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汪忠
自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始终心系读者,想着如何以更合适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不间断的阅读服务。
联手线上平台与作家服务读者服务抗疫
一方面,我们积极加强与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书、网易有道乐读、KaDa故事等线上平台的密切合作,加紧上线了众多数字新品,通过千余个免费音频故事,让孩子们宅家也能免费阅读好书。另一方面,出版社通过自媒体等平台,累计推送了10多期包括“肺炎疫情当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道乐读请中国孩子免费宅家读绘本”等主题各异的公益阅读活动。出版社在线上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并提供赠阅服务,主动服务读者、服务抗疫,践行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担当。
我们还在第一时间携手高洪波、董宏猷、沈石溪、郑渊洁、汤素兰、伍美珍、杨鹏、汤汤、八路等近40位国内外作家、绘本创作人、阅读推广人,共同录制“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公益视频,一起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希望在抗疫的道路上,通过大家的努力,带给读者温暖和力量,该视频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童书的热搜榜,不到两天时间阅读量达到了20多万。
加快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适度调整新书出版节奏
目前,浙少社虽已全面复工,但由于疫情影响了整个产业链,包括印制、仓储、物流、发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冲击,出版社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和压力,要完全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就督促我们要加快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适应线上发展、数字化发展的新需求。
面对当前形势,浙少社各部门正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努力探索各种线上平台合作和数字产品开发。比如,从2月底开始,我们联系了萧袤、徐玲、许友彬、彭绪洛、邹凡凡等近10位国内外作家,在线上为孩子们开展主题各异的公益讲座,以不一样的作家进校园形式服务更多的孩子,希望孩子们“宅家不停学”,用阅读充实抗疫时光。我们通过发挥作家、画家、编辑的力量,组织各种精品公益直播课,在蜻蜓FM、腾讯儿童、钉钉直播等平台上线,也得到了小读者的一致好评和肯定。此外,我们也加快推进《不可不知的博物馆》、“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数字产品的开发、制作、推广。
我们还适度调整了新书出版节奏,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服务,集中力量做好书稿的高质量编辑工作,加强与各营销商点对点的宣传推广和联络服务,尽最大努力保证重点产品的印刷制作、物流运转和上架销售。
此次疫情无疑是对出版业的一次考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出版社加快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步伐。整体而言,目前大部分传统出版社仍然是以纸质图书出版为主业,传统出版中除了资源集中度较高的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效果较明显之外,大部分数字出版或新媒体市场都被互联网公司或民营企业占据。由于“投入大,产出慢”,资源集中度不高,以及授权困难等原因,传统出版社很难有所作为,积极性并不高,这次疫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进出版社的转型进程。
从产品角度而言,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数字产品,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资源获取能力、议价能力、沟通能力。而由于国内出版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出版竞争主体多,优质资源较分散,并没有形成有序的竞争格局,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并在反思中找到自救的方法。
虽然一些综合因素造成了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并不具备优势,但也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尝试性地探索。对于单体出版社而言,我们还是要牢牢把握发展新机遇,深化改革,练好内功,立足于自身已有优势和资源积累,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创新发展举措,加快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
今年年初,浙少社扩充了融媒体人才队伍,在专题制作、视频直播、数字产品制作等方面发力,促进传统出版的“纸电声一体化”。比如,我们在疫情期间制作的线上音频故事,全网累计收听突破2500万,我们推出了《没头脑和不高兴》《丁丁探案》广播剧,线上收听量也迅速攀升。这些良好的市场反馈无疑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和鼓励。聚沙成塔,每家出版社都能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就可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