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们推出了多期爆款案例解析专题版(链接:2019年9月20日3版,2019年10月15日3版,2019年10月23日3版等),汇聚了一大批畅销书策划人谈,产品运营实战心得,受到读者好评。2020年,我们将继续跟进最新的畅销书实操案例,也会延伸出更多图书相关周边产品的开发案例,供内容研发日益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出版机构参考借鉴。
打造专属于孩子的中国科技史读物
■陈邕(接力出版社副编审、“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策划编辑 )
目前市面上的有关中国科学技术类图书,多为百科类读物或某一领域的专著,要么是讲述中国科学技术的某项发明创造,要么专门介绍某个有影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生平故事,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作系统、整体介绍的书籍,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精心策划基础上,我于2017年初提交了“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选题。经过反复比较,多方联络,最终约请到了国内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教授担任这套书的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8位博士共同执笔撰写。
专业图书的青少年版的操作有难度,既要保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和正确,又要能够唤起青少年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创作团队经受了很大的挑战。实现前者的路径是“提要”,实现后者则需要提供适当的个案和细节,路径可谓“钩玄”。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科学技术史读物往往将古代和现代人为割裂,并回避谈论当代的内容。例如,谈古代通常止于1911年清朝覆灭,谈现代则经常止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将内容古今贯通,全面覆盖。经过前后近两年时间,创作团队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最终呈现的是:天学、地学、医学、算学、博物学等科学领域的探索,以及纺织、烹饪、乐器、炼丹、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等技术领域的成就,数千个知识点,上百个发明创造的故事,近千幅与内容相呼应的图片,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的科学技术成就勾勒出一个整体轮廓。新中国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从“两弹一星”到高铁,直至屠呦呦首获诺奖,皆有重点论述。
在前期编校过程中,从框架的调整、目录的设置到标题的修改再到每一个知识点核实,个别章节文言文引用处理,编辑团队都丝毫不敢懈怠,反复查阅资料、讨论修改、润色加工。在相关章节内容节点处,我们还增加了“延伸阅读”“知识拓展”“科学问答”等创新内容,使得整个系列观点更鲜明、内容更厚实、板块更丰富。为了从装帧设计上展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美术编辑几易其稿设计正文版式,不厌其烦地调整近千幅插图的色调、大小和位置,光是封面设计,就前前后后推翻了不下十版方案。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打磨,“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一套6种终于在2020年初,以比较理想的内容与形式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采取了先期在当当网独家上市,3个月后再全面放开的销售方式。围绕该书3月初在当当的上市,除了定期专题上线,微博转发、软文推送、海报展示、微淘书单推荐、千聊直播、作者直播之外,我们还采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头并进的宣传方式。目前传统媒体已完成第一轮宣传,先后有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在内的近百家媒体予以了报道。由于宣传比较到位,“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目前已在当当历史频道中名列新书销售榜前茅,接下来要做的还有书评刊载、作者专访、广播电台和电视栏目专题、校园推荐、针对终端读者开展特色活动、选载连载、暑假全国重点卖场码堆销售,制作相关宣传海报、展架、视频促销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微信群分享、公号导流、听书平台合作、豆瓣书单、抖音合作、短视频推荐等方式宣传该书,力争一套6种首印7万多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售罄并实现反复加印。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还在编撰过程中就以其立意高远、叙事弘大、构思精巧、见解深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参评国家级、省部级各大奖项和全国性科普读物奖项,力争入选各种读书活动推荐书目,将这套书打造成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之作。
小众书也能“炼”成社级畅销品
■潘婕(华文出版社)
自2015年11月出版徐静波的《静观日本》后,华文出版社以每年一种的速度又陆续出版了徐静波的《日本人的活法》《静说日本》《遇见日本》《日本的底力》,每种书都成为社级畅销书。徐静波的全部作品都由华文社出版,形成了良好的品牌。
在每年进行的若干次签讲会上我们发现,徐静波的现场讲演效果非常好。主题鲜明、语言流畅、案例典型、层次分明,大大小小几十场的演讲,内容丰富,出一本讲演录的想法便由此诞生。
讲演内容繁杂,如何确定主题?有目共睹,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有些过程被疏忽,有些文化被过滤,有些秩序没能建立,接下来的若干年,中国社会将会进入一个“修补期”。在这个修补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可以参考学习的范例。我们的邻居日本,改革开放比我们早了近100 年,社会发展比我们早了几十年,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名噪一时的日本东芝公司,白色家电业务被美的收购,电视机业务被海信收购,三洋的电视机、洗衣机业务被海尔收购;索尼公司的电视机、电脑、手机在市场上也不见踪迹。由此人们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日本“失去了20年”,似乎日本真的陷入了停滞。事实真的如此吗?从1990年开始,日本经济遭遇了三次危机: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暴跌、银根收紧、出口受阻、内需市场萎缩、GDP负增长的困境,第二次是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第三次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但面对三次危机,日本企业都做出了现在看来十分有效的应对,这就是日本企业转型创新的三大战略。一是放弃下游,不生产中低端产品;二是控制上游,这主要是针对新材料的研发而言,“上游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个命脉、一条生命线”;三是占据中游,这是针对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而言。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转型创新对我们不无启示。中国企业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心理实现与日本企业的新融合、新合作,可以加速助推企业走向成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徐静波关于日本转型创新的讲演记录稿整理成书奉献给读者,是有价值的。《日本如何转型创新——徐静波讲演录》通过精彩的案例,阐述了日本企业用30年的时间放弃下游,消解落后产能,研发新材料控制上游、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中游的转型创新策略。
《日本如何转型创新——徐静波讲演录》的读者定位不同于之前的几本书,我们将读者群锁定在企业管理层。考虑到这本书的读者定位区别于前几本书,我们特地将书设计成精装小开本的“口袋书”,方便读者携带。
赶在2020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之前,书出版了,但是2020年的春节比较早,只在网店发货,还来不及发到全国各地的书店,物流就停了。春节结束,又赶上新冠病毒的全国流行,物流迟迟不能恢复。我们与作者积极沟通,在当当网、天猫“当当网官方旗舰店”进行主题为“日本的新冠病毒疫情到底有多严重”的直播活动,通过与观众交流图书内容及防控抗疫相关知识,拉动图书销售。此外,充分利用作者的自媒体平台“静说日本”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静说日本”栏目以及@徐静波微博等,进行爆炸式宣传,确保线上渠道的销售。经过多轮营销宣传,《日本如何转型创新——徐静波讲演录》一度冲到“当当文化畅销榜第1名”。该书在疫情期间只能供货到网店的情况下,于3月实现加印。
图文书的长线开发技巧
■刘毅、陈文彬(博集天卷第七编辑中心) 刘迪(博集天卷市场部营销编辑)
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不仅是文字阅读,更对视觉化有高要求。从2018年我们团队打造出《观山海》这一现象级爆款书后,图文书就成为我们一条重要的产品线。基于“图+文”形式,不必局限于国学经典,严格把控图和文的质量,挑选细分类别中顶尖的、有特色的作品,一样可以打造爆款书。图文书相较于纯文字书,能有更丰富的排版方式、视觉效果,读起来相对更直观、轻松,深受当下“90后”、“00”后喜爱。
《怪奇事物所》简体版出版前,其实已经“趣名在外”,作者团队的同名网络博主号在Facebook和Ins上已经运营了两年有余,吸引了不少粉丝。之前网络上流传一个冷知识“鳄鱼在水中是站着的”,并配有一个超有趣的手绘鳄鱼图,吸引了很多人转赞。版权代理推送的书讯中正好有这本书,我们第一个跟进,经过激烈竞争拿到了版权。
文稿审校时,核查知识点到崩溃——小小一本书,涉及的知识点之多,远超我们的预期。印刷盯色时,因为内文黑底、封面绿底,都是难调的颜色,为了最好的颜色效果,一遍又一遍地对印刷师傅说“抱歉,咱们再来一版吧”……
身为一个编辑,能遇到让自己心甘情愿为之费心费时费力的书,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有两点。其一,风格独一无二的四色手绘插图——“魔性”配图!作者团队有个专门的“画画所长”,会根据每个冷知识,精心绘制“点睛”作用的配图,既可以展现冷知识的核心,又让人觉得有趣搞笑!
其二,文字所蕴含的幽默诙谐和暖心慰藉。该书文字的趣味性、治愈性正是当下年轻人非常喜爱的,用一位读者的评价即“一本科普书,有着优美的文笔,不用说科普性,仅文字看着就够美”。
知识性、趣味性十足,对个性的标榜,对孤独的治愈,再加上魔性绘图……因此,《怪奇事物所》颇具畅销且长销的潜质,不仅适合成年人,作为学生科普读物也很合适。
受疫情影响,实体书店无法正常售书。但这本书在电商渠道销量非常好,新书期3个月一直在当当新书榜科普类TOP1,许多读者甚至名人如大张伟都主动分享推荐。目前,该书已经加印了2次!
事实上,在每本重点书上市前,我们的营销编辑都会认真分析书的卖点,无论是内容,还是产品装帧,会给出几个维度的定位,从而塑造出一个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完整产品形象。
从文字内容上,我们主打它的知识性、趣味性、社交性、话题性,做了十余篇不同维度的宣传内容;同时,积极利用书中的视觉元素,与搜狗输入法、QQ官方筹备合作,深挖“怪奇事物所”这一IP的更多可能性。从产品本身看,其设计装帧足够年轻、时尚,我们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图书界的“网红”产品。
在推广阶段,我们两手抓。一方面主抓垂直科普类的头部媒体,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在短时间内覆盖当下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除主流的“双微一抖”外,B站和小红书也是我们的主要种草阵地。
值得欣慰的是,新书推广期过半,我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现了大量的二次传播,也有不少新媒体达人慕名而来,想要了解这本书。与此同时,网站销量排名也在不断上升。与搜狗官方合作的定制化皮肤,不仅收获了30余万次的下载量,还造就了图书信息百万级的曝光,为电商带来了近乎于平时3倍的销量转化。
接下来,我们跟QQ官方合作的定制化内容即将上线,相信这次合作也会将《怪奇事物所》带到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中。另外,我们会帮助作者团队进一步培育其在大陆的自媒体矩阵,围绕书中的形象开发文创产品,进一步扩大“怪奇事物所”这一品牌在大陆的直接影响力,对图书的销售形成长尾效应。
汪曾祺写给孩子的故事
■颜小鹂(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
2020年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100周年诞辰。蒲公英童书馆正好策划了汪曾祺先生的《仓老鼠和老鹰借粮》——写给孩子的故事。
3年前的一天,我有一个阅读圈的朋友袁本阳发来一个小故事,让我看看。我看后觉得很好玩,像一个民间故事,后得知,这是汪曾祺先生写的一个小故事。于是我们聊了许久,他觉得这个故事很符合图画书的讲述逻辑,做成图画书一定不错。于是,这个故事就住进了我的心里。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有三点最让我着迷:一是他的故事几乎都是以小见大,充满着智慧;二是他的语言,我觉得他绝对算得上语言大师,精准到你无法动他一个字一个词;三是他在文章里将吃写得有感情有味道(都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亲自做过一样)。
就拿《仓老鼠和老鹰借粮》这个小故事来说,语句里简单的几个词,就能把故事里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比如第一个出场的喜鹊,它向仓老鼠借粮时,对小老鼠的称呼就很友好:“小胖墩,回去告诉老胖墩:有粮借两担,转过年来就归还。”从“胖墩”的称呼,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仓老鼠长得很胖,因为是守粮仓的。喜鹊很讨好仓老鼠,为了顺利借到粮。
第二出场的是乌鸦,称呼变成了:“小尖嘴回去告诉老尖嘴,有粮借两担,转过年来就归还。”语气上有了一点点变化,没有那么友好了,像刁民一般。老尖嘴觉得虽然乌鸦态度不太好,但总还是答应归还的。当老鹰出场的时候呢:“小猫菜,回去告诉老猫菜,有粮借两担,转过年来不定归还不归还!”能看出老鹰的霸道,一个“小猫菜”的称呼,就那么有生趣,老鼠和猫,老鼠是猫的下饭菜,这样的表达十分有意思。加上“不定归还不归还”的霸道与嚣张。
故事也就从这里转折往下,结果会是什么呢?这样的故事叙事,短短的文字,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样的故事太适合做图画书了,文字的节奏和画面的节奏完美演绎。
前面说到,我对把这个故事做成图画书心心念念,但如何得到汪曾祺家人的授权呢?有一天,我在书评人绿茶的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消息,他们的读书会要读一期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于是我开车去了读书会——位于北京东边青青家园小区里。那天来的人都是汪迷,除了听他们讲汪先生的故事,分析汪先生的作品,我还微信加了几位好友。大约又过了大半年,我跟其中一位王树兴老师,提起想做仓老鼠的图画书,想请汪家后人授权的事情,他很热情地把汪曾祺的儿子汪朗先生约了出来。他们很好奇这么一个小故事如何能成为一本书?我信心满满地告诉他们,我肯定能把这个故事做成一本有意思的图画书。汪朗先生很支持,爽快地答应了授权。
对我来说,这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找合适的画作者。机缘巧合,我们引进主办的“博洛尼亚插画展”,那一年刚好有一位中国插画师王祖民获奖,他用国画画的老虎让我喜欢得不得了。当时,我就想,如果请他来画汪曾祺的仓老鼠,也一定不错。2017年11月,博洛尼亚插画展中国巡展(杭州站)开幕,也就在那里,我认识了王老师。自然,我也不敢错过机会,就把汪曾祺先生的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他说:“听起来有些意思啊,你发文字给我看看吧。”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王老师回话说他愿意画,不过要等一等,因为他手上还有两本书没有画完。我当然愿意等。就这样,又过了快一年,中间我不敢追问,只是静静等待。直到2019年4月,有一天王祖民老师在微信上发给我他画的“仓老鼠”的黑白草稿,那个节点我开心极了。看来,我计划2020年3月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推出是没问题了。
2019年6月,第一稿给到了我们,在跟王祖民老师讨论后,他又做了一些修改,直到2019年9月,完成稿来到了我们手上,我一页一页打开看,从角色造型、人物关系、气氛的烘托、自由浪漫的画风到传统又不失幽默的中国味道……都让我十分满意。
拿到稿子后,我们排好版,反复读了很多次,也发给汪朗先生请他审阅,他给予了充分肯定。就其中的几个用词和一句话,我又与汪朗先生沟通。第一是书名。如果按照现在的习惯,应该改成“仓老鼠向老鹰借粮”,到底是不是一定要把“和”改为“向”,最后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和”。和这个字在这里我的理解有几个意思:当动词讲“和”还有和气的意味,读完故事后,对这个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连词——老鹰向仓老鼠借粮,仓老鼠也向老鹰借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仓老鼠和老鹰的故事。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和”。第二是细微的文字改编。当老鹰把仓老鼠叼起来,原文是这样的:“老鹰一嘴就把仓老鼠叼住,一翅飞到树上,两口就把仓老鼠吞进了肚里。”我们在认真看了画面的叙事后,决定删除最后一句,让画面去讲述,更有韵味,且结尾也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读起来耐人寻味。当然,删去这句话,也得到了汪朗先生的确认和同意。
这本图画书,从起意到最后出版,我们走过了3年的时间,本来应该在今年2月8日元宵节(也是汪老阴历生日)时推出,疫情让美好的事情延后,但美好总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