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于淼: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赵金环:《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目的] 对国外出版后同行评议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为国内学术出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了解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内涵与外延、价值、面临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提出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启示。[结果] 国内科技期刊应积极试行开放评议,树立出版后评议意识;建立期刊论坛等同行评议平台,为出版后评议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完善的编辑政策和评议认证制度,为出版后同行评议提供制度保障。[结论] 随着数字出版和开放评议的不断发展,出版后同行评议作为一种新趋势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学术出版;版后同行评议;开放评议
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共同体认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一项重要评价制度,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的重要标准,是保证学术质量、弘扬科学道德的有力措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过严格出版前同行评议的文献被发现问题[1],学术出版界的撤稿事件逐年增加,2001—2010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科研论文数量增加了44%,但撤稿率却上升了10倍。这些论文在出版前都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但仍存在严重问题而不得不撤稿,同行评议制度的把关效果令人怀疑[2]。出版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同行评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评议方式——出版后同行评议(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PPPR),并在西方国家的学术出版中得以实践。国内尚未发现对出版后同行评议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只有个别学者在研究学术期刊出版趋势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时谈及这一话题。黄雪梅等[3,4,5,6]分别介绍了The Winnower、Science Open、PeerJ、F1000Research等平台出版后同行评议的特点、流程和方法;王凤产[7]认为出版后同行评议是开放同行评议的具体模式,相较于封闭式同行评议具有明显优势;李军纪等[8]提出,出版后同行评议模式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融合出版技术,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质量和速度,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试图在文献梳理和调查的基础上,对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内涵与外延、价值、问题、创新路径进行系统论述,探讨其对我国学术出版的启示,为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研究、变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1 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内涵与外延
出版后同行评议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实践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先出版后评议。广义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包括:(1)通过各种渠道对已发表论文的评估和研究,如写给编辑的信,在学术会议和期刊俱乐部的讨论,在同行评议网站、社交媒体上对相关研究的评论,随文章发表的评议;(2)只采用出版后同行评议期刊的正式评议;(3)阅读数、引用数和转载数等定量标准[9]。笔者认为,出版后同行评议是基于开放评议提出的相对于传统出版前同行评议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学术论文在出版之后的所有评议,包括同行评议专家的意见、编辑的意见、读者的反馈、作者的回应等。
出版后同行评议既可以是对传统出版前评议的补充,也可以替代传统的出版前评议。根据运作模式的不同,出版后同行评议可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初级出版后同行评议”(Primary PPPR),用作替代更常见的出版前同行评议;另一类被称为“次级出版后同行评议”(Secondary PPPR),是对经过正式同行评议的出版后文献的评议[10]。初级出版后同行评议是对传统出版流程的颠覆,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编辑初审的稿件即在线出版,状态为“等待同行评议”,并同时获得平台分配的DOI。之后,由期刊正式邀请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评审意见、评审专家姓名等信息与文章一起发布,通过同行评议的稿件将被标明并收录在PubMed、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中,同行评议过程成为学术论文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F1000Research、The Winnower、Science Open等平台是这类同行评议模式的代表,这些平台都遵循“提交—评议—修改—存档”这一基本流程,每个步骤都在线公开进行,形成作者、评审者、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次级出版后同行评议独立于任何传统形式的同行评议,是对经过传统同行评议后发表的文章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参与者可以使用期刊网站的评论功能对文章进行评论,也可以在第三方平台或社交媒体上进行,PubPeer、Publons和Retraction Watch等是这类平台的代表。在PubPeer平台中,参与者只要拥有平台的账号,就可以在平台上对已发表论文进行评议,评议内容既可以是理论、观点,也可以是方法、数据,可以是对文章的批评、质疑,也可以提出改进建议。Publons具有使研究人员的同行评议工作获得认可的功能[11],Retraction Watch是可以看到来自各个国家撤稿的作者姓名、撤稿缘由等详细信息的数据库[12]。
2 出版后同行评议的价值与意义
出版后同行评议不仅意味着审稿方式的完善,更带来了出版流程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先评议后出版的模式,使得学术论文的发表由“静态”变为“动态”,赋予了科学研究更强的生命力。
2.1 降低发表门槛,缩短发表周期
学术成果能否发表对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在传统的学术出版体系中,只有经过严格编审流程的学术论文才能发表。出版后同行评议使发表变得更为容易,不仅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临床案例(包括失败的结果)、研究工具、会议海报等都有机会发表。不仅如此,出版后同行评议有利于抢占发布优先权,接受公众监督和评议,使学术成果快速传播,最大限度缩短发表的时滞性。Tennant[13]的研究表明,近40%的学术论文出版周期在1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5年,出版后同行评议改变了这一现状。在一些开放出版平台如F1000Research,文章经过编辑团队的快速初步检查后立即发布,其平均出版周期只有7天。
2.2 评议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提高论文质量
在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下,同行评议一般在出版前进行,评议的过程也只有期刊编辑和专家才能看到。出版后同行评议的整个过程,包括专家评议、读者评议等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有利于加强评议专家、期刊编辑、作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改善同行评议流程。更重要的是,这种公开、透明的评议方式有助于提高学术出版的质量。在传统的出版前评议模式下,作者投稿的声誉成本较低,期刊常常会收到大量低质量、重复性的投稿。而出版后同行评议的过程大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粗制滥造、随意投稿等现象会被公之于众,作者的声誉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就使得投稿者变得更为慎重。此外,通过同行专家、读者、作者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作者可以根据评议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论文,论文的质量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提高。
2.3 评议者从幕后走到台前,提升评议质量
传统评议过程中,评议专家的工作往往在幕后进行,学者们所做的智力贡献不能被学术界看到,也无法为自己赢得学术声誉和尊重。不仅如此,评议专家评议文章所付出的努力无法纳入到单位的额定工作量中,而期刊编辑部所付的报酬往往也很低,甚至没有报酬。出版后同行评议使得评议者的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甚至有可能获得认证与嘉奖,这不仅有利于鼓励审稿人更好地完成审稿工作,也客观上促进期刊和评议专家提高评议质量。Publons是一个具有同行评议认证功能的平台,能够记录和存档专家评议过的文章和所撰写的评议报告,可以将审稿工作和学术评论转化为可衡量的产出。Publons与Taylor & Francis等数据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有21000多种期刊、11万多位评审人、超过60万份评审意见被认证[11]。
3 出版后同行评议中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采用出版后同行评议模式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交流平台数量正在快速增加,但整体上仍处于初期阶段。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允许发表在线评论的最知名的4种期刊,只有29%的文章在发表后一年内受到过评议[9]。出版后同行评议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3.1 研究者缺乏对出版后同行评议意见回应的动力
研究者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而出版物被视为获得尊重、声望、认可和专业机会的“灵丹妙药”,这些因素加剧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研究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受学术生存需求的驱动,研究人员在努力完成一项研究后将迅速进入下一个课题,因为一旦文章发表,它将被编入索引并最终成为已发表文献中的永久记录,与科研人员的晋升、专业机会直接相关。这使得不少研究者认为,与其费时费力对已发表论文的评议进行回应,不如发表更多论文更为实际。研究者对出版后评议信息及时回应的动力不足,其潜在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2 评议者参与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动机有限
同行评议的意见通常会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但其成就几乎全被归功于作者,评论者的贡献往往被忽视、缺乏认可。虽然Publons等平台拥有同行认证功能,但在实践中,大多数评议者的贡献难以得到认可。再加上学术界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研究人员完全有可能存在这样的心态,如“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帮助竞争对手改进他们的研究?”一些资历较浅或职位较低的研究人员还担心负面评论会导致自己在课题审批、基金资助等方面受到其他研究者报复,学术界也因此产生了出版后同行评议实名或匿名的争议[14]。
3.3 读者对出版后评议信息的阅读受限
理想的情况下,编辑的意见、出版前评议意见、出版后评议意见、作者的回应和文章一起呈现给读者,这不仅有利于读者对此项研究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出版的公正性和透明性[9]。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多,文章的相关评论可能通过信件、期刊网站的评论区、社交媒体、相关平台进行,缺乏直接访问的链接,读者通过自行搜索才能全面了解评议信息,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技能和足够的耐心。此外,不少免费访问的期刊论文和出版后的评议信息是分别呈现的,这意味着读者阅读评议信息需要额外付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版后评议的有效性[13]。
3.4 学术期刊担心增加工作量和声誉受损
对期刊而言,过多的出版后评议信息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特别是对于F1000Research、Science Open等只实行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平台,传统的出版流程被颠覆,版本控制带来了多轮的评议与新版本发布,编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评议专家进行沟通,且不断地对评议意见进行展示、维护等也客观上为编辑的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更重要的是,出版后同行评议主张出版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非终点,一些已出版的文献如果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撤稿现象的发生,这可能会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声誉。
4 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创新路径
出版后同行评议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开放、共享、透明的理念代表着未来同行评议的方向,其先出版后评议的观念以及对已出版文献修正的机制,使之成为传统出版前评议的有益补充。为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行这一模式,需要在观念上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4.1 强化研究人员作为学术共同体的质量控制意识
研究人员应更加客观地看待出版后同行评议,并将自身作为学术共同体质量控制的重要来源。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出版后同行评议反映了学术出版的自然状态——研究永远不会完美。如果以“通过”传统的出版前同行评议为由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完美的,那么继续研究就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同行评议的不完善促使研究者永远无法停止继续研究的步伐。研究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同行评议并非只是期刊或者审稿人的责任,而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责任,出版后同行评议的贡献也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如果研究人员自身能够将持续的质量控制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责任,那么将会促进整个学术界诚信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推动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非常有益。
4.2 给予评议者更多的肯定与认可
一些支持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平台推出了激励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客观和建设性地发表评议,并尝试将同行评议的贡献与学术评估相关联。Science Open将出版后同行评议看作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为已发表论文提供额外的背景、改善整体研究的过程,以及以有影响力的方式展示评议者的知识[15]。Publons的同行评议认证功能,已得到昆士兰大学等不少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认可,同行评议工作可以为审稿人日后找工作或者评职称等增加分值。为了减轻评议者的负担,Science Open鼓励研究者只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表评议,“如果您是分析专家,评论文章的数据分析部分;如果您是文献专家并注意到相关文献在讨论中缺失,留下相关评论或指出问题。重要的是及时分享您的知识,积极地增加您的研究话语”[13]。
4.3 增加读者阅读出版后同行评议意见的便利性
为了使读者更便利地阅读出版后同行评议的信息,一些平台鼓励发布者使用版本控制功能,根据评议者的意见及时提供和更新版本。同时,尝试最大化地增加出版后评议报告的可见性,尽量使其与文章在同一页面上呈现,评议报告清楚地显示名称、摘要、图表、数据表和DOI等信息,统计面板中的评论显示在平台上的每篇文章记录中,它们与研究文章本身一样可见。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文献尽可能与其他学术传播平台进行整合,通过叠加(如PubPeer)或聚合(如Science Open)功能将出版后的评议意见直接链接到论文,努力使每条同行评议意见都成为“出版物”。鼓励作者使用版本控制功能,以便读者轻松阅览,努力使版本控制的价值得到认可,并且变得更加普遍。
4.4 建立更开放、高效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流程
某种程度上,出版后同行评议意味着对传统学术出版流程的颠覆。期刊编辑部需要超越“出版是学术论文质量保障最后一步”的观念,建立规范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流程,使大多数稿件作为预印本发布在一个客观的学术平台上,仅基于科学合理性对其进行同行评议。引入更有活力的方式来发布具有版本控制的论文,其中,所有出版后同行评议的贡献都可以被处理和应用。一些期刊对此进行了尝试,作为一个来自多学科数字出版机构(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的创新开放获取期刊,Sci的大多数稿件都作为预印本发布,作者可以将同行评议的意见与论文的最终版本一起发表,编辑支持、快速和负责任的发布是其重要特色。Sci通过优化出版流程、培训编辑和员工,通过公开传播、快速出版,回应科学界为学术出版提供更多透明度的呼吁,以完全透明和高效的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同行评议过程[16]。
5 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启示
作为同行评议的一种新模式,出版后同行评议以开放获取和开放评议为前提。当前,国内大部分期刊依然实行单盲或是双盲的评议制度,开放评议制度尚未全面实施。然而,开放评议是数字出版趋势的要求,出版后同行评议对国内学术出版带来如下启示。
5.1 科技期刊积极试行开放评审,树立出版后评议意识
传统的同行评议无论是单盲还是双盲,都侧重于出版前的评议。学术出版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在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中,研究者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建立透明、交互、高效、共享、完整的评议制度是学术出版的应有之义。出版后同行评议有利于提升同行评议的质量,为论文提出持续修改建议,有助于编辑把握学术研究热点[17],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知识的共享、鼓励研究者开展持续性研究,有利于提高学术质量、弘扬学术道德,回归了同行评议的本质。开放评议是出版后评议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国内大部分期刊实行的还是匿名评议制度,从盲审到开放同行评议甚至出版后评议,仍需要一定时间,同行评议的开放程度及类型也应根据期刊特点有所区别。
5.2 建立期刊论坛等同行评议平台,为出版后评议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大部分期刊使用网上采编系统,期刊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原有采编系统的基础上开发期刊论坛等平台,定位于读者、作者、编辑的公开讨论,通过讨论为作者和编辑提供参考。作者提交的论文通过编辑初步筛选,即可在期刊网站上发布,接受读者的评议,为作者进一步修改完善和编辑部是否采用提供参考,而编辑部可以采用邮件、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提醒论坛会员关注和参与讨论。在论文正式发表后,读者注册为会员后即可发表评论,经编辑把关后公开呈现,系统将自动设置实时整合和更新读者意见,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也有利于编辑部更高效地处理后续工作。甚至也可以考虑与Publons、PubPeer、Science Open等第三方平台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改善同行评议流程。学术团体、协会等可以建立第三方评审平台,尝试开展出版后同行评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作为国内最大的预印本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了在线发表和出版后评议的机会,但仍面临着邀请审稿拒绝率高、研究者和相关机构认可度低等问题[18]。未来,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科学出版中,在监测学术不端、识别潜在审稿人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能为出版后同行评议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5.3 制定完善的编辑政策和评议认证制度,为出版后评议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作者、审稿人、读者可以实名注册成为平台的会员,编辑作为管理员需提醒会员遵守规则,保证平等、理性、自由的学术讨论。编辑作为论坛或平台的主导者,应当承担起学术活动的策划者、学术讨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责任,定期策划相关热点话题,开展线上讨论。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保密制度、利益冲突声明、作者申诉制度等,保证经过编辑初步审查即在线发表的研究成果不被泄露,防止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不实评议,最大限度地保证出版流程的公平公正[18]。出版后同行评议虽然是一个作者、评审专家、读者互动的过程,但稿件能否采用宜主要参考专家的意见。因此,期刊或平台宜建立同行评议专家库,按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并根据专家学术水平及同行评议经验进行分级。此外,还需要定期招募新的评议专家,并及时对审稿人开展培训,提高审稿专家的工作水平。出版后同行评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评议者参与动机不足,而国内尚无对评议者进行激励与认可的制度,这也是制约出版后同行评审的最重要因素。可参考国外的实践经验,建立审稿认证制度,加强与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沟通和合作,使评议专家、读者的评议成为其学术贡献的一部分,受到相关机构认可。
6 结语
出版后同行评议认为,出版并非科学研究的终点,而是起点,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对已发表文献进行改进,使得学术出版价值回归到科学研究本身。出版后同行评议开放、透明、公平的价值追求不仅有利于提高同行评议质量,更科学地评价论文,提高学术出版效率,也为数字时代的科学出版带来了全新的范式。随着数字出版和开放评议的不断发展,出版后同行评议作为一种新趋势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出版后同行评议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模式,西方国家的一些期刊和平台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但仍未普遍实施。出版后同行评议使研究人员、评议者、学术期刊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他们不仅需要更新学术出版观念,还需要重构出版流程。科技期刊积极应对变化,更新办刊理念,在国内的学术生态和出版制度下,探索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具体实施路径,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da Silva J A T. The "black swan" phenomenon in science publishing: Warning sho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 2015,5(3):11-12.
[2]王悠然, 赵琪 . “出版后评议”能当好“守门人”吗?[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1-26(A03).
[3]黄雪梅, 张红, 张晓 . 学术研究成果同行评议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27(6):592-597.
[4]刘晶晶 . 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的同行评议方式研究[J]. 编辑学报, 2017,29(2):200-203.
[5]张晓, 黄雪梅 . 开放的同行评议新模式分析与研究——以The Winnower平台为例[J]. 图书馆学刊, 2016(9):24-27.
[6]姚长青, 田瑞强 . 新科学研究范式下的学术期刊出版趋势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8(5):31-36.
[7]王凤产 . 同行评审的新趋势[J]. 编辑学报, 2018,30(5):547-550.
[8]李军纪, 阮爱萍, 王沁萍 . 多媒介融合出版条件下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发展[J]. 编辑学报, 2016,28(6):539-543.
[9]Winker M. The promise of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How do we get there fromhere?[J]. Learned Publishing, 2015,28(2):143-145.
[10]Markie M .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in all its guises,is here to stay[J]. Insights the UKSG Journal, 2015,28(2):107-110.
[11]Publons[EB/OL]. [2019-08-20].https:∥publons.com/about/home/ https:∥publons.com/about/home/.
[12]李倩 . 撤稿观察和Science合作,推出了系列重磅报道[EB/OL]. [2019-08-20].http:∥www.elecfans.com/d/804745.html .
[13]Tennant J .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EB/OL]. [2019-08-20].http:∥blogs.lse.ac.uk/impactofsocialsciences/2017/04/12/ .
[14]Moriarty P, Benneworth P S . Should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be anonymous?[EB/OL]. [2019-08-20].https:∥ris.utwente.nl/ws/portalfiles/portal/7004915/Should+post.pdf .
[15]Science Open[EB/OL]. [2019-08-20].https:∥www.scienceopen.com/ .
[16]Rittman M, Vazquez F . An open access journal with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J]. Sci, 2018,1(1):1.
[17]张学颖, 罗萍 . Web 3.0时代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质和审稿模型构建[J]. 编辑学报, 2016,28(3):220-223.
[18]唐碧群, 杨硕, 王凌峰 . 自组织同行评议在预印本数据库中的应用——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J]. 图书情报导刊, 2018(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