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研究我国专业期刊群融合情况,为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调查及文献资料收集,研究我国已成立的7个专业期刊群的发展状况,从期刊拥有的作者与读者资源、编辑资源、专家资源以及论文数据资源等方面分析各期刊群的融合程度。[结果] 我国的专业期刊群大多只具有初步融合的展示功能,知识传播及增值服务功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通过提升入群期刊资源的融合水平,促使专业刊群成为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关键词】专业期刊群;期刊融合;期刊经营;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5000多种,大多处于规模小、发行量少、影响力有限的困难境地,期刊的市场化运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期刊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运营已成为业内共识,但运营效果良好的案例不多。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期刊集群建设成为发展趋势,通过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优化期刊资源配置,促进科技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进而提升期刊竞争力[1,2]。
我国期刊集群以国内三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发展最早且完善,涵盖多学科期刊,也有以主办或者主管单位牵头组建的期刊群,如中国科学院的期刊群[3]以及大学的期刊群[4]。国内外期刊发展经验[5-7]表明,以学科专业内容成立的期刊群是对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期刊进行整合,使期刊群成为该领域的最新科技信息发布、行业资讯收集、最新产品展示的平台,兼具各期刊共性或互补性的优点,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作者群以及广告客户的需求,是解决科技期刊规模小、影响力低、品牌弱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以学科专业分类建立的专业期刊群方兴未艾,如中华医学会组建的中华医学期刊网[8]、《中国激光》杂志社组建的中国光学期刊网[9]、中国水产学会组建的水产期刊协作网[10]。近几年,国内对专业期刊集群的研究成为热点:骆超等[1]在分析比较我国现有科技期刊集群模式的基础上,认为专业性学科刊群是当前我国刊群建设的核心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建议以集群平台项目的建设为纽带推动刊群的建设,发挥优秀期刊的品牌效应,进行品牌扩张和强强联合,推动期刊由出版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高英等[11-12]探讨了专业期刊群的管理模式及运营实践,总结了在期刊群网站、采编系统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胡前进等[13-14]认为专业期刊群应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成为行业科技知识服务与交流的平台。从单个期刊来看,编辑部除了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编辑外,还积累了大量的论文数据资源,如果期刊信息化卓有成效,则收集了大量的读者与作者资源(包括专业、职称、联系方式以及知识需求点)和行业专家资源,有的期刊还收集了一些广告客户资源。应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专业期刊群除了具有宣传展示功能外,还具有编辑出版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和增值服务功能,实现1+1>2的效果,成为本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最终实现期刊群品牌的塑造[15-18]。本文采用网络调查及文献资料收集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已成立的7种专业期刊群的发展状况,从期刊拥有的作者与读者资源、编辑资源、专家资源、数据资源与广告客户资源等方面,分析各专业期刊群的融合程度,据此提出加强入群期刊资源融合的经营策略,为专业期刊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专业期刊群发展现状
根据已有文献的报道[8-10,19-21],并统计专业期刊集群的网站运营情况,分析我国专业期刊集群现状,结果表明:运营正常的网站有中华医学会组建的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激光》杂志社组建的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质学会组建的中国地学期刊网、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组建的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中国水产学会组建的水产期刊协作网、《肿瘤》杂志社组建的肿瘤科学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材料期刊网7个专业期刊群(表1),总共810余种期刊加入,约占我国期刊总量的12.7%。其中,3个专业期刊集群由全国性行业学会主办,2个期刊集群由杂志社主办。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2个专业期刊群,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化各种期刊资源,协助期刊进行制作、发行、推广,初步实现了期刊的编营分离。由于我国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分散,组建期刊群需要跨部门、跨地域进行组织协调,全国性学会或行业影响力高的期刊作为主办方是合适的选择。
表1 我国专业期刊群建设情况
注: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水产期刊协作网目前处于维护状态,只能根据文献[7]和网络上的报道进行统计。刊群名称 | 主办单位 | 期刊数量 /种 | 信息化建设情况 | 给期刊提供的服务 | 广告经营 | 信息服务 | 会员服务 |
中华医学期刊网 | 中华医学会 | 190 | 网站、采编系统、移动端、微信公众号 | 平台投稿、期刊介绍、官网链接 | 期刊及图书广告 | 行业资讯、会议动态、优秀论文推荐、论文检索及下载 | 收费,提供期刊及视频资源、参与学术会议及培训 |
中国光学期刊网 | 《中国激光》杂志社 | 53 | 网站、采编系统、移动端、微信公众号 | 平台投稿、期刊介绍、官网链接 | 学术会议及行业公司广告 | 行业资讯、会议动态、论文部分免费下载 | 免费注册,可获得大部分数据资源,会员相互交流 |
中国地学期刊网 | 中国地质学会 | 260 | 网站 | 官网链接 | 无 | 论文检索及下载,数据未更新 | 无 |
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 |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 | 178 | 网站、采编系统、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端、淘宝店 | 期刊介绍、论文数据化处理、期刊发布 | 期刊广告 | 论文检索及下载,数据未更新 | 无 |
水产期刊协作网 | 中国水产学会 | >40 | 网站、采编系统 | 期刊介绍、论文检索 | 行业资讯、会议动态、论文检索及下载 | 无 | |
肿瘤科学网 | 《肿瘤》杂志社 | 3 | 网站、采编系统 | 期刊介绍、网站链接、论文检索 | 无 | 行业资讯及政策法规介绍、论文推荐 | 注册后可免费下载论文、专业讨论 |
材料期刊网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89 | 网站、移动端 | 期刊介绍、论文检索 | 期刊及图书广告 | 行业新闻、机构库、专家库 | 无 |
7个专业期刊群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差异较大,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光学期刊网、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的网站配置稿件采编系统实现了移动端上网,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分析其社交新媒体运营情况,中华医学期刊网的更新频率较高(每日更新),具有较高的人气。整体来看,7个专业期刊群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更新和运营亟待加强。
在知识服务方面,大部分期刊群可提供论文下载及检索服务,但有的期刊群没有建立后台数据库,无法提供论文下载服务;大多数期刊群提供行业资讯、会议动态,以及行业的政策法规。运营比较成功的刊群,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网和中国光学期刊网,提供了会员增值服务,会员可得到行业技术培训、更加专业的行业信息,以及与其他会员直接进行交流。
刊群收入可分为广告收入和增值服务收入。专业期刊群均有广告经营,但效果不尽理想,中华医学期刊网、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材料期刊网的广告营销局限于期刊及相关行业的图书,中国光学期刊网的广告营销涉及行业相关公司及产品,中华医学期刊网还有会员收费等增值服务。不同行业的收入结构差异较大,比如中国光学期刊网中来自行业公司的广告较多,中华医学期刊网的会员众多,来自行业会议及培训的收入所占比例较大。综上所述,刊群的广告业务尚有可挖掘的空间。
2 专业刊群的期刊融合情况分析
科技期刊拥有的资源包括网站、论文数据资源、作者与读者资源、专家资源以及广告客户资源,期刊群应打破期刊的界限,充分利用各期刊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实现信息价值链的增值。可以从专业期刊群实现的4个功能[22]——展示宣传功能、编辑出版功能、知识传播功能以及增值服务功能对其融合水平进行评价。专业期刊群资源及融合程度如图1所示。最初级的融合,只是将各行业期刊聚合在一起,介绍期刊的基本情况,并连接到各期刊网站主页,没有对期刊的各种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只是实现了展示宣传功能。这种期刊群平台比较简单,也容易实现,但由于没有各期刊的论文数据资源,没有建立自己的论文数据库,无法对期刊资源进行利用挖掘,对读者的利用价值不大,期刊平台浏览量较低。进一步分析7个专业期刊群的运营情况,发现有的期刊群尽管能提供论文的检索及下载服务功能,但不能实现数据更新,这大大降低了期刊群的利用价值,如中国地学期刊网、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材料期刊网,其论文数据停止在某一时刻不再更新,这几个专业期刊群也只具有行业期刊的宣传展示功能。

图1 专业期刊群资源及融合度分析
中级融合,是整合各期刊的论文数据资源,根据行业的分类建立多个专题栏目,建立论文数据库,实现论文的检索及下载,并能做到实时更新,对论文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挖掘利用。如由《肿瘤》杂志社牵头组建的肿瘤科学网,包括另两种期刊《肿瘤防治研究》和《中国肿瘤杂志》,由于期刊数量较少,容易实现数据更新,为行业科研和从业人员提供资料查询的平台。
更进一步的深融合,是将各期刊的作者与读者资源、专家资源进行整合,提供行业资讯、举办学术会议及培训、建立专业交流社区,利用平台的流量和品牌开展广告经营,中华医学期刊网和中国光学期刊网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中国光学期刊网整合了53种期刊论文数据资源,为读者提供行业文献浏览及下载服务,同时推荐优秀论文,展示入群期刊最新录用的文章;整合各期刊的专家资源,提供会议培训以及专家访谈,跟踪行业最新科研动态;整合广告客户资源,为广告客户及产品提供宣传展示平台,提供各种会展和会议信息,甚至还有行业招聘信息。同时,中国光学期刊网整合了各期刊发布的动态信息,提供入群期刊的网络投稿入口和期刊在线订购服务;注册成为会员以后,可以参加社区讨论与交流,享受更多的增值服务。期刊群平台集合了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方便读者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行业资讯。中国光学期刊网还整合了各入群期刊的论文资源,提供检索及下载服务,推介优秀论文,实现了知识传播功能;聚集各期刊行业专家开展会议培训及内部的社区交流,为会员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整合各编辑部的行业动态相当于融合了各期刊编辑的一部分工作成果。由于平台能够提供的行业科技信息及时、前沿,以及行业科技数据资源完备,中国光学期刊网成为行业人员获得科技信息的重要平台,得到行业公司及机构等广告客户的广泛认可,刊登广告数量较多。中国光学期刊网将行业期刊的读者与作者资源、编辑资源、专家资源和广告客户资源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成为光学行业信息服务的一个品牌。
中华医学期刊网是医学类期刊联盟,包含22个医学专业学科,因此属于医学类综合专业平台。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涵盖了190种医学类期刊的论文数据,提供全文下载服务,而且对对近5年的数据进行加工,可以全部支持HTML阅读模式,支持移动客户端和中华医学期刊App同屏阅读。中华医学期刊网为入群期刊提供统一的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作者通过平台可以向190种期刊投稿,平台还为各期刊的审稿专家提供了统一的入口,实现了医学类期刊全流程采编的平台化。中华医学期刊网的网上商城除了销售医学类图书外,还销售入群期刊的电子版及纸质版,并利用建立的读者数据库实现精准营销;期刊群平台拥有700多名编辑和近万名专家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培训视频,举办医学行业会议和培训班,依托后台技术资源实现会议直播和录播,从而扩大医学信息的传播范围。中华医学期刊网真正实现了展示宣传功能、编辑出版功能、知识传播功能以及增值服务功能,不仅成为医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还是专业期刊群的标杆。
3 专业刊群经营管理策略
3.1 选择专业期刊群适合的经营方式
我国科技期刊集群模式有按地域或者主办单位整合管理,有行业协会或者行业主要期刊社联合办刊,也有科研机构与出版单位联合办刊[4]。专业期刊群的入群期刊是由相同或者邻近专业学科组成,期刊的定位明确且有互补性,不仅需要跨地域还要跨主办单位,协调整合的难度较大。目前专业期刊群整合以行业协会为主,比如中华医学会组建的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地质学会组建的中国地学期刊网、中国水产学会组建的水产期刊协作网,由于各专业期刊都是行业协会的会员,相互之间有交集,利于整合。整合后的管理方式关系到刊群的可持续运营,应设立专人专职负责平台运营,加强与各期刊社的沟通联系。另一种是以出版社牵头组建行业期刊群,如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组建的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和材料期刊网,利用出版社的技术及市场营销优势来整合行业期刊。该模式需要出版社与各行业期刊分别协商沟通,期刊间的合作程度不高,持续性难以保证。但从专业期刊群对入群期刊的推动作用方面进行分析[3],期刊群的组建改变了单刊规模小、影响力弱、传播效果差的局面,而且专业期刊群作为科技信息传播与发布平台,有利于专业信息聚集,引导作者将稿件投向专业期刊,有利于增加入群期刊的稿源,提升专业期刊的稿源质量。
3.2 确定入群期刊数量
专业刊群的入群期刊最好是专业性刊物,定位与该行业关系密切,所以并非加盟期刊越多越好,而应以提高刊群的专业性与专注力为主要目标。如果入群期刊数量过多,就有可能造成期刊数据量太大而超出运营能力范围,数据上传与处理要么由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完成,要么自己投入技术研发,但维持运营需要的费用较高[23],这是建群之初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入群期刊数量过多,与各期刊的沟通交流也难以兼顾。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地学期刊网和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的入群期刊数量分别达到260种和178种,但期刊更新频率较低,读者无法获得期刊的过刊资源,这大大降低了专业刊群作为行业数据平台的能力。
专业刊群的期刊选择要考虑学科特点和行业期刊的分布,如果学科范围太大,则涵盖的期刊数量较多,难以形成行业聚集。例如,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园艺类期刊有47种,涵盖了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等专业,各子专业的关联性不强,协同、互补效应弱,如要建立刊群应进一步缩小学科范围。以我国南方特色的经济作物——茶树为例,经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茶行业期刊有16种,既有学术类刊物,也有技术类和科普类期刊;既有茶叶的学术研究,也有茶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及器具,还有茶的营销以及茶文化推介,涵盖了茶的生产、加工、营销、消费等产业链,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期刊数量也适中。因此,如果以这16种期刊成立茶产业期刊群,期刊间互补性强,若能将各期刊资源进行很好的融合,必将成为茶行业的信息服务平台。
3.3 增强期刊群资源融合的经营策略
本研究在分析入群专业期刊的经营情况时,发现即使运营较好的中华医学期刊网,各入群期刊的网站仍在继续运营。在目前的期刊管理模式下,入群期刊不能将管理与运营完全交给期刊群,只能将期刊的各种资源与刊群共享[19],而刊群在运营过程中应将这些资源进行融合,提升平台的行业信息服务能力。
3.3.1 促进各行业期刊编辑的融合
期刊是内容的加工者,刊群则是期刊资源的加工整理和传播者,目前的刊群运营模式下期刊参与度较低,应增强期刊与刊群的融合。专业期刊的编辑对行业的发展及动态关注较高,行业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强,应发挥专业期刊编辑在这方面的优势。各行业期刊网站设置有行业信息动态、期刊论文推荐等栏目,可以将这些内容筛选、整合到刊群,根据学科特点设定不同栏目,由与期刊定位紧密相关的编辑负责更新与维护。由于编辑部人手不足,期刊微信公众号无法实现专人运营,更新速度较慢,经营水平也不高。期刊群的微信公众号可充分发挥各期刊的专业优势,轮流进行选题策划,共同经营公众号,既可提高公众号的经营水平,又能促进期刊间的融合。这些措施相当于把各期刊的编辑进行融合,为了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每年可根据浏览量对编辑的工作成果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
3.3.2 采用第三方审稿模式增强期刊群专家资源的融合
单刊经常联系的行业专家数量有限,专家主要负责编辑部的审稿工作,在期刊经营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将各期刊的专家数据库整合后,具有完备的全行业专家库,其功能可以大大拓展[24]。在专家审稿环节,传统的审稿流程中每篇文章送审2——3名专家,由于编辑学术背景限制,送审的准确性不高,再加上专家接受审稿的概率偏低、审稿效率不高等问题,审稿意见有可能差别较大,对编辑评判与选择稿件产生困扰。利用专业期刊群的专家数据库成立第三方审稿平台,建立稿件量化评价体系,对文章质量的多项指标进行量化,系统根据文章的关键词匹配多位审稿专家,编辑综合专家的打分情况决定文章能否录用。第三方审稿模式建立在专业期刊群拥有的丰富行业专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审稿的透明化、高效化、社交化[25]。
3.3.3 利用专业期刊群平台的流量效应做好广告经营
专业刊群作为行业知识服务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读者的覆盖范围由单刊的某一区域扩展到全国范围,读者数量急剧增加,影响范围明显扩大。因此,专业期刊群开展广告经营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专业期刊群建立的读者数据库,根据注册信息和浏览情况分析读者的特点(专业、感兴趣的行业内容等),推送相关的广告信息,开展精准营销[26]。比如在新型药剂试验的文章中,利用二维码技术链接该药剂的更详细信息及生产厂家;对水稻新品种试验的文章,可链接水稻不同时期的长势图片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视频,同时显示该水稻品种的制种厂家信息,为广告客户宣传。专业期刊群的运营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不能一直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拨款支持,必须实现自我造血,才能将期刊群做大做强,利用市场化手段做好广告经营是实现刊群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25]。
4 结语
专业期刊群是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模式,弥补单刊规模小、影响力低、品牌弱的不足,是对我国办刊机制不足的创新探索,顺应了期刊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但专业期刊群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入群期刊的融合程度参差不齐,目前成功的案例不多,能成为行业科技知识传播平台的更少。究其原因,专业期刊群在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入群期刊内部资源的深度融合,尚未将期刊群平台的潜力挖掘出来。在期刊群的经营管理中,应加强对读者与作者资源库、专家资源库的整合,提升入群期刊编辑的参与度,激发其积极性,提升期刊群的知识传播功能和增值服务功能,实现1+1>2的效果,利用平台带来的流量做好广告经营,实现专业期刊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骆超,钱向东,彭桃英.关于专业性学科刊群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7,29(1):48-51.
[2]王铮.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实现形态和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254-1260.
[3]朱琳,刘静,刘培一,等.中国科协刊群建设动力机制及发展措施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90-194.
[4]冯民.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83-387.
[5]王炎龙,邱子昊.科技期刊刊群建设与影响力重构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781-787.
[6]张建军.科技期刊群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73-875.
[7]赵少飞.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群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4):417-422.
[8]杨蕾,童菲,马沂,等.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0-735.
[9]姜永茂,刘冰,魏均民,等.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0-743.
[10]陈鹏.中国水产期刊集群的实践与思考[M]//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1-5.
[11]高英,袁泽轶,于秋涛.我国海洋学科技期刊刊群建设理念和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78-581.
[12]朱拴成,许升阳,代艳玲,等.煤炭类科技期刊集团化管理模式与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799-804.
[13]胡前进.船舶类期刊集群信息融合服务模式研究[J].编辑学报,2017,29(5):456-459.
[14]迟秀丽,侯春梅,贺郝钰.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5,27(5):476-478.
[15]刘德生,俞敏.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扩展科技期刊运营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7(5):4-10.
[16]郭雨梅,郭晓亮,吉海涛,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J].编辑学报,2014,26(6):521-525.
[17]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机遇•挑战•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5):412-415.
[18]樊雅梦,刘国正.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40-343.
[19]任健,纪瑜.科技期刊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机制探析:以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38-543.
[20]刘冰,沈锡宾,李鹏,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媒体融合发展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66-1170.
[21]杨春兰.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5(3):38-41.
[22]杨小梅,迟秀丽,侯春梅,等.融媒背景下资源环境期刊集群功能拓展建设策略[J].编辑学报,2018,30(1):66-69.
[23]谭雪静.利用XML技术完善编排校一体化出版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11-714.
[24]闫群,刘培一,黄佳.国际专业出版机构的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研究——以德国Thieme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97-1002.
[25]王凤产.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出版模式的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085-1090.
[26]王娟.在“互联网+”背景下打造行业品牌期刊——以《生活用纸》的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8,30(5):5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