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娃娃们都憋坏了,妈妈们只能到处找网课……有的艺术家免费送上了在线美育课,不少艺术机构也开启了直播间,进行在线美育。除此之外,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迅速调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可以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大量文化活动“走上云端”。这种看似无奈的应急之举,其实是技术进步以及这些年文化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让习惯于线下看演出、看展览、看电影的观众,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也让相关机构看到了线上课程的前景。基于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疫情期间美术馆、美术出版社等机构推出的线上美育课程,透过线上平台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为业界推出线上课程提供参考。
3月8日上午10点,记者扫码观看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人美美育学堂软笔书法课直播。课堂中,高老师深入剖析单字的字体结构,分析各笔画之间的关系,并从起笔开始,直播示范笔法。课堂的最后,还引申讲解汉字演变知识和书法小故事。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培养对于艺术的兴趣,这或许就是在线美育课程的初衷与魅力所在。
其实,在线美育是很多美术机构多年前就已经推出和布局的项目,例如,今日美术馆从2010年就开始注重线上内容运营,中信美术馆2016年初启动地面展示(实体展览)+ 纸上展示(艺术出版)+ 在线展示(网络课程)“三位一体”的艺术推广模式,华熙美育在2019年已经逐步布局在线美育。但新冠肺炎疫情为艺术机构提供了一次不得不参与的集中练兵机会,加速了线上美育的布局,在线美育课程呈现爆发式增长,内容形式呈现多面开花的趋势。
平台选择:依课程内容量身定制
“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平台,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基因,或者说最适合的内容。”华熙美育总经理、北京时代美术馆副馆长王燕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今日头条、微信社群、喜马拉雅等平台,都出现在艺术机构选择的范围之中。
微信社群 在所有渠道的选择中,微信社群所占比重较大。2016年7月,中信美术馆与今日头条的“头条学院”合作,推出了“发现中国画的秘密”与“宋画的故事”两个系列的微信群美育课,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图片+微信语音的解说,通过微信后台的机器人协助,将课程内容同步直播到数十个500人的微信群中,实现即时的图片+音频分享。在此次疫情期间,中信美术馆与知学园联合推出“墨中国文化艺术启蒙·认识名画家”视频美育课,关注“身边的知学园”微信公众号即可观看相关视频,该课程由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曾孜荣精心打造,带孩子在家看宋徽宗、赵孟頫、唐伯虎、八大山人、郑板桥等大画家的名画杰作。
依托数字美术馆、微信等载体,上海市美术馆推出在线展览、讲座,加入了讲座、网络慕课等全新公共教育活动内容。截至2月7日,首批推出57项线上活动,其中在线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20项。湖南省株洲市文化馆推出“指尖课堂”直播活动,让演讲、烹饪、舞蹈、花艺等特色课程接连走入直播间,观众可以通过“株洲市文化馆”公众号进入直播平台在线学习,第一天的3场直播就有近5万网友观看。无锡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也打造“线上美育课堂”,推出名家名作在线赏析系列,选择契合当下的选题,比如“春天的颜色”等,进行解析与评论,为观众献上文化大餐。
第三方平台 喜马拉雅、豆瓣、知学园、腾讯课堂等进入视野,受到欢迎。人美美育学堂疫情期间通过“腾讯课堂”平台已经推出了五期书法和中国画,少儿美术名师课程,让孩子在家中就能获得优质的美育内容。
王燕告诉记者北京时代美术馆少儿馆在不同平台推出不同课程:在喜马拉雅,是针对家长进行审美教育观念传播的音频课程;在荔枝微课,是一些艺术家教小朋友艺术创作的课程,比如秋晨老师的《简笔画人物》、琳琳老师的《厨房一角》等等。“当然我们还有一些社群内的直播,也用到了小鹅通、钉钉等不同的技术平台。”王燕向记者透露,正是得益于前期在线美育的布局,尤其是在喜马拉雅推出的儿童审美教育专家一凡的系列课程《用绘画培养未来的孩子》收到较好的反馈,使得北京时代美术馆少儿馆的美术课程在线化取得了一定的存量,“所以疫情期间,大量用户转向线上时,我们转战线上开展教学的节奏非常顺畅”。
在曾孜荣看来,如果说“头条学院”的微信群课程是中信美术馆“在线美育”的第一次摸索与试水,那么2017年7月,中信美术馆与豆瓣网合作,基于“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丛书推出的“回到原典:细节里的中国美术史”在线课程,就是正式从“在线美育”工作中,找到了持续发展之路,开出了“一枝花”。该课程是基于豆瓣网站及其APP平台,开发的知识服务产品,内容形态为高清大图+音频解说,一位艺术大师讲1——2集,每集20分钟左右,共80集。
山东美术馆利用抖音、快手等视频APP平台推出“艺术云课堂”,开设了中国画、油画、水彩、插画等绘画体验课程,观众不但能学绘画,还可以与画家们在线互动交流,深受观众喜爱。
自主研发APP与小程序 从2010年开始,今日美术馆即开始注重线上内容运营。自2010年搭建360度全景线上观展到2018年今日新媒体实验室启动并成功开发“Future云端”APP,今日美术馆对于“未来”的探索与想象从未止步。在抗疫的特殊时期,今日美术馆从五大方向切入,分别为线上征集活动、“Future云端馆”APP、360度全景展览、在线展览小程序、在线课程等,在已有线上内容资源基础上,持续升级、发酵、出新。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中信书院”APP中的“知学园”栏目下,搜索“孜荣老师的艺术课”,观众即可获得相关美育课程的视频,随时进行学习。
课程设置:兼具互动性与知识性
疫情期间,什么样的在线课程最受欢迎?这些受欢迎的活动有哪些共通之处?怎样才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在线美育课程,除了讲课之外,都融入了与观众的互动,或是创作作品的探讨,或是游戏式的探寻与考证。
保持互动:有游戏有参与有反馈。在采访中,王燕向记者介绍了北京时代美术馆少儿馆特别推出的“1㎡艺术计划”,该计划通过亲子在线创作课堂,以在线评选和线下展览的方式,围绕“在有限的时空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这一主题,选取生活中的日常景观,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邀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创作属于每个家庭独特的生活速写,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启示意义。在此次疫情期间,北京时代美术馆少儿馆借鉴积累的经验,推出“简笔画人物”课程(详细内容见报道《疫情之时发现并分享身边的美》),参与的学生完成一张作品之后,可以上传至微信群中,由专业老师进行点评。与此同时,老师也会和学生一起作画,并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课后,老师还会向学生分享一些知识点并对孩子们的作品逐一进行细致的专业点评。
与之类似,在疫情期间,人美美育学堂线上课程设计,首先通过微信群进行课程预告,让孩子们提前准备好上课的工具;其次,授课老师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以积极向上、鼓舞信心、讴歌英雄为主题,寓教于乐地进行课程设计;再次,每节直播课后老师跟进针对性的点评,保证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确保学生的绘画和书法水平获得有效提升。可以说,教学+作品点评成为在线美育课堂的标配。
知识服务:新颖解读输出艺术力量。将深奥的艺术知识,通过简单生动的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是线上美育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于课程的认可度与可接受度。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故宫博物院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因为它为小朋友送课到家,开启“云游”故宫之路。这份文化大礼是故宫博物院和中信出版集团合作,在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之际,为全国小朋友精心打造的《我要去故宫》少儿读本和同名公益视频课。20册图书为孩子系统讲解故宫,10节公益视频课辅助阅读,生动、有趣、直观、亲切,为小朋友提供与众不同的参观线索。
继豆瓣网“回到原典:细节里的中国美术史”音频课之后,中信美术馆继续推出系列具有知识分量的课程:与博雅云课堂联合推出“给孩子的中国美术简史”动画美育课52集,系定位青少年的全国首套华夏美学通识课程;与中信书院联合推出“宋画十讲”视频美育课,专注解读宋代绘画震撼世界的东方之美,破解中国美学的源代码;与今日头条联合推出“你不知道的10幅传世名画”视频美育课,定位大众,深度解读十大传世名画等杰作中的故事与知识。今日美术馆旗下的今日儿童公教也于3月初推出“趣播”系列课程,该课程邀请各具特色的美术馆美育先行者,结合今日美术馆不同代表性年度展览,进行艺术作品、艺术家和不同艺术思潮的解读,帮助家长和小朋友们一道理解、发现艺术的力量,打造优质亲子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