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2018年间发表的270篇企业一线技术论文为统计样本,对样本论文的刊发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从中找出写作持续性好、发文量稳定的作者分布。对该分布范围内的作者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优化,从中锁定编辑需要重点关注和持续培养的工程一线作者队伍。编辑部通过走进相关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围绕企业作者群所在的科研团队所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组稿活动,探索并尝试高校学报扩宽组稿渠道、开拓优质稿源的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报;企业作者群;跟踪分析;组稿实践
优质稿源是期刊最重要的营养,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拓展优质稿源,是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1]。2009年以来,随着我校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强,本刊积极从工程技术一线挖掘优质稿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经过10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本刊培养的企业一线作者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深入分析发现这部分作者群存在分化现象。为了弄清作者群分化的原因,本文选取本刊过去10年发表的270篇企业一线技术论文,分析论文的分布和变化趋势,锁定编辑需要重点跟踪分析和持续培养的作者队伍。编辑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围绕企业作者群所在团队开展调研式组稿,此组稿实践为今后期刊开展同类选题策划和组稿活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 作者群所属单位发文分布
本刊2009-2018年10年间共发表企业一线技术论文270篇,占10年总发文量的16.7%。发文作者所属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车集团(原中国南、北车集团)下属的企业,涉及单位有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客)、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唐车)、中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齐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四方)和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大连厂)。270篇论文中,来自长客作者的论文数量最多,为94篇,唐车次之,为68篇,齐厂、大连厂和青岛四方相对较少,分别为46,36和26篇。研究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及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可反映不同机构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3]。本文首先以不同作者所属单位为考察对象,分析每年发表论文的情况,作者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发文作者单位分布
发表年份 | 长客 | 唐车 | 齐厂 | 大连厂 | 青岛四方 | 同年合计 |
2009 | 0 | 1 | 2 | 1 | 0 | 4 |
2010 | 2 | 1 | 2 | 4 | 2 | 11 |
2011 | 5 | 5 | 5 | 5 | 3 | 23 |
2012 | 4 | 17 | 9 | 5 | 1 | 36 |
2103 | 17 | 22 | 8 | 3 | 7 | 57 |
2014 | 11 | 9 | 7 | 8 | 1 | 36 |
2015 | 17 | 5 | 5 | 0 | 1 | 28 |
2016 | 10 | 3 | 1 | 2 | 2 | 28 |
2017 | 14 | 0 | 3 | 5 | 3 | 25 |
2018 | 14 | 5 | 4 | 3 | 6 | 32 |
总计 | 94 | 68 | 46 | 26 | 36 | 270 |
从表1可以看出:过去10年,本刊刊发企业一线技术论文的年载文总量是逐年递增的,在2013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从2015年开始部分企业出现分化走势,刊发总量有小幅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从作者所属单位发文总数的分布上看,累计发文量最多的是长客,共94篇,占企业一线论文总量的1/3;从各单位年发文量的变化幅度上看,长客作者群写作的持续性最好,稳定性最佳。因此,从投稿量、贡献率和稳定性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决定以长客的作者群作为本文重点考察和分析对象,研究企业作者队伍的研究背景和综合实力,为后期重点关注和持续跟踪这类作者群提供指导。
2 企业作者群的跟踪分析
2.1 长客核心作者群情况调查
过去10年长客共有59位作者在本刊发表过论文,其中大部分作者发文量少于3篇,发文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有12人,占全部作者数的20.3%。发表的94篇论文中,这12位作者的论文数为47篇,占本时段该单位总发文数的50%,发表论文所占比重大。笔者认为这部分作者写作积极性高,对本刊的赫性和忠诚度较好,可视为长客在本刊的核心作者。为了分析核心作者群中作者个体的情况,现将这些作者的基本情况列于表2。
表2 长客核心作者群基本情况
注:表中占比是指作者在本刊发表论文的篇数占其总发文篇数的比例。姓名 | 年龄/岁 | 总发文量 | 国家基金论文数 | 本刊发文量 | 占比/% |
梁树林 | 51 | 29 | 23 | 5 | 17.2 |
高阳 | 38 | 16 | 7 | 9 | 56.3 |
邓海 | 45 | 12 | 3 | 3 | 25.0 |
程亚军 | 38 | 12 | 3 | 4 | 33.3 |
王兴宇 | 38 | 11 | 7 | 3 | 27.3 |
于庆斌 | 47 | 8 | 4 | 3 | 37.5 |
张春玉 | 34 | 7 | 2 | 3 | 42.8 |
邓学晖 | 38 | 6 | 2 | 4 | 66.7 |
马梦林 | 39 | 6 | 2 | 3 | 50.0 |
刘洪涛 | 33 | 6 | 2 | 3 | 50.0 |
余以正 | 33 | 6 | 2 | 4 | 66.7 |
李本怀 | 40 | 5 | 2 | 3 | 60.0 |
从表2可以看出,这批作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下,集中分布在35岁左右,是一支比较年轻的作者队伍。综合作者近些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来分析,他们不仅是本刊的核心作者,而且是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发表的论文具有连续性,表明他们对所从事工作有持续深入的研究,并能从中析出相关论文予以发表。不仅如此,部分论文还有国家级项目的资助背景,也代表了同行专家对于其研究项目内容和研究方向的认可[4-5]。这些作者为本刊稿件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数据分析也不难看出,部分作者发文占比仍不理想,表明其写作的论文只有一小部分投给了本刊。这就要求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掌握核心作者的科研动态,与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引导他们将论文更多地投向本刊。
2.2 走进长客,了解企业研发现状
为了获得核心作者群更深层次的数据,探究不同企业作者之间存在分化的原因,深度挖掘企业优秀研发成果,本刊编辑部于2019年初对企业作者所属单位—长客厂进行了走访调研。期间重点走访了大部分核心作者群所在的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观了研究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生产线。走访期间编辑了解到长客厂近几年发展迅猛,在同行业中成绩显著,这与其企业运营管理和上层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对现有优势资源的整合、持续的资金支持、高级人才的引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优秀团队的组建、在职员工定期培训学习等等,再加上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说是集合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成就了长客今日的辉煌,铸就了长客的国内龙头企业地位,这也是企业之间产生分化的主要原因。
经过不断的成长和历练,作者在企业中承担的职务和角色的转变对作者群个体的分化有直接影响[6]。走访中了解到,核心作者群中不仅聚集着“工匠型”专家,而且有相当数量高学历的技术骨干。经过多年工程一线的实践积累,他们已经具备技术开发和技术保障实力,是产研结合型的开拓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同时具备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写作能力。与入职不久的新人作者相比,这些专家型作者的论文产出率自然会更高。这部分作者大多是企业优秀研发成果的发源地,理应是编辑重点关注和挖掘优秀稿件的突破口。
3 挖掘优秀稿件的组稿实践
瞄准工程一线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最新科研成果开展相关选题策划,是本刊近几年在工程一线作者中常用的组稿方式,是一种“请进来”的组稿模式。此方式在增加办刊主动性的同时,也强化了期刊特色。
例如,2012年开始持续跟踪“CRH型动车组”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密切关注相关研发团队的科研动态,及时向有意向的作者约稿。从CRH3型动车组到CRH5型动车组,再到后来的CRH380B、CRH380C型高速动车组,针对不同车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先后陆续发表系列文章30余篇。截至2018年12月底,发表系列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155,总下载次数达到3 726。
再如,2013年,针对长客厂正在开展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本刊编辑积极跟进并进行有效约稿,在2014年前后相继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由此吸引长客厂成为本刊工程一线的主力作者机构。
此次长客一行,编辑通过走访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深入部分企业核心作者群所在的科研团队,尝试开展“走出去”的组稿新模式。走访期间正值科研团队在研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该科研项目有较好的资助背景,其研究成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创新价值。编辑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及时与课题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该课题的进展情况后果断邀请团队的技术人员撰写相关学术论文,最后成功组约到学术论文45篇。经专家评审和编辑部认真筛选,最终选定其中的25篇入选“轨道客车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专辑”,发表在《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上。这期专辑的出版,从策划组稿到出刊仅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在审稿专家一编辑一作者的整个工作流程中,可以说每一个环节的配合和完成都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依托企业作者群所在的科研团队和优秀平台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调研式集中组稿,是本刊组稿工作的一次全新尝试。此次专辑的出版不仅为编辑组稿工作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而且为今后在该方向继续跟踪和挖掘优秀稿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4 结束语
优秀稿件的挖掘是编辑组稿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7],与此同时提高编辑服务意识,增强作者黏性也是期刊编辑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8]。想要赢得核心作者群的支持,就应该切实提高期刊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想作者所想,急作者所急[9]。与作者保持联系,经常的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拉近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而且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工程一线的新人作者,编辑要充分发扬人文关怀作用,多从培养的角度去善待他们,注意这类特殊群体的新老更替和持续创新性。同时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优势,发挥老作者对新人作者的影响与带动作用,逐渐将其培养成期刊的稳定作者。
对企业作者群进行跟踪分析和实地走访调研,以核心作者群所在的科研团队为切入点,围绕团队承担的重大课题开展组稿活动。实践证明该做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不仅体现了高校学报服务企业创新的独特作用,而且丰富并扩大了本刊的组稿渠道,为今后学报开展同类选题策划和组稿活动提供了借鉴。
5 参考文献
[1] 蔡斐, 苏磊, 李世秋.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划出版专刊/专栏[J].编辑学报, 2018,30(4):416
[2] 陈爱华.高校学报刊登工程一线技术论文的实践:以《大连交通大学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 2016,28(5):495
[3] 徐红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12年核心作者群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24(6):1076
[4] 邓研, 郭海强.多项基金资助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研究[J].科技与出版, 2018(8):130
[5] 刘睿远, 刘雪立, 王璞, 等.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基于 SCI 数据库中眼科学期刊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24(3):472
[6] 刘荣梅.浅论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20(6): 49
[7] 杜能钢, 戴钧, 姜鲲, 等.科技期刊高质量稿件的组稿技巧:以《软件导刊》为例[J].编辑学报, 2017,29(增刊2):125
[8] 周锐, 宋胜合, 李晓波, 等.科技期刊编辑服务作者的途径探讨[J].编辑学报,2016,28(3):261
[9] 沈锡宾.刍议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意识[J].编辑学报, 2016,28(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