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及责任

2020-03-15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陈汐敏: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目的] 全面探讨和总结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及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有导向引领、把关监督、警示示范、催化创新、传播交流、服务应用、评价评估作用,但当前很多期刊存在导向引领发挥受限、把关监督不到位、警示示范不明显、催化创新不充分、传播交流效率低、服务应用单一、评价评估异化等现实问题。我国医学期刊必须强化精品意识,结合科研评价政策的改进和国家科技期刊发展规划的完善,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结论] 应明确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和责任。我国医学期刊应与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相匹配,并确保我国医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学期刊;医学科学;引领;监督;示范;传播;服务;评价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实力增长明显,科技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已成为论文发表大国。但与之不相称的是,优秀科研成果大多流向国外期刊[1,2,3],这制约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由于目前SCI崇拜和评价体制的影响,我国优质医学稿件同样大量外流[4,5,6]。一方面,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不断取得进步,多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表的英文医学论文总量已居世界前列,证明我国医学科学研究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另一方面,我国医学期刊优质稿源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期刊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产生同质化严重、国际影响力低等现实问题[7,8]。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我国本土医学期刊发展与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不匹配[9],而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通过期刊文献获得研究思路)和终点(研究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上),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的医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许多医学期刊办刊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对医学期刊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展开了探索和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陈敏等[10]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的办刊经验出发,认为需要明确刊物定位,服务学科发展;聂兰英等[11]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开展学术争鸣的活动出发,分析其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王爱莲等[12]以《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的办刊实践为例,认为医学期刊应坚持办刊宗旨,服务学科发展。但上述研究均是从单刊的办刊经验出发,侧重探讨具体期刊应采取的措施,以促进某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未全面探讨我国医学期刊发展对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而在当前我国医学期刊发展陷入瓶颈的关键时刻,单独强调医学科学的发展,忽视我国医学期刊发展,貌似短期影响不大,而长此以往,我国本土医学期刊的发展势力削弱,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医学期刊与我国医学科学发展不匹配的情况下,必然会对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研究拟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并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角度明确我国医学期刊理应承担的责任,探求针对性措施来发展我国的医学期刊,进而保障我国医学科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

  当前我国主办的医学期刊包括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虽然从办刊定位来看,二者存在差别,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前几年大力发展英文期刊,对英文期刊给予了各种政策支持,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有专家指出不应忽视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中文科技期刊也应抢夺学术成果首发权,建立中文科技期刊信息发布的话语权[13],我国应建设中英文兼顾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14]。我国主办的英文和中文医学期刊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理应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图1)。



图1   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

  1.1 导向引领作用

  科研工作的起点来自期刊,科研工作者从阅读期刊文献开始,从前人的工作成果和总结中寻求灵感,提出假设。因此,医学期刊必然要刊登医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报道学术热点,支持学术创新,指导科研实践,从而对行业发展起到前瞻和引领作用。

  1.2 把关监督作用

  当下,由于评价体制的影响,国内的医学学术论文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其中也不乏学术不端论文。从论文投稿到论文发表,期刊全程参与并履行守门人的职责(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审,指导监督作者修改,筛选出合适的论文进行发表),惩戒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从而起到对医学科学发展的监督作用,净化学术氛围[15]。

  1.3 警示示范作用

  医学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正视这些阴性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医学期刊更应发挥警示示范作用,除了报道创新性的阳性研究成果,医学期刊同样需要对阴性结果(包括涉及基础研究的失败和未得到预期的结果、临床实验的不良反应及未达到临床预期的情况、临床工作中的误诊误治等)进行报道和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示范和传播,从而使医学科学发展少走弯路,保障医学科学发展的持续性。

  1.4 催化创新作用

  当下,数字化出版、云媒体出版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得期刊发表论文的时效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也使得基于文献阅读的医学科学研究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而研究周期缩短,极大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同时新的出版模式也使得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增加,甚至与相关作者的直接对话、网络交流、群体探讨都成为可能,多方互动使得学术争鸣更容易实现,从而催化医学科学沿着质疑—创新—再质疑—再创新向纵深发展[16]。

  1.5 传播交流作用

  医学期刊承担着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任务。虽然目前传播方式很多,但当前科研人员完成研究任务形成研究结果时,还是主要通过期刊来发表、传播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确定首发权。新的传播形式的出现提高了科研成果传播交流的效率。各级各类医学期刊基本上都加入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如国外的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Scopus和国内的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使医学期刊论文的网络传播和获取也变得非常容易。

  1.6 服务应用作用

  医学期刊为医学科研人员服务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医学科学发展服务,为未来的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数据资源和方法资源。在转化医学研究兴起的当下,迫切需要将医学研究的前后期融合,从而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更高效地解决临床问题。而医学期刊可以开展相关的服务活动,协助科研成果转化,为医学科学的实际应用服务[17]。

  1.7 评价评估作用

  医学期刊的评价评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高水平期刊的研究成果评价目前我国各项医学研究的水平;二是对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组建数据库,利用各种评价工具,定期、正确评价当前期刊发表的医学论文,不仅可以评价我国大学、医院、科研院所等的科研产出、学术人才储备等情况,还可以评估目前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程度,哪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哪些是跟踪报道,从而为今后我国政府对医学研究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引方向。

  2 当前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

  (1) 导向引领发挥受限。当前由于各种考评体系中都强调了SCI收录,因此大量优秀稿件外流,我国本土医学期刊普遍缺乏优质稿,特别是中文医学期刊,此现象尤为突出,使得导向引领作用的发挥受限,导致很多人认为中文医学期刊刊登的都是质量不高的文章,长此以往,便会陷入恶性循环。

  (2) 把关监督不到位。由于期刊与学术不端责任人之间并无直接利益关系,并且许多期刊编辑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应由责任人的单位进行追责,发现问题后主动追责措施少,大多以撤稿了事,许多期刊把关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18]。

  (3) 警示示范不明显。大部分医学期刊并没有意识到作为学术期刊应发挥警示示范作用,应该报道科学和事实,对阴性报道和阳性报道一视同仁。很多期刊编辑都认为阴性报道会降低期刊水平,对提高期刊指标没有作用。已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期刊的阴性结果报道少,阳性结果报道占绝大多数[19,20]。这样的示范使得研究者普遍认为阴性结果无法或很难发表,从而放弃总结成文,而长此以往,对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4) 催化创新不充分。虽然有少部分医学期刊开展了学术争鸣活动[11,21],但是大部分医学期刊并没有相关措施充分调动读者的互动和科研质疑,没有充分发挥催化学术创新的作用。

  (5) 传播交流效率低。虽然目前许多医学期刊都有自己的投审稿系统,大大提高了稿件处理效率,提高了传播效率,但是大部分医学期刊仍然存在发表周期长的问题。大多数医学期刊的出版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效率不高。虽然国内数据库中医学期刊的覆盖面已经较广,但是从国际角度来看,相当多的国内医学期刊并没有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总体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仍不足,在国际上推广我国医学期刊、树立品牌方面仍欠缺,不利于我国优秀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

  (6) 服务应用单一。虽然一些期刊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增强期刊的服务应用功能[22,23],但是目前大多数医学期刊服务功能仍然单一,仅限于为作者发表论文,其他拓展服务应用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7) 评价评估异化。当前期刊的评价作用出现了异化,不是为了评估创新和预测未来研究热点而评价,而是为了利益分配而评价,偏离了评价评估的初衷,难以正确发挥评价评估作用的价值。

  3 完善医学期刊的应尽责任,促进医学科学发展

  3.1 强化导向引领作用

  当前国家已经注意到过分注重SCI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将对优秀的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进行资助,这些都提示我国医学期刊不能妄自菲薄。医学期刊在支持医学科学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上,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追随—适应—引领”。只有树立信心做强自己,才能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最终解决导向引领作用发挥受限的问题。并且,导向引领作用的发挥不能只限于英文医学期刊,中文医学期刊同样应结合科研评价政策的改进,提升办刊质量,强化精品意识,突出刊物特色,发挥其在各自领域、各自学科、各自地区中的导向引领作用。目前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文献计量学和大数据的发展,为医学期刊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提供了条件,医学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各种查新分析技术探求最新的学术热点[24,25],查找重要研究机构,通过积极地、有针对性地组稿和约稿,争取到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的首发权,从而帮助医学期刊发挥导向引领作用。医学期刊编辑还应以学者型编辑为目标,积极参与医学科研和学术活动[26],才能甄别出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稿件。只有多刊登优秀、创新、有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论文,才能实现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

  3.2 坚守把关监督作用

  针对目前不良的科研环境,医学期刊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把关监督的责任。从论文投稿开始,利用在线查重软件甄别弄虚作假的论文,对于普通查重软件不能鉴别的图表也要注意甄别,事实上最近国际上很多怀疑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论文的发现都是起源于图表问题;稿件处理时坚持同行评议制度,减少学术泡沫;论文发表后若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坚决查处。一旦在收稿中发现论文有造假、抄袭等行为,不能认为和所属期刊无关,直接退稿了事,而是要通知作者单位或课题组;如果是发表后发现或被举报造假,不应认为是作者的事情而置之不理,除了立即撤稿外,也要通知作者单位或课题组,将这些学术不端行为曝光;并且联合相关期刊建立黑名单,一旦作者有学术不端行为,以后就不能向相关期刊投稿。只有从期刊角度给予切实惩罚,并且态度坚决,才能对扰乱学术风气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把好稿件质量关。

  3.3 注重警示示范作用

  由于目前包括医学期刊在内的所有科技期刊都存在偏好阳性结果的现象,虽然发表偏倚现象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正视目前医学期刊的发表偏倚问题,注重警示示范作用。目前医学期刊应加强对阴性结果的审视,不应对阴性结果论文有偏见。应通过各种形式如网站发布、微信微博宣传、举办作者沙龙等形式,帮助作者转变成果观念(从“是否对临床有用”转变为“是否对整个科学研究有用”),改变当下绝大部分人认为的“阳性结果才有机会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观念,鼓励作者总结阴性结果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医学期刊编辑应谨慎审视专家评阅意见,采取科学的同行评议方式,如方法学预评审、发表后评审等,避免一些学术权威利用自己的学术声望打击不同观点。对研究方法得当但结果确为阴性的研究也要及时给予发表,为科研工作者、基金资助者甚至公众进行示范,促使他们形成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的理性认识。

  3.4 增强催化创新作用

  利用目前各种多媒体互动手段,如网站互动留言评论、组建微信群互动讨论、开展读者作者沙龙等线上线下活动等,增加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促进学术观点碰撞,实现学术争鸣,催化学术创新。我国的青年医学研究者和青年医生思想活跃,参加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活动的热情饱满,他们正是我国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医学期刊也应重点关注这部分群体,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提高,如成立青年编委会、作者审稿人培训等,协助他们参与质疑和创新,从而催化新成果、新思想,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发展。

  3.5 加快传播交流作用

  (1)对于研究者来说,科研工作中的首发权非常重要,因此医学期刊就应该缩短文章的发表周期,为确实有创新性的稿件提供绿色通道,利用好数据出版商提供的相关延伸服务(如目前中国知网就提供了优先出版数字平台),尽早确立首发权。(2)医学期刊应采用集约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实现审稿编辑与出版运营分离,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出版传播效率。(3)医学期刊应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网站、微信微博等加强推送以及精准推送功能,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并提升其传播效率,使新研究、新成果的推广交流更有时效性。(4)医学期刊应利用好当前数字化出版、云媒体出版等新兴的出版方式,大力发展新的出版模式,如视频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27]等,丰富学术传播形式,对于医学科学研究来说,手术视频、实验操作视频、基因或蛋白库等数据信息非常重要但又不适合传统的纸质出版,而这些新的出版模式为上述重要信息的传播交流提供了可能,提高了传播效率[28]。(5)在现有情况下采取各种可能措施在国际舞台上推广我国的医学期刊和传播展示我国的优秀医学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国内的F5000论文平台的推广工作[29],积极申请加入国外知名数据库,如《中国肺癌杂志》被Medline和PubMed收录,并实现在PubMed Central上展示中英文摘要以及链接至免费全文,期刊访问量大大提升,这也为广大中文医学期刊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了思路。除了借船出海之外,有条件的期刊应造船出海,如国内AME出版社自2009年创办以来,截至2019年6月20日,旗下60种专业医学英文期刊中,已有18种被PubMed收录,12种被SCI收录。此外,2019年11月13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法国EDP Sciences出版公司,这也为我国医学期刊走出去,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品牌传播力提供了又一个思路。

  3.6 完善服务应用作用

  有研究指出,当前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应从面向评价机构转变为面向读者服务[13],因此医学期刊应以读者为中心,做好服务工作,必须保障读者和研究者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论文资料,利用期刊网站、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努力实现期刊全文的开放获取,并对期刊论文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读者和作者提供精准的推送服务。此外,目前转化医学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基础及临床专家都很关注如何将科研成果进行合理转化,医学期刊可以利用自身的媒介功能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利用自身的专家库资源组建行业智库,通过举办会议、沙龙、座谈会、微信群讨论等活动形式,为前后期专家穿针引线发挥纽带作用,使大家能通过医学期刊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并为成果转化和医学科学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服务。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医学期刊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科研活动转变为通俗易通的科学知识向普通大众传达,使普通民众能够掌握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可行的治疗手段及预防措施等,从而指导大众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更好地服务于医学科学和人民健康[30]。

  3.7 正视评价评估作用

  目前,各种评价工具利用数据库中的医学期刊进行各种评价评估活动,包括期刊评价、论文评价、人才评价、成果项目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医院评估等。不可否认,基于医学期刊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为各项评估活动提供了一个客观高效的手段,但是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各种评价指标纷纷而出,各种核心数据库、权威数据库、期刊分区等犹如指挥棒,指挥着许多办刊者,因为其中存在许多利益关系,如对作者的益处(晋升、毕业、报奖等),对期刊的益处(获得荣誉、稿源、市场)等,所以为了使期刊的某些指标达标或者优秀,一些期刊偏离了办刊的初衷,沦落为评价指标的工具,为了追求期刊指标而采取了违背期刊发展规律的手段,如互引、自引、诱导欺诈引用等,扰乱期刊发展秩序的同时,也对医学科学研究产生恶劣影响。并且由于各种评价指标的指挥棒作用,医学研究者也注重高影响因子、是否SCI收录、是否核心期刊,结果造成我国优质稿件大量外流,对我国医学期刊以及医学研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损失。通过支付高额版面费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我国作者论文,又需要付费购买数据库才能够阅读,为了能使本机构的研究者能够看到这些论文,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又不得不支付逐年上涨的数据库使用费。而许多个人用户和资金不充裕的机构,因经济原因无法看到最新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这就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总体上也使得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大。因此,对于医学期刊的评价评估,是为了对学术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评价,是为了医学科学进一步创新发展而进行评价,而不能将其变成利益评价的工具,进而制约我国医学科学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4 小结

  本研究深入探讨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作用,使科研工作者、期刊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意识到医学期刊发展对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当前医学期刊作用发挥的探讨方面,仅是通过文献归纳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缺乏相关定量研究的数据,需要在未来继续研究当前我国医学期刊作用发挥的定量数据;但这并不影响本文得出的最终结论。医学期刊与医学科学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医学期刊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各项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为此,我国的医学期刊必须强化精品意识,在当前各种新技术的支持下[31],结合科研评价政策的改进和国家科技期刊发展规划的完善, 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提升办刊质量,承担应尽的责任,促进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从而能够与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相匹配,并从长远确保我国医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为中国生物医学的繁荣和健康中国战略进程中国民素养培育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建勋,苏静,杨代庆,等.基于中国SCI论文分析的科技期刊发展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6(10):47-51.

  [2]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我国优秀论文外流的现状与对策[J].编辑学报,2013,25(4):325-328.

  [3]刘彩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内科研论文外流现象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64-72.

  [4]付晓霞,沈志伟,夏爽,等.中国医学科研工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与中文期刊发文比较[J].编辑学报,2014,26(4):401-405.

  [5]王尧,刘烜贞,湛乐,等.从独立设置医科大学SCI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国内医学期刊功能定位的策略[J].医学信息,2018,31(24):1-6.

  [6]陈汐敏,丁贵鹏.中国肿瘤学稿件外流现象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68-573.

  [7]雷燕,谭贝加,邹洲,等.我国医学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6):19-22.

  [8]陈汐敏,丁贵鹏,接雅俐,等.医学学报类期刊同质化问题分析和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2):109-111.

  [9]朱邦芬.回归本源,振兴中国期刊,争创国际一流——在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的致辞[J].编辑学报,2018,30(6):551-552.

  [10]陈敏,毛蜀,张玉琳,等.明确刊物定位服务学科发展[J].编辑学报,2008,20(2):142-143.

  [11]聂兰英,王钢,金丹,等.鼓励学术争鸣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开展学术争鸣的实践与体会[J].编辑学报,2011,23(2):158-160.

  [12]王爱莲,贾佩君,祝益民,等.坚持办刊宗旨服务学科发展——《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创刊七年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47-348.

  [13]刘冰,姜永茂.奋力推进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2):119-123.

  [14]高福.建设中英文兼顾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J].编辑学报,2019,31(5):473-476.

  [15]闻浩,鲁立.科技期刊的学术净化责任——以医学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49-1351.

  [16]黄锦华,魏秀菊,王柳,等.科技期刊开展学术争鸣推动学科发展——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65-1170.

  [17]杨晨晨,张巧莲.医学期刊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J].转化医学杂志,2016,5(6):336-338.

  [18]陈志贤.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退稿再投现象及其治理[J].编辑学报,2019,31(5):535-537.

  [19]翁可为.出版偏倚与医学期刊报道观念的转变[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3):252-253.

  [20]陈汐敏.我国医学期刊论文发表偏倚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7):715-720.

  [21]鲁翠涛,毛文明,吴健敏,等.依靠审稿专家优势开办学术争鸣栏目的体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84-886.

  [22]范晨芳,沈宁,胡全兵,等.医学学术期刊出版与服务转型分析及实践——以《解放军医学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92-97.

  [23]杨臻峥,李娜,郑民,等.科技期刊借助微信平台拓展服务模式的探索——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6):584-587.

  [24]宋国营,常春,苏楠,等.利用GoWeb、PubMed及ISIS系统评价医学期刊对研究热点的把握度[J].编辑学报,2016,28(5):453-456.

  [25]张亻民,井深,孟洁,等.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助力科技期刊发挥引领功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65-369.

  [26]时秋宽,孟丽,段春波,等.医学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及编辑角色的转换[J].科技与出版,2015(2):48-50.

  [27]李小燕,田欣,郑军卫,等.科技期刊增强出版及实现流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59-264.

  [28]陈汐敏,丁贵鹏.我国医学期刊视频出版存在问题及JOVE的经验[J].编辑学报,2017,29(3):278-281.

  [29]陈汐敏,丁贵鹏.医学学报类F5000论文特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88-94.

  [30]顾艳,崔金贵,郭欣,等.科技期刊离大众传播有多远——从学术论文到科学新闻[J].编辑学报,2019,31(2):152-155,158.

  [31]刘冰.新时代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使命与担当[J].编辑学报,2018,30(5):441-44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