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出版研究

2020-03-20 来源:《出版广角》
  【作 者】刘畅、张文红:北京印刷学院

  【摘 要】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实现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影响力较低和原创动力不足的状况。文章通过统计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的原创数量和引进数量,以及2012年至2019年开卷畅销书排行榜中科幻小说的在榜情况,从原创科幻小说与引进版科幻小说的出版数量对比、畅销书市场中科幻小说的表现等方面来分析现状和问题。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存在受众范围狭窄、多样化娱乐形式分散受众阅读科幻小说的注意力以及科幻文化产业落后导致原创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改善中国科幻出版现状,出版者应积极扩大受众范围,联合多方力量增强原创动力。

  【关键词】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

  科幻小说最早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赋予其科技内涵和创造精神。 今天的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 人们的生活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 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逻辑受到冲击, 由此产生的恐慌和焦虑, 促使人们关注并接受以全新视角审度历史与未来、 现实与虚构的科幻小说。 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韩松认为,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科幻小说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主义文学。

  一、 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现状

  受到历史环境和出版政策的影响, 很长时间以来, 科幻小说在中国图书市场都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这种状况直到2006年才发生改变。 2006年5月, 《三体》 开始在《科幻世界》 连载, 引发了众多读者的狂热追捧。 2010年12月,在万众期待中, 刘慈欣推出了“三体” 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三体3: 死神永生》, 该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售出10万本。 2015年8月23日, 刘慈欣凭借《三体》 获得雨果奖。这意味着科幻小说在中国图书市场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科幻小说由此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 2015年年末, 中国图书市场卖出了20多部科幻小说的改编权, 创历史纪录。 2016年, 郝景芳再获雨果奖。 郝景芳的获奖直接带动了科幻小说在图书市场销量的蹿升, 仅掌阅一家电子书平台就狂销30万册, 带动掌阅科幻类电子书销量100%暴涨。 2017年, 科幻小说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图书类别,无论是国内原创, 还是海外引进版的科幻小说, 都很快成为媒体和受众热议的话题。

  总体而言, 21世纪以来, 以刘慈欣为代表的新生代和年轻的80后、 90后组成的“后新生代” 科幻作家群体, 创作出大批优质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作品的出版规模扩大,当代科幻作家的经典科幻作品不断结集和再版。 网络文学的出现创新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科幻小说发表、 大赛和奖励的平台数量与规模扩大, 无形中鼓励着更多新人加入科幻创作队伍。 科幻小说版权贸易日 趋繁荣, 多部引进版科幻小说在国内市场受到读者欢迎。

  1. 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中原创与引进的比较

  由图1可知, 从2012年开始, 中国科幻小说原创数量和引 进数量较之2012年以前均有整体性的提升。 这与中国科幻市场注重原创和版权引进的双向拓展努力是分不开的。 2013年和2014年的原创科幻小说的数量略低于引 进科幻小说的数量, 但从2010年到2016年, 原创科幻小说的总体数量高于引进数量。 以2012年为分界, 虽然引进版科幻小说的数量能维持阶段性的平稳, 但是原创科幻小说的数量波动幅度较大。 中国原创科幻图书市场的发展尚不稳定, 还有很大潜力。 读者的阅读习惯、 读者对本土科幻的接受程度、 创作者的作品数量和质量等都是影响科幻图书市场的因素。 有着“码洋发动机” 之称的引进版图书,是出版社重视的市场领域, 它既能够为出版社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 又能培育和拓展科幻读者。



图 1 201 0-201 6 年中国科幻小说原创与版权引进数量统计

  2. 从开卷畅销书排行榜看中国科幻小说出版情况

表 1 201 2—201 9 年开卷畅销书排行榜中科幻小说在榜情况统计 
首次上榜时间 图书 出版社 作者 上榜次数
2012年1月 《花冠病毒》 湖南文艺出版社 毕淑敏 4
2012年4月 《银河帝国:基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9
2012年5月 《秘境之匣》 长江文艺出版社 陈奕潞 1
2012年12月 《2037化学笔记》 长江文艺出版社 陈奕潞 1
2014年1月 《海底两万里》 译林出版社 (法)儒勒·凡尔纳 21
2014年3月 《分歧者》 四川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美)维罗尼卡·罗斯 1
2014年7月 《凡尔纳漫游者系列(第1辑)-神秘岛(原版插图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 (法)儒勒·凡尔纳 1
2015年4月 《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三体系列》 重庆出版社 刘慈欣 146
2015年5月 《女神一号》 九州出版社 冯唐 2
2015年5月 《时间移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刘慈欣 1
2015年8月 《虫子的世界》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慈欣 1
2015年8月 《2.5次世界大战》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慈欣 1
2015年12月 《人和吞食者》 现代出版社 刘慈欣 1
2015年12月 《火星救援》 译林出版社 (美)安迪·威尔 2
2016年1月 《蝴蝶》 中国工人出版社 刘慈欣 1
2016年5月 《重启人》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美)艾米·亭特拉 1
2016年6月 《安德的游戏系列》 浙江文艺出版社 (美)奥森·斯科特·卡德 2
2016年9月 《孤独深处》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郝景芳 2
2017年2月 《生化危机:安布雷拉的阴谋》 金城出版社 (美)S.D.佩瑞 1
2017年3月 《降临》 译林出版社 (美)特德·姜 1
2017年4月 《脑洞W系列》 长江出版社 无色方糖等 3
2017年4月 《我成为怪物那天》 湖南文艺出版社 郭敬明 1
2017年6月 《重返19次人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英)克莱儿·斯沃特曼 1
2017年7月 《倒悬的地平线》 湖南文艺出版社 (法)马克·李维 1
2017年7月 《异形:契约》 新星出版社 (美)埃兰·迪恩·福斯特 1
2017年8月 《第五波入侵(Ⅱ)》 湖南文艺出版社 (美)瑞克·杨西 1
2017年10月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译林出版社 (美)菲利普·迪克 1
2018年9月 《刘慈欣科幻小说自选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刘慈欣 1
2019年1月 残次品(完结篇)(全2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Priest 1
2019年2月 《流浪地球》 中国华侨出版社 刘慈欣 5
2019年3月 《生命不息》 湖南文艺出版社 (英)凯特·阿特金森 1

  (1) 原创科幻数量占比较大, 但精品较少, 跨界作家受到关注

  开 卷排 行 榜 数据 显 示, 从2012年1月 到2019年8月,每月 的虚构类新书排行榜TOP10和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30名中, 在榜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数量占比远高于引进版科幻作品。 从2015年《三体》 获得雨果奖后, 畅销榜中的中国科幻小说数量虽然明显增长, 但是原创科幻的丰富程度并没有随之增加, 除了《三体》 和刘慈欣的其他作品,其他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很少有上榜。 这一方面表明原创科幻小说在中国是有发展前景的出版市场, 读者对优质的科幻文本接纳程度较高, 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出版规模较小, 创作人数和作品的出版数量有限, 且缺乏广泛的传播途径, 导致大众读者对科幻的认知程度低。

  开卷数据还显示, 科幻小说的占比和其他类型小说的占比相比偏低, 大众读者对中国原创科幻的了解, 仅限于刘慈欣和他的《三体》。 读者对科幻作品的选择受畅销书排行榜和知名奖项的影响较大, 可目前中国原创科幻能够登上畅销榜或获得知名奖项的作品还十分稀少, 导致中国原创科幻的知名度不高。 这既是中国本土科幻小说原创力不足、 优质作品稀缺的原因, 也表明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宣传有待加强。 出版社在引进版权的过程中, 要精选具有双效益的作品, 注重经典科幻的传播, 培育健康繁荣的科幻市场。

  主流知名作家积极跨界进行科幻小说写作, 其科幻作品跻身开卷畅销排行榜。 毕淑敏的《花冠病毒》 和冯唐的《女神一号》 分别在2012年和2015年登上开卷畅销书排行榜; 不仅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公司培育出陈奕潞这样优秀的年轻科幻作家, 而且郭敬明本人也尝试科幻文学写作。2017年, 他的《我成为怪物那天》 登上开卷虚构类新书榜TOP10。 跨界作家的科幻作品在畅销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受到大众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这种现象无疑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与传播打开了新的思路, 激发了圈内创作活力, 同时也表明市场对科幻小说的态度正在逐渐开放, 主流知名作家也会将自身粉丝向科幻圈内引流。 这种打破疆界的互动, 会使科幻作品的题材选择、 风格特征和文化背景等出现更新鲜多元的元素。

  (2) 引进版科幻作品种类丰富, 经典名家名作是市场主流

  开卷畅销榜数据显示的引进版外国科幻小说, 虽然上榜次数不多, 在榜时间不长, 但种类丰富, 既有儒勒 • 凡尔纳和奥森 • 斯科特 • 卡德等名家的名作《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等, 也有影视原著《分歧者》《火星救援》 等科幻作品。

  整体而言, 主导中国科幻市场的依然是经典名家名作的西方科幻作品。 这也是我国出版社热衷引进并不断再版的长销书。 法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儒勒 •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作为中小学教材的推荐阅读书目, 培养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人的科幻文学启蒙, 相关的作品改编和版本不胜枚举, 为中国科幻市场的培育做出重要贡献。 美国黄金时代的科幻代表作家艾萨克 •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 基地》 系列作品的畅销与读客公司的品牌策划、 营销有关。 科幻一直是读客版权引进的重要方面, 读客对该系列作品的包装思路清晰, 通过文案的策划体现图书的价值感, 护封的四只巨头的创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而内封是由编辑用半年时间绘制并打磨的银河帝国行政区图, 细节完整详尽, 能给读者带来无比震撼的惊喜。 读客还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发布创意视频, 追随热点,发起话题讨论, 策划转发赠书活动, 密集的宣传互动吸引了大批受众的关注。

  二、 中国科幻小说出版问题分析

  1. 科幻小说的受众范围狭窄

  在中国, 科幻小说属于小众的类型文学。 科幻小说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学内涵, 而且有科学技术理论做支撑的科技内核。 因此, 科幻小说的受众群体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知识背景, 对科技发展有所关注和了解, 并且对基于严谨逻辑思维的虚构叙事感兴趣, 只有这样,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充分理解巧妙的情节设计和深刻的思想哲理。目前, 科幻小说的传播更多地偏向受众信息加工能力水平较高的小众和精英。

  此外, 科幻小说的校园特征明显。 如今, 中国现有的学科体制, 是自近代以来按西方的学科模式设立的, 校园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使得科幻小说在校园的接受度更高。 很多人在离开校园之后, 缺少对科学探索的激情和环境, 因此, 丧失了对科幻小说的兴趣。 而且,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 文理分科和专业分流客观上造成技术和人文之间的分裂”, 所以致使“能够打通文理界限的特殊人才非常少”, 这既提升了科幻小说的接受门槛, 也增加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难度。

  2. 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分散了科幻受众的注意力

  科幻小说的情节发展是建立在具有逻辑自洽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一特点决定了科幻小说的欣赏需要读者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并进行深度思考。 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 大众热衷于快餐式文化体验, 喜欢观看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短视频、 影视剧等, 娱乐化媒体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休闲时间。 科幻小说以非功利性的文本形态出现, 自然会遭受冷遇。

  到2018年, 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数量突破4亿, 大众的阅读时长在增长, 读者黏性逐年提升, 即使在网络文学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 网络科幻小说作品数量少且影响范围小的境况依然没有改变。 究其原因, 在互联网主导的快消费时代中, 大众习惯于在网络文学中寻求碎片化阅读的快感, 而科幻小说所独具的题材的严肃性、 叙事逻辑的严密性和思想情感的深刻性, 注定无法迎合当下网文读者的浅阅读方式; 加之各网络文学平台自身面临评价体系不专业、 监管体系不健全和编辑队伍不完善等问题, 也不利于题材严肃深刻的科幻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3. 中国科幻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导致科幻原创动力不足

  中国科幻作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欧美、 日 本相比, 存在很大差距, 这和中国科幻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不无关系。

  欧美各国已经实现了类型文学产业化, 从书籍出版到影视剧集、 游戏的制作, 到周边衍生文创产品的开发, 完整的产业闭环充分挖掘了作品价值,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利益导向。 日本科幻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依赖于成熟的AGC产业, 通过动画、 漫画和游戏向全球进行文化输出。 日本有不少专业的科幻研究会, 很多科幻作者名利双收。

  中国的科幻文化产业发展还不成熟, 科幻图书出版规模小, 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 影视剧、 游戏的改编还在尝试阶段, 缺乏专业化程度高的制作团队; 缺少有影响力的科幻经典, 周边衍生品开发与授权的可能性不大。《流浪地球》 等多部科幻题材的电影, 预示着中国影视界向科幻领域的初步探索, 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 科幻小说还没能依靠单部影视作品的走红而迎来出版高峰。

  科幻文化产业的不完善, 导致中国缺乏对科幻创作者收益保障的有效机制。 目前, 推动中国科幻发展的创作群体, 无法仅靠科幻市场的调节获得稳定的收入。 这些创作群体大多来自各行各业, 利用业余时间创作, 中国科幻作者的收入十分微薄。 在缺乏经济保障的情况下, 新人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难以为继, 这不利于激发中国科幻的原创动力。

  三、 讨论与建议

  中国出版业要发掘科幻出版市场的潜力, 提高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影响力, 就应积极扩大受众范围, 联合多方力量, 增强科幻原创动力。

  1. 打造“科幻+”, 扩大受众范围

  在中国, 很多受大众热捧的文艺作品中都含有科幻的元素, 而且科幻作为其中的元素, 已经成为文艺作品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如, 流行小说《盗墓笔记》、 电影《碟中谍》、 系列游戏《星际争霸》 等, 它们虽然无法被归类为纯正的科幻作品, 但是属于泛科幻的概念范畴。 中国出版机构要把握泛科幻的趋势, 积极融合核心科幻文学领域之外的元素, 鼓励惊悚、 悬疑、 搞笑、 悲情、 动作和惊险等元素与科幻结合, 打造“科幻+” 的类型文艺作品, 丰富科幻出版市场, 激发受众对作品中科幻部分的关注, 以此培养更多科幻读者。

  科幻小说的出版在近几年呈现系列化的特征。 上海读客文化有限公司持续推出《银河帝国》《沙丘》《AI迷航》 等国内外经典的科幻系列作品, 通过设计风格的统一性强化同系列作品的中心特点, 使该系列在读者面前较之其他出版物更具有辨识度和视觉冲击力, 从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

  2. 多方借力, 增强原创动力

  中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20世纪70年代末期迎来两次科幻文学的繁荣, 这与当时政府全力推动“向科学技术进军” 有关。 政府权力介入科幻文化的构建之中, 能够起到诸多积极作用, 会直接导致资源的涌入和发表渠道的增加。 这些都会使科幻作品出版数量增加, 并吸引更多人积极投身科幻创作领域。 科幻小说创作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扶持, 以期实现科幻文学的繁荣发展, 但同时科幻创作者要保持超越现实的颠覆性思维, 避免强化科普宣传的工具性特征, 而丧失科幻文学中的创造性本质。

  中国虽然拥有巨大的科幻潜在消费市场, 但是每年生产的国产科幻电影寥寥无几。 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整体技术能力虽然与国外不相上下, 但是国内制作团队承接的几乎都是国际市场的外包项目, 几乎不做国产原创动画。 本土科幻创作人才的匮乏, 导致国内缺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科幻作品。 中国目 前对科幻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应加强对科幻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解决中国科幻人才供应不足的基础问题, 从而激发中国科幻的原创活力。 这是中国科幻出版从弱小变强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韩松. 当下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J].南方文坛,2010(6):28-30.

  [2]罗子欣,张放. 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提升的AMO分析[J]. 科普研究,2013(5):25-29.

  [3]鲍远福. 新世纪网络科幻小说的现实境遇与中国经验[J]. 中州学刊,2018(12):147-153.

  [4]罗思.“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6):233-234.

  [5]陈祺祺.“ 雨果奖”获奖长篇小说版权引进状况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6.

  [6]吴苡婷. 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J]. 科技传播,2014(20):177-17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