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国际为标•中国为本•青年为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提升国际影响力实践

2020-03-19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吴坚、张业安: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

  【摘 要】基于对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核心内涵和中文体育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必要性的探讨,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国际为标、中国为本、青年为基”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实践。认为: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应以主办单位国际化理念的支撑、国际化期刊办刊经验的借鉴、高水平国际体育前沿成果的刊登为前提;以对于“中国特项”“中国路径”“中国方案”等中国特色体育研究成果的海外报道,服务中国体育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为根本;以发掘、培育青年学者,助力青年学者成长与国际影响力提升为基础。

  【关键词】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青年;中国特色

  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加强中文高端学术期刊及论文国际推广,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通过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1]这一新时期推动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首次将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及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为了扭转科研评价中“唯国外期刊发文”“唯影响因子是从”等不良倾向,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中文学术期刊和中文学术成果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例如:2013年开始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主要资助进人具有国际影响力索引系统的英文学术期刊,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开始关注中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其入选的285家期刊中,中文期刊为172家,占60%以上[2];2019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3]。

  在体育领域,基于中国快速提升的竞技体育成绩、飞速发展的体育产业、日益增强的大众体育健身需求等,产出大批基于中国发展实践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急需高水平和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平台给予有效传播和推广。与之相左的是,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普遍低下。李睿等[4]对2012、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发布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目录分析发现,虽然有4家体育期刊入选,但其实际的国际影响力微乎其微(多数体育学“国际被引论文”为在国内举办的所谓的“国际学术会议”投稿论文)。同时,从本质上看,中文学术期刊的高国际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期刊的高国际被引数据,还应体现在刊发内容的高国际知晓度和认同度,对于中国特有学术成果的有效传播度以及国际相关学术研究方向的高引领度。

  依此观之,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西方科技支撑、语言系统优势,掌握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和系统的现实境遇下,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更需要学术期刊自身对于办刊理想的不懈追求[5]。基于此,本文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提升国际影响力为研究个案,提出中文体育学术期刊提升中国体育文化和期刊自身国际影响力的实践路径,为通过中文体育学术期刊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1  国际为标

  我们认为,“对标国际”即办刊资源国际化、办刊经验国际化、刊登内容国际化,是提升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前提。为此,近年来《学报》在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实践中,主动策划,充分利用主办单位上海体育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及前沿成果,借鉴兄弟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国际化办刊经验及举措,以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前沿研究论文为主要刊载内容。

  1)《学报》主办单位上海体育学院自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以“建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成为支撑中国体育发展和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人才库、思想库、智慧脑和中国体育文化传播源”为主要办学目标,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建成国家兴奋剂检测第二实验室、上海市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承接诸多重大科研项目,体育学国家级课题立项数始终居全国领先地位。以此为契机,《学报》主动对接学校重大科研项目,将学校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时发表,推动国内外体育前沿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例如,2019年第4期《学报》组织刊发的上海体育学院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成果[6],基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宏观路径:以运动项目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重点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以体育产业新空间高质量发展为突破,以体育产业内容创新和运营升级为根本,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动力的创新。该研究成果不仅被国内重要学术机构转载,还在双语出版平台上获得良好的海外传播效果。又如,2019年第3期《学报》主动策划刊发的本校科研人员关于中欧学校体育对比研究的前沿成果[7],系统揭示了欧洲学校体育在政策制定、课内外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教师培训、体育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特点,并与中国学校体育进行对比,提出加强与社会团体的联动,提高学校体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与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等政策建议,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学报》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除了积极利用兄弟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国际编委资源(邀请其部分国际编委介入《学报》的审稿、组稿工作)、英文编辑资源(聘请其部分英文编辑协助《学报》英文摘要、关键词等英文水平的提升)、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借鉴其成熟的同行评议、复议等审稿制度)等,还学习其诸多优势办刊经验,如以特刊或专题为依托,提升期刊的集聚效应和国际影响力。以2019年为例,《学报》结合国内外学术热点,主动对接国家体育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分别围绕“冬奥会改革与治理”“兴奋剂治理”“体育法治改革”“公共体育治理”等主题,策划刊登17篇高水平专题稿件,引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共鸣,为其国际传播形成集群优势。同时,为方便刊登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国际交流,对接国际期刊的相关规范,近年来《学报》为每篇论文设置DOI号;要求每名作者标注国际统一的ORCID号及作者贡献声明;为每篇论文定制HTML移动端全文免费阅读模式;对于部分高水平国际前沿成果进行再加工,配合作者视频解读,通过《学报》网站、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推荐至其他媒体或转载机构进行再传播,全方位提升论文的国际影响力。

  3)以国际体育前沿成果为报道对象,提升刊物内容的国际化水平。例如,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兴奋剂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体育学、法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报》主动组织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探讨,引领学科发展。例如,专题论文之一《国际体育社会学兴奋剂问题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视点》[8]对《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等国际权威体育学术期刊进行内容分析,揭示国际体育社会学领域关于兴奋剂使用的行为与认知特征、兴奋剂治理、体育传媒与兴奋剂问题、兴奋剂使用的道德伦理问题研究的前沿态势。《国际体育兴奋剂检测方法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9]一文揭示了在精英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兴奋剂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实践、兴奋剂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因素、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预防等方面的国际前沿状态。《兴奋剂禁赛期满仍不得参加奥运会?—评国际奥委会“大阪规则”的重启》[10]一文提出,国际奥委会的“大阪规则”构成对兴奋剂违规运动员的双重处罚,周顾对运动员基本人权的保护,违反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禁止对禁赛措施做出实质性变动的规定。这些论文对于相关国际赛事和机构反兴奋剂举措的合法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为了更好地使国内体育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传播最新的国际体育前沿研究成果,自2020年第1期,《学报》增设了《新视点》栏目,进一步提升《学报》刊载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例如,该栏目刊登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地理学研究动态》[11]一文指出,在国际体育地理学研究领域,大数据的计算范式给该学科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对大数据的使用须警醒个人隐私保护不力、数据缺乏安全、数据不平等(如“数字鸿沟”)等公共社会问题,防止忽视“小数据”方法(如民族志研究)的不良趋势。《人为判定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是否可信?》[12]一文借鉴了西澳大利亚大学Brodie Ward等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在儿童基本运动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 FMS)测评体系的构建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结果性评价方法提高工具的测量效度,如果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应尽可能采用人工智能的动作识别,避免施测者参与动作标准的识别。这些最新国际体育研究成果的有效传播,对于我国体育学科和《学报》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中国为本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更多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术话语权,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传播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13];因此,欲提升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除了须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工具,积极打造或加入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14-45]。为此,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简称“双语出版工程”),其按照择优选刊、择优选文的“双优”原则,遴选高质量论文翻译并在线双语出版,面向全球进行宣传推广。《学报》凭借优异的学术质量成为首批进入国内百家“双语出版工程”平台的学术期刊之一。

  以此为契机,《学报》组织专家每期精心遴选6篇优秀论文翻译成英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面向全球在线出版。在遴选“双语出版”论文的过程中,《学报》坚持以中国为本,遵循“对中国特色研究成果进行海外宣传,基于中国文本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体育学术的国际话语权,促进中文期刊走向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的理念,重点遴选“中国特项”“中国路径”“中国方案”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研究成果进行海外报道。

  1)重点遴选报道“中国特项”的研究成果。自2018年1月开始进行“双语出版”以来,《学报》重点遴选关于中国特有体育项目(如武术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海外传播,旨在把蕴涵于中国特有体育项目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资源挖掘、传播出去,使凝聚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体育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在海外传播中发扬光大。例如,遴选了《易筋经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和外周血BDNF水平的影响》[1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易筋运动可影响习练者外周血BDNF的浓度水平,进而可显著改善健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物理疗法刮痞干预竞技举重训练的实验研究》[17]《实验结果表明,我国传统刮痞疗法可降低运动员主观质量感,避免焦虑等心理,提高心率变异性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降低肌酸激酶水平并提高刺激球蛋白含量,提升免疫功能,进而提高竞技举重训练效果)、《民间武术组织参与村落社会治理—我国台湾鹿陶洋宋江阵的人类学考察》[18](研究认为,我国台湾宋江阵作为一种民间武术组织和传承主体的“媒介”工具,通过服务于个体、群体,最终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对于优化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等研究论文,在“双语出版”平台进行国际传播,使得中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作用及价值得以进一步展现于全球学者,提升了中国优秀体育文化的显示度和传播效果[19]。

  2)重点遴选报道“中国路径”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对这些成就及其背后机理、路径的梳理与归纳,既是促进中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之需,也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报》在“双语出版”选文过程中,重点遴选有关中国特色体育发展历程、路径的优秀论文,例如,遴选的《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法治的进展、难点与前瞻》一文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体育法治建设取得的进展,认为我国体育法制向体育法治的转变,构成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实践、理性文化成长和现代化进程展开的必然选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一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发展40年,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制度体系、抢救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塑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赛会品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体育发展路径的研究成果,在传播中国体育发展路径的同时,也进一步形成了《学报》的国际影响力。

  3)重点遴选报道“中国方案”的研究成果。多年来,中国学者的学术议题受到西方影响、牵制,自身独创的理论、模式缺乏;然而,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诸多社会发展实践是西方并未经历的,对于诸多重大问题的主张、方案和路径也是独一无二的[20]。为此,《学报》在遴选“双语出版”论文时,重点将中国体育宏观治理方案、体育共性问题的中国应对策略等研究成果进行海外传播。例如,遴选的《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与中国强》一文总结了我国竞技体育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转变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优秀运动员的形象展现与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提升竞技体育成绩等方面展示的制度优越性与特殊的发展方略。遴选的《新发展理念下北京冬奥会举办理念的贯彻与前瞻》一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北京冬奥会举办理念,将国际规则与中国经验相统一、统筹规划与重点布局相一致,最终实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总目标。这些研究成果的海外传播,为全球化背景下体育的良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智慧。

  此外,在体育学“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学报》与体育学科发展密切联系、深入互动,通过重点报道“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积极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例如,学科交叉是近年来体育学“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呈现的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联合开展的学科交叉项目不断增加,如北京大学借助校内外优势平台先后建立了妇女体育研究中心、体育健康中心、养生文化中心等14个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体育部与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联合开展“中国男性飞行员身体J质性参数”重点研究项目等。《学报》打破主办单位界限,依据特色,借助选题规划、栏目管理,及时追踪这些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报道,帮助研究者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优化选题、打开研究视野,在引领体育学科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提供学科支撑[21]。

  3  青年为基

  青年是国之未来,优秀青年学者是明日学术之星,发掘、培育青年学者,既是学术期刊服务学术、推动学科发展不可推卸之职责,更是其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之基。青年学者成长为国际学术“大家”离不开学术期刊最初提供的平台,同时,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应以大批优秀青年作者的贡献为基础。

  为此,《学报》历来注重对于优秀青年作者的培育及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例如,《学报》于1991年刊发了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教授(时年29岁)的论文《老年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特征》后,密切关注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及最新成果,主动与之建立联系,组约其在运动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后几年,他连续在《学报》刊发了《运动免疫学研究概述》《急性运动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运动过程中应激激素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等国内运动免疫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2003年发表了中国体育界第一篇SCI论文《Heavy load exercise induced dysfunction of immunity and 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in rats》,此后其在《Lancet》《BrainBehav Immun》《Medsci Sport Ex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连续发表SCI论文50余篇,并于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院士。这虽是个案,但从侧面反映了《学报》重视发掘优秀青年作者的传统及助力青年作者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支撑下,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全方位为青年学者服务成为《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2019年,在《学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服务青年学者、打造坚实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之基,《学报》以“高水平体育学术论文是如何‘炼’成的?——上体学报创刊60载之学术服务”为主题,约请国内体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探讨如何设计选题、如何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如何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每月推送1篇,提升青年作者的论文写作和科研水平。其中,原上海体育学院院长姚颂平教授,提示青年学者在体育科研中不应“误把社会调查视为科学研究、误把操作文献当作研究过程、在文献综述中遗留经典”等。著名体育学者任海教授以《更新体育认知重构研究范式》为题指出,应突破“矮化”和“窄化”体育的旧知识体系,重新认识体育、探究体育的意义、编织体育的意义之网。著名青年体育法学者郭树理教授指出了“投其非所好”“新瓶装旧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言必称希腊”“造湖而不是挖井”等低水平体育法学论文的“九宗罪”。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年已推送12位专家的指导性论文,累计阅读量近3万次,在国内体育学术界赢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这些专家观点通过新媒体及时推送,为青年体育学者开阔研究视野、启发研究思路、规范研究设计、提升研究水平等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人民网也对此进行专门报道[12],这在为《学报》服务青年学者、奠定国际影响力提升之基的同时,为整个体育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又如,2019年12月在“《学报》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专门开辟“青年学术之星培育论坛”,邀请近10名国内知名体育学术期刊主编与数十名国内优秀青年学者共同探讨“期刊与青年作者成长之关系”,从期刊角度助力青年学者的快速成长;同时,《学报》微信公众号优先对青年作者的优秀成果进行视频推送,传播创新观点,策划热点专题进行微信集中推送,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从2020年第1期开始《学报》设置《青年论坛》栏目,专门为优秀青年学者提供高起点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期刊个体层面上,创办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是提升中国体育文化和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直接举措。例如,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2012年创刊以来,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同时被SCI和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2019年又进入SCI和SSCI Q1区,其在提升上海体育学院乃至中国体育学术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的学术期刊还是以中文期刊为主,大规模创办英文刊不仅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要求甚高,而且也不符合目前学术交流的现实状况及主流目标。提升中文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推动中国体育科学走向世界,增强中国体育学科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内高水平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学报》创刊60年来始终坚守服务学术之“初心”,“国际为标、中国为本、青年为基”的办刊实践,为国内其他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面向未来,体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对高质量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学报》在内的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应立足体育学一流研究成果,以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特色为基础,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体育文化,努力成为跨国界体育学者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和推动体育学术共同体交流的有效平台。

  5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协, 中宣部, 教育部, 等.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10-13].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8/19/c_138320888.htm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85项目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EB/OL].[2019-12-03].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3140.shtm

  [3] 彭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N].人民日报, 2019-05-31(4)

  [4] 李睿, 赵进.中国体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与学术水平背离原因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5,29(2):1

  [5] 游苏宁, 陈浩元, 冷怀明.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 2018,30(4):331

  [6] 徐开娟, 黄海燕, 廉涛, 等.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关键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43(4):29

  [7] 佘晶晶, 蔡玉军, 李凯, 等.欧洲与中国学校体育的对比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43(3):106

  [8] 田恩庆, 仇军.国际体育社会学兴奋剂问题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视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43(2):6

  [9] 王磊.国际体育兴奋剂检测方法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43(2):25

  [10] 郭树理.兴奋剂禁赛期满仍不得参加奥运会?:评国际奥委会“大阪规则”的重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42(2):9

  [11] 田恩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地理学研究动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44(1):30

  [12] 李博, 刘阳.人为判定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是否可信?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44(1):48

  [13] 柳丰.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 2019(22):25

  [14] 刘子阳, 李西亚.2018年期刊“走出去”研究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 2019,10(19):185

  [15] 张书卿.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和措施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9(6):77

  [16] 刘瑾彦, 刘向云, 陈佩杰, 等.易筋经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和外周血BDNF水平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42(2):109

  [17] 王兴泽, 陈佩杰, 于杰, 等.物理疗法刮痧干预竞技举重训练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42(3):79

  [18] 郭学松, 刘佳丽, 方千华, 等.民间武术组织参与村落社会治理:我国台湾鹿陶洋宋江阵的人类学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42(4):86

  [19] 张业安, 吴坚.办好民族特色栏目 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栏目为例[J].编辑学报, 2018,30(6):632

  [20] 许莲华.论中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2):105

  [21] 张业安.学术期刊之于学科建设的三境界:服务·传播·引领[J].体育与科学, 2019,40(6):31

  [22] 张帆, 胡雪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举办创刊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EB/OL].[2019-12-20].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1217/c202403-31509972.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