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今年“3·15”质检活动。国家新闻出版署相关通知强调,今年的“3·15”质检活动主要围绕两大重点展开,其中之一就是重点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读物,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主题出版产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读物,加强生产巡查并开展产品抽检。
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出版界快速应对、主动作为,紧急出版了一批疫情防控出版物,对有效引导公众不断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看到,这些防疫读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出版上线速度非常快,有的读物从策划到上线用时仅两天。这种出版上线速度一方面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有关,需要尽可能争取时间,为民众提供科学防疫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也与出版界转变思路,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多种渠道推广有关。
在一本本防疫读物不断刷新出版上线时间之时,也不免令人有所担忧:与纸质出版物需要经过漫长的选题策划、写作、编辑、校对以及印刷、发行等环节相比,那些看起来面世愈来愈神速的防疫读物,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呢?
“3·15”质检活动重点将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读物,加强生产巡查并开展产品抽检,让我们再次绷紧了这根弦:出版社推出疫情防控读物,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
一方面,出版社需要秉承高度的责任感。疫情当前,公众在科学防疫、心理防护、复工复产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科普学习,如果防疫读物不够严谨甚至有错误,不仅会对受众实现误导,也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另一方面,出版社还是要立足专业,深挖自身的特色资源,细分出版领域和受众,拒绝跟风出版。术业有专攻,如果因为某类图书市场火爆而不顾自身专业、实力,一拥而上,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无益于社会。
此外,这是一场全民战役,对于出版社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出精品、出爆款,还是要拓宽思路,汇集更多的力量。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共赢,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历史会有记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疫情防控出版物还会不断推出。希望疫情过去之时,再回望,我们看到的是一批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