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分析Publons平台审稿人贡献的认可方式及评价标准,以提高我国对审稿人贡献的认可度。[方法] 在分析认可审稿人贡献的必要性和国内外审稿人贡献认可方式的基础上,调研Publons平台优秀审稿人评选标准,并采集优秀审稿人数据,分析优秀审稿人在学科领域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以及我国获奖审稿人机构分布情况,提出Publons审稿人贡献认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结果] 认可审稿人工作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有较多的优秀审稿人,我国审稿人数量虽然在国家分布上排在第5位,但总人数不多,且审稿人分布相对分散。[结论] Publons的审稿人贡献认可与评价可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学术界应制定审稿人贡献激励机制;期刊同行评审模式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科研管理部门需将审稿人贡献纳入科研评价系统;学术共同体内部要加强对审稿人的招募与培训等。
【关键词】同行评审;审稿人贡献;认可机制
同行评审是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论文质量评估方法,传统同行评审虽然在改进稿件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术界提倡改变传统论文同行评审模式,优化同行评审流程。随着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等“开放”科学概念的提出,开放同行评审成为国外学术界近几年大力提倡的同行评审新模式。开放同行评审环境下更加重视对审稿人贡献的认可,公开审稿人姓名以及审稿记录是对审稿人贡献认可的一种表现形式。
Publons是由Andrew Preston和Daniel Johnston于2012年共同创办的审稿人贡献认证平台,2017年被科睿唯安收购。Publons以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加强了作者、期刊和审稿人之间的关系,加速了开放同行评审的发展。Publons与国际多家出版机构合作,能够记录与认证审稿人的所有审稿工作。Publons与ORCID系统建立了关联,在Publons的审稿人“档案”中,记录审稿人的审稿工作以及研究方向和成果,便于期刊编辑寻找更合适的审稿人。Publons还重视审稿人的培养与招募,Publons Academy就是一个针对早期职业审稿人的培训项目,参与者在该项目中接受审稿人培训,并提供评审的机会,成功结业还会在Publons的个人资料中收到“毕业证书”[1]。
1 认可审稿人贡献的必要性
2018年,Publons发布了同行评审报告(2018 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也是全球首份同行评审报告。报告显示,84.8%的评审者认为,学术机构应该明确和承认同行评审的贡献。审稿人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对稿件进行审阅,他们的工作本应得到认可或奖励。认可审稿人贡献是提高审稿意愿的前提,也是解决同行评审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2]。同时,认可审稿人的贡献,能够充分补充对科研人员的影响力评价指标。
1.1 提高同行评审的意愿
通常情况下,审稿人的学术研究任务繁重,而且同行评审工作得不到充分认可,造成审稿人评审意愿逐渐降低。我国出版机构对审稿人的奖励多数是支付少量的酬金,国外出版机构多数是义务和自愿审稿,有个别期刊制定了对审稿人减免部分版面费的优惠政策。2018年,Publons展开了全球审稿人调查(Publons' 2018 Global Reviewer Survey),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物理学、数学、神经科学和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将“评审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作为审稿的主要原因。而只有30%的临床医学专业受访者表示会优先考虑这一因素,他们大多数审稿人将“提高自我写作技能”作为他们审稿的主要理由。而关于拒绝审稿的理由,评审论文不在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和他们正忙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是多数审稿人拒绝审稿的理由[2]。从该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审稿人的审稿意愿不高,因此认可审稿人贡献是对审稿人付出劳动的奖励,也是对审稿人审稿工作的肯定,审稿人认证资格若能在评审者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工作申请等方面发挥作用,将能够大大提高审稿人的评审意愿。
1.2 缓解同行评审危机
在传统单盲同行评审中,出版机构经常遇到寻找审稿人难度大和审稿时间长等问题,而审稿者则面临着学术时间有限和审稿邀请层出的矛盾。2016年,Publons关于编辑的调查(2016 Publons'Editor Survey)显示,75%的编辑认为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并成功邀请他们审稿是他们工作中最难的一件事情。2013年,编辑平均需要发出1.9份邀请才能得到一份同行评审报告。2017年,编辑平均需要发送2.4份邀请才能得到一份同行评审报告,预计到2025年,平均发送邀请数量将达到3.6份。同时,审稿人从接收邀请到完成审稿的时间期限要求在逐年缩短,2013年平均时间期限为16.8天,2017年为16.0天,预计到2025年将缩短到14.7天[2]。可见,评审工作对于编辑来说越来越难,对审稿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更激化了同行评审危机。而认可审稿人贡献是缓解同行评审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3],对审稿人工作的认可能够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审稿人由被动变为主动,编辑能够缩短邀请审稿人的时间。此外,主动的审稿工作能促使审稿人高效地完成工作,也能很好地保证审稿质量。
1.3 补充科研人员影响力评价指标
科研人员影响力评价一直是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对科研人员影响力的评价层面已经从基于论文层面向基于社交网络层面发展,传统的论文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等已不足以对科研人员影响力进行充分的评价,论文的传播过程被看作是对科研评价的重要方面。论文浏览、下载、分享、提及数等都成为评价科研人员影响力的指标。目前科研人员影响力评价指标中尚不包括审稿方面的指标,因此,认可审稿人贡献,量化审稿数量、评审记录被提及或转发数、审稿奖等指标,可以使科研人员影响力评价指标更丰富与完整。
2 国内外审稿人贡献认可方式
目前,国内外审稿人贡献认可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 公布审稿人名单,这是很多出版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简单认可方式。我国很多出版机构都采用这种审稿人贡献认可方式。国外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Minerals,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每年公示所有自愿评审者的姓名,以示感谢[4]。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也同样每年将所有评审者名单进行公示,以感谢这些评审者在过去一年对该刊论文出版的支持与帮助[5]。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在28卷第4期专门发表了一篇感谢过去一年评审员所作贡献的论文,并附上评审人员的名单[6]。有些期刊只公布优秀审稿人,如《图书情报工作》每年年底会根据外审专家在过去一年为该刊评审稿件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出50位优秀审稿专家,免费赠送一年期刊电子版,并发放证书。2016年,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期刊编辑综合考虑上一年该刊同行评审专家对稿件评审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审稿质量,对他们进行打分,分值区间为1——5分。5分表示优秀,1分表示很差。结果为:5分占2.9%,4分占22.7%,3分占54.1%,2分占19.7%,1分占0.6%。规定获得5分或者评审次数≥3的专家即为优秀评审者,并对优秀审稿人进行公示[7]。
(2) 公开评审者的姓名和审稿意见。我国期刊《心理学报》已开始向公众开放同行评审意见,但是尚未公布评审者姓名。而国外很多出版机构已经采取公开审稿人姓名和审稿意见的同行评审方式。Nature自2016年开始进行承认评审者贡献试验,所用方法是一旦论文被接收,在作者和评审者同意的前提下,公开评审者的姓名[8]。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PeerJ等期刊也采取此形式。公开审稿人姓名和审稿意见既是开放同行评审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对审稿人贡献的一种认可。此模式大多是在评审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的。
(3) 国际认可的审稿人认证平台。近几年兴起的Publons平台,旨在帮助出版机构提升同行评审的透明度和认可度,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效率。该平台对审稿人的认证是受到国际认可的,也是最权威的审稿人贡献承认方式。Publons可以跟踪记录审稿人的所有审稿活动,并为审稿人发放证书,Publons提供的认证可以为学者职称晋升或工作申请等增加筹码[9,10]。
3 Publons同行评审奖及审稿人评选标准
Publons不仅对审稿人评审记录进行认证,还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同行评审周,促进同行评审工作的发展,并设立不同的奖项,鼓励和嘉奖优秀审稿人的审稿工作。
3.1 “同行评审周”的由来
同行评审周是(Peer Review Week)一项全球性活动,旨在加强与肯定同行评审的价值。同行评审周始于2015年,想法源于ORCID、Science Open和Wiley之间的非正式对话。他们对同行评审有不同的看法,并且一直在各种同行评审活动中独立工作,这是一次学术共同体对同行评审认可的交流。通过对话,三者充分分享信息,交流同行评审的创新与不足。此类交流会议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表1),且不断有其他组织参与进来[11]。目前,共有研究人员、出版机构和各类组织等29个成员,包括Publons、ORCID、eLife、Elsevier、F1000、Wiley等,主要通过在全国内组织虚拟和现场活动、网络研讨会、访谈和社交媒体活动等,强调同行评审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是学术交流,也通过同行评审周展示编辑和审稿人的工作、分享研究并推进最佳实践、突出创新和应用[12,13]。
表1 历届同行评审周时间-主题表
届次 | 举办时间 | 主题 | 讨论内容 |
1 | 2015-09-28—2015-10-02 | 讨论、认可与改善同行评审(Discussing,Recognizing, and Improving) | 讨论同行评审的价值,提高大家对同行评审的认知,认可和改善同行评审活动 |
2 | 2016-09-19—2016-09-25 | 认可同行评审 (Recognition for Review) | 探索如何在各项同行评审活动中(包括出版、基金评审、会议提交、晋升和任期等)认可同行评审工作 |
3 | 2017-09-11—2017-09-17 | 透明性同行评审(Transparency in Review) | 探索如何使同行评审变得更透明化,加强同行评审内容和过程的透明性 |
4 | 2018-09-10—2018-09-15 | 多元与包容(Diversity and Inclusion) | 探讨同行评审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鼓励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人都加入到同行评审行列中 |
5 | 2019-09-16—2019-09-20 | 同行评审质量(Quality in Peer Review) | 通过调研所有人(包括青年同行评审员、作者、审稿人、编辑、医疗慈善机构、政策制定者、资助者、出版商和公民)对同行评审质量的看法,探索如何加强同行评审的质量和改善同行评审程序 |
3.2 Publons同行评审奖的奖项设置
Publons自2015年起在国际同行评审周的指引下,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同行评审周”活动,旨在提高对同行评审的认识与理解,了解同行评审活动的实践方式和研究人员在同行评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可采取的解决方案。自2016年开始,Publons会在每年的同行评审周颁布当年的同行评审奖(Publons Peer Review Awards),表彰过去一年中为全球学术共同体作出卓越贡献的审稿人。2016—2019年,随着加入到Publons的人数逐年增多,Publons设置的奖项也在逐年改善,见表2。近4年同行评审奖的获奖主体主要是评审者,其次是编辑,再次是对国家或机构的奖励。2016年每个研究领域的前10%获奖者总数为3223人,到2018年仅前1%的总数就达到6752人,由此可见,这两年加入到Publons的人数增长迅速。2017年Publons增加了对评审国家和机构的奖励和对出版后同行评审者的奖励。2018年增加了针对年轻评审人的奖项,取消了对国家或机构的评审奖[14,15,16,17]。2019年评审奖项有所减少,仅设置了三项[18]。
表2 2016—2019年Publons同行评审奖项设置
获奖主体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
奖项设置 | 获奖人数 | 奖项设置 | 获奖人数 | 奖项设置 | 获奖人数 | 奖项设置 | 获奖人数 | |
每学科领域前10%评审奖 | 3223 | 每学科领域前1%评审奖 | 2547 | 每学科领域前1%评审奖 | 6752 | 每学科领域前1%评审奖 | 7307 | |
同行评审主要贡献奖 | 3 | 最杰出的评审奖 | 10 | 高质量评审者奖 | 13 | 最杰出的评审奖 | 10 | |
评审者 | 优秀国家-优秀评审者奖 | 15 | 优秀期刊-优秀评审者奖 | 389 | 优秀期刊-优秀评审者奖 | 340 | ||
优秀出版后评审者奖 | 14 | 青年同行评审奖 | 3 | |||||
编辑 | 优秀编辑奖 | 3 | 优秀编辑奖 | 11 | 优秀编辑奖 | 10 | 优秀编辑奖 | 10 |
优秀组织者奖 | 3 | |||||||
机构/国家 | 优秀评审机构奖 | 30 | ||||||
优秀评审国家奖 | 30 |
3.3 Publons同行评审奖评选标准
纵观4届Publons同行评审奖,多数奖项的评选标准都是以评审者的评审数量为参考,也有部分奖项综合考虑评审者的评审质量,每种奖项的评选标准不同。本文主要对2018年度Publons同行评审奖进行研究,每种奖项评选标准如下。
(1) 学科领域前1%评审奖。Publons采用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学科分类法,将研究领域分为22大类,额外增设了Assorted大类,主要收集那些不按照ESI分类的少数期刊评审者[14]。该奖项是对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的评审稿件质量和评审专家进行评选,并成功评选出Publons平台的每个领域中所有评审数量的前1%。
(2) 高质量评审者奖。首先,由200位编辑和100000位研究者对上一年所有评审者的评审记录进行打分,从评审内容的清晰性、完整性、有用性和及时性4个方面来评估他们处理的手稿的评审质量,获得9分及以上,即可入围“高质量评审者奖”。 Publons根据入围者的得分进行排序,排名前10的人,即获得“高质量评审者奖”,如表3所示[19]。“高质量评审者奖”获得者会在其个人资料中获得“金星”标志,其他评审者得分是不公开的[14]。
表3 “高质量评审者奖”的评分标准
等级 | 得分 |
Poor | 0 |
Below average | 1 |
Above average | 2 |
Exceptional | 3 |
(3) 优秀期刊-优秀评审者奖。首先,对Publons收录的期刊根据每种期刊总评审数量进行排序,选出排名前30的期刊。然后,在选出的每种期刊中,根据评审数量选出排名前10的评审者[14],这些评审者即获得优秀期刊-优秀评审者奖。
(4) 青年同行评审奖。此奖是Publons第一次举办的同行提名和投票奖,表彰在同行评审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者对改进同行评审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首先是提名。在提名期间,不接受自我提名,且对青年同行评审者规定是博士或者同等学力博士毕业未满五年者。其次是评选。Publons工作人员审核所有的提名,由Publons董事Andrew Preston和员工共同选出提名该奖项的前6名评审员。再次,团体投票。同行评审团体投票选出最值得获奖的研究人员。最后,由Publons的CEO及顶层领导根据提名者的贡献和团体投票,综合评选出青年同行评审奖获得者3名[14]。
(5) 优秀编辑奖。对编辑有效添加到Publons中的评审记录数量进行排序,其中每条编辑记录代表处理一篇手稿,最后评选出排名前10的编辑即为优秀编辑奖[14]。
4 优秀审稿人分布特征
在本节的研究对象是2018年度Publons同行评审奖中第一个奖项——学科领域前1%评审奖,本节将该奖项获得者称为优秀审稿人。2018年同行评审的主题是“多元与包容”,旨在探讨同行评审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Publons强调评审者应是多元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评审人都可以加入到Pulons中,Publons开设的Publons Academy也是鼓励与培养同行评审者的有效方式之一。截至2020年1月,在Publons注册的研究者共计200万人,这些人中包括审稿人、普通学者、编辑等,为了分析Publons各学科评审者的分布特征,笔者获取2018年各学科领域的优秀审稿人数据共计6752条。本节统计分析Publons各领域优秀审稿人的多样性分布,包括领域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以及我国优秀审稿人的机构分布情况。
4.1 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在Publons评选的23个领域前优秀审稿人中,临床医学专业审稿人数量最多,高达960人,共计审稿34790篇;其次为Assorted专业,获奖人数为633人,审稿数量为23610篇;排名第三的专业是工程学,获奖人数为572人,审稿数量为22225篇。有一半专业领域的获奖审稿人数超过200,获奖审稿人数量最少的专业是空间科学,仅6人。从图1可以看出,各个领域的审稿人数量和审稿数量几乎成正比。人均审稿数量为15——38篇,只有综合性学科(Multidisciplinary)的审稿人数量不少,但是人均审稿数量不多,仅8篇左右。综合来看,获奖人数越多的领域,人均审稿数量也较多,也有特殊学科(如综合性学科)因其特有属性表现出不同。

图1 23个领域优秀审稿人数量、审稿数量和人均审稿数量
4.2 国家分布情况
在统计审稿人国家数据时,除去没有国家记录的数据1172条,对剩余5580条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审稿人共分布在113个国家中,不同国家间审稿人数量差异较大。图2展示了优秀审稿人数量排名前20的国家,可以看到:优秀审稿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有1252位审稿人获得前1%评审奖,约占总获奖人数的1/5,是排在第二名的意大利获奖人数的3倍。获奖审稿人数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发达国家占多数。可见我国学者在审稿工作排名上相对靠前,但是获奖的审稿人数量仅为231人。

图2 优秀审稿人数量排名前20的国家
4.3 机构分布情况
4.3.1 世界排名前10的机构分布
在统计获奖者机构分布时发现,无机构数据共1179条,对剩余5573条数据进行统计,合并相同机构数据,最终得到2378条机构数据,并对每个机构审稿人数量进行排序,表4所示为排名前10的机构,并列排名比较多,共有18个机构。与同一国家优秀审稿人数量相比,同一机构的优秀审稿人数量并不多,其中优秀审稿人数量最多的机构为昆士兰大学(32人),其次是里斯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从这些机构的所属国家来看,所属机构均与图2排行靠前的国家一致。从人均审稿数量来看,人均审稿数量与审稿人数量并不成正比,如意大利罗马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审稿人数量排名不靠前,但是人均审稿数量偏高。在我国的机构中,中国科学院的排名最高,为17,算上并列排名情况,大约排在55个机构之后,说明我国审稿人的分布比较分散。
表4 优秀审稿人数量世界排名前10的机构分布
序号 | 机构 | 所属国家 | 审稿数量 | 审稿人数 | 人均审稿数量 |
1 |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澳大利亚 | 704 | 32 | 22.00 |
2 | Universidade de Lisboa | 葡萄牙 | 697 | 27 | 25.81 |
2 |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 澳大利亚 | 596 | 27 | 22.07 |
3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美国 | 416 | 24 | 17.33 |
4 |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 意大利 | 885 | 23 | 38.48 |
4 |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澳大利亚 | 469 | 23 | 20.39 |
5 |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CNR)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意大利 | 472 | 22 | 21.45 |
6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美国 | 480 | 21 | 22.86 |
6 | University of Otago | 新西兰 | 461 | 21 | 21.95 |
7 | University of Florida | 美国 | 672 | 20 | 33.60 |
8 | University of Bologna | 意大利 | 507 | 19 | 26.68 |
8 | Universidade de Aveiro | 葡萄牙 | 412 | 19 | 21.68 |
8 | UNSW | 澳大利亚 | 381 | 19 | 20.05 |
9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美国 | 481 | 18 | 26.72 |
9 | Universidade do Porto | 葡萄牙 | 398 | 18 | 22.11 |
10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英国 | 582 | 17 | 34.24 |
10 | Politecnico di Milano | 意大利 | 547 | 17 | 32.18 |
10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美国 | 318 | 17 | 18.71 |
4.3.2 我国优秀审稿人的机构分布
在优秀审稿人所属国家分布统计中,中国排名第5,但是在世界优秀审稿人所属机构的排名中,中国机构最高排在第17位。因此,本研究专门对中国优秀审稿人的机构进行统计。发现共有231位中国学者获得优秀审稿人,除去无机构的数据后,剩余有效数据213条。对这213条数据进行相同机构合并,得到107条数据,按照审稿人数量进行排序,排名前5的机构如图3所示,共计16个。我国的优秀审稿人数量是213人,共分布在107个机构,说明我国审稿人分布很分散。审稿人最集中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共有10位优秀审稿人,审稿数量高达507篇。排名第二的是浙江大学,有9位优秀审稿人,审稿数量为218篇,总数不到第一名的一半。其余机构的审稿人数量相差不大,但是总审稿数量大不相同。总体来看,人均审稿数量最多的机构仍是中国科学院,其次为南京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

图3 我国优秀审稿人所在机构的分布,其中黑色梯形表示审稿人数量,灰色梯形表示审稿数量,虚线表示人均审稿数量
综上所述,从Publons优秀审稿人在各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来看,临床医学领域的人数最多,其次为Assorted领域,再次为工程学领域。各学科领域审稿人数量越多,审稿数量也相对越多。从Publons优秀审稿人所属国家的分布情况来看,不同国家间审稿人数量差异较大,优秀审稿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为意大利,再次为英国。同时发现,中国共有231位审稿人获奖,排在第5位,国际排名相对靠前,但总人数不算多。从Publons优秀审稿人所属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同一机构审稿人数量并不多,排在前3的机构分别为昆士兰大学、里斯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从排名前10的18个机构所属国来看,与Publons优秀审稿人所属国家分布的排行基本一致。但是在机构排行中,人均审稿数量与审稿人数量并不成正比。同时发现,我国虽然在国家分布中排行第5,但是在机构排行中排名最高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第17名),共有10位优秀审稿人,说明我国审稿人分布比较分散。从我国优秀审稿人所属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排名前3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10人)、浙江大学(9人)和天津大学(7人)。各机构审稿人数量相差不大,但总审稿数量差异较大,如同样排在第5位的南京科技大学审稿数量为173篇,而同济大学为75篇。综上所述,认可审稿人工作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有较多优秀审稿人,虽然我国优秀审稿人数量在国家分布上排名第5,但是各机构审稿人数量仍有待提高,我国仍需建立健全国内审稿人贡献认可机制,提高学者的审稿意识,同时鼓励更多学者加入Publons,使审稿工作在国内外都受到认可。
5 基于Publons平台的审稿人贡献认可与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5.1 学术界制定审稿人贡献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审稿人贡献认可制度,且期刊出版机构缺乏对审稿人贡献的重视,导致审稿人的审稿意愿显著降低,同行评审工作难以高效进行。因此,我国期刊出版机构应加强对审稿人贡献的认可与激励。我国学术界也应建立一个类似Publons的国内审稿人贡献认证平台,平台可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获得授权评价资质,用来记录和认可审稿人的审稿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对审稿工作的激励,Publons重视对审稿人贡献的奖励,每年都对优秀审稿人进行嘉奖,包括资金奖励和荣誉奖励。我国也应建立完善的审稿人贡献激励机制,承认审稿人贡献在科研评价、职称晋升、工作申请等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应对审稿贡献突出者给予更多形式的褒奖。
5.2 期刊同行评审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目前,我国多数期刊采用的同行评审模式是单盲同行评审,即作者信息向评审者开放,而评审者信息对作者保持匿名。近几年来,传统同行评审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学术界对开放同行评审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开放同行评审是在开放科学环境下产生的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开放同行评审提倡向公众开放评审者姓名和评审记录等内容,这正是重视审稿工作的一种体现。Publons鼓励平台人员公开自己的审稿记录,一方面提倡向科学界开放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便于期刊寻找合适的审稿人。我国也应顺势改变同行评审模式,逐步因地制宜地向开放同行评审模式转变,先让审稿工作得到大众的认可,再得到专业机构的认证。
5.3 科研管理部门将审稿人贡献纳入科研评价系统
目前,科研评价的主要对象仍然是期刊论文、著作、专利等。目前,科研人员影响力评价主要包括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依据主要是论文的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而社会影响力则是指论文在社交网络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浏览、下载、分享等方面。审稿记录是审稿专家的学术贡献载体,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国应该将审稿工作视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纳入科研评价系统中。初步来讲,审稿数量可简单视为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之一,而审稿记录的浏览量、下载量、转载量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可视为社会影响力指标,在科研评价中引入审稿贡献是承认审稿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在评价指标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更谨慎。
5.4 学术共同体内部加强对审稿人的招募与培训
Publons重视对审稿人进行招募与培训,Publons开设了Publons Academy专栏,专门用于培训潜在审稿人。理论培训课程结束后,Publons还提供对期刊论文的实践评审,在所有培训结束后,通过者会得到专门的“毕业证书”,也就得到了专门的审稿人认证资格。我国也应该建立审稿人资格认证机制,以考核认证方式做好审稿人的入口把关。另外,也应定期对审稿人及潜在审稿人进行专业培训,扩大审稿人群数量,提高审稿人员技能。
6 结语
开放同行评审逐渐成为国际学者大力提倡的论文评审方式,公开评审者姓名和评审内容是目前多数期刊采用的开放同行评审形式,也是对审稿人工作的认可方式之一[20]。审稿人经常陷入科研工作繁忙与审稿邀请多的矛盾中,而且审稿工作多数是义务性质,这就大大降低了审稿人的审稿意愿。Publons平台的兴起,旨在记录、认可与嘉奖审稿人的学术贡献,可为开放同行评审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2018年同行评审奖中每个学科领域前1%评审奖获得者的领域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以及我国获奖审稿人的机构分布特征。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审稿人贡献认证与奖励机制,将审稿人贡献纳入科研评价系统中。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本文只分析了2018年获奖审稿人的分布特征,并不能代表Publons平台所有审稿人的分布特征,因此,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对Publons平台所有审稿人的审稿绩效及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本文对审稿人的国家、机构进行排名的依据是审稿数量,缺乏其他指标的衡量,比如审稿质量、审稿时长等,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将丰富审稿人绩效评价指标,综合审稿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审稿人的绩效。
参考文献:
[1]Publons academy[EB/OL]. [2019-07-13].https:∥publons.com/community/academy/ .
[2]Publons' 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 2018[EB/OL].[ 2019-07-13]. https:∥publons.com/community/gspr#open-elq-form-slider-DLGSPR .
[3]李江 . 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J]. 图书情报知识, 2018(5):2.
[4]2018 peer reviewers: 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s[J/OL]. JOM, 2019, 71(5):1603-1607[2019-09-01].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s11837-019-03456-1.pdf .
[5]Acknowledgement of contributions by reviewers>[J].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3,23(1):109-111.
[6]Thanks to our guest editors and reviewers for their critical contributions in 2018[J].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2019,28(4):595-597.
[7]Hong S T . Acknowledgment to peer reviewers in 2015: Re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and collaboration[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16,31(2):153.
[8]Three-year trial shows support for recognizing peer reviewers[EB/OL]. [2019-07-1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162-1 .
[9]刘丽萍, 刘春丽 . Publons管理模式对我国同行评审制度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29(7):685-690.
[10]About the company[EB/OL]. [2019-07-13].https:∥publons.com/about/company .
[11]Peer review week-A celebration![EB/OL]. [2019-07-13].https:∥orcid.org/blog/2015/09/09/peer-review-week-celebration .
[12]Peer review week[EB/OL]. [2019-07-13].https:∥peerreviewweek.wordpress.com/ .
[13]2018国际同行评审周(Peer Review Week)预告.[EB/OL]. [2019-07-13].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R4B3RHF0512SE2N.html .
[14]Publons peer review awards 2018[EB/OL]. [201907-13]. https:∥publons.com/community/awards/awards-categories-2018 .
[15]Rewarding the sentinels of science for PRW16[EB/OL]. [2019-07-13].https:∥publons.com/blog/unveiling-the-sentinels-of-science-for-prw16/ .
[16]Sentinels of science recipients 2016[EB/OL]. [2019-07-13]. https:∥publons.com/community/sentinels-of-science-recipients-2016 .
[17]Honoring the top peer reviewers for 2017[EB/OL]. [2019-07-13]. https:∥publons.com/blog/honoring-the-top-peer-reviewers-for-2017/ .
[18]Global peer review awards powered by Publons[EB/OL]. [2019-12-27].https:∥publons.com/awards/peer-review/2019/ .
[19]Not all peer review is equal: Recognising excellent peer reviews [EB/OL]. [2019-07-13].https:∥publons.com/blog/recognising-excellent-peer-review/ .
[20]刘丽萍, 刘春丽 .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28(5):3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