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当下的人们提出了警醒,病毒从未远离,只有更多地了解它,才能科学防护,消除恐惧。
其中,《中国抗疫简史》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光从多年前旧作《三千年疫情》选取部分,于春节期间抓紧增补出版。该书梳理回顾了我国数千年来的抗击疫病历史。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决不向疫病低头的勇气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以贯之的。“一个疾病对国家和社会来讲都是一场磨练,我们的应急能力、组织能力、物资供应能力、对民心的凝聚力,都将在这场磨练中不断向前。人类走到今天,病毒从来没有把人击垮,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一定能战胜新冠病毒。”
战胜新冠病毒,需要科学知识。作为防治新冠肺炎的普及读本,钟南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一书序中指出,“虽然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护人员是抗击新冠肺炎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但要迅速控制其流行,公众参与不可或缺,因此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常说,阅读要从娃娃抓起。在作家梁晓声看来,童年阶段的阅读能在孩子心头铸就善性本能,在脚下打好原则基石,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爱与善良。这也成为其创作《梁晓声童话》的动力,“投身儿童文学创作,是希望能够借助文学的力量,在孩子们的道德建设方面提供行为指引的滋养和帮助”。
阅读从娃娃抓起,为其提供品质阅读,为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至关重要。84岁的“逆行者”钟南山,因其“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当之无愧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钟南山:生命的卫士》告诉孩子们,这是当下青少年应该追的偶像。
疫情之下,人类应有许多的反思,这其中包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注,以及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将自己的这种思考融入其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对于这部作品,他这样评价:“如果说30多年前表达社会环境、表达社会各个层面的作品,《古船》是我个人表达最强烈的一部作品,那么在表达自然社会、自然层面,表达最强烈的作品就是《我的原野盛宴》。”
张炜曾在一次演讲中这么说:“文学既是浪漫的事业,又是质朴的事业。文学的一生,应当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向往诗境的一生。”同为茅盾文学奖得主的“70后”作家徐则臣,在文学创作中同样很看重诗意。新作《北京西郊故事集》9篇故事中,他最喜欢的是《如果大雪封门》《兄弟》。“这两篇有诗意的、童话的气质以及超越性在其中,我希望人们身披现实尘埃的时候,还能有点理想主义在其中。或者说,务虚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更重要的任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但都会建议读经典。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已经畅销百年,本次上榜的为校订本。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性格、自谦又自负、真实又可爱的梁任公。读者读起来也可以收获多多,不止了解到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