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如何防范编辑的学术不端行为

2020-03-18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陆雁、米慧芝、李智娟、符支宏、黎贞崇:《广西科学》编辑部

  【中 文】近年来学术界频繁出现学术不端问题,其中学术期刊是学术失信的高发领域,作者缺乏诚信固然是产生学术不端的种子,作为学术期刊诚信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的编辑也同样负有重要责任。为净化学术环境,本文从分析稿件处理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入手,提出加强编辑道德教育、签订诚信责任书、规范审稿流程、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抽查和审查、建立编辑成长的良好机制等净化学术期刊编辑行为的措施,系统地防范可能出现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学术期刊编辑成为真正的科学“守门人”。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期刊;编辑;防范

  近年来,学术界频繁出现学术造假、学术失信等学术不端问题,严重损害了学者的形象[1]。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后,我国更加重视科技诚信建设,科技管理部门设置相关司处对科技诚信进行监督和管理。学术期刊是学术失信的高发领域,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并出台相关制度、研制相关软件以规范相关出版行为,提高科技诚信建设。学术不端的发生实际上经过多个环节,作者缺乏诚信固然是产生学术不端的种子,但若缺乏学术不端赖以生存的土壤、水分、氧气、温度等条件,这些种子就很难生根发芽。编辑是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过程的见证者和监督者,对杜绝学术不端的发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张春丽等[2]指出,期刊编辑是决定稿件是否录用的关键,是次要主体;但对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当学术不端问题出现后,学术界关注的更多是论文作者,并未对编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也未建立防止“灯下黑”的机制。要预防编辑参与学术不端,必须了解编辑在学术不端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对策。本文基于这个思路,提出净化学术期刊编辑行为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  学术期刊编辑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CY/T 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2],从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者3个方面对学术期刊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其中每个方面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都包含有很多种。本文从稿件的处理过程论述学术期刊编辑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1.1  来稿环节

  学术期刊的来稿是所有论文发表的入口,也是学术不端发生的最前沿阵地,但来稿环节的学术不端很少被行业关注。来稿环节的学术不端隐秘,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因为缺乏有力的证据而不易被深究。来稿环节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2种情况:1)编辑身边亲朋好友对发表论文的需求,是来稿环节学术不端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帮助亲朋好友发表论文,编辑凭借自己的经验为其完善稿件,甚至在草拟稿件阶段就介入其中,导致稿件从一开始就成为“定制式论文”,而非作者创新成果的真实发生,这些论文没有太多参考价值,成为学术期刊的拖累。2)编辑私下与中介公司合作,是来稿环节学术不端的另一主要来源。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评职称、学生毕业等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催生了一大批代写论文并代为投稿的中介公司,这一灰色产业链的形成加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4]55。如果编辑为了谋求利益而与这些中介公司合作,给“中介稿件”放行,则不仅给期刊的社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还会进一步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4]56。

  1.2  查重环节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出现给学术期刊带来了便利,但也会被部分作者钻空子。检测软件的功能仅限于对语句与数据库比对后依据文字复制比例与位置做出分析与判断[5]。很多作者在投稿前会自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调整,规避文字的简单复制,从而避免在查重时被编辑发现困。由于编辑拥有查重的责任和权力,有些编辑在对待熟知的作者或亲朋好友时,可能会直接将查重的细节反馈给作者,甚至参与其中的修改,导致一些稿件无法在查重阶段发现其学术不端行为。

  1.3  审稿环节

  学术期刊对来稿实行“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审稿、主编终审。初审环节可能出现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如下:1)编辑根据自身的经验,对未达到发表要求但有修改提升空间的稿件,暗示作者帮助自己或者编辑亲友署名,然后才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或者直接帮作者修改稿件;2)编辑降低初审标准,给亲朋好友的稿件或中介稿件放行,直接进人专家审稿环节。确定稿件能否发表的重要依据是专家的审稿意见[7]。在专家审稿环节可能出现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选择作者私下推荐的审稿人或者邀请作者熟人审稿圈;选择一些审稿不严的专家;告之作者相关审稿专家的联系信息;编辑暗示审稿专家放松审稿要求;对审稿专家多次选择,选用有利的审稿意见;等等。由于编辑全程参与稿件的“二审”环节,编辑常常根据自己的判断或利用自己的职权,让“人情稿”尽可能通过专家审稿环节。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也很难被发现,由于失去了专家审稿环节的合理评价,这类稿件的阅读价值一般不高,极大地浪费了期刊的资源。

  1.4  编辑加工环节

  在编辑加工稿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有:帮助作者大篇幅修改稿件;无故忽略或者无视稿件中存在的学术或者伦理等问题;擅自向亲朋好友提供其他未发表稿件的内容,或者未经其他作者许可将其未发表稿件内容提供给亲朋好友却不加引注或说明;等等。这些稿件一旦被发现问题,将会给期刊的声誉带来恶劣影响。

  2  学术期刊规范编辑行为的措施

  我国在预防行政腐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很多做法和思路值得学术期刊借鉴。其“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审查”的做法在很多工作领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编辑及其所在编辑部必须用著作权法来规范编辑工作,切实尊重他人作品的著作权利,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9]。编辑是学术期刊诚信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对可能存在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不能简单采用某一个措施来预防,而应该是从思想品德教育、责任落实、流程约束、事后监督和成长机制建立等环节开展学术期刊诚信建设的系统工作。

  2.1  加强编辑的道德教育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道德教育,提升编辑道德修养是关键。通过加强政治教育,培养编辑无私奉献、服务他人、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服务社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专业和出版专业优势,帮助作者提高论文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为更多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作品,促进学术创新与发展。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编辑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学术期刊编辑应以不断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为学术界提供优质论文为荣,以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净化学术环境为己任,严格自律,不参与学术腐败,不畏权势,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和腐蚀,把好论文质量关。

  2.2  签订编辑诚信责任书

  为进一步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在人职时编辑应签订诚信责任书,该诚信责任书除了明确编辑的岗位职责外,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让责任编辑真正地负起责任来[10]。为了便于监督及追究责任,编辑部应要求编辑如实做好日常稿件处理的记录并存档,如作者基本信息、作者投稿原件、审稿情况(包括审稿专家信息、审稿意见、最终结论等)、定稿等,以便日后出现问题时有迹可查。当出现学术不端问题时,编辑部应根据存档资料追踪调查,明确相关责任人,而不是一味把责任推给作者本人,若发现编辑存在过失甚至主动参与其中,应同时追究编辑的责任,给予相应的警告或处罚。

  2.3  建立规范的审稿流程

  为了防止编辑利用职务之便影响专家审稿环节,编辑部应建立严格的审稿流程和规范,以提高审稿环节的有效性。编辑部应建立并定期更新本期刊的审稿专家库,除了注明专家的基本信息和审稿方向,还要备注应回避对象,并根据过往的审稿周期和审稿意见给专家评分,对经常提供无价值意见或失准型专家做出标记,在以后选择审稿专家时,尽量避免邀请他们审稿[11]。送审时尽量选择评分高的专家审稿,且每篇稿件至少送2位专家审稿,若审稿专家意见不一致,则必须再增加新的审稿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审,编辑最后综合几位专家的意见给出自己审稿结论,并说明具体原因,不可无故忽略或无视专家的审稿意见。编辑对稿件的初审意见,以及综合多位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给出的提交给主编终审的自己的审稿结论,均应做好记录并归档保存,以便日后有需要时进行查阅。

  2.4  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抽查和审查

  为了保证期刊的出版质量,期刊每年都要进行年度检查和抽检,但目前的抽检一般都是对编辑加工规范的检查,并未涉及学术不端的检查。美国的学术期刊一旦发现自己刊发的论文出现学术不端问题,当即宣布撤销该篇论文并向社会道歉,相关编辑辞职,以捍卫学术研究的严肃性[12]。而国内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的学术不端审查机制,已发表的论文除非被投诉,否则期刊编辑部或相关管理部门不会主动审查,更不用说撤销论文和追究相关作者和责任编辑的责任。这一漏洞也为学术不端的滋生提供了便利。为了进一步净化学术环境,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抽查和审查,编辑部应定期自查,并建立严格的论文撤销制度,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同时,国内各大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也应定期核查数据库内的论文,一旦发现一稿多投、剿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论文,应及时从数据库中撤销,并通知相关编辑部及作者单位进行核查,根据最终调查结果给予严肃处理,如撤销该篇论文甚至该作者的系列论文、列人黑名单、不再收录该作者论文等;若编辑也参与其中,则应同时记录在案,并敦促相关编辑部做出相应处理。编辑部在收到通知后应积极展开调查,明确相关责任人,该撤销的论文要及时撤销,同时追究相关作者和编辑的责任。

  2.5  建立编辑成长的良好机制

  优秀的期刊离不开优秀的编辑,在防范编辑学术不端行为的同时,还要给予编辑一个良好的成长机制。为编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和参与高水平学术会议的机会,使其业务能力不断提升,进而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问题稿件,为期刊把好稿件质量关;鼓励编辑根据自身优势组织策划特色栏目、特色专刊,锻炼编辑的组织策划、组稿、约稿能力;结合主办/主管单位的资源优势,拓展业务,如承办相关学术会议、科普教育活动等,为编辑提供拓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的机会;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推进媒体融合出版,为编辑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要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要给予一定的压力,帮助编辑更好地成长。

  3  结束语

  学术期刊不仅是优秀研究成果的承载者,而且是学术创新的引领者;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以身作则,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防范者,发挥好科学“守门人”的职责[1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砒砺前行。

  4  参考文献

  [1] 邱娅男.试论科技期刊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23):141

  [2] 张春丽, 倪四秀, 宋晓林.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认知与管控研究:基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03

  [3] 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S].北京:国家新闻出版署, 2019

  [4] 郑小虎, 何莉.科技期刊“中介稿件”的识别及防范[J].编辑学报, 2018, 30(1):55

  [5] 朱银周.刻意规避学术不端软件检测论文的再审查[J].编辑学报, 2015, 27(3):249

  [6] 霍振响, 屈李纯, 李小平.基于科技期刊编辑视角探讨抵制学术不端行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7):138

  [7] 李洁,陈竹,金丹,等.科技期刊稿件退修及编辑行为[J].编辑学报, 2019,31(增刊1):31

  [8] 于伯章.伪审稿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3):284

  [9] 张连举.编辑侵权行为研究[J].政法学刊,2008,25(2):90

  [10] 曾伟明, 辛均志.规范编辑行为 扼制学术腐败[J].南昌高专学报,2006,21(3):80

  [11] 张玉,葛建平,苏磊,等.如何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处理稿件[J].编辑学报,2016,28(1):49

  [12] 杨彧.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中国报业,2019(3):95

  [13] 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5):45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