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质稿件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约稿是中文科技期刊争取优秀稿件的主要方式。通过梳理《生物工程学报》近10年来的约稿实践,总结约稿的策略,以期为编辑同人提供参考。本文结合作者约稿工作的实践和效果,列举并总结了约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选择恰当的约稿主题、约稿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约稿方式,及时提醒约稿对象交稿等是成功约稿的关键。
【关键词】科技期刊;约稿;专刊;学术会议;特邀编辑
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生命,优质稿件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流的科技刊物在离不开一流主编和一流编辑团队的同时[1-2],更离不开一流的稿件。约稿是获得优质稿件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中文科技期刊寻求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约稿不仅可以提高期刊的编辑质量和学术水平[3-4],而且可以使期刊报道内容具有特色性、时代性和前瞻性「5-6]。
在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学生(硕士或博士)毕业、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申请课题时往往以发表SCI文章作为硬性指标和条件,还有许多单位会给予SCI论文发表者重赏。这种评价体系造成国内大量优质稿源流失,国内的中文科技期刊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以我们所在的《生物工程学报》为例,从2008年起,自由来稿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为了增加稿源数量,提高稿源质量,编辑部一改坐等作者自由来稿的被动局面,主动出击,通过深入科研一线实验室、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强与编委专家的联系沟通,了解最新科研热点,结识领域内权威而热心的专家,为约稿选题的策划和约稿人选的确定做好储备。
在编委会的大力支持和编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近10年来《生物工程学报》发表20余篇特邀综述和30期专刊/专栏,累计约稿300余篇。本文结合我们约稿工作实践,总结约稿策略及约稿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以期抛砖引玉,为编辑同人提供参考。
1 约稿策略
选择恰当的约稿主题、约稿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约稿方式,是成功约稿的关键。优质稿件会吸引更多读者,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优秀作者,形成良性循环,使中文科技期刊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7]。
1.1 主题的选择
约稿的选题非常关键,笔者一般通过综合分析和考虑研究方向的受关注度、社会科技热点和学科前沿重点研究方向等几个方面确定约稿主题。
1.1.1 根据数据分析选择受关注度高的主题
约稿选题直接关系到稿件是否有读者关注,因此在选题前期刊编辑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挖掘和分析期刊所在领域发表的高被引用文章。可以通过国内外重要相关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SCD、万方、PubMed等)检索本期刊或领域内其他优秀期刊中的高被引文章,亦可通过中信所发布的F5000入选文章列表,分析汇总这些高被引文章的主题。如2008年我们通过检索发现“生物能源”主题的文章受读者关注度较高,因此《生物工程学报》于2010-2015年先后策划出版了4期以“生物能源”为主题的系列专刊。中国知网统计结果(数据截至2019-11-25)表明,《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第7期“生物能源”专刊发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43,分别为当年非专刊第6期和第8期发文平均被引频次的3倍和3.9倍。第7期专刊发文的平均下载次数为1206,为当年非专刊第6期和第8期发文的平均被引频次的2.7倍和3.4倍(表1),说明通过大数据分析受关注度高的主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选题方式。
表1 《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生物能源专刊与相邻 2期非专刊发文被引频次及下载频次比较
注:数据来源: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9-11-25 0期号 | 发文篇数 | 总被引 | 平均被引 | 总下载 | 平均下载 |
第6期(非专刊) | 19 | 261 | 14 | 8381 | 441 |
第8期(非专刊) | 19 | 217 | 11 | 6652 | 350 |
第7期(生物能源专刊) | 24 | 1035 | 43 | 28953 | 1206 |
1.1.2 根据科技时事热点进行选题
通过针对一些社会科技热点进行选题策划,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选题方式。期刊编辑需经常关注一些科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如科学网、生物谷、知识分子等,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热点。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具有较强的捕捉新闻热点的敏锐性和较强的执行力,根据热点及时策划约稿方案。
2010年,生命科学领域最热的话题莫过于“人造生命”和“超级细菌”。当大众媒体的新闻铺天盖地出现的时候,当突发事件造成的迷茫、恐慌情绪积聚的时候,科技期刊如果能从科学的角度及时跟进报道,深入解读,将起到大众传媒无法达到的科普和宣传效果。于是,本刊编辑部启动快速组稿机制,立即组织邀请该领域973首席科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追踪报道。
2015-2017年,《生物工程学报》还针对“转基因作物”“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备受争议及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组织约稿、及时发表,并广泛传播。为了后期更好地推广给大众,便于大众理解,约稿前编辑需与受约稿人提前沟通,撰文中尽量使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表达深奥的科学问题。
针对科技时事热点进行选题约稿,对撰文科学家、读者和期刊是多方共赢的好方法。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既可以对大众起到较好的科普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8],又对撰文科学家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提升了他们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同时期刊也获得了优质稿件,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1.1.3 根据学科前沿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选题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指出,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革命性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前景。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领域整体“并跑”、部分“领跑”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有较强基础的若干领域,重点部署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显著改变科技与经济社会等竞争格局的颠覆性生物技术,包括新一代生物检测技术、新一代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技术[9]。
针对上述规划中提及的学科前沿和重点研究方向,《生物工程学报》于2017年选择了合成生物学、基因组编辑等颠覆性技术和交叉学科方向为主题,分别组织出版了专题刊。经中国知网数据统计分析,2017年发文下载次数Top 10中有3篇来自合成生物学专刊,有2篇来自基因组编辑专刊。
1.2 约稿对象的选择
1.2.1 从编委会成员中选择约稿对象
期刊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学术作用,进而不断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水平。编委除了负责建议和决定期刊的编辑方针、发展方向和对稿件内容的科学性进行学术把关外[10],同时还要调动编委会为期刊组稿撰稿的积极性,发挥编委会的带头作用,增加和吸引更多优秀稿源。《生物工程学报》的编委会组成充分考虑了编委成员的单位及专业覆盖面和学科交叉等因素,同时注意编委会年龄梯队结构的动态调整,及时增补热心期刊发展的中青年专家。
由于编委只是兼职,还有很多本职工作,因此期刊编辑应主动与编委们保持联系,主动向他们约稿。本刊编辑通过不定期组织编委会、参加学术会议、走访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加强与编委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编委所在团队及所在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中挖掘约稿主题和约稿对象。
在本刊出版的30期专刊中,有26期由编委担任特邀编辑,在专刊约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有3位非编委的特邀编辑通过后续增补或改选已成为本刊新一届编委。
1.2.2 从重要学术会议报告人中遴选约稿对象
2009年本刊通过数据分析拟组织出版以生物能源为主题的专题刊,但是一直没有特邀编辑的入选。生物能源属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学科方向,因此本刊编辑团队选择参加了2009年国内工业生物技术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通过听取大会报告,会后与专家沟通,最终选择并邀请了在领域内既有权威学术水平,又对期刊发展非常热心的白凤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特邀编辑。白教授按照生物能源领域各专家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特长,确定了约稿人名单及约稿主题,本期专刊多篇约稿均为高被引文章。
1.3 约稿的具体方式
约稿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当面约稿,也可以通过E-mail、电话或微信约稿。成功约到一篇优秀的稿件,往往需要3步走:第1步,当面约稿。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或是走访实验室,当面与专家约稿的成功率更高,特别是对于之前不熟悉的专家。约稿前要查阅被约稿专家曾发表的相关成果,做好功课,如果曾在本刊发表过文章,可以在与受约人交流时反馈其以前发文的受关注程度(下载量或是被引频次等数据),便于与受约人交流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话题,让专家感受到期刊编辑对其所研究的领域感兴趣,通过当面交流同时也可使专家深入了解本期刊的专业性。第2步,E-mail约稿。约稿对象当面口头答应撰稿后,编辑应及时发送一封正式的约稿函,明确具体的约稿主题、投稿方式、希望交稿日期等信息。对于很熟悉的专家可以省略第1步,直接用E-mail约稿即可。第3步,采用电话、短信或微信提醒受约人按期提交稿件。随着沟通媒质的变化,约稿方式也随之改变[11]。如今微信沟通已日益成为寻常和使用频繁的沟通方式。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利用常规约稿方式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借助微信与受约人进行沟通交流[12]。如今的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往往会议主办方会建立参会人员的微信群,这为期刊编辑后续约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通过在微信群中发布正式的专刊征稿通知、提醒交稿通知、专刊出版后的微信宣传链接等,可以及时精准地将相关内容推送给该领域的小同行专家和读者。
1.4 为约稿稿件提供快速发表、快速传播等服务
期刊要为约稿提供绿色通道,及时审理和刊出。特别是针对科技时事热点,为保证稿件的时效性,及时出版非常重要。2010年生物能源专刊中的一位受约专家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因事务繁忙,迟迟无法交稿,但经过沟通,稿件于2010年7月16日提交,此时整期稿件已进入三校阶段,为此专门对此稿审理和出版开辟了绿色通道—特稿特办,在编辑和出版相关人员加班加点的努力下,此稿从投稿到发表仅用了9d时间。这篇稿件发表后受关注度非常高,已被引74次,下载1 819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2019-11-25)。针对“人造生命”主题的约稿稿件我们同样也开通了绿色通道,从收稿到发表仅用时13 d。
稿件的发表并不是终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后期的宣传推送,让更多的读者看到稿件中的观点及成果才是科技期刊的初衷。《生物工程学报》针对时事科技热点,如“人造生命”“超级细菌”“转基因作物”“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等为主题进行的组稿,由于这些稿件是关乎公共卫生或是充满争议和疑虑的,备受大众关注,出版后我们第一时间将这些约稿推荐到科学网、生物谷等网站进行转载[8,13],并有5篇[14-18]被《新华文摘》转摘。将约稿及时推送到相关行业关注度较高的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及其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量10万+),以及相关学会和科研机构的网址及微信公众号(如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高了稿件传播范围和期刊的显示度。
2 约稿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2.1 需要及时跟进约稿稿件的撰写进度
专家答应撰稿,并非大功告成。要想成功获得专家的约稿,期刊编辑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后续追踪和跟进工作。以我们的约稿经历而言,受约人能如期交稿的比例不到5%,往往需要期刊编辑通过发邮件或电话提醒3-4次。不能如期交稿往往有2方面的原因:1)被约稿人在编辑当面约稿时不好意思直接回绝,虽口头答应但实际上并未打算撰稿,这种情况一般占到约稿人数的20%-30%。在后期提醒被约稿人时,通常会以近期实在太忙等为理由,而并不明确说明何时交稿。如看不到受约人有真正交稿的诚意,此时期刊编辑需要及时做出判断,不必再继续浪费时间和精力。2)被约稿人确因公务繁忙而延误交稿。一般留给受约人的撰写时间为3-6个月比较合适,时间太久受约人可能遗忘,时间太短撰文仓促,不能保证约稿论文的质量。对于时效性较强的社会科技热点类约稿撰写周期可灵活掌握,为了保证稿件的时效性,及时发表及时传播给读者至关重要。通常可在约定交稿前半个月发一次提醒邮件,或是电话、微信进一步跟进。如适逢节假日,可以在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顺便提醒约稿事宜。
2.2 如何处理约稿中质量较差的稿件
编辑对待约稿的退稿处理要十分慎重。绝大多数受约人都很负责,提交稿件质量明显高于自由来稿;但也有极个别受约人提交的稿件质量较差,可能稿件是由缺乏写作经验的学生或助手撰写,受约人未进行认真把关。本刊做法是:如果约稿同行评审意见不好,能修改补充的,尽量发给受约人修改直至达到期刊的发表要求;如果约稿确实存在实验设计或科学性上的原则问题,则只能做退稿处理,不能因是约稿而放松质量要求,否则就背离了约稿提高期刊质量的初衷。退稿信要写得有理有据,指出其稿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令人信服,同时退稿函语气要婉转,并诚恳表示歉意,做到“退稿不退人”。既要保证刊物的质量,又要不“伤害”受约人[21]。
虽然期刊编辑部在约稿时并没有承诺一定发表约稿对象的文章;但如果约稿质量不高,审理后无法达到发表要求,编辑部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要改变这种尴尬的被动局面,建议在约稿的同时,附上本刊的稿件要求,编辑不仅给受约人提供选题,还要对内容的确定(包括稿件的标题、内容的层次结构,甚至各层次结构的小标题)等给出建议,必要时,以书面形式向受约人提供具体写作提纲或以往已发表的约稿样例[22]。
3 约稿中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要与时俱进,采取媒体融合发展策略,利用多种媒体,如科技门户网站、相关学会网站、大众媒体、微信平台,做好约稿稿件后续的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宣传,让约稿人能够从中感受到期刊编辑部对约稿文章的重视。努力实现期刊和受约人的共赢,才能让受约人更加信任期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受约人的投稿黏性,实现良性循环。如果只单靠受约稿人的爱国情怀,或是碍于编辑或编委的情面帮忙撰写1篇稿件,期刊不为受约稿人提供快速发表和广泛传播的优质服务,则约稿可能就是一次性的,受约稿人将缺乏动力再为期刊撰稿。
我国已成为科技论文大国,但实现科技期刊强国任重而道远。希望国家在重视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同时,也能越来越重视中文科技期刊,毕竟中文是国人的母语,对于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撰写和阅读中文更加方便快捷。以中文发表科技成果在成果转化及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方面更具优势。
中文科技期刊要发挥学术导向作用和引领创新的作用,还需要加强约稿力度,以吸引更多的原创成果性稿源。国际期刊每年通过收取版面费,赚取了我国很多科研经费。近几年国际出版集团已发现商机,利用国内的SCI评价体制,纷纷来国内办刊,抢占优质稿源的同时,获取暴利;因此,还希望国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调整学术论文评价机制,引导科学家在国内的英文期刊或是中文期刊上发文,避免知识产权和科研经费流失,既增强国人的话语权,又有助于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4 参考文献
[1] 肖宏.一流刊物要有一流的主编[J].科技与出版,2008(2):21
[2] 肖宏.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的编辑人才[J].科技与出版,2008(3):19
[3] 王静,冯学赞,马宝珍.提高科技期刊约稿质量和成功率的途径与方法[J].编辑学报,2013,25(6):554
[4] 赵志宏.科技期刊约稿的原则[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93
[5] 代艳玲,朱拴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58
[6] 孙喜佳,李盈,武斌,等.媒体融合模式下科技期刊如何获取优秀稿件:以《中国肿瘤临床》约稿实践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12):60
[7] 陆宝福.论提高学术期刊约稿成功率的策略[J].编辑出版,2017,46(3):16
[8] 陈宏宇,郝丽芳,武文.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抓住科技新闻热点快速组织优秀稿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1(6):929
[9] 科技部.一图看懂《“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EB/OL].(2018-06-02)[2019-07-20].http://www.most.gov.cn/kjbgz/201705/t20170524_132924.htm
[10] 李建军.学术期刊手机短信约稿的特点与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11(4):78
[11] 彭熙.高校学报应加强组稿策划[J].编辑学报,2004,16(4):281
[12] 张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术期刊约稿新意境和策略探讨[J].重庆行政,2016(4):97
[13] 陈宏宇.大众传媒:科技期刊立体化出版的新模式[J].编辑学报,2011(增刊1):2
[14] 孙明伟,李寅,高福.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尔领路生命科学[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6):697
[15] 孙明伟,郑焙文,高福,等.人类与病原菌的军备竞赛:NDM-1耐药基因与超级细菌[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11):1461
[16] 杨利敏,李晶,高福,等.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5,31(1):1
[17] 田德桥,陈薇.寨卡病毒及其疫苗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17,33(1):1
[18] 王涛,孙元,罗玉子,等.非洲猪瘟防控及疫苗研发:挑战与对策[J].生物工程学报,2018,34(12):1931
[19] 江宁.《生物工程学报》30年[J].生物工程学报,2015,31(6):761
[20] 邱晨辉.中国科技期刊“外患内忧”科学家不愿意在国内发布成果[N/OL].中国青年报:中青报深度 [2019-08-01].https://mini.eastday.com/a/171029191130545.html
[21] 马兰兰,徐若冰,李雪莲.科技期刊约稿中的问题和应对[J].编辑学报,2011,23(4):344
[22] 彭桃英.基于情报工作的科技期刊约稿策略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