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专著出版同行评议:特点与启示

2020-03-21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张建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夏亚梅:北京邮电大学

  【摘 要】专著出版是科学/学术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发展从深入到转型的网络新时代,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也迎来了新的活力,且呈现自身的特点:反馈优化贯穿始终;市场导向与内容质量双轮驱动;非线性流程。深入分析专著出版同行评议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专著出版同行评议机制,进而使专著出版坚持学术与科学理念,尊重市场导向,遵循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字化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

  【关键词】专著;出版;同行评议;特点;启示

  1 背景

  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指利用若干具有一定资格的同行的知识和智慧,按照一定的评议准则,对科学问题或科学成果的潜在价值或现有价值进行评价,对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给出判断的过程,是科学界对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环节[1]。目前,同行评议机制主要应用于评审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科学出版物、鉴定科研成果、评定学位与职称、评估科研机构的运作等方面[2]。出版业中的同行评议,主要发生在学术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一般指作者投稿以后,由期刊或者出版社邀请相关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准的学者,评议文稿的学术质量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期刊或者出版社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是否发表该文章或者出版该书稿。目前在国际出版实践当中,同行评议已经成为学术出版的基石。在期刊以及学术专著的出版流程当中,同行评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与期刊相比,专著出版具有自身的逻辑,其同行评议也具有独特性,主要呈现三大特点:反馈优化贯穿始终;市场导向与内容质量双轮驱动;非线性流程。深入分析国际专著出版同行评议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专著出版同行评议机制,进而使专著出版坚持学术与科学理念、尊重市场导向、遵循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字化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

  2 专著出版同行评议的特点

  2.1 反馈优化贯穿始终

  在文化传播系统中,编辑是把关人;在专著出版中,同行评议则是一种把关人机制,而优化是其核心——同行评议实际上是一种优化机制:其作用主要不是将不符合要求的书稿拒之门外,而是对其进行评议和优化(reviewed and optimized)。美国大学出版社所推行的同行评议即是这种优化机制的体现。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AAUP)对会员出版社的要求之一就是,这些出版社对所出版的学术图书必须采取同行评议制度。[3]出版社编辑对于同行评议结果进行分析,并就此与作者进行沟通,这是编辑对整个出版项目在出版之前进行评估至关重要的一步。反馈是指评议人提出评议意见;优化则是作者在编辑的协助下,根据同行评议意见对书稿进行修改、更新。因此,该流程所提供的反馈能够使作者推进书稿的撰写,改进书稿质量,提升书稿价值,由此实现编辑的出版构想。

  在专著出版中,作为反馈优化的同行评议先于出版社编辑流程,并贯穿于整个流程。从出版社来讲,该优化可能始于组稿之前;从作者来讲,该优化可能从撰写书稿大纲(proposal)阶段就开始了。学术出版的选题要更多地结合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与研究成果,只有更早地介入作者的研究与写作,编辑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化的作用。如果编辑只是被动地接收作者提交的书稿,同行评议优化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有可能书稿与出版社定位不符;有可能书稿有较大的问题,而作者又不愿意修改或者很难修改。在这两种情况下,出版社只能拒稿。对于出版社接受的书稿,编辑也只能被动地进行“优化”。此外,专著出版同行评议还可能发生在作者撰写书稿的不同阶段:除了在一开始撰写书稿大纲的阶段,还有可能在中间完成部分章节的阶段,或者在后期完成整个书稿的阶段。在编辑流程当中,也同样会针对特定的内容进行评议,以获得相应的反馈,实现出版的优化。同行评议是一种全面的反馈优化机制,这是专著出版的特点,符合学术出版规律及行业发展趋势。

  同行评议的优化机制也给编辑学理论中的“编辑优化论”和编辑素养分析做了很好的注脚。从编辑出版理论上来讲,专著出版同行评议是一种外化的编辑优化,它突破了传统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校对等编辑“六艺”中所体现的编辑选择优化功能,使这种优化具有了更大的涵盖范围。同样重要的是,它消减了学术编辑所面临的知识结构压力。从职业特性上而言,学术编辑具有学术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表现出整理性、经验性和服务性。[4]从学术编辑素养上而言,其知识结构不仅要广、博、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要精、深、专,还要雅,等等。[5]这些职业特性和素养要求成为编辑的“不能承受之重”。在学科细分日益精细的当下,在学术出版当中,在编辑力不能及的领域,采用同行评议机制,补足了编辑优化能力的短板,弥补了编辑素养的不足。虽然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在作者,但实际上优化机制的动力来自编辑,编辑担负的主要是更高层面的流程管理作用,这也是编辑能动性的最佳体现。

  2.2 市场导向与内容质量双轮驱动

  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是出版企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学术图书出版企业的本质要求,欧美与中国皆然。当然,坚持文化出版理念与学术出版品位,也是学术出版企业的立身之本。[6]在专著出版方面,市场压力贯穿于整个出版流程。虽然作者通过科研项目资助为专著的出版奠定了资金基础,但是这类资助难以帮助出版社实现持续性发展。出版社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的市场定位,依赖于其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恰如所需的学术图书产品(当然包括数字化产品),通过尽可能地扩大市场销售,实现利润的增长和自身的发展。

  一方面是出版社所坚持的文化与学术出版理念,另一方面是出版社作为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这两方面决定了专著出版同行评议的重要特点:对内容质量严格把控;对市场价值认真评估。多洛塞•布恰得(Dorothy Butchard)等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同行评议流程。他发现,在该书稿同行评议表的16个问题当中,有6个问题明确指向图书的市场情况,有7个问题指向图书的内容质量。指向市场的问题包括:评审者基于图书大纲与出版计划书提供的信息对市场有怎样的把握;评审者是否自己会购买该书;评审者自己是否会推进图书馆购买该书。[7]可以看出,市场是出版社在专著出版同行评议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该因素与书稿的内容质量具有几乎相同的权重,这种双轮驱动的机制,推动了专著出版的良性发展。

  同行评议的市场导向性,强化了作者的市场意识,助推了专著的市场销售。作者的市场意识一方面来自对研究价值得到认可的期待。学术传播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扩大受众范围,哪怕是“窄众”的学术专著,同样有可挖掘的潜在市场,提高销量就是进一步实现专著的内容价值。同时,作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签订基于版税的出版合同,获得相应的版税收入,从而实现作品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专著出版的资助特性与受众的“窄众”特点,作者的市场意识不强,同行评议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在欧美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流程中,作为一个事先确定的机制,作者在向出版社提交大纲的时候就需要说明市场销售情况与促销机会。多洛塞•布恰得的研究还发现,在专著出版中,作者需要向出版社说明图书的市场定位,需要详细描述目标市场和出版后的促销方式。他所调查图书的作者列出了能够推动图书销售的23个协会组织,能够发表书评的40个期刊、10个商业杂志以及其他媒体。同行评议专家对作者在这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认可,而作者在反馈评议者意见时又强化了该书的市场性。[7]

  2.3 非线性流程

  由于多角色、多事件参与的特性,以及反馈优化的特点,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呈现典型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主要作为一种优化机制,发生在作者撰写书稿的不同阶段:书稿大纲、书稿部分章节、整个书稿,同时也可能发生在编辑流程当中。其次,评议人可能是学术专家或组稿编辑,也可能是其他适合担负该职责的人;评议人可能由出版社组稿编辑遴选分配,也可以由作者自己提出。再次,整个评审流程可能控制在出版社、学术委员会、丛书编辑或者单书责编。最后,评议的反馈可能来自出版流程之内,也可能来自出版流程之外。除此之外,同行评议还可能出现反复、中止或更换同行评议人等异常情况,使其非线性流程的特征更为明显。

  专著出版同行评议非线性特征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评议的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融合。正式机制就是以出版社为主导的流程,由组稿编辑主导,通过协调学术专家、作者、出版社等各个方面,推动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流程与图书优化流程。该机制通常采用的形式有单隐评议(single-blind review)、双隐评议(doubleblind review)和公开评议(open review)。非正式机制就是作者自己主导的评议流程,又称为DIY评议流程——作者通过邀请具有相同领域知识背景的同事、好友进行评议,同时还可以采用基金申请、期刊文章等当中的反馈。

  另外,随着专著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发展[8],在线的公开评议(open review)开始兴起。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流程,在线公开评议能够引入不同视角和多种声音,能够发现专著中的更多问题,从而推进出版质量的改进,也能够提升出版流程的透明度、可靠性及效率。[10]以上混合模式的同行评议,能够将正式机制的同行评议与基于网络的开放同行评议,以及基于作者学术圈的非正式同行评议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改善学术专著的撰写,提升其出版的机会;同时,通过将同行评议结果公开,也能够提高同行评议人的学术声望。流程的非线性特征丰富了同行评议的内容,优化了同行评议的结果。

  3 启示

  在我国,专著出版普遍没有实行同行评议制度,有学者认为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后所形成的整体环境[12],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理念问题。同行评议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编辑出版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并在默顿所创立的科学社会学中,作为科学评价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系统地阐述。从此,同行评议便与科学的发展、与学术的评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专著出版,也应该属于科学传播的范畴,同样应该遵循科学传播的规律,由此也应该遵循作为科学评价重要环节的同行评议这一规律。虽然,在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同行评议所受质疑不绝于耳,目前其面临的种种问题——比如整体成本高、审稿专家缺、审稿周期长等——也使其成为批评的焦点,但是在这个时代,同行评议仍不可或缺:“尽管评议人体制有其不足,但……它目前的形式对科学的有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3]。

  当然,因为同行评议是一种学术评价机制,推行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制度,单凭出版业自身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出版业之外的力量,需要行业与学术共同体的支持。学术共同体是同行评议形成的前提与基础,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专著出版同行评议重要的动力之源。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机制反过来也应该成为行业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准则,而不是出版社的个体行为,由此才能规范作者与出版社两方,规范学术图书的出版。在网络化迅猛发展、智能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媒介融合扑面而来的当下,建立学术专著出版的同行评议机制并充分利用之,应该成为坚持学术出版初心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曾旸. 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体系的探讨[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124-128.

  [2] 郭碧坚,韩宇. 同行评议制:方法、理论、功能、指标[J]. 科学学研究,1994(3):63-73.

  [3] Best Practices for Peer Review[EB/OL]. [2019-09-01]. http://www.aupresses.org/resources/for-members/handbooks-and-toolkits/peer-review-best-practices#toc.

  [4] 杨霞. 被误读的学术编辑——兼谈学术编辑的职业特性[J]. 科技与出版,2018(8):44-47.

  [5] 高丽娜. 论学术编辑的知识结构及其优化[J].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9):172-173.

  [6] 张建中. 出版业转制后更应该坚持文化出版的核心理念[J]. 编辑之友,2004(5):4-7.

  [7] Butchard D, Rowberry S. DIY Peer Review and Monograph Publishing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J].Convergence, 2018,24(4): 477-493.

  [8] 张建中,夏亚梅. Freemium出版:专著开放获取的未来[J]. 科技与出版,2018(8):118-121.

  [9] Gasparyan A. Rewarding peer reviewers: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15,30(4): 360–364.

  [10] Tennant J, Dugan J.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n emergent and future innovations in peer review[EB/OL]. [2019-09-01]. https://doi.org/10.12688/f1000research.12037.3.

  [12] 李艳辉. 在学术出版中推行同行评议制度的相关问题探析[J]. 中国编辑,2017(9):35-38.

  [13] R K 默顿. 科学社会学[M]. 鲁旭东,林聚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3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