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

2020-03-15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

  【摘 要】[目的] 了解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Scopus数据库、《医学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及引用、学科和地区分布、国际合著论文、中国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基金项目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31.59万篇,较2017年提高了12.4%;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18年中国作者共计发表论文41.82万篇,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2009—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国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2845.23万次,与2008—2018年相比,增加了25.2%,位居世界第2;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0.92次,比2008—2018年提高了9.2%,但是仍低于世界平均值12.68次/篇。[结论]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迅速,论文影响力的提升速度也相对较快,但篇均被引频次与世界平均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科技论文;国际合作;引文统计;交叉领域

  自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一直承担着统计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分析论文影响的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国科技论文发表状况和趋势,为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了鼓励和引导全国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高水平的科学发现和研究产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中信所从2016年开始发布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情况。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献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工程索引》核心期刊(Ei Compendex)和《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原ISTP)、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和Scopus数据库。在比较论文国际被引用情况时,采用的数据源自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国内论文数据来自中信所建立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 Database,CSTPCD)。国际论文数据(除Scopus于2019年11月在线采集数据外)及国内论文数据的采集时间均为2019年6月。

  1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由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国内的优秀论文共同组成。国际部分提取各学科领域内被引频次超过平均值的论文,即在每个学科领域内,以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频次世界均值为参考线,选择高于世界平均值的论文,表示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国内部分提取近5年在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且论文“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过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2009年本课题组第一次公布了利用这一指标进行的统计结果,当时称为“表现不俗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1.1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情况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是指卓越国际科技论文与卓越国内科技论文的合集。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包括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4.45万篇和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17.15万篇。

  1.2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学科分布

  按学科统计,2018年分布在医学领域的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较多,其中临床医学的论文数量最多,超过了4.3万篇。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超过10000篇的学科还有:化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环境科学,地学,材料科学,农学和物理学(表1)。


表1   2018年发表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前10的学科 
排序 学科 卓越科技论文数量 /篇
1 临床医学 43291
2 化学 28925
3 生物学 20226
4 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 19638
5 计算技术 15177
6 环境科学 14672
7 地学 14436
8 材料科学 14243
9 农学 13974
10 物理学 11895

  1.3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地区分布

  按地区统计,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表了卓越科技论文。其中北京市发表的卓越科技论文数量最多,达到57045篇。卓越科技论文数量超过20000篇的地区还有江苏省和上海市(表2)。


表2   2018年发表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前10的地区 
排序 地区 卓越科技论文数量 /篇
1 北京市 57045
2 江苏省 31283
3 上海市 21274
4 广东省 19231
5 湖北省 16914
6 陕西省 16511
7 山东省 14753
8 浙江省 14095
9 四川省 13275
10 辽宁省 11344

  1.4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机构分布

  我国机构发表卓越科技论文的情况见表3—5。


表3   2018年发表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前10的高等院校 
排序 高等院校 卓越科技论文数量 /篇
1 上海交通大学 4571
2 北京大学 4539
3 浙江大学 4527
4 清华大学 4047
5 中南大学 3672
6 华中科技大学 3582
7 武汉大学 3567
8 四川大学 3378
9 中山大学 3213
10 西安交通大学 2957

表4   2018年发表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前10的研究机构 
排序 研究机构 卓越科技论文数量 /篇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948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11
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89
4 中国中医科学院 557
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547
6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506
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500
7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29
9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21
10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387

表5   2018年发表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前10的医疗机构 
排序 医疗机构 卓越科技论文数量 /篇
1 解放军总医院 905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901
3 北京协和医院 678
4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8
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487
6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474
7 江苏省人民医院 429
8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28
9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417
1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412

  2 中国发表论文数量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及影响

  2.1 SCI

  2018年,SCI数据库共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87种,比2017年增加了14种。2018年,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23种,Medlin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28种。2018年,SCI数据库收录世界科技论文共206.97万篇,比2017年增加了6.8%。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41.82万篇,按数量统计,中国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2,占SCI收录科技论文总数的20.2%,所占比例提升了1.6%。2018年发文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美国作者共发表论文55.20万篇,是中国的1.3倍,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26.7%。2018年,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共计发表37.64万篇论文,比2017年增加了16.2%,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18.1%。2009—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共260.64万篇,继续排在世界第2位,国际论文数量2008—2018年增加了14.7%;论文总被引频次为2845.23万次,同比增加了25.2%,排在世界第2位(表6)。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频次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其他国家。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0.92次,比2018年统计时的10次提高了9.2%。世界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为12.68次。


表6   中国科技论文总被引频次世界排位变化 
时间段 世界排位 时间段 世界排位
1997—2007年 13 2004—2014年 4
1998—2008年 10 2005—2015年 4
1999—2009年 9 2006—2016年 4
2000—2010年 8 2007—2017年 2
2001—2011年 7 2008—2018年 2
2002—2012年 6 2009—2019年 2
2003—2013年 5    
  注:按ESI数据库统计。

  2009—2019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国家(地区)共22个,按照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排序,中国排在第16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大于世界平均值(12.68次/篇)的国家共13个。瑞士、荷兰、比利时、英国、瑞典、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超过15次/篇(表7)。


表7   2009—2019年间发表科技论文数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论文数及被引用情况 
国家(地区)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数量 位次 数量 位次 数量 位次
美国 4045298 1 74689004 1 18.46 6
中国 2606423 2 28452349 2 10.92 16
英国 1009859 3 19210416 3 19.02 4
德国 1082214 4 18947278 4 17.51 7
法国 748074 5 12702102 5 16.98 9
加拿大 677598 6 11830429 6 17.46 8
意大利 663433 7 10665724 7 16.08 11
日本 830355 8 10599362 8 12.76 13
澳大利亚 587286 9 9740842 9 16.59 10
西班牙 576794 10 8858482 10 15.36 12
荷兰 397979 11 8410487 11 21.13 2
瑞士 296005 12 6558049 12 22.16 1
韩国 552709 13 6311378 13 11.42 15
印度 601577 14 5761107 14 9.58 18
瑞典 266780 15 4979581 15 18.67 5
比利时 218634 16 4199092 16 19.21 3
巴西 435687 17 3981982 17 9.14 19
中国台湾 274844 20 3173240 18 11.55 14
波兰 263443 23 2531221 19 9.61 17
伊朗 292243 24 2476922 20 8.48 20
俄罗斯 341041 25 2404631 21 7.05 22
土耳其 280514 30 2158708 22 7.70 21
  注:按ESI数据库统计。

  2.2 Ei Compendex

  2018年,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期刊论文共74.86万篇,比2017年增长了13.2%,其中收录中国论文26.77万篇,占Ei Compendex收录论文总数的35.8%,收录论文数量比2017年增长了17.4%,所占比例提高了1.3%,排在世界第1位。Ei Compendex收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德国、印度、英国。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Ei Compendex收录论文25.22万篇,比2017年增长了14.0%,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Ei Compendex收录论文的数量占Ei Compendex收录论文总数的33.3%,较2017年度增长了0.1%。

  2.3 CPCI-S

  2018年,CPCI-S数据库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共50.07万篇,比2017年减少了3.7%。CPCI-S收录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共7.37万篇,与2017年基本持平,占CPCI-S收录论文总数的14.7%,排在世界第2位。CPCI-S收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印度。CPCI-S数据库收录美国作者发表的论文为15.06万篇,占CPCI-S收录论文总数的30.1%。CPCI-S收录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机构的科技会议论文共6.15万篇。2018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86个国家(地区)召开的2849次国际会议。2018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数量最多的10个学科分别为: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临床医学,能源科学技术,物理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地学,化学,核科学技术。

  2.4 Scopus

  2018年,Scopus数据库收录的世界科技文献总数为226.64万篇,其中收录的中国科技文献数量为49.15万篇,占Scopus收录科技文献总数的21.7%,位居世界第2。Scopus收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印度。

  Scopus统计1996—2018年各个国家(地区)的科技文献总被引频次,中国发表的文献在统计时间内累计被引用了4883.38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保持着2017年的排名,平均每篇文献的被引频次为8.27次。总被引频次排名在中国之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和德国。此外,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万次的国家还有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印度、韩国、比利时、巴西和丹麦。

  2.5 Medline

  根据Medline数据库的统计,2018年Medline收录的中国科技文献数量最多的10个学科分别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和药剂学、老年病学和老年医学、儿科学、遗传学和遗传性、肿瘤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心血管系统和心脏病学。

  2.6 SSCI

  2018年,SSCI数据库收录世界论文共35.37万篇,其中收录的中国论文为2.64万篇,占SSCI收录论文总数的7.5%,其收录数量比2017年增长了32%。按照收录文章数量排序,中国居世界第3位,相比2017年排名上升了1位。位列中国之前的国家为美国和英国,其中收录的美国论文为13.38万篇,占SSCI收录论文总数的37.8%。

  在2018年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中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为19351篇,占SSCI收录中国论文总数的73.4%。

  2.7 CSTPCD

  2018年,CSTPCD收录了2049种中国出版的自然科学领域期刊,收录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45.45万篇;收录中国出版的社会科学领域期刊395种,收录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5.52万篇。2018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人员与其他国家(地区)作者合著论文5117篇。

  3 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量以及被引用情况

  3.1 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量

  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的情况见表8和表9。


表8   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地区 
地区 2017年 2018年 增长率 /%
论文数量 /篇 位次 论文数量 /篇 位次
北京市 52401 1 59947 1 14.40
江苏省 34736 2 39901 2 14.87
上海市 28119 3 30730 3 9.29
广东省 21156 4 24442 4 15.53
陕西省 17013 6 20479 5 20.37
湖北省 17697 5 20389 6 15.21
  注:按SCI论文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进行统计。

表9   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学科 
学科 2017年 2018年 增长率 /%
论文数量 /篇 位次 论文数量 /篇 位次
化学 47224 1 52584 1 11.35
临床医学 34228 3 41966 2 22.61
生物学 37750 2 40228 3 6.56
物理学 31417 4 34406 4 9.51
材料科学 24326 5 30793 5 26.5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16663 7 21514 6 29.11

  3.2 SCI论文被引用情况

  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被引用情况见表10—12。


表10   我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近10年被引用论文数量最多的10个地区 
排序 地区 被引用论文数量 /篇 总被引频次 /次
1 北京市 325298 5355164
2 江苏省 189937 2819383
3 上海市 176258 2970512
4 广东省 110680 1686863
5 浙江省 97662 1457454
6 湖北省 97576 1522938
7 陕西省 92104 1150776
8 山东省 90386 1165748
9 四川省 74849 896629
10 辽宁省 70656 1061572
  注:截至2019年10月,按SCI 2009—2018年收录的中国论文累计被引用数量进行统计。

表11   2018年我国SCI论文被引用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高等院校 
排序 高等院校 被引用论文数量 /篇 总被引频次 /次 2018年论文数量增长趋势 /%
SCI Ei Compendex CPCI-S Medline
1 浙江大学 48159 832434 7.96 12.03 -0.48 18.61
2 上海交通大学 44890 695065 4.21 17.68 6.53 12.81
3 清华大学 36984 769381 6.26 6.01 -16.48 25.56
4 北京大学 33593 647982 7.74 13.03 5.40 15.69
5 四川大学 30566 417512 18.61 23.33 16.15 21.61
6 复旦大学 29339 568901 6.47 24.56 35.64 17.94
7 华中科技大学 29099 468005 13.65 26.16 -8.27 32.32
8 中山大学 27158 462121 17.88 23.76 36.11 17.94
9 山东大学 25815 375522 7.53 12.55 -20.30 17.01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25613 394223 17.93 21.56 -28.64 36.86
  注:截至2019年10月,按SCI 2009—2018年收录的中国论文累计被引用数量进行统计。

表12   2018年我国SCI论文被引用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 
排序 研究机构 被引用论文数量 /篇 总被引频次 /次 2018年论文数量增长趋势 /%
SCI Ei Compendex CPCI-S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920 265925 -6.94 2.94 -76.67
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6771 252621 1.80 8.20 -27.59
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5509 37129 13.33 -8.09 -14.84
4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5305 92933 11.86 32.09 2.11
5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5090 155338 6.20 2.64 3.33
6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410 123125 7.66 36.33 35.29
7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330 101678 13.63 19.89 85.71
8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064 116910 13.30 5.97 -45.00
9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3687 99692 0.69 7.33 -36.84
1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3459 98492 -14.96 71.43 -52.94
  注:截至2019年10月,按SCI 2009—2018年收录的中国论文累计被引用数量进行统计。

  4 我国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

  4.1 我国作者发表论文数量

  2018年我国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论文数量见表13和表14。


表13   2018年我国作者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地区 
排序 地区 自然科学领域论文数量 /篇
1 北京市 61783
2 江苏省 40202
3 上海市 27893
4 陕西省 27314
5 广东省 25804
6 湖北省 23939

表14   我国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学科 
学科 2017年 2018年
论文数量 /篇 位次 论文数量 /篇 位次
临床医学 128555 1 123181 1
计算技术 28325 2 27608 2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6062 3 24647 3
中医学 22160 4 22101 4
农学 21195 5 21094 5
地学 14147 8 14206 6

  从2015年开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2018年度收录社会科学论文共5.52万篇(表15)。

表15   2018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学科分布 
排序 学科 论文数量 /篇
1 经济金融 15676
2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12815
3 政治、法律 8935
4 文学 3455
5 哲学 2592
6 艺术 2516
7 社会科学总论 2301
8 历史 2217
9 语言文字 1431
10 马克思主义 559

  4.2 我国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

  我国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见表16—18。


表16   我国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高等院校 
排序 高等院校 总被引频次 /次 论文数量增长率 /%
1 北京大学 31657 -5.65
2 上海交通大学 28521 -0.95
3 首都医科大学 25412 0.66
4 浙江大学 23527 -5.48
5 清华大学 20019 -12.38
6 中南大学 19887 -6.35
7 武汉大学 19855 -10.55
8 同济大学 18755 -7.91
9 华中科技大学 18323 -9.36
10 四川大学 18290 -2.47
  注:我国作者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按照1988—2018年发表的论文在2018年被引用的次数进行统计。

表17   我国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 
排序 研究机构 总被引频次 /次 论文数量增长率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0831 13.44
2 中国中医科学院 8741 -2.39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866 -1.53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5891 -11.00
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4668 -2.25
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471 18.18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3940 -1.05
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429 18.29
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3073 -24.84
1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3065 -78.57
  注:我国作者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按照1988—2018年发表的论文在2018年被引用的次数进行统计。

表18   我国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 
排序 医疗机构 总被引频次 /次 论文数量增长率 /%
1 解放军总医院 8640 -16.60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6420 -8.13
3 北京协和医院 6405 -11.92
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4155 -4.37
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083 -10.94
6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3923 3.39
7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3877 -26.14
8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3606 -1.71
9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457 3.37
10 江苏省人民医院 3450 -10.10
  注:我国作者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按照1988—2018年发表的论文在2018年被引用的次数进行统计。

  5 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状况

  5.1 2018年SCI收录的中国论文的国际合作状况

  2018年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为11.08万篇,比2017年增加了1.34万篇,同比增长了13.8%,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26.5%。

  2018年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共计7.66万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9.1%,合作伙伴涉及157个国家(地区);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中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共计3.42万篇,合作伙伴涉及182个国家(地区)。

  5.1.1 合作国家(地区)分布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合著论文共7.66万篇,涉及的国家(地区)总数为157个,合作伙伴数量排在前6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日本(表19)。


表19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 
排序 合作国家 论文数量 /篇
1 美国 42713
2 英国 7793
3 澳大利亚 7658
4 加拿大 5439
5 德国 3801
6 日本 3768

  中国作者参与工作、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合著论文共计3.42万篇,涉及182个国家(地区),合作伙伴数量排在前6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表20)。

表20   中国作者作为参与方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 
排序 合作国家 论文数量 /篇
1 美国 14879
2 英国 4823
3 德国 3763
4 澳大利亚 3301
5 日本 2986
6 加拿大 2581

  5.1.2 科技论文的国际合著形式

  2018年科技论文的国际合著情况见表21。


表21   2018年科技论文的国际合著形式 
合作情况 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 中国作者参与合著
论文数量 /篇 占比 /% 论文数量 /篇 占比 /%
双边合作 60449 78.89 21758 63.58
三方合作 11910 15.54 6868 20.07
多方合作 4263 5.56 5594 16.35
  注:双边合作指两个国家参与合作;三方合作指三个国家参与合作;多方合作指三个以上国家参与合作。

  5.1.3 国际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

  中国作者参与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的统计情况见表22和表23。


表22   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6个学科 
学科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化学 8656 15.17
生物学 8270 18.31
物理学 6058 15.89
临床医学 6047 12.36
材料科学 5812 17.5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5479 23.24

表23   中国作者参与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6个学科 
学科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临床医学 5006 10.24
生物学 4327 9.58
化学 3963 6.95
物理学 3313 8.69
材料科学 2015 6.10
基础医学 1945 8.44

  5.1.4 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排名前6的地区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统计情况见表24。


表24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地区 
地区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北京市 14074 23.48
江苏省 8753 21.94
上海市 6710 21.84
广东省 5349 21.88
湖北省 4869 23.88
陕西省 4104 20.04

  5.1.5 合作最广泛的论文

  2018年中国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作者数量超过1000人并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150个的论文共300篇。作者数量超过100人并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50个的论文共计583篇,比2017年增加了75篇。涉及的学科有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医药卫生和生物学等。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45篇,其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共发表合作广泛论文38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主持撰写的“Search for the rare decays D→h(h('))e+e-”(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D),共有12个国家、84个机构参加完成,这12个国家分别是德国、美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意大利、蒙古、荷兰、韩国、土耳其、塞浦路斯和瑞典。

  5.2 2018年国内论文的国际合作状况

  2018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人员与其他国家(地区)作者合著论文5117篇。其中,4527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占合著论文总数的88.5%,占自然科学领域国内论文总数的1.0%;59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海外,占合著论文总数的11.5%。2018年国内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见表25——28。


表25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6位的学科(自然科学) 
排序 学科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1 临床医学 492 0.40
2 地学 353 2.48
3 计算技术 305 1.10
4 生物学 280 2.56
5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39 0.97
6 物理学 201 4.21

表26   参与完成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国家(地区) 
排序 国家(地区)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1 美国 1877 36.7
2 英国 441 8.6
3 澳大利亚 375 7.3
4 日本 361 7.1
5 加拿大 256 5.0
6 德国 225 4.4

表27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6的地区 
排序 地区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1 北京市 1006 1.63
2 江苏省 448 1.11
3 上海市 376 1.35
4 广东省 289 1.12
5 湖北省 241 1.01
6 浙江省 215 1.22

表28   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的机构类型分布 
机构类型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高等院校 3512 1.17
医疗机构 114 0.19
研究机构 70 0.13
公司企业 103 0.41
  注:医疗机构论文数量不包含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发表的论文。

  6 中国科研机构创新发展情况

  6.1 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

  2015年,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评价关注高校与企业科研活动协作的全流程,设置指标表征高校和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表现: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经过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阶段,再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阶段。“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采用10项评价指标: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数量、校企合作发表论文占比、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企业资助项目产出的高校论文数量、高校与国内上市公司企业关联强度、校企合作发明专利数量、校企合作专利占比、有海外同族的合作专利数量、校企合作专利施引专利数量和校企合作专利总被引频次。中国高校产学共创的情况见表29。


表29   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名前5的高等院校 
排序 高校 计分
1 清华大学 266.53
2 华北电力大学 198.96
3 中国石油大学 165.32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1.52
5 武汉大学 117.51

  6.2 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矩阵分析

  从2016年开始,中信所依据高校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对高校不同学科发展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中国主要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各大学在2014—201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2009—2013年、2014—2018年引文总量作为源数据,采用波士顿矩阵方法,分析各个大学的学科发展布局情况,构建学科发展矩阵。

  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以2014—2018年各大学某一学科论文产出量占全球论文总数的比例作为科研成果产出占比的测度指标,以各大学从2009—2013年到2014—2018年在某一学科领域论文总被引频次的增长率作为影响科研增长的测度指标。根据高校各个学科的占比和增长情况,划分了4个学科发展矩阵空间:优势学科、潜力学科、传统学科和劣势学科。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发展布局情况见表30。


表30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布局情况 
高校 优势学科数量 /个 传统学科数量 /个 潜力学科数量 /个 弱势学科数量 /个
上海交通大学 57 37 38 41
浙江大学 45 40 42 48
清华大学 43 21 61 47
哈尔滨工业大学 38 7 55 34
华中科技大学 38 6 74 51
  注:取优势学科数量排名前5的高校。

  同样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以2014—2018年各大学在某一分类的专利产出数量作为科研成果产出的测度指标,以各大学从2009—2013年到2014—2018年在某一分类专利总被引频次的增长率作为影响科研增长的测度指标。以专利数量为1000和增长率为100%作为分界点,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为优势专业、传统专业、潜力专业和弱势专业。

  我国主要高校专利发明和引用的德温特学科类别发展布局情况见表31。


表31   我国主要高校在德温特21个学科类别的发展布局情况 
高校 优势专业数量 /个 传统专业数量 /个 潜力专业数量 /个 弱势专业数量 /个
浙江大学 14 0 7 0
华南理工大学 13 0 8 0
清华大学 11 0 10 0
天津大学 11 0 10 0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 0 11 0
  注:取优势专业数量排名前5的高校。

  6.3 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分析可以帮助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中信所从2016年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并从跨学科论文占比与热门学科组合2个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Scopus中论文的学科分类体系,构建了学科树。学科树中每个节点代表1个学科,任意2个节点的距离表示其代表的2个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距离越大表示学科相关性越弱,学科跨越程度越大。对于一篇论文,根据其所属学科,在学科树中可以找到对应的节点并且计算该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将各高校在统计年度内所有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之和定义为各高校的学科融合指数。

  6.4 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

  国际合作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自2017年,中信所开始发布“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基于2018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从学科领域的角度展示以中国高校为主导的论文国际合作情况。分别选取中国的综合类院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工科类院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农科类院校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对比分析。

  6.5 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中国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新时代科教协同融合的“指挥棒”,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自2018年开始,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在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融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素,从学科领域层面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设置9项指标。其中,创新投入用获批项目数和获批项目经费来表征,创新产出用发表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表征,学术影响力用论文被引频次和专利被引频次来表征,人才培养用活跃R&D人员数、国际合作强度和国际合作广度来表征。

  6.6 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工结合”倡导学科间打破壁垒,围绕医学实际需求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医工结合不仅强调医学与医学以外的理工科的学科交叉,还包括医工与产业界的融合。自2017年开始,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设置3项指标来表征“医工结合”创新过程中3个阶段的表现: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经过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阶段,再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阶段。3项指标分别为:(1)发表Ei Compendex论文数量,基于2016—2018年Ei Compendex收录的医疗机构论文数量;(2)发明专利数量,基于2016—2018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医疗机构专利数量;(3)与上级公司关联强度,基于2016—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报道的人员任职、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等内容中,利用文本分析方法测量医疗机构与企业联系的范围和强度。

  统计各医疗机构上述3项指标,经过标准化转换后计算得出三维坐标的矢量长度数值,用于衡量各医疗机构的医工结合水平。2018年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见表32。


表32   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排序 医疗机构 计分
1 解放军总医院 194.22
2 北京协和医院 142.60
3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108.17
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106.81
5 江苏省人民医院 106.74
6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104.93
7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92.59
8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85.06
9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83.92
10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83.12
1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77.02
12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72.99
1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72.30
14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71.75
1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70.06
16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67.89
17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62.56
1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60.00
19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9.88
2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59.25

  6.7 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创新,创建研究型医院是中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国际一流医院的必由之路。自2018年开始,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融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素,从学科领域层面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设置9项指标。其中,创新投入用获批项目数和获批项目经费来表征,创新产出用发表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表征,学术影响力用论文被引频次和专利被引频次来表征,人才培养用活跃R&D人员数、国际合作强度和国际合作广度来表征。

  6.8 中国高校国际创新资源利用指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展,科学研究的难度逐渐加大。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探索和开展科技合作工作时会面临两个重要问题:(1)如何选择最理想的合作资源?(2)现有的合作资源是不是最好的?从2019年开始,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国际创新资源利用指数”,反映高校对国际创新资源的布局和利用能力,引导高校积极精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

  高校的国际创新资源利用指数是指高校已开展国际合作的科研机构和学科领域内高校理想国际合作机构交集个数标准化后的数值。其中,高校理想国际合作机构通过对全球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合作可能性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和筛选而得出。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用该机构在2014—2018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总数来表征,科研机构的合作可能性用该机构在2014—2018年与中国研究人员合作发表论文数来表征。以声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自动化与控制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航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为例,选取中国的综合类院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工科类院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进行分析。指数的数值越高,说明高校在该学科领域对国际创新资源的利用能力越高。

  7 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国际论文

  据SCI数据库统计,国家各级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国际论文共35.56万篇,其中高校发表的论文占79.2%,研究机构占9.4%,主要分布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地学,计算技术和环境科学领域。

  8 SSCI收录中国论文情况

  2018年S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2.64万篇。其中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9351篇。

  8.1 2018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地区

  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分布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论文总数排在前6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湖北省和浙江省。2018年我国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地区见表33。


表33   2018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最多的地区 
地区 论文数量 /篇 所占比例 /%
北京市 4395 22.71
上海市 1968 10.17
江苏省 1899 9.81
广东省 1482 7.66
湖北省 1255 6.49
浙江省 1112 5.75

  8.2 2018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学科

  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涉及39个学科,发表论文数量排在前6名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和图书情报学。2018年我国作者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学科统计情况见表34。


表34   2018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 
学科 论文数量 /篇
经济学 2929
教育学 1888
社会学 581
管理学 302
语言文字 269
图书情报学 163

  2018年,中国有1000多个机构发表了SSCI论文(中国机构为第一署名机构),其中发表10篇及以上论文的单位共计263个。在发表SSCI论文的机构中,高校共发表论文17521篇,占比90.5%,研究院所共发表论文1200篇,占比6.2%。

  2018年SSCI收录的国际期刊总数为3451种。中国机构为第一署名机构的论文共19351篇,发表于2833种期刊,其中收录中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大于10篇(含10篇)的期刊共350种。

  9 结语

  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31.59万篇,较2017增加了12.4%,科研产出向高质量转型。与2017年相比,2018年,SCI、Ei Compendex收录的中国论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CPCI-S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基本持平。中国SCI论文被引频次比2017年增加了25.2%,排在世界第2位。2018年,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了10.92次,虽然比2017年提高了9.2%,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值(12.68次/篇)。2018年中国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数量为11.08万篇,较2017年增加了13.8%,中国参与国际大科学的合作能力逐渐增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