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加强栏目策划 提升学术影响力——基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Q1和Q4区间研究

2020-03-15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彭芳、金建华、董燕萍、王攀智、杨扬、李亭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贺月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微生物与疾病》编辑部

  【摘 要】[目的] 比较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不同学术水平期刊的栏目设置和刊出率,探讨栏目策划对医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方法] 以146本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纸刊)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术质量审读报告》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筛选出2015—2017年连续3年位于Q1区间且在各自学科领域排名第一的10种期刊作为研究组,同时筛选出连续3年均排在Q4区间的10种期刊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期刊的栏目设置和刊出率。[结果] 两组期刊均有固定栏目,研究组期刊2015—2017年的栏目数量为16——25个,对照组为7——15个,且研究组高水平栏目、重点号、特色类栏目、临床病例讨论和导读栏目的刊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期刊(P<0.05)。[结论] 增加栏目种类,丰富栏目内容,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医学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栏目策划;学术影响力;高水平栏目;重点号;特色栏目;临床病例讨论;导读;中华医学会;医学期刊

  期刊栏目是根据办刊宗旨、办刊方针、期刊定位和学科特点,为不同需求的读者设置的,体现了办刊人的思想,是期刊的窗口和灵魂,因此策划精品栏目是期刊突出竞争优势和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必要举措[1]。不少办刊人分享了在栏目策划中采取的举措和成效:关卫屏等[2]认为加强重点号策划可以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张小庆等[3]详细介绍了如何借助专家的力量创办特色栏目,并通过与旧栏目的比对,证明了特色栏目在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中的作用;郑秀娟[4]总结了期刊开辟学术争鸣栏目的体会;刘杨等[5]分享了自己在办刊过程中通过打造临床病例栏目来增强刊物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李广宇等[6]阐述了医学期刊设置导读栏目的必要性及对编辑的要求;罗承丽等[7]介绍了为提升学术质量,在策划栏目上采取的举措,包括组织策划重点号、关注学术前沿、创办特色栏目、追踪解读指南等。上述研究均是围绕某一特定栏目或以自己所在刊物为例强调栏目策划的重要性。余菁等[8]以医学类高校学报为例,分析了高影响因子和低影响因子期刊的栏目设置情况,但影响因子只是体现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之一。目前,比较不同学术水平期刊栏目设置差异的文献较少,尤其是对我国临床医学类期刊栏目进行综合分析的文献更少。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是我国目前发展规模最大的生物医学期刊群,代表了国内医学期刊的发展水平,本文将以不同学术水平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栏目设计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142本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纸刊)为研究对象,根据2015—2017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术质量审读报告》(以下简称《审读报告》)[9,10,11],将所有期刊每年的排名按照Q1——Q4区间分组。首先,依据2015—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核心版)》)[12,13,14]数据,从连续3年位于Q1区间的期刊中筛选出连续3年在各自学科分类中综合学术质量排名第一的10种期刊作为研究组。然后,筛选出连续3年均排在Q4区间的期刊,并排除护理、生物制药、基础类研究、科研信息管理类期刊,同学科出现两种及以上的刊物则随机选择一种,最终筛选出10种期刊作为对照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每年都会邀请上级期刊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和杂志社专家对所属期刊进行集中审读,并将审读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发布,学术质量的评分除了依据《引证报告(核心版)》外,还包括各刊重点号刊出率、组稿率、论文发表时滞、数据库收录率等指标。《引证报告(核心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综合学术质量的评分是根据各影响力指标(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等),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综合得出的评分。

  1.2 研究方法

  登录期刊的官方网站,统计2015—2017年研究组和对照组期刊每期的栏目,并对栏目进行分类、整理,将栏目划分为固定栏目、非固定栏目和其他栏目。固定栏目是医学期刊应具备的基本栏目,包括论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和综述。非固定栏目是期刊为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术影响力开设的栏目,也是近几年医学期刊栏目策划研究的热点,主要有:(1)高水平栏目,由该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的评论类或规范性文章,对学科建设和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包括总编寄语、评论类文章(述评、指南解读、专家论坛、焦点论坛、专题评论等)、指南/共识等;(2)重点号,期刊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策划的对学科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进行的集中报道;(3)特色类栏目,期刊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体现差异化发展而策划的栏目,包括学术争鸣和其他特色栏目;(4)继续教育类栏目,这类栏目的创办宗旨是提高年轻医师的医务水平,包括经验与教训、经验荟萃、经验交流、讲座类、继续教育园地;(5)临床病例讨论;(6)导读。其他栏目则是指为增强期刊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刊载的一些小文章。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两组期刊栏目的出现频率进行 χ2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选期刊

  研究组的10种期刊中,9种为月刊,1种为周刊。2015—2017年研究组10种期刊共出版468期,单刊的栏目数量为16——25个,均设有固定栏目,1种期刊无重点号和继续教育类栏目,3种期刊无临床病例讨论和导读栏目,其他栏目有学术动态、会议纪要、文献速览、书评、医海拾贝、名词小词典、本专业发表的重要论文、趣闻轶事、名家追忆、网上资源、期刊研究等。对照组的10种期刊中,1种为季刊,6种为双月刊,2种为月刊,1种为半月刊,共包含264个栏目。2015—2017年对照组10种期刊共出版264期,单刊的栏目数量为7——15个,均设置固定栏目,3种期刊无高水平栏目,8种期刊无重点号,6种期刊无继续教育类栏目,9种期刊无导读,无一种期刊有特色类和临床病例讨论栏目,其他栏目有会议纪要、刊庆纪念、悼念、传略讣闻等。

  2.2 非固定栏目比较

  (1)高水平栏目。研究组中9种期刊开设了总编寄语栏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每期都有总编寄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总编寄语栏目刊出率>50%;10种期刊均有评论类文章,刊出率为56%——100%,《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每期设有该栏目;10种期刊均有指南/共识,7种期刊的指南/共识栏目刊出率>50%,其中《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的指南/共识栏目刊出率分别为80%和94%。对照组中7种期刊设有评论类栏目,只有3种期刊的评论类栏目刊出率>60%,总体刊出率<20%;总编寄语和指南/共识的刊出率更低,只有4种期刊刊出5篇总编寄语,1种期刊刊登了指南/共识。(2)重点号。研究组10种期刊均开设了重点号,其中《中华神经科杂志》每期都有重点号,6种期刊的重点号刊出率>60%。对照组中只有2种期刊有重点号,且刊出率<50%。(3)特色类栏目。研究组均设有特色类栏目,《中华儿科杂志》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虽无学术争鸣栏目,但分别开设了临床研究与方法学园地和国家重大课题总结栏目;对照组无期刊设有特色栏目。(4)继续教育类栏目。研究组10种期刊均设有继续教育类栏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每期都设有此栏目,其余期刊的继续教育类栏目刊出率均较低。对照组中4种期刊设有该栏目,但只有1种期刊的继续教育类栏目刊出率过半。(5)临床病例讨论。研究组中7种期刊设有该栏目,其中《中华内科杂志》的临床病例讨论栏目刊出率>60%,《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刊出率分别为36%和46%,其他3种期刊的刊出率较低。对照组无期刊设有该栏目。(6)导读。研究组中7种期刊设有该栏目,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的导读栏目刊出率>60%。对照组中只有1种期刊共刊出3期导读。研究组除继续教育类栏目外,其他非固定栏目的刊出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期刊的栏目种类、设置和刊出率见表1——3。


表1   2015—2017年研究组10种期刊栏目种类和非固定栏目出版期数统计 
期刊名称 刊期 栏目总量/个 出版期数
总编寄语a 评论类a 指南/共识a 重点号 特色栏目b 继续教育类栏目 临床病例讨论栏目 导读栏目
中华儿科杂志 月刊 19 3 36 34 32 0 10 5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月刊 19 3 20 6 23 3 36 1 9
中华妇产科杂志 月刊 20 4 25 25 11 1 14 0 2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月刊 25 18 33 22 1 16 5 13 27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月刊 16 0 22 1 21 0 5 0 0
中华内科杂志 月刊 24 1 36 29 20 1 10 22 26
中华神经科杂志 月刊 19 3 35 18 36 4 1 4 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月刊 20 36 34 19 29 7 4 1 1
中华放射学杂志 月刊 24 4 20 13 2 1 1 0 0
中华医学杂志 周刊 23 25 86 41 94 7 55 67 1
合计 97 347 208 269 40 141 113 67
  注:—表示无相关数据;a表示高水平栏目;b特色类栏目只统计学术争鸣,其他特色类栏目由于每种期刊不同,故不作统计。

表2   2015—2017年对照组10种期刊栏目种类和非固定栏目出版期数统计 
期刊名称 刊期 栏目总量/个 出版期数
总编寄语a 评论类a 指南/共识a 重点号 特色类栏目b 继续教育类栏目 临床病例讨论栏目 导读栏目
中华胰腺病杂志 双月刊 8 1 12 1 0 0 0 0 3
国际流行病学与传染病学杂志 双月刊 9 0 12 0 0 0 0 0 0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双月刊 12 1 2 0 8 0 15 0 0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月刊 7 0 0 0 0 0 0 0 0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双月刊 9 0 0 0 0 0 3 0 0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季刊 9 1 1 0 0 0 4 0 0
白血病·淋巴瘤 月刊 10 0 11 0 0 0 0 0 0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双月刊 15 2 12 0 4 0 0 0 0
中国基层医药 半月刊 9 0 0 0 0 0 46 0 0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双月刊 7 0 1 0 0 0 0 0 0
合计 5 51 2 12 0 68 0 3
  注:—表示无相关数据;a表示高水平栏目;b特色类栏目只统计学术争鸣,其他特色类栏目由于每种期刊不同,故不作统计。

表3   2015—2017年研究组和对照组期刊非固定栏目的刊出率比较 
组别 期数 总编寄语 评论类 指南/共识 重点号 学术争鸣 继续教育类 临床病例讨论 导读
期数 占比/% 期数 占比/% 期数 占比/% 期数 占比/% 期数 占比/% 期数 占比/% 期数 占比/% 期数 占比/%
研究组 468 97 20.7 347 74.1 208 44.4 269 57.5 40 8.5 141 30.1 113 24.1 67 14.3
对照组 264 5 1.9 51 19.3 2 0.7 12 4.5 0 0.0 68 25.8 0 0.0 3 1.1
χ2值 49.92 204.51 157.46 198.61 23.87 1.58 75.38 33.90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5 <0.01 <0.01
  注:—表示无相关数据。

  3 讨论与分析

  3.1 栏目应丰富多彩,突出主题

  栏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具有特色,关系到期刊的整体形象和质量。高雪山等[15]对国际著名四大医学周刊(BMJ、JAMA、NEJM、The Lancet)2013年1—6月的栏目设置进行分析,发现4种期刊的栏目数量为20——30个,既有固定栏目,又有非固定栏目,栏目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且清晰明确,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大部分医学期刊栏目种类较少,一般只设固定栏目,每期5个左右,不同内容的文章放在一个栏目下,缺乏导向作用,给人千刊一面的感觉。而且,固定栏目以自由来稿居多,同质化严重,文章质量不高。本次调查发现,研究组期刊的栏目种类多,每期10个左右,较为丰富,除了固定栏目外,还设置了由总编辑、编委、学会专家等撰文组成的高水平栏目,以及编辑部和特邀专家根据学科热点和难点策划的重点号。此外,研究组期刊还设有培养青年作者的继续教育类栏目,锻炼临床医师诊疗思维的临床病例讨论栏目,代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术争鸣类栏目,以及为增加读者兴趣、陶冶情操而开设的人文类栏目,如历史记忆、趣闻轶事、书评等。对照组期刊的栏目较为单调,以固定栏目为主,虽然开设了非固定栏目,但刊出率较低。因此,期刊在进行栏目策划时要纵观全局,注重顶层设计,在体现学科特色的同时,还要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以达到扩大读者群、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目的。

  3.2 发挥专家优势,实现专家办刊

  专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而且拥有广阔的人脉资源,能推荐国内外的青年才俊加入到期刊工作中来,有助于提高稿件质量。例如《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依靠编委会和专家资源,发掘各学科的高端专家,设立“院士论坛”和“高端论坛”栏目,这两个栏目文章的阅读量和下载量均排在每期栏目的前3位[16]。首先,要重视总编辑在办刊中的作用。总编辑是期刊的一面旗帜,有什么样的总编辑,就有什么样的编辑团队和专家团队,总编辑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要有强烈的办刊意愿,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只有总编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调动其他专家撰稿、组稿的积极性。评论类文章基本不接受自由来稿,通常由编辑部向专家、学科带头人约稿,他(她)们在专业领域内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学术能力,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某一学科发展的预测比较准确,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学科动态及发展趋势,从而选择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南/共识类文章一般由学会组织权威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普及性,因此引用率高,在对期刊网站的调查中发现,这类文章的下载率最高。研究组期刊高水平栏目的刊出率远高于对照组,特别是总编寄语和指南/共识栏目,而对照组的总编寄语和指南/共识栏目的刊出率分别只有1.9%和0.7%,说明总编辑和专家参与办刊的程度不高。重点号是由编辑组织策划,专家协助组稿,这类文章的学术质量较高,对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力有一定提升作用[2],然而对照组重点号的刊出率却不及研究组的1/10。可见,期刊要想提高学术影响力,应借助总编辑、编委会和专家的力量办刊,发挥名家效应,树立期刊的品牌和权威。

  3.3 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学科发展

  期刊不仅是记录学术成果的载体,更是促进学术交流的媒介,科学研究只有在质疑中才能得到改进、提高和创新。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通过刊载争鸣类文章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17]。黄锦华等[18]对中文科技期刊争鸣类论文发表现状与影响力分析的调查显示,我国自然科技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载的争鸣论文数量少,学术争鸣气氛不活跃,不利于科技创新和进步。虽然研究组期刊开设了争鸣类栏目,但刊出率只有8.5%,结果也不尽人意。大多数期刊由于“保守”或为了省事,只刊登已有定论的学术成果,或被学术界认可的观点和方法,导致学术氛围变得保守,与期刊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背道而驰。科学研究是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漫长过程,短至3年,长至10年,在这期间,科研人员会将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展示,这些初期的成果难免存在不足,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他们的闪光点,而要让更多的同行学习、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争鸣推动学科的发展[4]。医学类期刊应一改往日的“呆板”面孔,增设学术争鸣类栏目,包括读者与作者、编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讨论,让期刊“活”起来,从而更具影响力[19]。

  3.4 突出学科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面对当下同质化严重的现状,期刊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走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道路,才能赢得生存先机。针对医学论文中统计学错用、滥用的现象,《中华儿科杂志》开设了“临床研究与方法学园地”栏目,每期邀请流行病学专家就一种统计学方法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学习、消化和吸收,这是其他15种儿科类期刊所没有的栏目。为了让读者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更直观的了解,《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开设了“读片园地”栏目,而其他5种呼吸类期刊没有该栏目。另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开设的“国家课题总结”,《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新媒体之窗”,《中华内科杂志》的“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好声音”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医药卫生策略讨论”都体现了栏目特色。《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于2008年创刊,因创刊时间较晚,在与同类期刊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唯有寻找创新点,才能彰显优势。《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总编辑是我国感染病学科的带头人,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在学术资源的获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刊抓住机遇开设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特色栏目,在第一时间报道了“甲型H1N1”“H7N7禽流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埃博拉病毒病”等传染病,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该刊的学术影响力也因此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9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核心库收录。由此可见,期刊从业人员应在了解同类期刊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开设特色栏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才能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5 面向临床,突出实用性

  临床类医学期刊就应与临床紧密结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诊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导致不少医师过于依赖仪器,而忽视了自身对疾病诊治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发过度医疗等问题,不仅延误了病情,也造成了经济损失。为此,近年来各个学会在举办会议的同时,会增加临床思维训练营活动,由青年医师根据疑难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同时给出诊断依据,最后由专家对每位学员的表现进行点评。出人意料的是,每次开展这类活动,参会人数最多,气氛最为活跃。一些办刊人由此得到启发,开设了这一栏目,希望能让更多的临床医师受益。但是,这类文章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引用率不高,导致对影响因子的贡献较小[2],加上这类文章不属于职称晋升的有效文章,很多期刊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尽管如此,研究组期刊影响因子并未因开设“临床病例讨论”栏目而受到影响,相反他们通过该栏目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提升了学术影响力;而对照组中没有期刊设置该栏目。已有较多证据表明,临床病例讨论栏目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年轻医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通过病例讨论,学到了老一辈的很多临床诊治经验,锻炼了临床思维,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由此可见,我们在办刊时,要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如果只是因为这类文章引用率较低就不考虑发表绝非明智之举。

  3.6 树立读者意识,注重导读栏目

  目前“快餐式”和“碎片化”阅读盛行,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都会在头版设置导读,与报纸相比,设置导读的科技期刊数量却不多。顾佳等[21]曾对123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导读栏目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0%的期刊设有导读栏目。本次调查发现研究组导读类文章的刊出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也只有14.3%。大多数期刊不设导读的原因:一是编辑的惰性使然,认为导读和目次差不多,没有必要重复;二是因为编辑的能力达不到导读撰写的要求。然而,导读并不是目次的重复,目次是将期刊的所有文章罗列出来,不作概述和评论,导读则是将该期的重点内容进行阐述,有序整理,并附上编辑的点评,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导读中会详细阐述作者的思路和观点,供读者参考。可见,导读不仅发挥着学术期刊的导向功能,更体现了为读者服务的意识。随着科研信息量的强劲增长,研究人员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有价值的内容,好的导读能让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指导自己科研工作的开展。正因为导读具有信息导航的作用,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要有学术敏锐力,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时编辑需要不断地与作者沟通,才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准确表达文章的观点,写好导读。编辑应加强导读栏目的撰写,培养为读者服务的理念,通过为读者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达到提高学术影响力的目的。

  4 结语

  栏目设置与期刊学术影响力存在一定关系,高影响力的医学期刊在栏目策划时兼顾不同读者群需求,充分发挥普及、提高和教育的作用,同时注重差异化发展。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研究的群体局限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且入选的期刊数量偏少,今后还需要扩大样本量,对不同机构主办的医学期刊进行研究,才能给医学期刊的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改进建议。当下,我国中文医学期刊水平参差不齐,稿件外流严重,期刊只有改变办刊理念,优化栏目设置,提高学术质量,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少兰,黄玲.特色栏目策划助推精品科技期刊发展[J].编辑学报,2017,29(2):132-134.

  [2]关卫屏,游苏宁,江澜.加强重点号选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以《中华儿科杂志》重点号文章被引次数分析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63-667.

  [3]张小庆,陈春雪.设置特色栏目,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以《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S2):S102-S103.

  [4]郑秀娟.争鸣栏目让学术期刊活起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87-888.

  [5]刘杨,吕晓明.“锐”“跨”“争”:《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策划《临床病例讨论》栏目的诀窍[J].编辑学报,2016,28(2):189-191.

  [6]李广宇,张宁.医学类期刊设置导读栏目的意义探析[J].编辑学报,2014,26(2):171-172.

  [7]罗承丽,姜军,冷怀明,等.紧跟学科前沿打造期刊品牌——《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选题、栏目策划及组稿实践[J].编辑学报,2010,22(5):460-462.

  [8]余菁,刘清海,孙慧兰,等.期刊栏目设置与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75-78.

  [9]学会期刊管理部(杂志社).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15年审读结果的通报[R].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5.

  [10]学会期刊管理部(杂志社).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16年审读结果的通报[R].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6.

  [11]学会期刊管理部(杂志社).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17年审读结果的通报[R].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7.

  [12]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13]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14]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15]高雪山,钟紫红.国际著名四大医学周刊栏目设置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846-850.

  [16]任延刚,张建军,高森.聚集最优作者打造高端栏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院士论坛”和“高端论坛”栏目策划和组稿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0-523.

  [17]周庆辉,殷惠霞,凌昌全.英国Nature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62-1065.

  [18]黄锦华,魏秀菊,廖艳,等.中文科技期刊争鸣论文发表现状与影响力分析——兼与国外科技期刊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78-283.

  [19]王小寒,冷怀明.医学期刊增设《编读往来》栏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80-783.

  [20]颜廷梅,任延刚,刘瑾.依托大内科优势打造精品栏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病例讨论栏目的策划[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144-146.

  [21]顾佳,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导读类栏目现状调查[J].编辑学报,2011,23(2):114-11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