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赵强、杨雅婕: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联合策划"是多家学术期刊借助多元学术主体跨界联合形成的合力,进一步聚焦专栏选题,共同组稿、选稿、编辑、刊发,"做大做强"学术期刊的重要策略。"联合策划"是在深刻认识"学术共同体"本性基础上,由联合起来的学术期刊编辑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自觉建构学术共同体的尝试,有效推动了学术共同体落地,对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如何依托学术共同体办刊有启示意义。受现行学术期刊体制影响,"联合策划"在参与者权限、学术成果评价方面同"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容易异化,还需要在学术共同体精神指引下继续探索。
【关键词】学术期刊;联合策划;学术共同体
众所周知,“全、散、小、弱”是我国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做大做强”是高校学报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联合”是“做大做强”高校学报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学报改革的三个可行路径即“上、中、下三策”中,“中策”即“鼓励若干高校社科学报合作,组成联合编委会”[1]本质上就是引导高校学报尝试联合办刊。不仅高校学报管理机构鼓励高校学术期刊之间的联合,而且高校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昭示学术期刊之间要联合。学术期刊负有学术引领的责任,“学术刊物的责任……是推动某一种学派、某一种思潮”[2]。但学术引领不是某一单极主体的力量所能实现,而是多极主体合力的结果;对于高校学报而言,要想实现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功能,也应当从“一元主导”办刊向“多元合力”办刊转换。
1 “联合策划”的内涵:学术生产多元主体“跨界联合”
判断期刊学术品质有两大标准:一个是时代性,即回应时代问题;另一个是科学性,即对时代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因此保证策划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就成了实现学术性的关键。而实现选题策划时代性和科学性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综合学术能力的过程,既要有“面上”即空间问题域的拓展,还要有“点上”即关键问题的深度聚焦。换句话说,要想使选题策划切中时代、切中学术,必须从封闭、独立的选题策划向开放、联合的选题策划转换。
那么什么是“联合策划”呢?所谓联合策划,即联合多家学术期刊,借助集体力量组织学界、业界共同策划专栏,共同组稿、选稿、审稿,共同刊发,从而使学术期刊介入学术生产体系,达到学术创新、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实现学术期刊引领功能的一种编辑创新形式。具体做法是:①确立参与联合策划的学术期刊和编辑。②由联合起来的学术期刊共同邀请学界相关专家召开“选题策划会”,联合策划并拟定专栏选题。③依据选题向全国征文。④由联合起来的学术期刊共同初步遴选论文。⑤根据遴选出的论文,组织业界、学界和作者共同参与的“论文发布会”,初步完成定稿。⑥具体的论文编辑、刊发。⑦对共同刊文效果的反思和研讨。[3]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策划”不仅仅指编辑实务的一个环节,它实际上指开办专栏的整个流程。
“联合策划”不仅是学术期刊的联合,它也是学术期刊、学者、作者、二次传播者、专业评价机构等多元学术主体的联合。“联合策划”就是把孤立的、封闭的策划开放化,打通这些主体的关系,让学术生产和传播在多元学术主体的协同治理下成为可能。具有以下优势:①打破了编辑、学者、作者、评价者和传播者的界限,把他们关联、凝聚在整个学术生产体系中。②多元学术主体共时协作,使选题更加合理、科学。③发挥了学术共同体“同行评议”的作用,保证了学术产品的质量。④形成了以专栏、专题为中心的学术传播单元,并将多元学术群体有效聚集起来。⑤“联合策划”由学术期刊的编辑主导,约请专家指导,彰显了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一些高校学术期刊也在尝试联合办刊。2014年《法学论坛》《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协商成立“新兴(新型)权利法律问题研究”专栏,开启了“联合策划”的办刊实践。当前,“联合策划”已经成为业界重要联合办刊形式,在诸多学术期刊中开展。
2 “联合策划”实现的创新:编辑联合主导学术共同体办刊的实践尝试
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构成了联合策划的价值追求。“联合策划”就是由联合起来的编辑在对学术共同体本性认同的基础上,以共同策划专栏为抓手,采取一系列举措重塑学术共同体,把编辑孤立、封闭办刊推向编辑联合主导学术共同体办刊的实践尝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1 “学术共同体”的本质与特征
虽然学界和业界对学术共同体有种种定义,但在专业性(同行)、自律性(学术伦理规范)、学术信息展示传播平台(年会、刊物)上存在共识。所谓学术共同体的专业性是指学术共同体是由相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主体结合而成的联合体,专业性是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特性,这一基本特性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排他性。所谓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性,体现为学术共同体中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的主体,认同建立在学术共同体学术伦理基础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所谓学术信息的展示和传播平台是指学术共同体有共同价值、理念外化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即展示和传播学术信息的学术年会或者学术刊物等。
2.2 “联合策划”符合学术共同体本性
(1)“联合策划”符合学术共同体的专业性特征。参与联合策划的主体都是“同行”。通过“联合策划”聚集起来的多元主体都是某一领域、学科的编辑、专家、学者、评价者、传播者,这些多元异质的学术生产主体之所以能通过“联合策划”而聚集起来,在于他们对这一选题蕴含的学理的共同关注和学术性的认可,并有志推动这一选题的研究。他们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单位、部门,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专业背景,学科边界清晰。
(2)“联合策划”符合学术共同体自律性特征。参与联合策划的多元主体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一方面是自愿的,参与或者退出联合完全根据自己意愿;另一方面,“联合策划”内部运作的各种流程、各种举措,遵循协商一致原则,联合起来的多元异质主体通过自由讨论、平等协商,共同建立策划、组稿、选稿、修稿、定稿和刊发的原则和标准。“联合策划”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参与的各个学术期刊,在遵循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精神、符合学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协商制定的。
(3)有共建、共享的学术信息展示和传播平台。一个是持久性“专栏”,联合起来的学术期刊共同开设的专栏(或专题)成为学术共同体展示和传播其学术成果的基本物质单元;另一个是暂时性会议、论坛等,如联合策划的专题研讨会、论文发布会等,为学术共同体提供学术信息交流平台。
2.3 “联合策划”推动“学术共同体”落地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1)确定参与联合的期刊和编辑,形成推动学术共同体建构的主导力量。从前面的论述可知,“联合策划”是编辑界主导下的学术共同体办刊模式,学术期刊编辑的联合是构建这一稳定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和力量。当前学术生态下,没有联合起来的学术期刊编辑的参与,学术共同体是缺失的,一定意义上缺乏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的推动力量。“联合策划”将几种学术期刊(从当前的“联合策划”实践看,这里的学术期刊主要指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当然根据自愿原则也吸纳专业刊)的同一学科的编辑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推动学术共同体建构的主导力量。
(2)共同设置专栏,为学术共同体展示和传播其学术成果提供了平台。几种学术期刊的相同学科的编辑都从自己的总版面中分离出一部分版面,开设相同专栏。众所周知,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在期刊的性质上往往是专业刊,而综合性学术期刊从整体看版面分散,从局部看相同学科版面有限,不足以支撑起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信息展示和传播功能。通过几种学术期刊联合开设专栏,从版面数量、刊期、刊发频率等都达到了与专业刊相同的效果,使学术共同体借助高校综合性学报展示和传播其学术成果有了可能。
(3)通过召开选题策划会,快速聚集相关学术群体的选题。先由联合起来的编辑拟定能推动学术共同体快速形成的相关选题,然后再由联合起来的编辑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事先拟定的选题自由发言、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联合策划”对选题的根本要求是必须适应学术共同形成规律。要使选题符合学术共同体形成规律,就必须要求这一选题具有新的研究对象和范式。“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其实也就是新的研究对象和范式的形成过程。”[4]315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凝聚学术群体,为构建学术共同体奠定主体基础。
(4)联合组稿和选稿,现实性地聚集起学术共同体的作者群体。联合策划通过网络发布约稿函,面向全国范围征稿。收稿截止之后,由联合起来的编辑根据稿件质量进行投票,再根据投票结果按一定比例选稿,对稿件进行初步遴选,完成一审。通过联合组稿和选稿,现实性地聚集了学术共同体中的重要主体即作者群体。
(5)召开论文发布会,通过学术批评和评价,进一步扩展学术共同体。“联合策划”初步筛选论文之后,由联合起来的编辑把遴选出的论文作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性和定量评价者、二次传播者等聚集起来,召开论文发布会。作者陈述文章内容、创新之处,由专家进行点评,从内容上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反响上对文章再次进行筛选,通过筛选的文章给出修改意见,完成对文章的二审。从理念的意义上,学术评价和批评是学术共同体本身的功能。但由于当前学术体制、机制原因,这些功能随着学术共同体的分离也发生了隔离。通过论文发布会,重新把这些被割裂的功能主体聚集一起,从而重塑学术共同体。
(6)“联合策划”的自愿参与、主体平等、共同协商原则稳定支撑了学术共同体的组织构架。同样由于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原因,“联合策划”没有建立自己运行的组织机构,但它有约定俗成的行动原则。如“联合策划”的执行期刊由联合起来的编辑共同协商,以年为单位轮职,并由轮职的期刊编辑负责联合策划的具体事宜。
2.4 “联合策划”的创新启示
联合策划以联合起来的编辑为主导,借助作者、学者、二次传播者、定性定量评价者等多元学术生产主体的力量,通过一次次的选题策划,一次次的联合组稿、选稿、修稿和刊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并把研究向纵深推进,引导相关领域学术向前发展。因此可以说,“联合策划”就是由联合起来的编辑凝聚并主导学术共同体办刊的实践尝试。作为学术期刊办刊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联合策划”对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综合性学报依托学术共同体办刊具有以下启示:①要在联合的学术期刊中共同开设专栏或专题,为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成果展示和传播提供期刊平台。②要有一个科学的选题,目的在于发掘凝聚学术共同体内在价值。③要实现多元异质学术主体之间的联合跨界,不仅仅是编辑之间,也包括编辑和非编辑学术生产主体之间的跨界联合,从而聚集起学术共同体成员。④要把学术共同体实质性嵌入到具体的编辑流程中,为学术共同体办刊提供物质基础。⑤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优化学术共同体办刊的组织原则。
3 “联合策划”存在的问题
3.1 “联合策划”的参与权受限
“联合策划”对参与主体的资格存在特殊要求,这和学术期刊评价的双重标准有关。在业界专家看来,高校学术期刊评价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学界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属于“同行评议”,一般称为“定性评价”;另一个是学术资源分配机构委托的研究机构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属于“职业评价”,一般称为“定量评价”。而且现实中,定量评价似乎更具权威性。[4]31-34面对当前期刊评价现实,就“联合策划”而言,如果不同“档次”和“级别”的(这里的“档次”和“级别”是针对定量评价而言的)学术刊物都参与到“联合策划”,那么通过同行定性评价后的学术成果都想刊发在由专业的定性评价机构认定的“核心期刊”上,而非“核心期刊”就不能获得优质稿源,这必然造成“联合策划”主体的内部分裂。为了避免这样的矛盾,“联合策划”往往是同等“档次”和“级别”的学术期刊的联合,这也就意味着达到一定“档次”和“级别”的刊物才能联合,而不够“级别”和“档次”的刊物就被视为“他者”。可见,“联合策划”参与权背后依然有外部权力的影子。
3.2 “联合策划”的稿件终审权受限
“联合策划”往往是以学术期刊某一学科的编辑为主体展开的联合,而编辑作为编辑部或期刊社成员,必须遵守编辑部或期刊社的制度规定。这就造成了“联合策划”中的“自主性”和编辑部或期刊社这一单位中的“非自主性”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在联合策划中录用的稿件有可能由于主编的学术旨趣、学术视野不同而被否定。要使二者没有矛盾,就要求“联合策划”中的主体在学术刊物刊文中也具有终审权,即“编辑”也是“主编”(“主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前的“联合策划”实践中,参与“联合策划”的编辑主体往往是具有一定职务的编辑的原因。但这样一来,“联合策划”的学术成果的认定就不单单受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还掺杂着外在于学术共同体的权力成分。
3.3 “联合策划”容易异化
一旦把达不到一定档次(定量意义上的评价)的学术期刊排除在参与联合策划的主体之外,“联合策划”就容易异化成一定档次的某些学术期刊的互引“俱乐部”:相对稳定的学术团体,相对稳定的发表平台,这样就容易造成互引。“联合策划”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了避免互引,“联合策划”试图在定性评价(同行评价)、定量评价(专业评价机构)之间寻求平衡,采取的措施是针对学术热点进行策划,以为这样既能满足定量评价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互引”的必要,同时又能满足自身定性评价的要求。但现实结果是:一方面由于过于追求热点,联合开设的专栏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缺失;另一方面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互引,而不能根本杜绝。所以,“联合策划”亟待制定防止内部互引的措施,这关涉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4 结语
可见,受现行学术期刊体制制约,“联合策划”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术共同体建构,和理想的学术共同体还存在差距,未来“联合策划”还需要在突破参与权的“俱乐部”效应、摆脱终审权的权力干预、严格控制“互引”等方面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关键环节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J]. 长沙大学学报,2003(1):1-9.
[2] 陈怡. 学术期刊要引领学术思潮[EB/OL].(2014-08-20)[2019-06-01]. http://www.duob.cn/cont/812/179931.html.
[3] 赵强. 联合策划:高校学术期刊提升学术性的创新设想[J]. 出版广角,2016(22):45.
[4] 朱剑,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