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谭启慧: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在"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我国全民健康知识普及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在我国,健康科普类图书作为传播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承担着普及健康知识、改善健康观念和保持健康行为的重要责任。本文从我国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分析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康科普类图书的出版策略。
【关键词】健康中国;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策略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预防重于治疗”“远离亚健康”等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如何通过图书出版和阅读推广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国民健康知识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众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2015年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提议。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9年7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战略研究报告》。同年,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加快,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是6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我国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则认为60岁便开始进入老年期。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概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8%,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亿。政府和民众在注重物质养老的同时,也慢慢兼顾精神养老,而阅读图书是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健康科普类图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统计了不同人群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数据显示,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69.1%的被访者认为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1]。从年龄上看,老年人的阅读重要性认知与18-49岁年龄段的人群认知度不相上下,但是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这个认知度在同等文化水平的人群中算是比较高的。由此可见,老年人的阅读意愿也很强烈,出版与普及健康科普类图书迫在眉睫。
2 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传播科技知识与科学思想方法的通俗读物,科普图书是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由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符号组成,是不断发展着的大众健康类知识的传播工具,可以帮助读者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使读者以科学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2.1 健康科普类图书是我国健康传播的重要载体
健康科普类图书所刊载的内容多为专业性强、符合日常运动科学的大众健康的技能知识,能有效帮助普通大众全面了解健康知识,有利于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大众越来越关注老年人健康,随之频频出现健康讲座,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讲座不经意间便误导了老年群体,这也对专业的、科学的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提出了要求。
2.2 国家重视全民健康,倡导大众健身
2019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这体现了国家对全民健康的关心与重视,国家提倡健身,支持运动,为健康中国梦共同努力。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指引下,我国人民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持续加深,全民“大健康”意识逐渐树立。
2.3 社交媒体平台健康类谣言横行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倡导下,全民健康是国之大事。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的渠道愈加多样,沟通愈加便捷,这都加速了消息互通,但也加剧了谣言的迅速扩散。其中,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关于健康与养生类谣言的文章高达38.77%。比如“转基因有毒”“空心菜是毒中之王”“日本核辐射海鲜致癌”之类的文章长期充斥在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里,这些耸人听闻的结论通常夸大其词或断章取义,而老年人辨别能力较弱,对于虚假养生信息信以为真,小则产生误导,大则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健康科普类图书应加紧出版,帮助老年人掌握正确的健康养生知识,增强甄别能力。
3 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现状
据统计,相比常读书的老年人,不常读书的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的风险会增加3.7倍,而阅读科普类图书能够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同时提高自身认知能力,这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加紧健康科普类图书的出版势在必行,但就目前健康科普类图书的发行、出版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阻碍着健康科普知识的有效传播。
3.1 图书风格单一,内容相近
目前市场流通的大部分健康科普类图书风格单一,单纯强调和突出掌握科学健康知识的重要性,专业名词多且杂,语言生硬,晦涩难懂,缺乏趣味性,这都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同类图书大多内容相近,缺少作者独特的思想观念和创意,从而导致图书灵魂缺失,平铺直叙也无法满足老年读者对健康科普类图书的需求。
3.2 图书成本偏高,价格缺乏弹性
健康科普类图书封面精美,纸张上乘,再加上广告和推广费用,图书成本偏高。打开当当网搜索“健康科普类图书”,可以发现此类图书的销售价格基本在30元以上,对于老年读者来说并不算低。因此,和其他类图书相比,健康科普类图书在价格上基本没有优势。与此同时,此类图书并非热销产品,故鲜有优惠,图书价格少有浮动,缺乏弹性,这更加影响了老年读者对此类书籍的购买意向。
3.3 推广渠道固化,传播范围有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大众的阅读水准似有降低之忧,低头族很多,却多是“读屏、刷屏”的浅阅读。许多老年读者基本不会使用电子设备,也没有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因此老年读者接收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纸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目前来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导致传统媒体传播渠道不断弱化,甚至衰退。部分传统书店、图书馆的设施陈旧,分类杂乱,鲜有老年读者专用书架,这让老年读者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心仪的书籍,也影响了健康科普类知识的传播,不利于图书的宣传和推广。
4 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策略
4.1 着眼于读者需求,内容形式大众化
可以说,读者需求是出版工作的落脚点和原动力,精准满足读者需求,是健康科普类图书出版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首先,应当基于大数据,精准定位老年读者的需求;其次,针对不同需求有的放矢,打造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大众健康科普类图书。譬如,有些老年读者想了解日常健康生活知识,有些想了解养生保健知识,还有的想了解健康饮食、科学运动、预防和应对疾病等知识。此外,图书的外在形式也要体现考虑老年读者的生理特点,充分体现对老年读者的关怀,从老年读者的审美出发,比如将图书字体设计成大字号,简约装帧设计。
4.2 增强语言活力,注重内容质量
基于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考虑到老年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图书内容要简单易懂,知识盲点应做好注释及图解,在提高图书实用性的同时,适当增强语言的诙谐感、幽默感,以促进老年读者对健康知识的接受。此外,应重点关注图书的内容质量和专业性,在编写过程中树立原创意识,切忌内容雷同,内容应突出针对性,切忌东拼西凑,积极引导老年读者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科学健身意识。
4.3 关注老年读者购书范围,增强图书价格弹性
通常来说,老年图书的价格弹性较低。出版机构在开发老年适读图书时,应意识到价格弹性对老年读者的影响。据调查,老年读者对图书价格的接受范围一般是10-20元,而且他们对图书的材质要求不高,希望花最少的钱买到内容丰富的书[2]。价格是影响老年读者购买图书的重要因素,这与老年读者的消费观念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然而,对老年读者而言,图书价格弹性相对偏高。不同层次的老年消费者,经济状况存在差异,各层次消费者对价格的承受力不同。出版社要尽量满足不同需求,在纸张、开本等方面节约费用,把图书的定价降下来,同时也不能偷工减料。
4.4 改善图书营销渠道,做好图书宣传与推广
4.4.1 丰富老年图书购买方式
图书发行渠道是连接出版社与读者的桥梁,在老年图书的发行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老年图书消费者购买图书的渠道主要有书店、老龄系统、书展、书市等。在充分利用好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出版机构应开辟服务老年读者的新渠道,比如在社区搭建基层书店,设立老年图书专架,专门为老年读者提供健康类书籍;组织收集老年读者的阅读喜好,并组织专人按需采购图书,精准服务;在书展和书市中,将图书科学分类,定期开展促销活动,吸引老年读者,增加图书销量。
4.4.2 加强主媒体对老年图书的宣传
据调查,老年读者获取图书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首先,利用电视栏目进行宣传,电视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将健康类图书在老年人爱看的电视栏目上做宣传,如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其次,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引导老年人树立消费观念。此外,报刊是老年群体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将健康科普类图书内容连续刊登在老年读者喜爱的报刊上,不仅可以吸引老年读者的注意力,也更能体现出版方对老年人的关心和重视。
4.4.3 完善健康科普图书保障体系
健康科普图书创作不易,主要体现在内在困难和外部保障不健全等方面。科普图书创作与其他文史类图书创作相比,难度较大,要求较高,这是科普图书创作的内在困难,也是对科普作家综合能力的挑战和内在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普创作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普图书行业的健康发展[3]。首先,出版机构应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科普图书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多元化的科普创作投入与参与机制,这不仅要多元化资金补贴科普创作,还要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科普图书创作、编辑和发行中来。其次,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即采取激励措施,营造科普图书创作的良好氛围并保证较高质量,科普图书奖励也要基于作家的实际需求,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最后,完善科普图书创作的服务设施建设,既要打造科普创作服务平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科普资源共享机制,为科普类图书创作素材的收集提供方便,还要拓宽科普类图书传播途径,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结合起来宣传,推动健康科普图书信息的传播。
5 结语
在大众健康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出版行业应牢牢抓住机遇,不断完善中国大众健康传播体系,推选优秀的健康科普图书,引导老年读者更好地学习健康知识,引领健康中国阅读新风尚,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应斌. 银色市场营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梁之磊. 我国老年图书出版现状及对策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13.
[3] 杜普龙,任旭,郝生跃. 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及其对策[J]. 出版广角,2014(Z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