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为什么外国人觉得古城北京变了? 《西方文化中的北京印象》

2020-03-2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韩猛
  《西方文化中的北京印象》吕超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20年1月版/68.00元

  北京,作为历史上的名都,八方异域,万国来同,是它的常态。它曾以强大的包容力接纳了无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外来者。《西方文化中的北京印象》一书搜罗近代西方的不同画种,描绘了北京的人物、场景的奇妙图景。

  英国人庄士敦,因与紫禁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记忆充满了怀旧和眷恋的情调,也可以见出他对中国文化深刻的体察:“中国还有一个从未陷落的要塞,正在消逝的古老礼仪仍构成这里日常惯例的一部分。象征着古代精神的威严礼仪和宁静的汇聚之所……仿佛在那仍旧显得神秘的大内宫殿里找到它最后的避难所。”同为东方文化浸润的日本人也特别迷醉于旧都北京的魅力,那种凝重安详、古朴威严、封闭性的静态之美,透露出浓重的东方传统韵味。

  很多异国人,认为自己比当地人更堪作旧都的知己。正如斯诺所描述:“这个国度因为过于古老而留存的过于复杂的情形,只有那些深入其中的异国人才能真正领略和明白。”他们出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崇尚与神往,把一腔深情寄寓到古都的一草一木上。

  “异域他者”往往是一种理想的想象寄托,但正因为基于文化文本建立的幻想,与现实所见碰撞时又难免溃灭。德国作家伊瑟·朗格纳在小说《紫禁城》中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和平王国”“北京原有的诗意已经消失殆尽”。一方面,欧洲在一战的伤害中再次把希望寄托到异国的东方;另一方面却发现美好的东方也在堕落和消亡,觉得“被内战和自然灾害折磨的中国应到西方文明中去寻找拯救”。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人心中的北京,更多的是前工业时代的远古都城,谜一样的东方世界之都。他们都难以接受眼前的真实的北京。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许多曾出访求学的外国人重新看到北京,都陷入对过往的怀念,他们普遍觉得,以往的北京消失了。虽然城市生机再现,古都的风貌在悄然变化。在他们眼里,北京失去了古久的意味和风格典范的建筑风貌,令人痛惜不已。更尖锐的声音,则直接说它失去了城市的资格,“与其说是城市,毋宁说是街道、建筑物和空地的堆砌”。

  “失去记忆的城市”“北京的建筑削弱了城市的身份和特征”“一个有着最伟大城市设计遗产的国家,竟如此有系统地否定自己的过去”。甚至于它不仅失去了都市感,且杂乱无章。北京也一度成为各种新奇的西洋建筑试验场。作者直言不讳地说:“为什么多次从战争炮火中被挽救出来的古城北京,现在却被一砖一瓦地清除出地图?”反观历史,和现实一样往往充满了各种荒唐妄诞。历史依附于现实而存在,是客观现实催生了主观的历史和记忆,让我们能够得以透过古老的镜子照见当下。亚当·斯密的“镜子效应”理论说:“跟我们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表情和行为,是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唯一镜子。我们正是以某种标准衡量,并透过其他人的眼睛,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历史和他者的记忆也都是这面带有公正旁观者力量的镜子,不放弃对历史的凝视与怀想,才是唤醒和重整现今思维困局的一把钥匙。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