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从第一人称代词视角对比分析中外学者医学SCI论文作者身份构建策略的异同和变化趋势,为国内学者了解国际学术社群写作规约的最新变化提供借鉴。[方法] 建立时间跨度为30年的中外学者医学论文语料库,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形式、频数和“we”的语篇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中外学者论文第一人称代词的类型和分布、“we”语篇功能的分布较为相似,但标准频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88—2008年,中国学者论文的第一人称代词和“we”高风险话语功能的标准频数均低于国外学者论文,但是在2018年,中国学者论文的第一人称代词标准频数上升到68.35,达到与国外学者论文相当的水平(66.54);中国学者论文中“we”高风险话语功能的标准频数上升到25.17,高于国外学者(20.55)。[结论] 中国作者不断向国际学术话语社群的写作规约靠拢,并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构建更加明确和权威的作者身份,但是对个别话语功能的使用仍然低于国外作者。
【关键词】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身份构建;语篇功能;医学论文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中,英文科技期刊在提升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促进国内学者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组织并进一步引领科学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2018年SCI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2017年度中国总计有192种期刊被收录[1]。虽然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在数量和品种上均跃居世界前列,但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如何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是科技出版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英文科技期刊而言,语言质量是出版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非母语出版的先天不足,语言规范问题一直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一个薄弱环节[2]。国内学者和编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国际学术社群写作规约并关注其动态变化,才能有效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语言质量。
传统观点认为学术语篇应该以中性、客观的方式陈述研究事实、传递学术信息,作者应避免阐述个人身份和立场。但是最新的语言学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英语本族语学者(Native English-Speaking Scholars, NESS)通过选择修辞策略和话语资源有目的地构建“显性”和“权威”的自我身份,以增强语篇的互动性和说服性[3,4,5],而第一人称代词是作者身份构建最直接的话语策略[6,7,8,9]。对于汉语本族语学者(Native Chinese-Speaking Scholars, NCSS)而言,用英语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他们处于修辞和人际关系表达的劣势。因此,他们需要适应与目标学科话语社群相关的写作规约并学习如何在新的学术社群中建立合适的作者身份。
一些国内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在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策略与国外学者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较低、低责任风险话语功能的使用频率较高,导致论文的主观介入性不强、作者身份显示度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可接受度[10,11,12,13,14]。但这些研究只分析了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论文某一部分(例如摘要或引言)的使用频率,而忽视了对整体使用情况的考察;语料的出版时间相对较早,不能反映最新的国际学术写作规范以及中国作者与国外作者的差距。此外,学术语篇的特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研究往往只对特定时段的语料进行分析,未能关注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的动态变化。基于此,本研究从第一人称代词视角比较中外学者发表医学SCI论文的作者身份构建策略:1)发现同年度NESS和NCSS论文之间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形式、频数和语篇功能分布方面的异同;2)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的历时演变和影响因素,以及NESS和NCSS论文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异同。本研究旨在帮助我国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辑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社群的写作规约,进一步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语言质量。
1 研究设计
1.1 语料库构建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4个年度(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出版的医学期刊中随机抽取NESS和NCSS医学论文各40篇,组成8个子语料库,总计320篇论文。为了获得更全面、可信度更高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在选择语料时设定了以下限制:1)每个子库的论文来源尽可能涵盖不同医学分科和不同级别的医学国际期刊;2)所有论文均由多名作者共同完成;3)NCSS论文的作者团体中不包含外籍作者或附属于国外单位的作者;4)由于期刊的写作格式要求各不相同,同一时段不同期刊的研究论文之间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同一时段的NESS和NCSS子库包含相同数量的来自相同期刊的论文。所有论文均符合IMRaD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格式。本研究的语料分析只限于正文部分和摘要,标题、图表、致谢、参考文献、补充材料等部分不列入统计范围。语料库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NESS和NCSS医学论文语料库基本信息
参数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2018年 |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
文章数量 /篇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期刊数量 /种 | 28 | 28 | 17 | 17 | 16 | 16 | 20 | 20 |
词数范围 | 1483~4858 | 1129~6282 | 1125~6801 | 1291~6570 | 1508~8969 | 1466~7393 | 1447~7508 | 1860~6548 |
总词数 | 109898 | 107151 | 154102 | 121953 | 163670 | 149536 | 180034 | 152165 |
平均词数 | 2747.5 | 2678.8 | 3852.6 | 3048.8 | 4091.8 | 3738.4 | 4500.9 | 3804.1 |
1.2 分析框架
Tang等[15]基于第一人称的功能将研究论文中的作者身份分为6类,身份显示度由低到高分别为团体代言人、导读者、论文构建者、研究过程的描述者、观点持有者和观点创新者。Hyland[7]将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分为4类,问责风险由低到高分别为介绍研究目的、解释研究过程、展开研究论证以及陈述研究结果或观点。Işık-Taş[16]将上述两种分类系统融合在一起,在保留Hyland[7]提出的4类语篇功能的前提下,将Tang 等[15]提出的作者身份隐喻标签转换为功能标签,将团体代言人、导读者、观点持有者和观点创新者分别转化为代表话语社区、引导读者阅读论文、表达观点和提出新理念/新知识等语篇功能。本研究基本采用了这一分析框架,并根据医学论文的语篇特点,增加了“介绍研究背景”和“表明研究的优点/不足”两个语篇功能。具体类别及话语问责风险高低程度如表2所示。
1.3 研究方法
使用Antconc软件统计第一人称代词(I、we、my、our、me、us)在8个子库中的出现频数,按照每10000词为基数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计算得到卡方值和P值,并以α=0.05为检验水准,从而比较各年度两个子库之间第一人称代词的标准频数是否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基于表2的框架分析第一人称代词we的语篇功能,并按照话语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相似地,通过卡方分析比较各语篇功能在同一年度两个子库之间的标准频数的差异。每一篇论文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语篇功能分析,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在出现归类分歧时,由所有研究者反复协商以确定其最终归属。
表2 第一人称代词语篇功能分析框架
低话语风险功能 | 中度话语风险功能 | 高话语风险功能 |
代表话语社区 | 介绍研究背景 | 表达观点/期望/决定 |
引导读者阅读 | 介绍研究目的 | 展开论证 |
描述研究过程 | 表明研究的优点/不足 | |
陈述研究结果 | ||
表述新理念/新知识 |
2 研究结果和讨论
2.1 NESS和NCSS论文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的共时比较
如表3和表4所示,在所有子库中,使用比例最高的第一人称代词形式是we(60.63%——72.08%),其次是our(23.90%——38.32%),us的使用比例较低(1.05%——4.01%),而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形式的出现频数为0。Hyland[6]分析了包括物理学、生物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在内的硬科学研究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发现每篇论文中we的平均出现频数为8.7,our为2.9,us仅为0.9,而I、me和my的频数均为0,计算可得各类第一人称代词的分布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使用频率高于单数形式可归因于两个方面:(1)we代表整个作者团体,表明该研究是所有作者共同参与的结果;(2)we的使用弱化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但又使其以该学科研究团队成员的身份呈现在读者面前。We的使用可以策略性地减少个人介入,既避免强烈的个人色彩、体现作者的谦虚,又可以隐含地强调作者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重要性。
在前三个年度的横向对比中,NCSS论文第一人称代词的总体使用频数和标准频数均低于NESS论文,这与国内许多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结果一致[10,11,12,13,14]。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1)国内学者普遍沿袭传统的科学话语模式,在论文中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科学话语人际互动意识较弱;(2)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宣扬集体主义和中庸之道,国内学者倾向于在论文中隐藏作者身份,表现谦逊、严谨的态度;(3)国内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作者的学术自信较低,缺少在论文中直陈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并且直面读者问责风险的勇气;(4)作为非英语本族语作者,缺少相关的论文写作和发表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NCSS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标准频数(68.35)高于NESS论文(66.54),虽然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至少说明中国作者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已经上升到与英语本族语作者相当的水平。
表3 NESS和NCSS医学论文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始频数和类型分布
第一人称代词类型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2018年 |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原始频数 | 类型分布/% | |
We | 231 | 60.63 | 194 | 65.99 | 395 | 72.08 | 234 | 65.92 | 668 | 71.67 | 474 | 71.06 | 837 | 69.87 | 726 | 69.81 |
Our | 146 | 38.32 | 93 | 31.63 | 131 | 23.90 | 109 | 30.70 | 238 | 25.54 | 183 | 27.44 | 339 | 28.30 | 299 | 28.75 |
Us | 4 | 1.05 | 7 | 2.38 | 22 | 4.01 | 12 | 3.38 | 26 | 2.79 | 10 | 1.50 | 22 | 1.84 | 15 | 1.44 |
I、my、me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总计 | 381 | 100.00 | 294 | 100.00 | 548 | 100.00 | 355 | 100.00 | 932 | 100.00 | 667 | 100.00 | 1198 | 100.00 | 1040 | 100.00 |
表4 NESS和NCSS医学论文第一人称代词的标准频数(每10000字)
注:在同时段对比中,*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第一人称代词类型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2018年 |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
We | 21.02 | 18.11 | 25.63 | 19.19*** | 40.81 | 31.70*** | 46.49 | 47.71 |
Our | 13.29 | 8.68** | 8.50 | 8.94 | 14.54 | 12.24 | 18.83 | 19.65 |
Us | 0.36 | 0.65 | 1.43 | 0.98 | 1.59 | 0.67* | 1.22 | 0.99 |
I、my、me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总计 | 34.67 | 27.44** | 35.56 | 29.11** | 56.31 | 44.61*** | 66.54 | 68.35 |
2.2 NESS和NCSS论文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的历时变化
NESS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在30年间不断升高,而这一增长动力主要来自we使用频数的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欧美学术界普遍认为学术论文应该凸显“客观性”,从“物体、事件和材料的角度”呈现研究内容,将“人”的参与度降至最低。在涉及到作者身份时,大多数写作手册都建议作者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人称代词,更多地使用被动语态、抽象的修辞和其他非人称结构[17,18]。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些学者认为被动语态存在阐述不清、言语冗赘、影响阅读效率的问题,而主动语态的表达更为准确、简洁有力,且更易阅读。与此同时,研究论文的“人际互动性”和“科学说服性”逐渐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Berkenkotter和Huckin[19]发现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家对自身研究的推销程度要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中一个原因是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数量迅速增加,在越来越拥挤的学术圈内要想获得同行或读者的关注并非易事。另一个原因是高水平期刊的稿件录用标准非常严苛,许多英美主流期刊的拒稿率甚至超过70%。因此,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论文写作不仅要客观地展示研究成果, 还要努力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 让研究得到同行、编辑和其他读者的认可。比起“默默无闻地”促进学术知识领域的发展,当代研究者更注重说服其他研究者相信自己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和意义,藉此提高自身的学术声誉。越来越多的论文作者开始有目的地、谨慎地选择措辞和修辞手法来影响、吸引和说服读者,而第一人称代词成为实现这些功能的重要话语资源。因此,如图1所示,NESS医学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在1998—2008年的增幅最大。与此同时,写作指导手册中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建议也发生了变化。《APA格式手册(第六版)》中要求适当地使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来明确表述动作行为的归属[20],最新版的《芝加哥格式手册》也明确指出,对于写作格式而言,主动语态优于被动语态[21]。随着语言学家对第一人称代词在研究论文中语篇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和阐述,这一原本存在争议的话题变得日渐明朗,更多的论文作者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在论文中建立更加明确的作者身份,增强作者的权威性和与读者的互动。因此,在最近10年间,NESS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标准频数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图1 NESS和NCSS论文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的历时变化
NCSS论文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在过去30年间表现出与NESS论文相似的增长趋势(图1)。中国学者在融入国际学术社区的过程中,国外作者发表的文章、主流的写作格式指导手册以及学术写作课程是他们学习英语论文写作的主要途径。在传统写作风格占主流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作者也很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其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甚至比NESS论文更低。1998—2008年间,NCSS曲线同样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但在数值上仍然低于NESS。2008年NCSS子库论文之间第一人称代词的标准频数存在较大差异,最高为90.47,最低为3.11,这说明有的国内作者已经意识到国际学术写作规约的变化,开始注重论文的学术说服性,通过更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构建更加明显的作者身份,但有的国内作者依旧遵循传统的学术写作风格。在最近10年间,NCSS的标准频数曲线继续增长,甚至在2018年达到了与NESS论文相当的水平。造成这一增长的原因可能是:(1)中国医学领域学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国际学术社区写作规约的变化,写作中的第一人称意识不断加强,能够有效利用这一话语资源构建作者身份;(2)随着近20年来中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研究者的学术自信不断增强,更加积极地在国际学术界“发声”和树立学术权威,在论文写作中表现为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建立作者的“权威性”,强调作者自身对学术社区的独特贡献;(3)中国医学研究者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的论文数量与日俱增,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学术写作经验。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we是使用频率最高、在30年间增长幅度最大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we的语篇功能。
2.3 NESS和NCSS论文中we语篇功能的共时对比
“代表话语社区”和“引导读者阅读”是问责风险最低的两种语篇功能,可通过包容性we来实现。包容性we的使用表明作者承认与读者处于共有的知识体系中并且具有相等的学术地位,是作者向读者以及所属学术社区表现出积极礼貌的方式,可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例1中的“we”代表包括作者在内的更大学术社区群体,强调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性;例2中的“we”充当向导的角色,引导读者一起阅读论文、进行推理和思考,最终得到作者期望与读者达成共识的结论。从表5可以看出,8个子库中 we的低风险话语功能的使用频率都非常低。包容性we的使用具有学科差异,在硬科学论文中的使用频率普遍低于软科学论文[9]。软科学知识的精确性较低,往往依赖于作者的主观解释。因此,为了增强他们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作者往往“隐藏”在主张和立场之后,将自身观点置于现有的学科知识框架内,并通过构建与读者友好、亲密的关系来说服读者认可他们对该学术领域的贡献。硬科学中的实验设置和变量更加可控,所使用的材料和过程可以精确测量,因此作者会刻意减少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化解释的客观性。值得注意的是,1988年和1998年的NCSS论文中包容性we的使用频率高于NESS论文,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学者更倾向于选择we的低风险话语功能构建作者身份,尝试通过共享学科知识和引导读者阅读论文建立与学术社区的对话空间。
例1 As we¯¯¯¯we¯know, chemical structural analysis requires substantial effort, and it seems impossible to be used in large quantities of analyses. (08-NCSS-32)
例2 We¯¯¯¯¯We¯can see that under elution of excess EDTA a large amount of adsorbed rCRP was removed, which is calcium dependent. (98-NCSS-24)
“介绍研究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描述研究过程”属于中度风险的语篇功能,通过排斥性we来实现。例3中的“we”专指作者团体,介绍之前取得的研究进展,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例4中的“we”介绍研究目的,常常和aim to、seek to、set up to等动词搭配;例5中的“we”描述研究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包括样品采集、检测、数据收集和处理等过程,执行这一语篇功能的“we”常常与物质过程动词搭配,例如use、examine、test、conduct、create等。在所有语篇功能分类中,“描述研究过程”中we的使用频率最高,主要出现在论文的方法部分。1998年、2008年和2018年NESS论文中该语篇功能的标准频数均高于NCSS论文。
例3 In addition, we¯¯¯¯we¯have recently reported that Bmi-1 is also overexpressed in head and neck cancers, in particula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oral cancer. (08-NESS-26)
例4 Therefore we¯¯¯¯we¯sought to determine if the G85V and G591D mutations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proteolysis associated with the mislocalization to the ER.(08-NESS-14)
例5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ODC-AS in adipogenesis, we¯¯¯¯we¯designed 6 different shRNAs and selected 3 (ODCi-1, ODCi-3 and ODCi-5) to knockdown ODC-AS expression in 3T3-L1 cells. (08-NESS-37)
We的高风险语篇功能包括“表达观点/期望/决定”(例6)、“展开论证”(例7)、“表明研究的优点/不足”(例8)、“陈述研究结果”(例9)和“表述新理念/新知识”(例10)。1988年、1998年和2008年NESS论文中we的高风险语篇功能的标准频数均高于NCSS论文,这与现有主流研究的结果相似。Hyland[7]发现英语本族语作者比非英语本族语作者更频繁地使用“展开论证”和“陈述研究结果/观点”等高风险语篇功能。Dontcheva-Navrátilová[22]发现捷克学者的语言学论文中we的高风险语篇功能的使用频率低于NESS论文。一些国内研究在对比NESS与NCSS论文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10,11]。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NCSS论文中we的高风险语篇功能的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均高于NESS论文。
例6 Furthermore, we¯¯¯¯we¯hypothesize that these maturation-dependent responses are not restricted to alphaviruses, as we have also seen reduced CPE in differentiated BE(2)-C cells infected with either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Rhabdoviridae) or La Crosse virus. (08-NESS-8)
例7 We¯¯¯¯¯We¯reasoned that CD1-derived endosomal targeting sequences could target any protein, including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antigens, to the intracellular structures typically occup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wild-type CD1 isoforms. (08-NESS-11)
例8 Although we¯¯¯¯we¯could not determine with certainty whether this labeling was pre-or postsynaptic, it met our criteria for cellular labeling. (08-NESS-4)
例9 Using GFP expression as a measure of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e¯¯¯¯we¯found that all groups expressed statist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amounts of GroES within an experiment. (08-NCSS-1)
例10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we¯¯¯¯we¯suggest a novel concept by which up-regulated ADAR1 can randomly edit adenosines located in double-stranded base-paired coding regions. (08-NESS-10)
2.4 NESS和NCSS论文中we语篇功能的历时变化
如图2所示,NESS和NCSS论文中we低风险语篇功能的标准频数在30年间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说明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始终注重通过可控的实验过程和合理的实验结果强化解释的客观性,较少依赖与读者之间“友好、亲密”的关系进行主观解释。虽然NESS和NCSS论文中we的中度风险语篇功能的标准频数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NCSS论文中we的中度风险语篇功能的标准频数在30年间一直低于NESS论文,主要原因在于NCSS论文较少使用“描述研究步骤和过程”这一语篇功能。英语本族语作者常常会更加系统地、策略性地展现其学术信誉,没有一味地强调研究结果,而是注重研究方法和过程对研究结果的影响[23]。在“学术说服”这一逻辑中,经过谨慎选择的、新颖独特的研究步骤是最终获得可靠的突破性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在大多数过程都是以被动语态描述的方法部分,作者使用一定比例的主动语态是为了策略性地对不同于常规的或出人意料的实验方法或决策承担责任,强调作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或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凸显其学术权威性。而中国学者对该语篇功能的使用一直受到传统学术写作风格的影响,为了显示论文的客观性而更多地使用被动语态,未能通过在研究过程的选择中承担更多的问责风险来显示作者身份。
表5 NESS和NCSS论文中we的语篇功能分布、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每10000字)
注:在同时段对比中,*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问责风险 | 语篇功能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2018年 |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NESS | NCSS |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原始频数 | 标准频数 | ||
低 | 代表话语社区 | 0 | 0.00 | 1 | 0.09 | 1 | 0.60 | 0 | 0.00 | 1 | 0.06 | 1 | 0.07 | 5 | 0.28 | 4 | 0.26 |
引导读者阅读 | 1 | 0.09 | 19 | 1.77*** | 0 | 0.00 | 24 | 1.97*** | 0 | 0.00 | 0 | 0.00 | 3 | 0.17 | 1 | 0.07 | |
小计 | 1 | 0.09 | 20 | 1.86*** | 1 | 0.60 | 24 | 1.97*** | 1 | 0.06 | 1 | 0.07 | 8 | 0.44 | 5 | 0.22 | |
中 | 介绍研究背景 | 6 | 0.55 | 8 | 0.75 | 16 | 1.04 | 15 | 1.23 | 32 | 1.96 | 7 | 0.47*** | 33 | 1.83 | 17 | 1.12 |
介绍研究目的 | 15 | 1.36 | 9 | 0.84 | 25 | 1.62 | 9 | 0.74* | 18 | 1.10 | 16 | 1.07 | 38 | 2.11 | 32 | 2.04 | |
描述研究过程 | 95 | 8.64 | 90 | 8.40 | 197 | 12.78 | 85 | 6.97*** | 331 | 20.22 | 237 | 15.8** | 388 | 21.55 | 289 | 19.00 | |
小计 | 116 | 10.55 | 107 | 9.99 | 238 | 15.44 | 109 | 8.94*** | 381 | 23.27 | 260 | 17.38*** | 459 | 25.50 | 338 | 22.21 | |
高 | 表达观点/期望/决定 | 19 | 1.73 | 23 | 2.15 | 28 | 1.82 | 24 | 1.97 | 35 | 2.14 | 31 | 2.07 | 32 | 1.78 | 37 | 2.43 |
展开论证 | 2 | 0.18 | 2 | 0.19 | 15 | 0.97 | 6 | 0.49 | 17 | 1.03 | 14 | 0.94 | 28 | 1.56 | 33 | 2.17 | |
表述新理念/新知识 | 2 | 0.18 | 1 | 0.09 | 7 | 0.45 | 2 | 0.16 | 32 | 1.95 | 7 | 0.47*** | 33 | 1.83 | 10 | 0.66** | |
陈述研究结果 | 75 | 6.82 | 34 | 3.17*** | 96 | 6.23 | 63 | 5.17 | 182 | 11.12 | 149 | 9.96 | 264 | 14.66 | 285 | 18.73 | |
表明研究的优点/不足 | 16 | 1.46 | 7 | 0.65 | 9 | 0.58 | 6 | 0.49 | 20 | 1.22 | 12 | 0.80 | 13 | 0.72 | 18 | 1.18 | |
小计 | 114 | 10.37 | 67 | 6.25*** | 155 | 10.06 | 101 | 8.28 | 286 | 17.47 | 213 | 14.24* | 370 | 20.55 | 383 | 25.17** | |
总计 | 231 | 194 | 395 | 234 | 668 | 474 | 837 | 726 |

图2 NESS和NCSS论文不同风险等级we话语功能的历时变化
NESS和NCSS论文中we的高风险语篇功能的标准频数在30年间均持续增加,且NCSS论文在2018年超越了NESS论文。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陈述研究结果”这一语篇功能使用的增加, 反映了国内医学研究者已经适应了国际学术社区写作规约的最新变化趋势。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高风险we的话语功能特别是“陈述研究结果”这一功能的重要性,在学术写作中加大知识构建和身份确立过程中的作者介入程度,增强表达作者承诺和为所持论点提供支持的意向。 “提出新理念/新知识”需要作者亲自参与对结果的解释和新理念的阐述,赋予读者接受或否定这一特定解释的权力,对读者的“消极面子”构成很大威胁,是风险最高的话语功能[24]。其在NESS论文中的标准频数在2008—2018年大幅增加,并且高于同时段的NCSS论文,说明国外作者为所提出的新理念和新知识承担风险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而中国作者对这一话语功能的使用仍然较为保守。
3 结语
本研究从第一人称代词视角对中外学者医学SCI论文的作者身份构建策略进行了共时对比和历时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30年间,中外学者均更加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高风险话语功能构建更加明确和权威的作者身份,写作风格向主观性、说服性、互动性更强的方向发展。虽然国内作者对某些高风险话语功能的使用频率仍然偏低,但他们能够紧跟国际学术社群的变化脚步,不断缩小与国外作者在身份构建策略选择上的差距。
英文科技期刊是国内学者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重要桥梁,而语言质量是期刊质量的基石。学术语篇的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人际立场、信息组织、词汇选择、表达一致性等。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出版界能够意识到学术语篇的特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学术社群写作规约的动态变化,通过不断调整写作和编辑策略并突破传统的科学话语模式向国际学术写作规范不断靠拢,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语言质量和国际化融入程度。
参考文献:
[1]Clarivate Analytics[EB/OL].( 2018 -06-27)[2019-06-28]. .
[2]程剑侠 . 如何提高英文科技期刊的语言表达质量——《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语言把关的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25(3):365-367.
[3]Hyland K . 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17(4):433-454.
[4]Martin J R . Analysing genre:Functional parameters[A]. London:Continuum, 1997: 3-39.
[5]Hyland K . Disciplinary discourses:Writer stance in research articles[A]. London:Longman, 1999: 99-121.
[6]Hyland K . Humble servants of the discipline? Self-men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1,20(3):207-226.
[7]Hyland K . 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34(8):1091-1112.
[8]Hyland K . Options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2,56(4):351-358.
[9]Harwood N . ‘We do not seem to have a theory … The theory I present here attempts to fill this gap’:Inclusive and exclusive pronouns in academic writ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5,26(3):343-375.
[10]张秀荣, 李增顺 . 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及语篇功能的实证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19(2):18-21.
[11]黄大网, 钟圆成, 张月红 . 第一人称代词的话语功能:基于中外科学家材料科学论文引言的对比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19(5):803-808.
[12]高霞 . 基于中外科学家可比语料库的第一人称代词研究[J]. 外语教学, 2015,36(2):30-34.
[13]赵娟 . 中外通信类摘要中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22(4):634-636.
[14]彭芹, 张海峰 . 中外岩土类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态与第一人称代词分析[J]. 编辑学报, 2017,29(6):538-540.
[15]Tang R, John S . The “I” in identity:E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first person pronou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Sl):S23-S39.
[16]Işık-Taş E E . Authorial identity in Turkish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articles in Sociology:The role of publication context in academic writers' discourse choic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18,49:26-38.
[17]Arnaudet M, Barrett M . Approaches to academic reading and writing[M].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 1984.
[18]Jones W P, Keene M L . Writing scientific papers and reports[M]. 8 th ed. Dubuque:W C Brown , 1981.
[19]Berkenkotter C, Huckin T N . 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Cognition/Culture/Power[M]. 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1995.
[20]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M]. 6 th ed. Washingt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2010.
[21]University of Chicago .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M]. 15th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2]Dontcheva-Navrátilová O . Authorial presence in academic discourse:Functions of author-reference pronouns[J]. Linguistica Pragensia, 2013(1):9-30.
[23]Sheldon E . From one I to another: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self-representation in English and Castilian Spanish research articl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9,28(4):251-265.
[24]Millán E L . ‘Extending this claim,we propose…’ The writer's presence in research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J]. Ibérica, 2010 ( 20):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