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芬(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执行编辑)
《中国桥》文武松主编/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12月版/45.00元
桥梁工程的发展程度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的名片。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著名桥梁专家文武松主编的《中国桥》,从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桥梁中遴选了一批桥梁界“名片”,为孩子讲述了每座桥梁背后的建设故事,60个小故事仿佛一帧帧剪影,贯穿起了70年来中国桥梁的建设史。
《中国桥》的框架构设基于编者精道的学术眼光:以时间为序,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为纲,将新中国桥梁建设史分为五个阶段:建成学会、奋发图强、融入市场、追赶世界、领先世界;共挑选了33座“桥梁名片”。五个时段分辖桥梁数量的编排由疏至密,折射了中国桥梁建设工程的硕果渐丰。
与桥梁建设前工程师商讨的基础施工方案类似,选择何种叙事策略来展示这33座桥梁的丰姿决定着这本书的“基因”。编者摒弃了介绍桥梁知识的“百科体”,也未使用纯然的“图鉴体”,而是选择了老幼皆宜的报告文学“故事体”来展开每篇桥梁的讲述,每篇短则千字,长则两千字左右的篇幅。近年来,故事化叙事是科普图书创作的一大趋势。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桥》充分调度了故事化叙事的诸多道具,展现桥梁建设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故事,其优势是可以细致地再现复杂的事态、事件或人物经历。
围绕每座桥梁讲何种内容的故事?桥梁的建设过程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文化、社会、自然之间交织的有机融合,辐射的相关话题也极为丰富,在有限的篇幅里倘若面面俱到,反会溃不成军,难以凸显特色。该书以每座桥梁的建设中重要的、有特色的人或事为纬,以中国桥梁建设者奋发图强、不断创新的精神为魂来全面推进故事的讲述。
《中国桥》的故事书写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在亲历、调研或是采访的基础上,利用鲜活的材料书写一手故事。故事讲述者身份也较为多元化,丰富了故事的叙事维度。例如,《15天抢通京汉铁路黄河桥》写了女桥工张玉珍见证的力挽狂澜的故事;兰干武《长江之吻》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在九江长江大桥工地当桥工时亲历九江长江大桥主航道216米跨度钢梁合龙的故事。其次,善于大题化小,挖掘有故事、有命运感的人物,以细腻的故事质地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至喜长江大桥”中的《背着父亲去建桥》选择了背着几近失明、下肢瘫痪的父亲建桥的普通打工者王兵的故事。最后是故事的主题明确,即对中国桥梁建设者自强不息、愚公移山般的坚韧力量,攻艰克难、精益求精的匠人态度,勇于创新、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然而,该书的意蕴又不止于此,港珠澳大桥下游来的白海豚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高端环保的建设理念,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谐的样态,亦时时在提醒着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