物的适用对象涵盖了幼儿、青少年、成人等各个年龄层的学习者,基本能满足不同年龄阅读群体的阅读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可量化的分级标准
分级标准是分级阅读的核心,包括阅读能力分级标准、阅读文本分级标准。目前,分级读物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系统的可量化的分级标准。已出版的21个系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均将词汇量作为首要分级依据。认定读者阅读能力时,词汇量的多少是首要考查因素;划分文本难度等级时,词汇量的多少是主要判断标准。文本难度等级和读者阅读能力共用一个底层分级标准,利于读者阅读能力和读物文本难度的完美匹配,但仅靠词汇量作为分级的主要参照,会造成读物文本易读性和可读性低的现象。因此,判断读者阅读能力时,除词汇量外,还应考查读者独立识字能力、默读速度、阅读技巧运用能力、理解及鉴赏能力;考察读物文本难度等级时,除词汇量外,还应将字的构形、常用性、组合性,词的构造、词义透明度,句法结构、语义逻辑、修辞表达、嵌套深度,句间关系、结构逻辑,篇章主题、信息量、叙述框架等因素考虑在内。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留学生汉语分级阅读指南》,参考HSK考试大纲及Lexile分级阅读框架,以书单的形式为各级汉语学习者读物选择提供参考。《汉语乐园同步阅读》以《YCT考试大纲与应考指南(1—4级)》为参考,将读物分为6级,每级12册。1一3级适用于YCT1—2级汉语水平,4—6级适用于YCT3—4级汉语水平。以各类汉语考试大纲作为文本难度的分级标准,让读者根据自身汉语考试等级自行判断阅读能力,模糊性和主观性较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级阅读。此外,各系列分级读物的分级标准互不对应,读者读完一套读物后,无法对下_套读物做岀合理选择。
2.分级读物适用对象年龄定位模糊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目标群体较为复杂,并非只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国内外少年儿童,还包括青少年和成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认知能力、语言水平、兴趣爱好等有较大的差异。读物难度按文本难度等级来划分是毋庸置疑的,但读物的选材和内容应按照年龄层设定。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一套读物不可能适合所有年龄层的读者。《好朋友•汉语分级读物》分为青少年版、成人版,《轻松猫•中文分级读物》分为幼儿版、青少年版。但大多数分级读物并没有明确注明其适用对象年龄层,如《中文天天读》《中国智慧故事汉语分级读物》《彩虹桥•汉语分级读物》等,均未对其适用读者年龄层进行说明。储慧峰在对《中文天天读》进行考察评估时发现,该系列读物1—3级适用的阅读对象是儿童、青少年,4—5级则适合成年人阅读,读者与读物自行匹配难度较大。[2]
目前,全球范围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主体范围较广,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不同年龄层的阅读群体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差异较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按照三个年龄层进行明确划分很有必要。首先,儿童、青少年在阅读时,一定程度上需要家长或老师陪读,以帮助其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成人在阅读时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学习目标明确,不需旁人陪读。其次,与儿童、青少年相比,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动机较为复杂,对读物内容的要求更高。再次,儿童、青少年分级读物内容编排以吸引读者注意力、培养其阅读兴趣为主,成人汉语分级读物则需考虑成年人心智成熟的特征,读物内容要更有思想深度。
3.分级读物出版周期较长
已岀版的分级读物在图书册数安排上,通常为一级一册或一级多册,图书总册数较多,一个系列的读物可以有几册、几十册乃至几百册。《汉语分级阅读》分6级,预计出版图书6册;《学汉语分级读物》分3级,预计出版图书50册;《华语阅读金字塔》分13级,预计岀版图书273册。一个系列读物从初步编写到顺利岀版往往要历经数年,对读物市场销量和用户黏度培养都是一种挑战。当前,按照预期规划完成出版的读物有《天天的故事》《汉语分级阅读》《凤烈鸟•汉语分级绘本》《这是我的书•中文指导性阅读丛书》,出版周期均为1—2年。仍在持续出版的读物,其出版总时长不可预估,如《学汉语分级读物》,自2014年12月岀版以来,已岀版图书44册,其余6册还在编写当中,迟迟没有面市。
由于岀版周期过长,受出版社规划调整、编写人员变动、出版经费不足、市场需求波动等因素影响,不少未完成出版的系列读物不得不中止编写。《华语阅读金字塔》预计出版273册,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陆续出版70册;《中文小书架•汉语分级读物》总册数为开放式,2009年4月至2017年6月共出版82册。近两年来,《华语阅读金字塔》和《中文小书架•汉语分级读物》已无新的出版动态。类似读物还有《简易汉语趣味阅读》,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出版两册后再无进展。
4.应试类分级读物开发力度不够
汉语水平考试正在向全球推广,以应试为目的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不论是汉语学习者测试学习成绩、留学中国、申请中国政府及孔子学院奖学金、参加夏令营等项目,还是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汉语教学评估、各类机构和跨国公司招聘与评价员工,都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汉语水平测试。
近年来,国家汉语办公室不断创新汉语水平考试种类和方法,组织实施汉语水平考试(HS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商务汉语考试(BCT)、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CTCSOL)等考试服务项目。全球汉语考生数量每年以15%至25%的速度增长,2018年年底已达680万人。为保障汉语考试顺利开展,2018年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考点1147个,其中网考服务考点453个(见图2)。

图2 全球汉语考点数量及考试人数总量年度变化[3]
反观已出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其编写宗旨均与应试无关,针对应试的分级读物寥寥无几。如《中国人的生活故事》,该书从不同角度讲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故事,让读者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熟悉中国的社会风貌;《学汉语分级读物》以民间故事、文学故事、历史故事为依托,旨在增进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中文小书架》帮助读者认读汉字、记忆词汇、提高汉语运用能力。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较为权威的测试,目前国家汉语办公室已出版《HSK标准教程》,每个等级均有配套练习册,但没有开发与之同步的分级读物。
三、发展对策
1.建立科学的分级阅读体系
分级标准的制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方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才有了科学多样的分级方式和分级标准,最具公信力的是Lexile分级法和A—Z分级法,此外还有Grade Equivalent Level、Developmental Reading AssessmentCommon Sense Media等。完善的分级阅读体系应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科学合理的底层分级标准,为整个测评程序提供一个衡量标尺;第二是拥有一套精准量化的测评程序,以分值的形式体现读物文本难度等级和读者自身阅读能力;第三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分级读物数据库,方便读者查询书目、下载文本、线上线下阅读。
目前,英语分级阅读在国外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国内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在对分级阅读进行借鉴和尝试。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汉语文本难度无法定义,这让汉语作为二语分级阅读标准的制订任重道远。在考察文本难度时,首先应汲取国内外关于语言输入材料难度的研究成果,从汉字、词汇、语法、语篇、主题、思想等方面,综合考察影响文本难度的种种变量,[4]研制出科学合理的底层分级标准。其次,还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自适应测试等前沿技术,由语言学、教育学、计算科学、心理认知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底层分级标准基础上研发一套精准量化的测评程序。再次,根据测评标准对已有和后续出版的分级读物进行难度定级,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分级读物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提供分级分值检索,方便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轻松匹配适合自己的分级读物。
2.目标读者年龄精准分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服务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包括少年儿童和成人。除文本难度等级设置外,编者还要充分考虑少年儿童与成人的阅读差异,将年龄特征作为重要编写依据。
周小兵等学者指出:“对象明确,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和教材难度的合理设定。”[5]在编写之初,编写人员应对目标读者年龄层进行明确定位,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在编写过程中,会因目标群体定位模糊而思路不清。若读物适用对象是幼儿,文本主题和内容应以培养读者阅读兴趣为主,要考虑文中插图的设计、读物材质的选择及配套立体读物的研发;若读物适用对象是青少年,文本内容应以拓宽读者视野、训练阅读能力为主,考虑辅助性阅读工具的设置,如互动游戏、拼音标注、字词注释、练习题型等;若适用对象是成年人,要考虑成年人心智成熟的特点,注重文本内容本身的选择及编排,主题思想要更有深度,启发读者思考,引导读者与文本对话。
读物出版时,应明确标注适用对象的年龄层,不可含糊其词、误导读者。对读物进行销售推广时,应根据其适用年龄进行精准宣传,以供读者顺利选购适合自己的读物。
3.优化分级读物的出版布局与规划
目前已出版的分级读物均以系列读物形式面市,少则数册,多则数百册,且打破了传统纸质书的出版形态,将纸质产品与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从策划、编写到岀版均需调动整合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文学、美术、出版、传媒等多方面人才与资源,因而开发周期较长。在图书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下,读物开发周期越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顺利出版的难度就越大。此外,国内十几册、几十册一个系列的分级读物较多,像国外Oxfbrd Reading Tree(《牛津阅读树》)、Collins Big Cat(《柯林斯大猫》)那样成规模、成体系的分级读物却很少。
近年来,国内出版界实施精品战略,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的出版布局与规划调整迫在眉睫。已参与其中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岀版社、华语教学岀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应发挥主力军作用,整合自身资源,合力开展市场调研,优化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分级读物的出版布局和出版规划,构建从大纲、标准到测试评估、周边产品的出版体系,注重目标用户黏度的培养,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4.重视应试读物的研发
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增温,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商务汉语考试(BCT)等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应试类分级读物市场需求规模日渐扩大,出版社、分级读物研发团队应抓住市场机遇,借鉴国内外分级读物的出版经验,以汉语文本难度分级标准为基础,以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大纲为参照,编写针对不同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的分级读物。
以考试为导向是应试类分级读物的自我定位,旨在训练读者的阅读技巧,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尤其注重读者对文本内容主旨和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为读者准备汉语考试提供有效指导。在文本内容选择上,不应局限于用汉语讲中国故事,而需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用汉语讲全球的故事,让文本话题更具时代性和世界性;在文本生词量、语法及句长方面,应根据各类汉语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严格编排;练习设置与考试题型应高度一致,符合读者模拟训练的学习需求;国际汉语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领域的专家应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优势,为应试类汉语分级读物的科学编写和研发建言献策。
结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出版已有十余年的探索经验,在对其整体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后,可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分级阅读体系;按照年龄特征对读物目标群体进行精准分层;优化分级读物的出版布局与规划;抓住市场机遇,重视应试类分级读物的研发。分级读物质量的高低是语言文化传播成熟与否的标志,[7]期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分级读物在“汉语热”的发展潮流下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周小兵,钱彬.汉语作为二语的分级读物考察一谈与其他语种分级读物的对比[J].语言文字应用,2013(2):107-116.
[2]储慧峰.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018)[EB/0L].[2019-09-20].http:/www.hanban.org/report/index.html.
[4]卢伟.基于网络语料库的汉语分级阅读资源建设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开卷出版公司,2010:6.
[5]周小兵,罗宇,张丽.基于中夕卜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J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1-7.
[6]苗强.国际汉语出版步入"新常态”[J].出版参考,2017(10)11-14.
[7]朱勇.汉语分级读物的现状与研发对策[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