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媒体视域下《农民健身手册》出版策略研究

2020-03-20 来源:《出版广角》
  【作 者】韩衍金: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

  【摘 要】新媒体时代,《农民健身手册》出版面临困境,需要及时调整出版策略。文章提出要贴近农民生活实践,打造属于农民的出版产品;强化图书质量,提高编写人员水平;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图书出版模式;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图书的呈现方式,以助力全民健身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新媒体;《农民健身手册》;出版发行;传播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 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 宽带局域网等渠道, 以及电脑、 手机等终端向用户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异军突起, 势不可挡, 冲击着传统图书的出版和传播市场。《农民健身手册》 作为“三农”读物的组成部分, 是农村精神文明和全民健身事业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其出版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将传统图书与新媒体结合, 创新《农民健身手册》 等“三农” 读物的出版势在必行。

  一、《农民健身手册》 的出版概况

  《农民健身手册》 是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编写的出版物, 于2018年12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旨在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健康健身知识与技能, 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目前该书的首发量为5万册。 为满足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的健身健康需要, 《农民健身手册》 同时出版了藏汉双语版。 中国农业农村部无偿向西藏和甘肃、 青海、 四川、 云南的藏区行政村进行捐赠, 每个省份已免费赠送两千册。《农民健身手册》 把健身指导送到农民身边, 农民通过学习健身理论知识、 健身方法和手段, 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因此, 其出版具有时代意义。

  二、《农民健身手册》 的出版经验

  第一, 契合时代发展背景, 满足读者需求, 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农业农村部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进行了整体规划。《农民健身手册》 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编写和出版的, 因此得到了农业农村部、 体育总局、 卫生部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并在农村大力推广。《农民健身手册》 是专门为农民群众量身定制的手册, 其在编写上充分考虑了农民的身心特点和锻炼实际。 虽然农民健身工程解决了农民体育有活动、 组织和场地等问题, 但关于如何科学高效地健身, 目 前相关的农民健身实用书籍比较欠缺。《农民体育健身手册》 正好弥补了这块短板, 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 因此, 此书一经推出便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 专家团队编写, 内容科学, 质量可靠。《农民健身手册》 从资料搜集到编写完成历时近两年。 为确保书籍的内容符合农民的现实需求以及健身方法科学有效, 该书的编写经过了一系列的程序。 首先, 组织编写委员会明确编写的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 并进行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 搜集资料不仅包括国内外相关的健身资料, 还包括深入到基层进行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 通过与农村基层体育教师、 乡镇体育骨干、 一般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编写组全面掌握了各地农民健身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 充分了解农民体育健身的需求。 其次, 确定各篇章节编写专家, 开展有关问题研讨。 编写组由体育教学实践专家、 编写专家和出版编辑三部分人员构成, 他们认真策划和编写, 确保教材编写进度和质量。 再次, 初稿完成后, 又进行了多次实践论证和修改, 最终成稿, 以求在内容上符合农民健身的特点和需求, 在实践中方便农民操作和使用,在效果上可以帮助农民培养健身技能和增强体质。

  第三, 内容体系编写完整, 编写文字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农民健身手册》 内容体系编写完整, 每一小项的健身项目从项目概述、 健身方法手段、 健身功能到健身注意事项, 体系完整, 内容充实。 该书涉及的体育项目种类丰富, 从大众传统健身项目、 健身路径到新型健身项目,从农民趣味项目到国家推广三亿人参与的冰雪项目都有所介绍, 符合农民群众多元健身的需求。《农民健身手册》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 简洁明了、 便于理解。 其在健身项目的标题上, 采取了对仗的方式, 朗朗上口、 短小精悍、 便于记忆, 这种语言方式比一般的陈述方式更富有感染力。 此外, 由于图片比文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农民健身手册》 配有89幅图片, 生动有趣, 能够加深读者印象, 便于农民开展活动。

  第四, 印刷外观小巧, 汉藏双语出版, 深受好评。《农民健身手册》 采用32开本印刷, 外观小巧, 易于农民群众随身携带, 便于他们查阅和使用。 同时, 编写组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翻译, 采取汉藏双语出版发行, 满足了不同民族语言群众的需要。 接受《农民健身手册》 捐赠的青海藏区农牧民表示:“这本带有民族语言的健身手册, 让我们既方便学习又方便携带, 而且学习方式通俗直观。”

  《农民健身手册》 凭借符合大众需求、 内容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 采用双语出版等优势, 深受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农牧民的喜爱, 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 但在新媒体不断冲击的今天, 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三、《农民健身手册》 出版面临的挑战

  第一, 多元信息传播方式和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影响了纸质图书的阅读推广。 新媒体背景下, 信息的传播可通过网络全方位、 多角度地展现, 这使得农村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口传模式、 大众传播媒介和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并存”[1] , 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便携式阅读设备的普及革新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 微信、微博、 火山、 快手等成了农民喜爱的APP软件, 是农民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 另外,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中年妇女、 老人、 儿童成为农村常住人口的主流。 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时间碎片化明显, 对纸质图书不感兴趣, 农家书屋闲置现象较为普遍, 村民借阅图书比率仅为17.2% [2] 。 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图书阅读率为49.0%, 农村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iPad阅读等) 的接触率为68.2%, 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的媒介主体, 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 [3] 。《农民健身手册》 作为传统纸质图书, 其出版推广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 传统图书信息传播方式单一, 与读者需求不符。传统图书的传播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作者通过文字符号信息来传递知识、 表述思想观点, 读者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 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思路等。 其传播方式由作者到读者是单向、 线性、 不可逆转的。 读者的收获和感悟,由于没有信息的反馈, 作者无法得知, 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不具有流动性, 造成书籍出版后, 作者与读者之间缺乏沟通, 读者与读者之间缺少互动等弊病。 这些不符合多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要求, 也难以满足人们对信息及时性、 多向性的需求。 如农民在学习和使用《农村健身手册》 时遇到不知动作做得是否到位等问题时, 不能与作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等。

  第三, 传统图书信息表达形式较为单一, 在体育传播中难以与新媒体相媲美。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在体育传播方式上更为丰富多元, 融合了文字、 图像、 声音的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信息知识, 例如图片可以直观展示人体形态, 视频可以动态地表现动作的路径轨迹, 恰当的音乐、 口令可以凸显动作节奏的表达效果等。《农民健身手册》 虽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动作操作过程, 并配有静态图片展示动作姿势, 但仍有不足。 在人们的健身实践活动中, 身体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难用文字准确地表述。 另外, 健身知识中的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 文字、 图表等符号明确表述。 因此, 仅靠文字材料和图片的传统图书无法让人们完全理解动作要领, 其表现形式存在局限性。

  第四, 相对于传统图书的抽象学习, 新媒体辅助学习的效果更好。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辅助学习成为趋势。 近年来, 微视频、 慕课、 微课、 翻转课堂等多媒体课程资源广泛运用, 凭借“短、 快、 精”的特点, 有效激发受众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受群众喜爱。 而传统书籍以文本符号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这种文本对受众文化程度要求较高。 根据爱德加 • 戴尔的“经验之塔” 理论 [4] , 《农民健身手册》 属于印刷媒体, 是一种抽象化的代表事物或概念的符号。 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来看, 农民群众如果没有前期直接、 具体的“做”的经验和“观察” 的经验积累, 直接利用《农民健身手册》来获得“抽象” 的经验是有一定困难的。

  四、《农民健身手册》 出版的启示和建议

  传统图书与新媒体结合是目前大多数出版社正在探索的途径 [5] 。《农民健身手册》 在出版过程中, 既积累了丰富的出版经验, 又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笔者认为, 它的出版发行给今天的传统出版行业以下启示和建议。

  第一, 贴近农民生活实践, 打造属于农民的出版产品。《农民健身手册》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该书是在编写人员对各地农民健身情况调研的基础上, 不断探讨、 实践论证和修改, 最后编写而成的。《农民健身手册》 的指导性和健身实践性特点突出, 素材源于农民的健身实践, 项目活动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理论知识高度抽象概括, 语言简洁易懂, 符合农民阅读的习惯特征。 另外, 由于农村常住人口需要更多关于养生保健、 育儿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 广场舞等内容的图书 [6] , 《农民健身手册》 作为健康知识资料正好迎合了农村留守主体阅读的需求。 由此可见, 根据农民的健身需要, 打造农民群体真正需要的出版产品, 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健身需求, 拥有广阔的出版前景。

  第二, 强化图书质量, 提高编写人员水平。 当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 繁多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 作为传统纸质图书, 若图书质量差, 编写水平低, 农民群体轻信图书内容, 根据这些内容锻炼身体,可能会出现健身效果不佳、 锻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甚至造成身体损伤。 因此, 图书出版要组织专家学者团队, 提高编写人员的水平, 出版发行具有科学性、 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图书产品, 以高质量的图书产品吸引农民参与阅读, 保证农民健身实践的科学有效性。

  第三, 利用新媒体技术, 创新图书出版模式。《农民健身手册》 在出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为农民读者提供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 以及有偿或无偿的在线阅读及服务。 这可以借鉴目前已有的案例进行改革, 如知乎推出知识科普类短视频专区; 抖音布局知识类栏目, 邀请学者通过抖音传播科技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7] ;《全民健身指南》 在“学习强国” APP平台上线等。 总的来说, 《农民健身手册》 应创新出版模式, 制作与农民健身活动相关的音视频作品, 开发农民群众需要的手机APP应用软件等, 并提供信息化综合平台和伴随服务。

  第四, 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 》, 截至2018年底, 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 全年新增网民0.13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38.4%, 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7%。 互联网让人们的互动范围打破时空限制, 互动过程同时同步。 受众只需利用手机、 互联网就能了解信息, 同时, 能够随时通过手机终端以转载、 分享、 回帖等形式实现互动。“互联网+” 时代, 《农民健身手册》 应借力多媒体技术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通过建立微信群、 书友群等交流平台, 加强作者与读者、 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其主动对阅读内容进行反馈, 以促进图书的修订和提高图书的使用率。

  第五, 借助新媒体技术, 创新图书的呈现方式。 大众健身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 具有“动态” 的特征。 采用视频、 录像的形式呈现体育健身动作和练习方法, 会更加直观, 便于农民理解。 相关部门要推进农民的健身实践活动,就要依据“学习行为与经验” 的理论, 组织农民群众进行相关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 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调整内容与呈现方式是图书出版创新的必由之路 [8] 。《农民健身手册》 作为农民健康生活知识类书籍, 应将以文字、 图片为主的纸质书籍出版形式, 与以视频为主的数字媒体出版形式相结合, 传播健身知识和技能。《农民健身手册》 的出版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 将原有内容进行分析、 分解, 形成文字、 图片、 视频相结合的呈现方式, 把一些内容制作成配套视频, 利用“二维码” 等技术, 随图书一起出版,达到“随看随学, 无缝衔接” 的效果 [9] 。

  《农民健身手册》 是我国农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该书的出版和推广工作,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目 前, 《农民健身手册》 凭借专业的编写团队、 通俗易懂的编写特点和外观小巧且兼具汉藏双语出版的形式等优势受到读者的喜爱, 但其同时也面临新媒体的冲击。《农民健身手册》 必须根据农民学习的情况和特点, 调整出版发行策略, 积极引入新媒体进行传播, 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百姓的需要。 总之, 新媒体时代, 传统出版业必须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 不断拓宽信息传播途径, 改变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 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燕.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再探:现状、问题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8(3):21-24.

  [2]王虹.农村阅读问题的社会认知偏差[J].图书馆论坛,2018(7):101-108.

  [3]刘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6.2%,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N].光明日报,2019-04-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5-46.

  [5]张赏.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统计,2016(5):72-73.

  [6]陈含章.数字农家书屋内容资源配置刍议[J].科技与出版,2017(12):85-91.

  [7]赵瑜,张羽帆.5G时代的视听传播[J].中国编辑,2019(6):38-42.

  [8]李娜娜.新媒体时代对图书出版的内在要求与发展策略[J].出版广角,2018(23):50-52.

  [9]李金莉,苑博洋,胡志华,李博伦.基于传统武术图书的出版新实践看其对传统文化价值推广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9(5):99-10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