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与启示——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为例

2020-03-15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郭亿华:广州地理研究所《热带地理》编辑部

  【摘 要】[目的] 探讨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策略。[方法] 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为例,通过中国知网和刊物的官网,分析其近几年的发文被引情况、办刊措施。[结果] 《地理科学进展》在组织高质量热点专栏/专辑、创建品牌栏目、开辟综述专栏等方面表现突出,形成高被引效应。《地理研究》成功打造了品牌栏目——观点与争鸣,引起强烈反响;自2018年以来该刊也注重专栏/专辑的出版;在宣传推广上时效性强,且策划独具匠心。两刊都重视官网建设和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延伸知识服务。[结论] 科技期刊须加强内容策划和约稿组稿,全面提升刊物在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策支持价值和智力支撑作用;立足刊物优势,优化作者群体;在充分分析同类期刊现状基础上,精心策划,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Rich HTML网页、微信集群平台、OSID开放科学计划等手段积极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战略转型,拓展内容的延伸模式;积极参与重要学术活动,有机嵌入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关键词】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选题策划;品牌栏目;高被引效应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2015年,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鼓励科研人员将重要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2018年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指出,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话语权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引起了高度关注。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策略进行探讨。王志娟等[1]从科研人员视角提出了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建议;李自乐等[2]分析了《中国光学》初创期持续提升影响力的办刊策略;肇晖[3]提出通过“封面驱动”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措施;彭芳等[4]基于中华医学会系列高影响力杂志探讨了提升医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杨小梅等[5]探讨了提升测绘遥感类精品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举措;诸静英等[6]探讨了“域出版”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作用;吴领叶[7]认为特约专稿和精品专刊能切实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已有研究多基于单刊或者聚焦某一学科,而关于高影响力期刊的具体发展策略,尤其是针对地理学高影响力精品科技期刊的探讨更是少见。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活跃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宏图之中,是影响国家重大发展策略的基础学科之一。21世纪以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如2013年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2017年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将其作为千年大计。地理学由于具有综合性与空间分析学科优势,为其参与国家战略性规划研究与探讨提供了有利条件[8]。中国地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目前地理学中文科技期刊存在“小、弱、散”、同质化严重等局限性,影响力较低。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更好地推进地理科学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传播,引领学科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高影响力的精品期刊在学科领域内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多年深耕于学科的各个领域,具有稳定的作者群、专家群、读者群,能反映学科的最高研究水平、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发展动态,其发展策略对于其他期刊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地理学中文科技期刊的高影响力代表性精品刊物——《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为例,分析这两种期刊2014年以来的办刊措施,探讨提升期刊影响力的策略,以期为地理学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为研究对象。《地理研究》于1982年创刊,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地理科学进展》于1982年创刊,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该刊近年来影响因子增长较快,学术影响力迅速提高。这2种期刊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是地理科学领域的精品期刊,同时也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称号。2014—2018年,《地理研究》年均可被引文献量为193.4篇,平均16.1篇/期,篇均被引频次为21次/篇;《地理科学进展》年均可被引文献量为155篇,平均12.6篇/期,篇均被引频次为22次/篇。从复合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看,《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的影响因子均提升较快,实力较为接近(表1)。


表1   2014—2018年《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的影响因子和载文信息 
期刊名称 复合影响因子 可被引文献量 /篇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地理研究 2.791 3.002 4.101 5.419 5.899 208 199 183 192 185
地理科学进展 3.194 3.312 4.381 5.701 5.201 168 160 144 149 154
  注:①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2019年版);②期刊影响力的核心是品牌以及围绕品牌建立的相对固定的作者群、读者群,本研究用复合影响因子代表期刊影响力,虽然具有一定片面性,但目前复合影响力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和《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的官网,通过中国知网调查两刊载文的被引情况,数据统计日期为2019-11-10。通过《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官网调研其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栏目设置、选题、编辑部动态等情况,分析办刊措施,调查时间截至2019-11-12。

  2 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分析

  2.1 聚焦社会热点,组织高品质专辑/专栏

  专辑/专栏出版的主题集中,且涉及研究热点,容易引起读者关注,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和组稿的重要方式[9,10],可有效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11]。在这方面,《地理科学进展》业绩显著。自2013年以来,《地理科学进展》利用其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集地理各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位于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优势,邀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大牛”担任执行主编,由其出面组织了多期涉及学科领域的前沿主题、社会民生关注问题以及重大科研成果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的高质量专辑/专栏,在选题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专辑/专栏的出版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有效推动了刊物学术质量的提升和品牌效应的建设。例如,组织出版了“一带一路”“老龄化地理学研究”“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健康与人居环境”“政治地理”等专题。专题论文的受关注度和被引率均较高,其中,2015年第5期出版的“一带一路”专题中刘卫东撰写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在中国知网的被引频次高达816次,该专栏稿件的总被引频次为2010次,下载频次为190828次(截止到2019-11-10)。自2014年以来,《地理科学进展》共组织了约24期专栏/专辑,这些文章在中国知网的总被引频次为5779次,总下载频次高达446833次(截止到2019-11-10)。为了更进一步说明问题,本研究统计了该刊2017年的专刊/专辑与自由来稿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结果显示:2017年,《地理科学进展》一共组织专刊/专辑6期,其中专刊/专辑文章数量为59篇,总被引频次为963次,总下载频次为62911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6.3次/篇,篇均下载频次为1066.3次/篇;自由来稿数量为74篇(因专刊/专辑不包括综述,故自由来稿统计也剔除14篇综述,综述的篇均被引频次为20.86次/篇,篇均下载频次为1617.6次/篇),总被引频次为689次,总下载频次为5441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9.3次/篇,篇均下载频次为735.3次/篇。由此可见,专刊和专辑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影响因子的提升有重要贡献。近年来,《地理科学进展》影响因子提升较快(表1),2018年其复合影响因子为5.201,位列地理学期刊第3。

  《地理研究》自2018年第8期起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高品质专辑/专栏的出版,截至2019年11月,已出版了10期(国土空间规划专辑、地理学的责任与使命专栏、流动的地理专栏、生活地理与城乡休闲专栏、文化传承与空间治理专栏、城市研究专栏、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专辑、新型城镇化新变化的科学认知专辑、彭华教授纪念专栏、中国人地关系研究专辑),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截止到2019-11-10,在中国知网中,这10个专辑/专栏文章的被引频次为201次,下载频次高达75163次。

  综上所述,出版高质量专辑/专栏是提升行业期刊知名度和品牌的“杀手锏”。

  2.2 打造品牌栏目,形成特色

  2015年1月,《地理研究》推出全新栏目——“观点与争鸣”,该栏目主要围绕地理科学和资源科学的发展趋势、重大问题和未来走向,紧扣当前热点问题,约请地理学科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就同一个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展开争鸣,为地理与资源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独特、鲜明观点和思想的舞台,提升科研工作者对中文学术期刊学术价值的认可[12]。该栏目能有效拓展研究思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方案或对策,同时也有利于在讨论中挖掘出新问题,促进创新。《地理研究》的“观点与争鸣”文章一经发布,都能掀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获得了学者的高度认可。截至2019-11-10,2015年第8期的“观点与争鸣”栏目文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黄震方等)在中国知网的被引频次高达320次,下载频次为26253次;《“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杜德斌等)在中国知网的被引频次高达256次,下载频次为32012次。另外,该栏目也引起了国内知名媒体的关注与转载。如2016-06-16,新华网以“科学研究表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为题,报道了陆大道院士等在《地理研究》2016年第5期发表的学术争鸣论文《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随后该报道被央视网、凤凰网等网站全文转载[12]。《地理研究》的“观点与争鸣”栏目在当下期刊争相出版专栏/专辑背景下,独辟蹊径,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地理研究》的特色品牌栏目,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2018年《地理研究》的复合影响因子为5.899,位列地理学期刊第2。

  《地理科学进展》的栏目设置也独具特色。(1)设有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特约稿件”和“名家观点”栏目,不同于《地理研究》的“观点争鸣”栏目,这两个栏目主要由编辑部邀请地理学相关领域的院士、学科重要带头人就某一热点话题或者研究前沿进行分析、思考,梳理名家观点、凝炼出新的思维和理论框架,能对未来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重要指导作用。如傅伯杰院士等发表的综述文章《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一经刊发就受到高度的关注,截至2019-11-10,在中国知网的被引频次为280次,下载频次为6802次。(2)自2018年第2期增设“地理新青年”栏目,培养地理学研究“新星”。该栏目的作者全部为青年学术带头人,优先选择刚刚完成基础研究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选题一般为领域内最新选题和最新研究进展。编委会指定专家对遴选出的作者进行写作指导,以保证文章的风格和质量[13]。截至2019-11-10,该栏目已经出版了5期,得到了青年学者的积极响应,为传播地理学知识和培养地理科学的骨干接班人贡献着新的力量,同时期刊也赢得了青年学者的高度信任和关注。

  2.3 开辟综述专栏

  《地理科学进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紧密围绕办刊宗旨——充分反映地理科学前沿研究进展,高度重视综述类文章,几乎每期都有由数篇综述文章组成的专栏,如2019年第2期共有7篇综述文章,这在综合性期刊中比较少见。经过调查获知,《地理科学进展》所刊登的综述文章作者多为副教授、教授、副研究员、研究员等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学者,只有少数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作者所属单位多为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作者的学术水平总体较高,其所撰写的综述文章品质较好。因为综述文章是围绕既定主题,组织和综合过去的工作,以便加速近期知识在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积累和融合,所以一篇综述文章可为混乱的最新研究结果理清思路[14]。这就要求作者的知识积累必须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对作者的思维和条理性有较高的要求,既能对已有的研究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能从海量文献中有系统、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更广的视角指出已有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或者研究空白之处,最后还能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前瞻性建议。综述文章的读者范围比综述中引用的任何文章的读者范围都要广,因此引用更高。如《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2期刊载的《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周成虎),是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研究的前沿,截至2019-11-10,其在中国知网的被引频次为110次,下载频次为4383次,被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列为封面要目,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12]。另外,由2.1节中对2017年文章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的统计结果(综述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比专题/专辑、一般研究论文都要高)可知,综述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自2016年以来《地理科学进展》共发表了112篇综述文章,截至2019-11-10,这些文章的总被引频次为1077次,总下载频次为110681次,对提升期刊影响因子贡献了重要力量。

  2.4 不断完善官网建设,多途径宣传推广

  《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均重视网站建设,不断完善网站架构,使其更适应移动端的使用,并及时更新,提升学术传播、信息交流及开放互动能力。目前,《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的官网不仅有采编一体化系统,还提供论文开放获取、学术活动宣传和科研动态报道等服务。尤其是在论文开放获取方面,不仅提供全文PDF免费下载,还利用语义出版的重要表现形式——Rich HTML实现内容资源的结构化和知识关联,不仅为用户直观地呈现文章信息、图表、参考文献和多媒体等知识内容,还便于对内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更为重要的是,Rich HTML可适应多版本的移动端使用需求,为信息随时随地的传播与获取提供极大的便利。另外,《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均设有内容详实的英文版主页,以推进国内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积极寻求国外数据库的收录。

  除了通过官网传播,《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通过借助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的微信公众平台有重点地推送期刊专栏、热点文章。不同于单刊平台,集群式发展平台在用户关注度、消息推送、资源整合等方面有绝对的优势。如《地理研究》微信公众号的“观点与争鸣”栏目推文“总理问‘胡焕庸线能否突破?’我们的思考是……”阅读量为1.8万(截至2019-11-10),并在留言区引发热烈讨论;《地理科学进展》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地理学是一门脆弱的学科吗?——哈佛大学撤销地理系事件及其反思”,阅读量为2.3万(截至2019-11-10)。由此可见,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推广,有利于将小众的学术研究推向大众视野,有效地扩大了传播范围。值得指出的是,在宣传推广策划上,《地理研究》微信平台的时效性强,文本编写独具匠心,使用贴近年轻读者的时尚用语,图文并茂,成功激起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

  2.5 积极关注学术会议,组织会议专栏

  《地理科学进展》积极关注各种大型会议,并与会议主办方保持密切联系,争取作为优秀会议论文的出版期刊,如成功组织了2019年第9期“城市文化感知与计算”专栏、第8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论坛”获奖论文专栏、2013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专栏等。科技期刊参加学术会议,可在会议期间进行期刊发展汇报、办刊方针的宣传,让外界加深对期刊的了解,提升期刊的显示度,还可针对优秀报告进行稿件组约,争取优质稿件。另外,会议期间可与专家学者建立深层次的联络,便于后期开展深入的合作,这对期刊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3 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随着学科体系日益完善成熟、学术交流开放化、出版模式数字化,《地理研究》与《地理科学进展》不断优化办刊策略,促使刊物在同领域期刊中脱颖而出。《地理科学进展》在组织高质量热点专栏/专辑、创建品牌栏目、开辟综述专栏等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高被引效应;《地理研究》成功打造了品牌栏目——观点与争鸣,在诸多专栏/专辑中脱颖而出,反响绝佳,在宣传推广上时效性强,且策划独具匠心。两刊都重视官网建设和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实现多模式传播,延伸知识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1)《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的名家约稿、组织专栏/专辑等措施能取得佳绩,与刊物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对稿件、作者的吸纳能力分不开,约稿的最终落实必须建立在期刊品牌基础上,《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为地理学期刊领域中影响力较高的权威期刊,在学界具有较好的品牌效应,容易吸引层次较高的作者和优质稿件,这为约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上述措施能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除了与特色/品牌栏目的设置和高质量稿件的吸引力,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的宣传有关外,众多学界知名作者的集聚也对刊物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更进一步提升了刊物的品牌和影响力;(3)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所有的栏目规划都建立在约稿基础上,约稿的对象主要是国内高水平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作者,以此实现期刊作者层次的优化,这也是建立和维护期刊品牌的重要措施。

  通过分析《地理科学进展》和《地理研究》的发展策略,对同领域的其他期刊提出以下建议。

  (1) 依靠自由来稿组织稿件的传统模式已不可为继,科技期刊应该根据学科热点、社会重要议题,加强内容策划和约稿组稿,全面提升刊物在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策支持价值和智力支撑作用,不仅要有自发性选题,还要有引导性选题,以引领学术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须始终坚持稿件质量第一,不断提高学术质量,树立精品意识。有些期刊在组织专题稿件的时候,由于期刊的影响力不高,能约请到的高质量稿件比较少,为了凑文章数量,一些质量较低的稿件也被刊发出来。这不但没能给期刊带来专题高被引效果,还损害了期刊的外部声誉。对于专题、专辑稿件,要求必须更加严格,宁缺毋滥。另外,在选题上也需要慎重对待,有些稿件蹭热度,但选题意义一般,这样的稿件刊登出来,虽然下载量可观,但实际被引不会太高,因此,专栏/专辑稿件的选题必须要有创新性。

  (2) 组约具有高学术价值和高关注度的论文,如名家观点和综述文章。科技期刊应深入科研一线,及时把握前沿科技信息和学科发展动态,紧密跟踪地理学领域内重大科研项目和高影响力作者,向其组约有深度和高度的稿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综述论文都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有帮助,综述论文必须与当前研究热点相符才具备高被引可能[15]。

  (3) 立足刊物优势,优化作者群体。期刊要对作者群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刊物在作者群体方面存在的优势以及劣势,并立足自身优势,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作者层次,甚至培育核心作者群。期刊应尽力争取主办单位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支持,期刊主办单位多为研究所或者高校,科研实力较强,成果较为优质。若能得到主办单位优秀专家的支持,既能保证稿件的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16]。如《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的作者群体中,其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发文量占比较大,该所的科研实力在国内地理学界中数一数二。另外,期刊要多关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中青年作者,年轻人精力充沛,科研积极性和效率也高,成果产出多,是优质作者较佳人选。

  (4) 目前,地理学期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刊物缺乏特色。在期刊之间激烈的竞争背景下,要想区别于竞争对手,获得差别优势,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期刊应紧密围绕办刊宗旨和报道范围,立足社会经济需求,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充分调研同类期刊的基础上,从选题、栏目设置、服务方式、宣传推广手段等方面进行精心策划,努力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突出办刊特色。对于一些热点的选题,可以根据刊物优势,进行持续性报道,形成连锁效应,而不只是“一次性”消费,随波逐流蹭热点。如《地理科学进展》依托主办单位的“一带一路”研究团队,在2015年和2017年连续组织两期专辑,取得了巨大的反响,现该刊将“一带一路”作为专栏,持续报道“一带一路”相关地理学研究,这将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为国家决策提供地理科学支撑。

  (5) 科技期刊应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强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17],实现内容的多模式延伸,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①通过官网Rich HTML实现内容资源的结构化和知识关联,以满足多版本的移动端使用需求,方便信息传播。②微信公众平台是科技期刊兼顾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便捷工具,具有“碎片化”和“浅阅读”特点,可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提取亮点,其形式新颖活泼,能让原本枯燥的文献阅读变得轻松有趣,在传播过程中有较大影响力。但单一期刊平台力量弱小、资源短缺、人力物力有限、传播面窄,运营较为艰难。而集群式发展平台能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将资源和人才进一步集约化、集群化、集团化,可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可考虑集合多方力量搭建一个功能完善的集群式发展平台,做大做强,实现共赢。③借助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通过上传语音、视频、数据、同行评审意见等材料,立体化展示科研成果[18],使文章能读、能听、能看,推进期刊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战略转型。

  (6) 积极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科技期刊联结并推动科技创新从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要积极参与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有机嵌入科学研究的全过程[16]。有条件的期刊还可组织学术会议,甚至打造期刊的品牌会议。如《旅游学刊》多次组织高级研修班、高端论坛、大型专题研讨会、旅游研究年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并将国际旅游研究高级研修班、中国旅游研究年会打造成了《旅游学刊》的品牌会议,多年连续举办,在学界具有高影响力。《热带地理》2019年依托广州地理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为广大地理工作者和期刊编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为刊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声誉。

  参考文献:

  [1]王志娟, 法志强 . 科研人员视角的学术期刊影响力因素分析及其对期刊发展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5):559-564.

  [2]李自乐, 李耀彪, 张莹 , 等. 《中国光学》初创期持续提升影响力的办刊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29(10):1054-1059.

  [3]肇晖 . 通过“封面驱动”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J]. 编辑学报, 2019,31(3):335-338.

  [4]彭芳, 金建华, 李亭亭 , 等. 我国医学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基于高影响力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研究[J]. 编辑学报, 2019,31(2):183-186.

  [5]杨小梅, 高峰, 侯春梅 , 等. 测绘遥感类精品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5):481-486.

  [6]诸静英, 谢明, 程杰 . 期刊内的“域出版”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作用 [J]. 编辑学报, 2018,30(S1):S143-S145.

  [7]吴领叶 . 依靠特约专稿和精品专刊切实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J]. 科技与出版, 2018(9):138-141.

  [8]孟广文, 金凤君, 李国平 , 等. 雄安新区: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地理研究, 2017,36(6):1003-1013.

  [9]王雅琢, 韩磊, 王晓瑜 , 等. 发挥编辑大智慧推动专题策划的实践和创新——以《山东医药》骨外科系列专题为例[J]. 编辑学报, 2012,24(1):68-70

  [10]郑晓南, 丁佐奇 . 学术期刊专栏策划与下载率及学术影响力的相关分析:以《中国天然药物》为例[J]. 编辑学报, 2009,21(6):558-561.

  [11]张伟伟, 王磊, 马勇 , 等. 以出版学术专刊为抓手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J]. 科技与出版, 2019(4):145-150.

  [12]《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地理期刊界的特色品牌栏目[J]. 地理研究, 2016, 35(8):1396,1599.

  [13]冷疏影, 张国友, 刘春凤 . 特别关注:本刊2018年2期起增设“地理新青年”栏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37(2):173.

  [14]Mack C A.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第8章——综述文章[EB/OL]. 科学文字社,( 2019 -06-27)[2019-07-17].https://mp.weixin.qq.com/s/b_UCqkNmExvyXPSJt6LTBg .

  [15]袁国瑞, 邓履翔 . 综述论文对影响因子的影响分析:兼析高被引综述论文特征[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7):789-794.

  [16]郭亿华, 牛东风 . 中国地理学核心期刊的核心作者测评与分析[J]. 韶关学院学报, 2019,40(3):103-108.

  [1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EB/OL]. (2015-11-03)[2019-06-07].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68504.shtml .

  [18]李婷, 施其明, 刘琦 . “OSID开放科学计划” 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J]. 出版与印刷, 2018(3):11-1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