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3-16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高存玲、赵星耀: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目的] 分析我国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收录的22种海洋科学类中文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融合出版情况,结合海洋科研特点及当前信息传播新趋势提出融合出版建议。[结果] 22种样本期刊的融合出版渠道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和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22种样本期刊均开通官方网站,有12种期刊提供全文免费下载,占比54.5%,10种期刊提供全文在线阅读,占比45.5%;22种期刊中,有13种期刊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占比59%。样本期刊在融合出版方面存在时效性较差、渠道狭窄、媒介形态单一等问题。[结论] 海洋科学类期刊应采取移动出版优先战略,拓展融合出版渠道,实现富媒体出版。

  【关键词】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5G技术;媒介融合;移动出版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从2009年的24.6%提高到2018年的76.2%[2]。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给科技期刊出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融合出版成为科技期刊出版转型的重要方向,是科技期刊适应读者阅读习惯、迎合国家战略的重要选择。

  在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现状、问题、对策等总体视角的研究。学者们将融合出版视为提升科技期刊竞争力[3]、增强科技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4]的有效方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5],学者们从深化数字化加工[6]、增强互动性[7]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2)针对科技期刊利用某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网站等进行融合出版的研究。从近几年研究情况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尽管多数学者都肯定了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融合出版的积极意义[8,9],但也有学者从相反的角度指出了作为精英文化传播载体的学术期刊与作为大众文化典型媒介的微信之间的矛盾性[10]。从实际运作来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存在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11],学者们提出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评价体系[12]、明确公众号定位[13]等建议。(3)针对某一学科门类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展开的专门性研究。学者们针对医学类、农业类、建筑类、地学类、航天类、海洋类等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实践展开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14,15,16,17,18,19]。

  以上研究为我们充分认识科技期刊融合出版问题提供了丰富视角。同时,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基于融合出版总体视角的研究缺乏对学科特色的关注,存在以普遍性抹杀特殊性的可能;二是对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问题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学科门类,刘秀娟等撰写的《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19]是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另有几篇文章也以海洋科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但其视野聚焦于科技期刊如何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20]、海洋科学类期刊优化办刊的策略[21,22]等,并非以融合出版为主要研究问题。而《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一文成稿于2014年9月,其研究视野主要基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互联网。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媒体形态、渠道平台、终端设备给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带来新的契机。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研究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有一定的价值。中国有绵长的海岸线,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研的支撑。海洋科研需要大量观测和实验数据,海流、海浪、海洋大气、海底地质、海洋声学等研究对象适合以多媒体形态进行表达和传播。因此,无论是从研究现状、媒介变革,还是从海洋科研的独特性来看,进一步探索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等媒介技术形态着眼,结合海洋科研特点,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收录的22种海洋科学类中文期刊为样本,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概述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收录的22种海洋科学类中文期刊为研究对象,这22种期刊分别是:《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环境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热带海洋学报》《海洋工程》《海洋地质前沿》《海洋科学进展》《海洋湖沼通报》《海洋技术学报》《应用海洋学学报》《海洋开发与管理》《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海洋学研究》《海洋预报》《海岸工程》《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平台》和《海洋信息》。

  1.2 研究方法

  对22种期刊以期刊名称为关键词从移动端和PC端两方面进行全面检索,对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检索渠道:PC端包括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网站;移动端包括微信公众号、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学术期刊自建客户端和抖音、今日头条等移动客户端。

  (1) 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情况调查方法。采取PC互联网关键词检索方法对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以期刊名称为关键词,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及超星期刊数据库。

  (2) 官方网站建设情况调查方法。以期刊名称为关键词,采用PC互联网检索方法对官方网站建设情况进行检索。为保证检索效果,分别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必应搜索引擎和谷歌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并各选取检索结果的前5页查看期刊对应的官方网站。对于未检索到网站的期刊,则通过电话调查的方法确认是否开通。

  (3) 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调查方法。采用移动互联网手工检索的方法,在微信搜索栏中输入期刊名称,查看全部相关公众号。若检索到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则检索结束;若未检索到相关公众号,则简化关键词再进行检索,如将《海洋湖沼通报》的检索词简化为“海洋湖沼”进行进一步检索;若利用刊名关键词同样未检索出相关公众号,则对期刊主办单位名称进行检索。对于未检索到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则通过电话调查的方法确认是否开通。

  (4) 移动客户端收录与开通情况调查方法。移动客户端分为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及期刊自建移动客户端。①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收录情况。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主页提供的下载链接下载对应的移动客户端,若未提供下载链接则在苹果应用商店和安卓市场中检索对应的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进而检索22种期刊在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的收录情况。②期刊自建移动客户端情况。在苹果应用商店和安卓市场中以22种期刊名称或主管单位名称为关键词,检索期刊自建客户端情况。

  2 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

  2.1 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

  22种样本期刊均被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期刊收录年限较长,最早收录年份为1957年。收录文章数普遍较多,其中收录文章数量最多的期刊为《海洋科学》,超星数据库共收录其约8500篇文章;其次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超星数据库收录其文章超过7600篇。各数据库均提供免费的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基本信息。购买相关服务后,维普、万方、超星均提供PDF格式下载,中国知网提供PDF及CAJ格式下载(表1)。


表1   22种海洋科学类期刊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情况 
期刊名称 收录年限 收录文章数 /篇 最新期数
海洋学报 1979—2019 5336 2019.6
海洋与湖沼 1957—2019 5434 2019.3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79—2019 4326 2019.3
海洋环境科学 1982—2019 4385 2019.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9—2019 7672 2019.8
海洋科学 1977—2018 8545 2018.12
海洋通报 1972—2019 4312 2019.2
热带海洋学报 1982—2019 2798 2019.3
海洋工程 1983—2019 4234 2019.3
海洋地质前沿 1985—2019 4878 2019.5
海洋科学进展 1983—2019 2624 2019.2
海洋湖沼通报 1979—2019 3223 2019.3
海洋技术学报 1976—2019 4092 2019.2
应用海洋学学报 1982—2019 564 2019.2
海洋开发与管理 1984—2019 7157 2019.6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1975—2019 3202 2019.3
海洋学研究 1983—2019 1573 2019.1
海洋预报 1984—2019 2389 2019.2
海岸工程 1982—2019 2006 2019.1
海洋经济 2001—2019 691 2019.2
中国海洋平台 1989—2019 3096 2019.2
海洋信息 1965—2019 5524 2019.2
  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7月;22种海洋科学类样本期刊均被维普、中国知网、超星、万方收录。“收录年限”“收录文章数”和“最近期数”这3个数字在4个数据库中不尽相同,表1中统计的数字是收录年限最长、文章数最多、期数最新的数据库。

  2.2 官方网站

  22种海洋科学类期刊均开通官方网站,其中6种期刊为中国期刊网或中国知网提供的二级域名站点。22种期刊中,除《海洋学研究》外,其余21种期刊均开通网络采编系统,供投稿者和审稿人远程在线进行投稿及审稿、编辑等操作。

  22种期刊的官方网站中,有12种期刊提供全文免费下载,占比54.5%;10种期刊提供全文在线阅读,占比45.5%;3种期刊既不提供全文在线阅读,也不提供全文免费下载。也就是说,22种期刊中的19种提供全文开放获取,占比86.3%。从期刊更新情况来看,截至2019年7月,22种样本期刊官方网站提供的最新期数从2018年第2期到2019年第8期不等。其中更新最快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更新至2019年第8期,更新最慢的是《海洋技术学报》和《海洋科学》,截至2019年7月,其最新期数为2018年第2期(表2)。


表2   22种海洋科学类期刊官方网站统计情况 
期刊名称 是否开通官方网站 是否拥有网络采编系统 过刊浏览情况
是否提供题目、作者、摘要、关键
词等基本信息
全文免费下载 全文在线浏览 最新期数
海洋学报 2019.7
海洋与湖沼 2019.3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是(中国期刊网二级域名) 2019.3
海洋环境科学 2019.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8
海洋科学 2018.2
海洋通报 2019.3
热带海洋学报 是(中国知网二级域名) 2019.3
海洋工程 2019.3
海洋地质前沿 是(中国知网二级域名) 2019.6
海洋科学进展 2019.2
海洋湖沼通报 2018.5
海洋技术学报 2018.2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9.2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2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是(中国知网二级域名) 2019.2
海洋学研究 2019.1
海洋预报 2019.3
海岸工程 2019.1
海洋经济 是(中国知网二级域名) 2019.2
中国海洋平台 否(只提供目录) 2019.1
海洋信息 是(中国知网二级域名) 2018.4
  注: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7月。

  2.3 微信公众号

  在22种样本期刊中,有13种期刊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占比59%。其中《中国海洋平台》和《海洋工程》两种期刊的公众号非专用公众号,而是与主办单位的其他期刊共用一个公众号。从微信文章推送情况来看,13个微信公众号中有2个公众号未推送微信文章,在推送过微信文章的公众号中,有一个公众号仅推送过1篇微信文章,其余10个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阅读量和推送频率普遍较低。截至2019年7月12日,以每个公众号最近5篇微信文章的推送频率和阅读量为例。推送频率最高的为《中国海洋平台》,平均1.2天推送一篇微信文章;推送频率最低为《海洋工程》,平均76天推送一篇微信文章。最近5篇微信文章平均阅读量最高的是《海洋与湖沼》,平均每篇微信文章的阅读量为263.4次;最低的为《中国海洋平台》,平均每篇微信文章的阅读量为16.4次。

  13个微信公众号大都通过导航菜单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期刊简介、联系方式、投稿方式、期刊目次、稿件查询等信息。其中8种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跳转至官方网站、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全文在线阅读或全文下载,在所有统计的22种期刊中占比36.3%,在所有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占比61.5%。其余期刊微信公众号仅提供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基本信息(表3)。


表3   22种海洋科学类期刊微信公众号统计情况 
期刊名称 是否开通 公众号名称 最近5篇微信文章的平均阅读 /次 微信公众号期刊论文提供情况
海洋学报 海洋学报中文版 231.2 跳转至官方网站获得全文下载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263.4 跳转至官方网站获得全文下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49.8 提供全文在线浏览、提供全文下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8 提供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
海洋科学      
海洋通报 海洋通报 57.6 提供全文下载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海洋学报 未发布 提供全文下载
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学会 49.6 提供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
海洋地质前沿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技术学报 海洋技术学报 未发布 未提供任何内容
应用海洋学学报      
海洋开发与管理 海洋开发与管理杂志客户端 163 提供全文下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82* 仅提供2016年第1期目次
海洋学研究      
海洋预报 海洋预报NMEFC 28 跳转至超星学习通,提供全文在线浏览
海岸工程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期刊 27.7** 提供全文下载
中国海洋平台 STRI信息港 16.4 仅提供往期目录
海洋信息      
  注: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7月12日;*表示仅推送过1篇微信文章,此为该微信文章的数据;**表示仅推送过3篇微信文章,此为3篇微信文章的平均数据。

  2.4 移动客户端

  手机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助手、超星学习通4种移动客户端均收录22种海洋科学类期刊。其中通过维普、万方、知网客户端阅读下载相关论文需收费,仅免费提供题目、关键词、作者、摘要等论文基本信息。超星学习通客户端提供除《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质工程》外19种期刊免费在线阅读,上述三种期刊仅提供题目、关键词、作者、摘要等论文基本信息。此外,本研究检索发现,22种样本期刊均未自建移动客户端。

  3 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存在的问题

  3.1 出版时效性差

  海洋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出版时效要求高。本研究发现22种样本期刊在融合出版方面时效性相对较差。以官方网站为例,截至2019年7月,《海洋信息》的最新刊期为2018年第4期,《中国海洋平台》《海岸工程》《海洋学研究》的最新刊期均为2019年第1期,《海洋技术学报》《应用海洋学学报》《海洋开发与管理》《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海洋科学进展》《海洋科学》的最新刊期均为2019年第2期。样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截至2019年7月,提供全文浏览或全文下载的期刊微信公众号最新刊期多为2019年第1期或第2期。此外,尽管《海岸工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海洋学研究》《海洋与湖沼》《海洋预报》加入了中国知网的网络首发平台,但实践情况并不理想。调查发现,仅有《海洋学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与湖沼》3种期刊在手机知网上发布过网络首发论文。截至2019年10月,《海洋学研究》仅发布过1篇网络首发论文,《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仅发布过2篇网络首发论文,《海洋与湖沼》共发布19篇网络首发论文。这些期刊不仅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提高出版时效性,其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出版平台还迟滞于纸质版期刊。

  3.2 媒介形态单一

  从媒介学角度来看,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都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介质。对22种样本期刊研究发现,尽管各期刊大都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融合出版,但样本期刊融合出版的媒介形态依然单一。各期刊大都将纸质版论文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成为纸质期刊的电子文档。网络媒介多媒体传播这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以《热带海洋学报》2018年第4期发表的论文《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南海自动剖面浮标轨迹模拟系统》[23]为例,该论文通过与真实浮标轨迹数据的对比,验证了南海自动剖面浮标轨迹模拟系统的准确性。该文作者为表现浮标运动轨迹,在一副南海地形图中以绿色圆圈代表浮标投放位置、以红色方块代表浮标终点位置。纸本期刊无法发布动态影像,只能用静态图片表达动态过程,而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可以用动图或视频的形式表示这一过程。如此,可将研究过程表现得更加直观、细腻。然而,在该期刊的官方网站上,这篇论文依然以静态图片表现这一过程。

  3.3 出版渠道狭窄

  回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热门媒体工具呈不断迭代态势。从论坛到博客、从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网络热门媒体工具的每一次迭代都意味着新传播渠道的开辟,意味着网络话语权的转移。从2G到5G,移动通信网络的进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给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出版渠道。出版渠道方面的融合是期刊融合出版的重要方面,科技期刊多渠道出版,有助于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然而,对22种样本期刊研究发现,这些期刊在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出版时,其出版渠道仅限于微信公众平台、PC版官方网站、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4种渠道。对于海洋科学类期刊来说,以上4个渠道外的众多融合出版渠道被忽略了。以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可以利用短视频模拟和记录海洋科学实验过程,让海洋科研更加直观、有更强的可见性。以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聚合类资讯客户端可以将视频、图片、文字等融合在一起并根据算法推荐将相关成果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本研究通过在相关移动客户端检索发现,22种期刊均未在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开设账户,检索出的个别同名账户与期刊无关。

  4 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的改进建议

  4.1 实施移动出版优先战略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24]。对于科技期刊来说,互联网已取代纸质期刊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文献的首要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成果获取渠道从互联网扩展到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可能的趋势。

  目前海洋科学类期刊保持着惯常的出版流程,大部分期刊先出版纸质版刊物,随后将相关内容发布到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尽管部分期刊加入了中国知网的网络首发平台,但如前文所述实施情况并不理想。移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出版周期短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海洋科学类期刊应采取移动出版优先战略。将移动互联网作为期刊论文出版的首要渠道,赋予移动互联网刊物与纸质版期刊同等的学术效力。为尽量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移动互联网刊物可采取单篇论文随编随发的做法,不必像纸质期刊那样整本期刊全部编辑完成再统一印刷出版。移动出版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由期刊社自建移动客户端,将其作为优先出版平台;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现有平台进行论文发布;三是利用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移动客户端对论文进行网络首发出版。实施移动出版优先战略,将有助于科技期刊提升出版效率、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出版容量,有助于吸引更多作者将优秀论文投送给期刊,从而提高期刊办刊水平和影响因子。

  4.2 探索富媒体出版

  如果说2G是文字的时代、3G是图片的时代、4G是视频的时代,那么即将实现商用的5G技术为信息传播开辟了全新的前景。与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的传输速率、编码方式、时延等都实现颠覆性的跨越,为万物互联、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等提供了可能,富媒体传播将获得更加广泛的运用。“富媒体(Rich Media)是指具有动画、声音、视频和/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法,是对流媒体、声音、Flash以及Java、Javascript、DHTML这些程序设计语言等网络技术和形式的整合效果,并在多媒体中增加了交互性,使得用户的接受体验更丰富。”[25]海洋科学论文有大量图片、模型、数据,还有很多需要描述的实验过程和观测过程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呈现,视频、动画、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等相对于文字和图片有着天然优势。如以动图或视频表现海流、海浪、海洋大气运动,以延时摄影视频呈现海洋水产物种生长过程,以音频展示海底声学测量结果,以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展示海底地质结构等。因此,海洋科学类期刊与富媒体出版有较高的契合度,充分利用视频、VR等富媒体形态将有助于提高海洋科学类期刊的学术表达效果和传播效能。

  4.3 实现多渠道出版

  有研究者发现,期刊论文微信阅读次数与中国知网下载次数存在中度相关,且有微信推送的期刊文献无论下载量还是引用量都高于未经微信推送的期刊文献[26]。因此,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发布期刊文章,对于提高海洋科学类期刊下载量、引用量,对于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基于数据挖掘的聚合类资讯客户端、以喜马拉雅FM为代表的音频分享平台、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分享平台、以果壳网为代表的泛科技兴趣社区、以得到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等都聚合了大量用户,成为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可资利用的媒介渠道。此外,人类对浩瀚海洋有浓厚的兴趣,存在探索的需求。海洋科研成果除了科研价值外还具有较强的科普价值,这是海洋科学类论文与其他科技论文相比的一个独特性。海洋科学类论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以上平台发布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提高期刊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

  5 结语

  22种海洋科学类期刊在融合出版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其融合出版实践迟滞于当前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进程,出版渠道、出版媒介形态和出版时效性上都存在改进空间。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应实施移动出版优先战略,利用移动互联网丰富多样的渠道平台拓展出版渠道,赋予移动出版与纸质刊物同等的学术效能。此外,还应探索利用视频、VR、音频、动画等媒介形态进行富媒体出版,提高海洋科学论文的表达效果。然而,如何将以上融合出版策略落到实处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编辑人员的思想观念与媒介素养。当前海洋科学类期刊编辑人员以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他们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可能存在不足。另外,期刊编辑人员还需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移动出版、富媒体出版对于期刊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如何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操作技能的“两栖型”期刊编辑人才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科研人员的学术表达习惯。由于科研成果长期发表在纸本期刊上,科研人员习惯于以文字、图表、静态图片等表达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如果科研人员不能提供与研究有关的音频、视频等原始资料,那么富媒体出版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调动科研人员运用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观测数据、表达研究结果的积极性,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尽管如此,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变迁的倒逼下,海洋科学类期刊在融合出版方面必将迈出更大的步伐。反之,如果固守传统的出版模式而不变通,将给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办刊水平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 求是, 2019(6):4-8.

  [2]张贺 . 2018年,你读了几本书[N]. 人民日报, 2019-04-17(12).

  [3]张艳萍 . 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6):600-606.

  [4]欧阳菁 . 借助新媒体扩大科技学术期刊受众的范围[J]. 编辑学报, 2013,25(5):474-477.

  [5]朱琳, 张晓宇, 刘静 , 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调研与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6):606-612.

  [6]程维红, 任胜利, 沈锡宾 , 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传播力建设[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25(3):340-345.

  [7]陶华, 朱强, 宋敏红 , 等. 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 编辑学报, 2016,26(6):589-592.

  [8]张扬 . 基于“H5+微信”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28(10):936-940.

  [9]王志鸿, 杨松迎, 郭敏 , 等. 基于微信平台的科技期刊内容服务策略及实现[J]. 编辑学报, 2018,30(5):522-524.

  [10]朱豆豆 . 学术期刊与微信公众号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 现代出版, 2019(4):32-35.

  [11]孔薇 .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和运营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7):745-753.

  [12]石婧, 段春波, 周白瑜 , 等. 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25(5):655-660.

  [13]张艳萍 . 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5):524-531.

  [14]迟殿元, 沈黎, 何成伟 , 等. 护理类期刊读者需求倾向及媒体融合下办刊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8):921-927.

  [15]陈章, 杨红, 黄颖 , 等. 媒介融合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路径探析[J]. 新媒体研究, 2019(5):70-71.

  [16]张怡炜, 刘琪 . 中文建筑科学类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27(11):1162-1168.

  [17]马新荣, 徐书荣, 潘静 . 中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现状及发展需求[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28(12):1148-1153.

  [18]邓宁丰, 胡群芳, 王小戈 , 等. 航天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策略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9(8):57-60.

  [19]刘秀娟, 李晓燕, 徐雯 , 等.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2):185-190.

  [20]林强 . 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以两本海洋类科技期刊为例[J]. 编辑学报, 2018,30(S1):S11-S15.

  [21]李雪, 赵一方, 崔尚公 , 等. 海洋科技期刊新时代办刊优化策略分析[J]. 编辑学报, 2019,31(2):174-178.

  [22]李燕, 胡筱敏, 陈靖 , 等. 海洋类中文科技期刊发展思考——以《海洋科学进展》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29(1):79-83.

  [23]王天宇, 杜岩, 夏一凡 .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南海自动剖面浮标轨迹模拟系统[J]. 热带海洋学报, 2018,37(4):9-17.

  [24]韩静, 游苏宁, 孙志谦 . 手机媒体与纸质科技期刊结合可能性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20(2):297-299.

  [25]武小菲 . 泛阅读时代富媒体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 出版发行研究, 2014(8):54-57.

  [26]丛挺, 明蔚, 张蕾 , 等. 移动场景下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的实证研究[J]. 出版科学, 2019,27(3):74-81.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